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清与《烽火太行半边天》
- 中华师氏网 2009年10月28日 贺新辉
师德清与《烽火太行半边天》
太原新闻网 2007-03-26 08:01 太原日报
师德清是“文革”前我在山西省委四清政治部工作时的老同事、老领导。这是个临时机构,人员是从各单位抽调来的,主任由省委领导兼任,副主任是省委组织部的王朝进副部长,具体工作由两位处长级干部师德清和鲁青(著名美术家苏光的夫人)负责,下面是六七个和我年岁差不多的青年人。两位老大姐作风平易近人,大家和谐相处,工作得很愉快。师大姐是省委书记王大任的老伴,工作上她身先士卒,勤恳踏实,一有空闲就抓紧时间学习。在她身上凝聚着中国女性相夫教子、贤淑善良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人不断进取的先进品格。所以大家都十分敬重她。四清政治部的主要工作是了解四清工作队员的思想动态,写成简报,供省委领导了解和参考。有一次我给王大任送简报,他看到一些队员的先进模范事迹就问:“你们向报社反映了没有?”没有等我回答,他就说:“我们要学会发挥报纸的作用。马克思、列宁、毛主席都十分重视用报纸为革命服务。”他举例说,有时候一张报纸、一篇文章,甚或一条消息,会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命运。1936年秋,红军长征到达甘肃后,向哪里去?领导层发生了争执,毛泽东主张北上,因为日军强占了东三省,正在觊觎华北,我们应当迎击日寇,挽救民族危亡;张国焘则主张西进,进驻新疆,靠近苏联,便于生存。一个偶然的机会,聂荣臻得到了一张阎锡山时代的《山西日报》,上面登有一条晋绥军过河到陕北围剿红军刘志丹的消息,派人将报纸送给了毛泽东。这真是天大的喜讯,因为党中央才知道陕北有一块红军的根据地!于是,中央决定到陕北去,找刘志丹的红军。大任同志说:“后来毛主席说陕北是两个点:一个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一个是八路军的出发点。”我向四清政治部的同志传达了大任书记的建议。从此,我们除了解四清队员的思想动向外,还将一些队员的先进事迹向报社推荐,有时还发现采访先进典型,供报社发表。
“文革”过后不久,师大姐陪大任书记去了吉林。王大任担任省人大主任,师德清任省纪监委专职委员。期间我给大任同志寄过书、写过信,他也回过信,但一直未得谋面。前不久,我因事去了一趟太原,原来在四清政治部工作的王建平告诉我,师德清已定居太原,住在劲松公寓,约我一块去拜访她。年近八旬的师老,满头白发,神采奕奕,容光焕发,我们热情地回忆着当年的往事,叙述别后各自的经历。谈话间,她让小阿姨取出一本书摆在我的面前,这就是由她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不久前出版的《烽火太行半边天》。她叙述编选的经过,介绍了书的内容,特别指着封面上11位女英烈的头像说,读过书您一定会为她们的事迹所感动。
从师大姐家出来,我回想起当年大任书记说过的毛主席讲的延安是两点的话。是的,全面抗战开始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党中央毛主席派了三个师的兵力,从延安东渡黄河,以太行山、吕梁山为依托,开辟了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三大抗日根据地,发动军民抗击日寇的侵略,用血肉筑成了一条新的长城,挡住了日军西进的去路,保卫了延安,保卫了大后方,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当年的太行区,是晋冀鲁豫边区的四个区之一,地处太行山的最高端,古称上党(太阳的乡党),是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所在地,凝聚着全国的抗日精英。同热血男儿一样,一大批女青年也来到这里。有从北平、上海、武汉、广州等大城市来的大家闺秀;有清华、复旦、燕大等大学来的女大学生和研究生;有关东流亡关内的女青年;有留洋回国的女“海归”;还有来自南洋的女华侨等。她们有姐妹同来的,有携儿带女的,也有全家出动的。从日本留学回国的孙淑文,将两岁的独生儿子托付给亲友,同丈夫杨秀峰双双上了太行山;被誉为“三晋女杰”的刘亚雄,在太原联络了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190名姐妹,组成了女兵连,担任指导员,带领大家开进了太行山;11岁的师德清是同全家人共赴游击队的,等等。这些巾帼英雄同男同胞们一起点燃了太行的抗日烽火。
《烽火太行半边天》是一部大著,近百篇文章、近60万言,记叙了80余位太行女英烈的血泪故事。第一篇读过就放不下了,一页书,两行泪,从下午到半夜两点多我是一口气读完的。战争的酷烈,敌人的残暴,英雄的义无反顾,都跃然纸上。一批巾帼英烈,为了民族的生存,将热血洒在了太行山上。如原交通大学女研究生、《新华日报》(华北版)经理部主任黄君珏,在1942年的反“扫荡”中,为掩护战友,抛下三个月的儿子,孤身击毙两个日军后,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纵身跳下百丈悬崖,壮烈殉国。时任县妇救会主席的朱坚,战斗中负伤被俘,日军割下她的双乳,刺穿她的胸膛,她仍然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年仅16岁的尹灵芝,敌人将她铡断三截,她临死前面对敌人的铡刀,昂首挺胸地说:“我生是共产党,死了照样是共产党!”还有唱着《流亡三部曲》走向敌人刑场、血洒太行的江涛;被日军刺伤20余处、宁死不当亡国奴的女区长高文华;有同左权将军同一天为国捐躯在辽县十字岭的25岁的女县委书记高尔华等等。正是这些先烈们用血肉和生命谱写出不屈不挠、为民族争生存的英雄之歌。
“男女并驾,如日方东”。号称“八百万太行”的四百万英雄巾帼,同男同胞一样投入了全民抗战之中,在“母亲送儿上前线,妻子送郎打东洋”的同时,自己也投入建设、保卫边区的斗争中,涌现出千千万万女英模。有“太行花木兰”王九焕,女神枪手冯凤英,母子杀敌能手王贵女,一等度荒模范孟祥英,拥军模范裴乃秀、陈改改等等,撑起了抗日救亡的半边天。
以英烈为代表的人民点燃了抗日烽火,血与火又锤炼出一代英雄。在为新中国的培养出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一代元戎的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女中英豪。被毛主席赞为“女中英杰”的薛迅,肩负起河北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的重任;被称为太行“大杨大姐”的杨蕴玉,担任北京市妇联主任和国际妇联副主席,率团出席过40多次国际会议、出访过30多个国家;党的“七大”的女代表杨克冰,是辽宁省人大副主任和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太行时期的女县委书记仝玉一,离休前一直是山西省经委的副主任;从1937年10月太行区创建到1949年8月太行行署结束,一直战斗在太行的黎颖,从下山到“文革”一直是山西妇联的主任等。还有红色医学专家、《新针灸学》的作者朱琏,三过草地的红军文艺女战士李伯钊,先后担任过五个县县委书记的程式兰,管理华北五省市工业的翟英,幼儿教育专家张逸园,著名的“太行三林”(卓林、朱霖、林纫篱)等等,是当年抗日救亡时的民族脊梁,今日又成为国家的栋梁。
全书语言平实,故事真实感人,字字血、行行泪,字里行间洋溢着为民族求生存、为人民争自由的艰苦卓绝的太行精神。她的出版受到广泛关注,米寿之年的原太行区党委书记陶鲁笳在《开篇寄语》中,称赞她的出版“是为当年活跃在太行抗日前线妇女励志扬名的好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为之写序,说她是一部“功在当代,惠及千秋”的好书。刚问世不久就已经再版。
临别时,师大姐告诉我,这本书是由她和杨蕴玉、黎颖、仝玉一、朱霖、贾于慈六位“太行老姐妹”发起的,由于她年岁最小,所以就由她担纲了主编。我问她今后有什么打算,她说她正在撰写自己的回忆录。我热切地期待着师大姐的新作面世。
作者:贺新辉
分享按钮>>没有职称的城建专家师景岳(黄埔军校12期学生)
>>太谷县小白乡上庄村师德清的烽火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