《香港凤凰周刊》执行主编师永刚
- 中华师氏网 2009年8月7日 资料
洪洞是家 香港也是家
他当过兵,写过书,被称为出版界的奇才;他身出槐乡洪洞,只身度过香江,跻身香港报业,如今已是《香港凤凰周刊》执行主编。他就是师永刚,一位地地道道的洪洞汉子,在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师永刚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以一位他乡游子的身份感受香港腾飞的心路历程,感怀家乡的沧桑巨变,期盼祖国的欣欣向荣
洪洞是家 香港也是家
本报对话《香港凤凰周刊》执行主编师永刚
师永刚,山西洪洞人,现年38岁。《世纪华人画传丛书》的策划与发起者,曾策划编著的《宋美龄画传》、《蒋介石图传》、《邓丽君画传》、《切?格瓦拉画传》、《三毛私家相册》、《邓丽君私家相册》、《雷锋1940—1962》等丛书在中国掀起画传热潮,发行总量达上百万套。他研究凤凰卫视的专著《解密凤凰》成为媒体焦点。研究《读者》杂志的专著,先后以《读者时代》、《读者传奇》图文版、《读者故事》杂志版三个版本发行,创下媒体研究专著发行超过30多万套的全新纪录。其之前出版数部长篇小说《天苍茫》、《西北望》。其中《天苍茫》更被改编成十九集电视连续剧《最后的骑兵》在央视播出。最近又出版新书《迷失的兵城》。现为香港凤凰周刊杂志社执行主编。
几年前就知道师永刚这个人,只是偶然间才从博客上获悉他是洪洞人。作为同行,我们知道他所主掌的《香港凤凰周刊》的份量,作为老乡,几年来,他一直在用媒体的高度和眼光关注香港。香港回归10周年前夕,记者多方联络终于与师永刚取得了联系,他欣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浓浓乡情 家是心灵温暖的安慰
临汾晚报记者:永刚老师你好,认识你很高兴!
香港凤凰周刊师永刚:你好!
本报记者:知道你是咱临汾人,大家都很高兴,也想知道更多关于你的消息,包括你的故乡的一些情况。
师永刚:洪洞县曲亭镇范村,这是我的老家。我的母亲与弟弟仍然在那儿生活,我差不多每隔两年都会回去一次。我离开家已有二十多年了。
本报记者:关于童年还有一些回忆吗?这么多年,漂泊在外,“家乡”在你心中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师永刚:家乡对于我来说就是老家,是一个地理上的名词与心理上的温暖的安慰。
本报记者:每次回家,感受如何?
师永刚:我现在一看到洪洞或者临汾的新闻都很关注,觉得很自豪。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很多,临汾这几年变化非常大,城建、交通比以前要好很多。但环保也有很多压力。
本报记者:能简单谈一下,你参军的感受吗?
师永刚:我八六年到甘肃武威古凉州服役,期间考上西安陆军学院,九二年毕业,历任兰州军区文化部干事等职,九九年以副团职少校身份退役后去的香港,。另外, 赤子之心 家是不断融合的港湾
本报记者:你最早哪一年去的香港,当时的感受如何?
师永刚:我是在九九年去的香港,那时候香港回归已两年。九七年7月1日香港回归时,我在北京,感受到一种自豪,因为我是一个军人。两年后,我到香港后,专门去看了那些回归时的重要地方。
本报记者:哦,时光流转,当时一定有很多感慨吧?
师永刚:感受很多,而且也让我能够以一个内地人的心态去感受到香港先进的一面。而且香港的许多东西对内地人的影响非常大。
本报记者:具体说呢?
师永刚:比如他们的专业精神,他们西化的视角与国际化的思维,以及他们对于民主的理解,对于新闻自由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
本报记者:这些感受是否与你的事业有关呢?
师永刚:可以说,我现在作这本香港杂志,一个重要的立场就是能够站在两岸的高度,站在全球华人传媒的立场,能以中立的,历史的,经得起进间考验的立场来作新闻,观察内地与国际间华人的生存状态。这也是本刊的一个重要气质,为全球华人提供独立意见。
本报记者:在香港的事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吧?
师永刚:我一九九九年离开大陆,然后直接去了凤凰周刊,参与了这本杂志的创刊工作,直到现在。从记者作起,到编辑部主任,到主编这样的一个历程。而且在这中间出了许多新书,比如读者传奇,比如解密凤凰,就是研究凤凰卫视的一本最早的专著。另外还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画传体,现在市面上的画传基本上都是跟风我们的。
本报记者:呵呵!洪洞精神嘛!几年过去了,现在的香港是一个是什么样子呢,和10年前相比。
师永刚:现在的香港变得有点内地化了,但精神与内核仍然具有真正的香港精神。而且他现在越来越融入到了内地的感觉,许多香港人现在都在学普通话 。香港对于内地人也失去了以往的吸引力,就是因为香港越来越不再神秘。不过香港人与内地的融合还需要一段时间。
本报记者:在你看来,香港回归10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师永刚:变化就是重新找到了香港的定位。我们杂志作了一期《香港是谁》的专题,就是想探讨香港回归十年后的准确定位是什么。
本报记者:在大多数香港人的眼里,是否也有山西人、北京人、上海人、河南人等具体概念?
师永刚:大陆对于香港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许多人只知道北京,上海,对于许多地方都很模糊,这也是一个隔阂的地方。
本报记者:在香港回归1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有没有想过用一种方式来庆祝这个活动。
师永刚:这个节日是国家的节日,也是我们自己的一个节日。在香港有许多朋友,会打电话祝贺他们一下。至于自己嘛,就是与几个香港朋友吃顿饭,一起聊聊天。
心系故乡 家是永远的牵挂和祈福
本报记者:去年,山西在香港举办了一次经贸洽谈会,临汾也有很多项目,你注意到了吗?
师永刚:是啊!效果不错,起到了招商引资的作用,但特色仍然不太明显。许多地方没有好的创意与有竟争力的项目。
本报记者:哦,对于临汾,您还了解多少?
师永刚:了解得非常多,在那里有许多朋友与亲人都在,还有常关注家乡的环保。
本报记者:事实上,临汾市在污染治理上可谓壮士断腕,背水一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目前,临汾环境改善的成效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可。许多厂子被强行关闭。
师永刚:所以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变化,希望家乡重新成为一个花果城。我希望我的杂志能多报道一下家乡的新变化。家乡的一切变化是我永远的牵挂和祈福。
本报记者:现在再去香港,是不是感觉就像去北京或上海一样。
师永刚:对呀!只不过是中国的另一个有特色的城市。
本报记者:在香港回归和回家之间,有一种什么的联系呢?在您看来。
师永刚:这个联系其实就是国家强大的一种象征,也是我们民族自尊心与国家自尊心得到维护的一个证明。同时也表明了,香港作为一国两制的一个试验,得到了一个最好的结局,我们国家是有能力来做到这一点的
分享按钮>>贵州省第八届党代会代表师泽发
>>【安氏论坛贴精选】強烈要求将泗水流年灌水贴全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