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市小梁乡东梁村师兆棠创作的《蒲草滩》
- 中华师氏网 2009年10月26日 山西新闻网
《蒲草滩》 我的梦
时间:2009-04-10 10:19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农民报
农民作家师兆棠呕心沥血创作剧本
河津市小梁乡东梁村农民师兆棠最近出名了,他用2年时间创作出的20集电视剧本《蒲草滩》,在河东大地引起轰动。
黄土地走出个写作的人
1945年,师兆棠出生在河津市小梁乡东梁村,初中毕业后就在村里务农。在学校时,他就喜爱文学,每次写的作文都会受到老师表扬。当时,他就暗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当个作家。初中毕业后,16岁的师兆棠成了生产队的一名小社员,他和父母亲一样,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师兆棠在家排行老大,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经常要帮助妈妈做饭和照顾弟弟妹妹,日子的艰辛和枯燥是可想而知的。面对繁重的体力劳动,面对一望无垠的田野,一想到同班同学许多已经考上高中,一想到自己年幼时的作家梦,他就忧郁、痛苦和彷徨。他不止一次地暗暗流泪:难道这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吗?难受归难受,日子总还得过啊!师兆棠想到他一直割舍不下的作家梦,便会觉得眼前亮了许多。他每次干完农活,就掏出纸笔坐在地上,用膝盖当桌,把听到看到的新鲜事写下来,晚上继续在昏暗的灯光下奋笔疾书。虽然写的东西都没有被采用,但却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2年,27岁的师兆棠被聘为东梁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他每天利用空暇时间开始了他真正意义上的业余创作之旅。当年年底,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改英》发表在《汾河》杂志上,这是师兆棠终生难忘的一件大事。从此,他一边工作一边写作、投稿,连续在《汾河》《火花》等文学期刊上发表《柿树林中》、《麦田里的笑声》和《石湾歌声》等20多篇短篇小说。1975年,县文化馆发现了他的才艺,把他借调到文化馆搞创作。在文化馆工作的3年里,他系统阅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大量中外名著,丰富了阅历,拓宽了视野。1978年,他被聘请到运城日报社当编辑,1980年又到河津县县志办编写县志。1982年,师兆棠回村务农后,在小梁乡办了个照相馆,一边做生意一边继续文学创作。
62岁开始创作《蒲草滩》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党的富民政策深深地感染了师兆棠,也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在家乡的这片土地上,经常有感人的故事发生,但也有丑恶的事情发生,我想写部电视连续剧剧本,让子子孙孙永远记住这些人和事。”
大半辈子的农村生活,使师兆棠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对农村中的“真、善、美”和丑恶的一面他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他感到农村的问题太复杂了,用短篇小说很难描述清楚,于是,他开始酝酿25万字的20集电视剧本的创作。2005年一开春,他就开始着手收集素材,当时,当地种粮的、种芦笋的、搞买卖的、甚至街道上算卦的,都成了师兆棠的采访对象。搜集完素材后,他又到处征求意见,骑着自行车从村里到乡里,又从乡里到县城,逢人就问就探讨,并多次坐公共汽车赶到运城向国家一级编剧杨焕育老师请教。2006年元月,62岁的师兆棠开始动笔创作电视剧本《蒲草滩》。由于他的创作素材非常丰富,加上多年的生活积累,使他写起来非常顺当。《蒲草滩》以正剧格调体现,以晋南人文环境为铺垫,以当地的风俗习惯为风格,事件以改革之初到新世纪到来这段历史时期为背景。全剧以“蒲”字为主线,将蒲草、蒲滩、蒲剧、蒲仙姑、蒲仙庙等巧妙地穿在一起,又结合当地的社火、秋千等地方特色,为该剧增色不少。该剧人物众多,点线复杂却有序,其中高香草、蒲文华、小红波、高天草、朗发贵、杨元信、杨春平、蒲雪娟、白莲奶奶、熊虎变等39个人物,个个生动鲜明,栩栩如生。《蒲草滩》在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市场上另辟蹊径,有它的积极意义和欣赏空间。
弟子续写“草根作家梦”
2008年6月,当《蒲草滩》写到18万字第17集时,由于过度疲劳,师兆棠突发脑血栓而住院治疗,经过医生全力抢救,愈后仍是说话吃力、思维不清,无法完成后三集的创作。这时,家住小梁乡伯王村、现任临汾市某县一民办剧团编剧的张敬康主动承担起《蒲草滩》后几集的创作任务。现年57岁的张敬康从小喜爱写作,后在师兆棠的指导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他编写的剧本被多家剧团采用,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编剧。张敬康告诉记者:“师兆棠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启蒙老师。老师病愈后,被安置在小梁乡敬老院,现在已经不能从事写作。我作为他的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完成最后三集的创作。”从2008年8月份开始,张敬康按照师兆棠的思路,集中精力进行最后三集的创作,并于2008年年底完成了全剧的创作和改编。
眼下,张敬康正在为寻找合作商家而到处奔走,日前已经和省内某著名制片人进行过接触,我们期待着《蒲草滩》早日拍成电视剧。特派记者 张诚
(编辑:白云飞)
分享按钮>>通山义门陈后代陈及时在荆州勇救落水儿童献出生命
>>人民公仆师俊秀(永寿县蒋家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