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儿子——师永祥
- 中华师氏网 2009年11月4日 资料
《我从山中来》——大山的儿子——师永祥
写不尽的拒马河(摘录)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是山里人。我的家乡坐落在在距马河畔的山顶上。
我自幼生于大山之中,长于大山怀抱。我为生在大山之中感到骄傲,我为生在大山之中感到自豪。
我熟悉大山,我熟悉拒马河。拒马河哪里拐了弯儿,哪里水草鲜,哪里沙滩软,哪里水面窄,哪里水面宽,哪里虾而密,哪里鱼儿窜,我都知道。
拒马河两岸的村镇,哪里人憨实,哪里人善辩,哪里人喜欢经商,哪里人喜欢种田,我也知道。
拒马河的山上,哪里柿子甜,哪里桃儿鲜,哪里打过仗,哪里是英雄崖,我更知道。
这里有我儿时的伙伴与朋友,这里有我的父老与亲眷,他们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甚至一声吆喝,一声歌唱都能牵动我的心。在他们之中,有种田好手,有养鱼专家,有养蜂大王,由旅游开发先行者,有全国十佳邮递员,更有警界模范。
所以我发奋要写他们,我开始学着写他们。
学写,这是我的追求,也有一定的背景。
在我们的大家庭里,没有一个有学问的人。那时,当兵的叔叔从远方来信,要接、送、摆酒席请别人念信给家人听。父母发誓要供我上高中年大学。不成气候的我辜负了父母的期望,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
在山顶之上遥望着远方,老想飞到山这边,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是“伯乐”发现了我这匹“山里马”。
还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几年后走出山沟来到房山,第一次出入楼房办公。工作之中感到新鲜,工作之余感到生活在人间实属不易。但多些愁眉,因为自己是农业户口。几多抱怨,混不上个铁饭碗!
然而,我根本就无需犯愁,亦不应抱怨。“命运唯所遇,循环不可寻”,1989年我当上了一名人民警察。从此,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出了第一个国家干部,在我们这个千口人的王老铺村,有了第一名人民警察。
有时,我常常想,以我笨拙之笔,给山里人、给拒马河边每人写上一篇。虽然不一定在报刊上发表,但却可以留存。倘有后人随意翻起,或许开颜一笑。知道在拒马河两岸的村镇上曾有过这样一些鲜活的事儿,有这样一群出色之人。或许在这一群中,能寻到他的族人和亲眷。
然而,每一摊开纸,拿起笔跃跃欲试,发了一会呆后,或叹一叹,或笑一笑而搁笔。但每次提笔,在我的心头都会情不自禁地涌起一股股激情,对家乡,对家乡人,对家乡的山山水水……由衷地爱恋之情!
诚然,我热爱写作。为了给写作打好基础,我曾苦其心志,没晌没夜地爬格子,没白没夜地学着别人的框框写。我读他人的书,结交众多的文朋诗友,调查拒马河的风土人情。笔无闲日,耕耘不辍。20余年发表稿件千余篇,并有多篇获奖。
从20年前那不足火柴盒大的一块儿报眼缝隙始,时至今日,成瓶的墨水汇于笔尖。如果有人把吃、喝、抽视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我真的把写作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这一份别人不能占据的苦乐,真的给我一种充实和快慰!
但是,我知道自己目光短,知识浅。即使再费心思也无力写出《艳阳天》,更不会像刘绍棠那样以家乡一亩三分地为背景,开拓出大运河乡土文学那样一片新天地。那么,就让我长成拒马河畔山顶上的一朵小花,一株小草,一片柿叶,一枝山崖花罢!为家乡的山山水水增添一抹新绿,一点嫣红,一缕清香,我心足矣!
山里的生活不尽是行云流水、田园牧歌,更多的是山一样的厚重。我一时还写不出。
山里人的观念也许是保守的,但这保守也为我们这伟大的民族顽强地保留了些珍贵的东西。我一时还想不透!
我喜欢写作,喜欢写家乡,写大山,写拒马河。
我迷恋大山,迷恋沟谷,迷恋拒马河。我发奋要写本书,今天得以实现。虽然书中多有不足,但它表达了我的心愿,它是我的心声!
我期待着我最终能与文学结缘,成百年之好,用我的笔一个字一个字地向大山的魂魄行进!
我是个山里人,我是个连做梦都想用笔写山里人的山里人。我是个拒马河人,我是一个看见拒马河就流连忘返的拒马河人。拒马河,故乡的河,不管我走到什么地方都要向您倾诉心中的歌!
家乡的河——拒马河的水汩汩流淌;我的歌——心灵的歌浅吟低唱……
我从山中来,我永远都是大山的儿子!
王老铺虽是七沟八梁一面坡,但那里却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自有人类在那里居住以来,就不断有能人出现。房山县第一任县长穆林山,上世纪中期京西矿务局党委书记穆堂山等都是地地道道的王老铺人。祖辈中的能人现在的年轻人知之甚少,而现在中老年人中能让王老铺人引以为骄傲的要数穆希亭、师永祥等人。
师永祥,男,四十三岁。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王老铺村人。现为北京市公安局房山分局大石窝派出所政委。房山区作家协会会员。他1981年从本区张坊中学高中毕业后回本村务农,曾经为生产队放过牛、驴、羊等,在村林业队学过果树栽培技术,当过村文化站图书管理员……。曾几何时,春天,他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播种了希望的种子;秋天,在崎岖的羊肠小道上背回了收获的果实。
山村图书管理员的偶然机遇,使他有幸跨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知识的海洋。从酷爱阅读到尝试写作;从写身边的所见所闻、好人好事到为报社投递稿件,直到出版自己的专著《我从山中来》无不显示他的勤奋、刻苦。可谓“小荷初露尖尖角”。
1983年,他被六渡乡政府抽调到机关当通讯报道员。在那以后的几年中,他走出大山,先后在房山建筑总公司、房山外贸公司、房山工商局个体劳动者协会等单位做文员工作,凭着手中的一支笔,“漂泊”于县城的职场之中;赞颂着人间的真善;鞭笞着事态的炎凉。同时书写着内心美好的画卷……
1989年11月,通过考试进入公安队伍,从此当上了令多少年轻人羡慕的人民警察,被分配到房山公安局政治处工作。先后担任团委副书记、宣传教育科科长、办公室副主任、政治处副主任、阎村派出所所长等职。
二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千余篇稿件见诸报端,百余篇佳作获得各种奖励。自著《我从山中来》字里行间热情讴歌了巍巍古太行、悠悠拒马河这一方水土上勤劳善良的人民;赞颂着那片热土上乡亲们对他的养育、教诲之恩!

分享按钮>>中国“两弹一星”工程奠基人——钱学森
>>【安姓氏家谱源流】栾城安家屯安氏家族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