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民族炎黃子孫姓氏淵源略攷(0370 师姓)

    中华师氏网 2009年12月25日 中華之骨


0370 师[師、??、??、??、??,读音作shī(ㄕ)]←“师”的古体字“??、??、??、??”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方正超大汉字集库》;相关的满文、蒙文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圆点满文印刷体字库》、《蒙文标准字库》。



一.姓氏用字:









二.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远古时期王朝官吏诸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书记载,上古时期,辅佐君王的重要大臣皆称师。

在史籍《左传》中记载:“黄帝氏以云为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皥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少皥摯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远古人类以青(紫)、赤(红)、黑、白、黄五色作为主要的颜色,人们便以五色为官职,属下大臣分别称作青师、赤师、黑师、白师、黄师,协助君王分管东、南、西、北、中五方:

炎帝以燧火为纪,臣称火师,这五方大臣就具体称作青火氏、赤火氏、黑火氏、白火氏、黄火氏,各方最高行政长官皆称“正”,简称“火正”,俗称“祝融”。

黄帝以祥云为纪,臣称云师,这五方大臣就具体称作青云氏、赤云氏、黑云氏、白云氏、黄云氏,各方最高行政长官皆称“正”,简称“云正”。

共工氏以流水为纪,臣称水师,后改称土师,这五方大臣就具体称作青水氏(青土氏)、赤水氏(赤土氏)、黑水氏(黑土氏)、白水氏(白土氏)、黄水氏(黄土氏),各方最高行政长官皆称“正”,简称“水正”、“土正”,总官称“后土”。

太皥氏以龙瑞为纪,臣称龙师,这五方大臣就具体称作青龙氏、赤龙氏、黑龙氏、白龙氏、黄龙氏,各方最高行政长官皆称“正”,简称“龙正”。

少皥氏以凤鸟为纪,臣称凤师,这五方大臣就具体称作青凤氏、赤凤氏、黑凤氏、白凤氏、黄凤氏,各方最高行政长官皆称“正”,简称“凤正”,全称为“凤鸟氏历正”、“清司马鸟师”。

黄帝奉道,道为中华国教,后来道家将色配上了方位:青(紫)→东,赤(红)→南,白→西,黑→北,四向合一皆尊中央无极土→黄。“黄”字与“皇”字谐音,因此黄色的方位就在东南西北四向的中央,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从黄帝以后,黄色官职由君主亲自掌控,成为无上正统的帝王君主之象征。

在这些远古官宦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是华夏民族以官职称谓为姓氏的开端,其中不乏称师氏者,皆为重臣后裔,年深久远,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夏、商时期管理乐技的官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谱》记载,夏、商时代,管理乐技的职官名称就叫作“师”,如上古时期的师延,商王朝时期的师涓等。周王朝时期有师尹之官,专职掌管音乐歌咏。

在师、师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师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商、周时期官吏太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太师,是商、周时期君主对具有最高权利的大臣的称谓,是德高勋贵的代表和象征,与太傅,太保一起合称“三公”。

在典籍《书·周官》中记载:“立太师,太傅,太保,茲惟三公。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这六位大臣合称“六卿”,与君王一起组成王权统治的核心集团。

在历朝历代的奴隶制、封建制王朝,皆有太师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师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两周时期擅长乐技的艺人,属于以职业技能称谓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擅长乐技的人皆被称为师。当时比较著名的有晋国师旷、师服,鲁国师乙、师襄,郑国师理、师触、师躅、师惠、师叔,卫国师涓等等,皆为当时的著名乐师,精于音律。

相传,晋国乐师师旷,字子野,他虽然双目失明,但善于辨音,又善于弹琴。晋平公执政时期,令人铸造了一套用来奏乐的青铜钟(乐编钟),很多乐工听后都认为音律很准,惟独师况不以为然,认为这套编钟有所缺陷。他的判断最后终于被卫国的一个叫师涓的著名乐师所证实。

在这些精于乐技的乐师们之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的职业技能称谓为姓氏者,称师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祭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上古时期,人类盲蒙恐惧于自然现象,因此有专职负责祭祀日、月、天、地、风、雨、雷、电、水、云的祭师,分别称作日师、月师、天师、地师、风师、雨师、雷师、电师、水师、云师等等,不一而足,在周王朝时期皆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

这在典籍《周礼·春官》中有记载:“以槱燎祭风師、雨师。”祭师,是人类早期不可或缺的重要核心人物,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也是早期人类的重要社会活动之一,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

在这些祭师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师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师君,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师君,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侍卫统领官职称谓,这里的“师”是武装护卫之意,司职为守卫君王正宫以及相关事宜,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

在典籍《周礼·春官》中记载,“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左,为古代王朝武将站班的位置。近来人们在甘肃汉墓中出土一石门,左边石门的虎头下站着师氏。

在师氏、师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师氏,世代相传至今。

另外,据典籍《广韵》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的记载,春秋时期,有一位师昺在晋国担任司马之职(兵部尚书之类),据说后来为了避继位的晋景公姬獳(字师据)之字讳,就将自己的姓氏减少一横,变成了帅氏,开创了另一个姓氏家族。

因此,该支师氏与帅氏本为同宗同源,自古师帅一家,不分彼此,严禁通婚。



第七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师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师氏,是西周初期就开始设置的官位,有两种师氏:

一是专职负责掌管贵族子弟的教育之事,称文师氏,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师氏,掌以媺诏王,以三德教国子,教三行。”媺,就是美;三德,就是至德、敏德、孝德;三行,就是孝行、友行、顺行。

二是武官官称,称武师氏、师帅氏,掌管一师之兵,即两千五百兵,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为统帅军队防御或出征之军官。

在师氏之下,设有师氏中大夫一人,师氏上士二人,师氏府二人,师氏史二人,各有其职。

在师氏、文师氏、武师氏、师帅氏、师氏中大夫、师氏上士、师氏府、师氏史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师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两周王朝时期官吏左、右师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右师氏、左师氏,是春秋时期周王室设置的军制官职,后为各诸侯国所引用。

师,也是两周时期军队编制单位,早期一师为两千五百兵,后随着领土扩张和权势增长的需要,逐渐扩展到五千兵。

在各诸侯国拥有兵力权限上,西周王朝曾有严格的控制,但到了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各诸侯国自主坐大,无限制地扩充军队以利杀伐和扩张,如在春秋初期,晋国仅有两师“护国兵”,到了晋文公姬重耳执政初期时期已经扩为三师,并将每师之兵扩充为一万一千人,后在晋景公姬獳执政时期(公元前599~前558年)迅速扩军为六师,拥兵六万六千万余,再后将师改称为“军”,分中军、上军、下军、新军,每军再分中师、左师、右师。其中师一万一千兵,左、右师各五千兵,总兵力达十五万五千余。

到了战国时期,楚国首先将“师”的概念趋定为一万五千兵,已经类如今天军队中正规军的师级建制(一万六千二百八十四人),那时战国七雄皆拥兵十数师乃至数十师,彼此间穷兵黩武,争相为霸。

在军制官职中,形成了以官职称谓为姓氏的氏族群体,最有典型意义的就是复姓右师氏、左师氏,后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师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源于国名,出自汉朝时期西域姑师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

姑师国,亦称车师国,是秦、汉朝时期西域地区的古国名称,当时与楼兰国同样著名,位置在今著名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其国民的民族成分与匈奴民族相近。

吐鲁番盆地中的姑师国,在史籍中最早记载为著名的西汉博望侯张骞奉旨出使西域时,所经历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匈奴姑师国被汉武帝麾下的著名大将赵破奴在率军追灭匈奴时顺带攻灭。不久,车师国又在姑师国故地上建立,国民的主要成分仍然是匈奴民族,因此,在历史上人们常将姑师国与车师国混为一谈。

车师国有两个都城:冬都在今新疆吐鲁番市西部的交河古城,历史上称其为车师前部或车师前国;夏都在今新疆吐鲁番北面吉木萨尔县的北庭古城,历史上带称其为车师后部或车师后国。在车师前国与车师后国之间,就是名扬中外的丝绸之路之“车师古道”。

汉宣帝刘询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西汉侍郎郑吉率军攻占了车师前部的交河古城,并于次年屯田交河。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宣帝下令汉军再进西域,于是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西汉与匈奴“五争车师”,战争最终以西汉的胜利而结束,汉宣帝在今新疆轮台县策大雅乡一带设立了第一个西域都护府,首任都护就是带兵与匈奴征战的御前侍郎郑吉,从此,西域吐鲁番一带正式归入西汉王朝版图。

晋朝时期,晋成帝司马衍咸和二年(公元327年),东晋十六国的前凉政权在高昌故城设立高昌郡。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和平元年(公元460年),柔然民族攻灭了高昌郡,建立了高昌国。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玄奘西行取经途中曾在高昌国的高昌王城即今高昌故城讲经。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命兵部尚书侯君集率兵攻灭高昌国,同年在高昌王城即高昌故城设置了西昌州(后改为西州),州下设置五个县:今鄯善县城附近的蒲昌县、今鄯善县鲁克沁古城的柳中县、高昌故城的高昌县、交河古城的交河县和今托克逊县城附近的的天山县。唐德宗李适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吐蕃人占据了高昌城。唐文宗李昂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回鹘民族从漠北大量西迁,一举赶走了吐蕃族人,占据了高昌城。

到了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曾孙孛儿只斤·都哇带兵十二万围攻高昌城,高昌城的回鹘人被迫东迁甘肃武威。元顺帝孛儿只斤·妥镤贴睦尔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孛儿只斤·都哇的孙子孛儿只斤·秃黑鲁帖木尔强迫天山地区十六万蒙古族人全部改信伊斯兰教,自此,这一带佛教城日趋衰落,在这种情况下,在高昌城和交河城之间出现了一个新的城市,即今日的吐鲁番城,随着吐鲁番城的出现,故高昌城和故交河城等遍被逐渐废弃了。

还是在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第一任西域都护府都护郑吉上任后,即命车师国民一律改汉姓,官为师氏、民为车氏,然后登记造册,上达“天听”,汉宣帝十分满意。后又“选聪颖忠顺者入汉太学”,再后留居中原,迅速汉化,终形成一支师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泰亦什氏,亦称泰赤兀氏、岱齐郭特氏等,源出蒙古泰亦赤兀惕部,以部为氏,泰亦什氏是其分支之一。据蒙古史籍《蒙古秘史》中的记载:“察剌陔领忽之子想昆必勒格也。想昆必勒格之子俺巴孩等,为泰亦赤兀惕氏矣。”

有关“泰亦赤兀惕”这一蒙古语的具体含义,目前的说法还不统一,有的学者认为是寓有“善战者”之意,还有的学者认为是“顽强者”、“抗争者”之意,本书认为译作“善战者”更为贴切,这有待与蒙古史学家、文学家、或语言学家进一步研究探讨。

泰亦赤兀惕氏族,是由海都的曾孙俺能孩等多人合建组成的一个部落群体。从公元十一~十二世纪初,蒙古民族正处于金国女真族人的严重欺凌摧残时期,而泰亦赤兀惕部则是蒙古反抗金国统治的中坚部众,并在反击抗战中不断发展壮大,最后成为蒙古诸部中最强的实体之一,拥有众多的属民和军队。正由于这个原因,当时著名的合布勒汗所组建的蒙古汗国,实际上是由孛儿只斤氏贵族和泰亦赤兀惕氏贵族的联盟政权。合布勒汗虽有七子,但在临终时却把汗位传给了英勇善战的俺巴孩。

自合布勒汗大致统一了蒙古诸部后,泰亦赤兀惕氏族始终与孛儿只斤氏族在一起。当也速该逝世后,泰亦赤兀惕部首领塔儿忽台乞邻图黑与诃额仑母子结怨。先是率众离去,后又执禁了铁木真,并经常予以虐待,幸而被速勒都思氏锁儿罕失剌在暗中相救。后来,泰亦赤兀惕部反过头来联合了孛儿只斤氏族的夙敌札答兰等部发动了“十三翼之战”,疯狂进攻铁木真。在被克烈部、蒙古部的联军所击败后,泰亦赤兀惕部众归附于乃蛮部。后来乃蛮部又被铁木真彻底击灭,泰亦赤兀惕部余众最终被并入成吉思汗的蒙古部。历史就是这样转了一大圈,泰亦赤兀惕部依旧归于蒙古。

泰亦赤兀惕氏族,作为一行标志性氏族姓氏,实际上是蒙古民族中最后一批氏族之一。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民族,其氏族名称皆始于原始社会后期,蔓延于整个奴隶制时代。在成吉思汗建成大蒙古汗国之后,标志着蒙古社会开始进入了封建社会时代。蒙古汗国是大汗专权,一直在积极削弱诸部藩侯的势力。为此,封建制的军民组织制度出现了,首领皆由大汗任命,蒙古民族中的氏族名称姓氏宣告终结,不再产生传统的氏族姓氏。

泰亦什氏历经蒙古汗国、元朝、明朝,至明朝中叶以后聚集在呼伦贝尔草原地区从事游牧、农耕作业,在明朝时期即开始冠汉姓为师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苗族、傣族、黎族、侗族、土家族、土族、满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师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师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三.各支始祖:

师圣道:明朝洪武年间迁之范湖,在范湖留有一子:师玉贤。师玉贤生有七子:师一贯,师一中,师一言,师一信,师一义,师一廉,师一孝,传至今约第二十三世孙。是为河南许昌襄城师氏始祖。

师毓秀:大明武德将军,原籍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随沐英、傅有德征滇,授大理府指挥职,南征入滇时携祖妣字氏册封温恭宜人,生五子:长子师则,次子师曾,三子师禄,四子师□,五子师武,居大理赵洲,后始祖领命回原籍任职。师禄之子名师忠,远游河西(今云南通海县)景地,见湖之西向阳之地,山青水秀,气候温和宜人,故而迁之,以名杞湖村,后更名为风鸣村。师忠生四子:长子师通、次子师达、三子师远、四子师近。师近嗣后无子,实为师氏三支,遂分三支分居于师家湾、文昌宫、湾石头三处。师达生四子:师仲朋、师仲恩、师仲明、师仲祥。师仲恩生师国亲、师车玉;师仲明生师国元、师国秀、师国俊。公元1949年以前有公田百余亩(水田)出租,收入按族规由族长管理。每年农历10月10~13日做三天宫斋,凡本族年满六十岁男姓老人,参加祭祖会,吃三天老人饭。凡考学上进者,得吃三天公餐,并请入上席就座。开办学堂一切费用由族上统一开支,并免费接纳外姓孩童入学。师毓秀、师忠是为云南通海地区师氏始祖。

师 干、师 能:第一世,原居山西太原平阳府红洞县大槐树,明洪武年间迁到湖北,生子:师太朝、师太用、师太琪、师太雄,为第二世;师信、师珠、师义、师明、师寅、师恩,为第三世;师朝可、师朝斌、师朝爱、师朝行、师朝竹、师朝凤、师朝应、师朝魁、师朝敬、师朝真、师朝莆、师朝祖、师朝选、师朝宗、师朝金,为第四世;师童、师旺、师宠,为第五世;师维楚、师三楚、师正楚、师光楚、师文楚、师凤楚(师凤楚迁湖北竹山),为第六世;师大智、师大成,为第七世。师干、师能为师蓍迁湖北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四.迁徙分布:

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五十四位,人口约三十四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1%左右。

数千年来,功在音乐创作的师氏先人,可谓层出不穷。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记载:“晋有师旷,鲁有师乙,郑有师悝、师融、师慧等。又师服,晋大夫。”此外,春秋时鲁有善鼓琴的师襄,据说孔子曾向他学琴,春秋郑有大夫师叔,晋国有大夫师服,西汉有大司空师丹,宋有翰林学士师顽,清有甘肃提督师懿德……等等。

今江苏省的南京市、常州市、徐州市丰县、沛县、高邮市,云南省的昆明市、玉溪市通海县,山西省的榆次市、平遥市、太原市、吕梁市离石区、忻州市定襄县、阳泉市、和顺县、太谷县、运城市、大同市,甘肃省的兰州市红古区、天水市、庆阳市、平凉市、榆中县、通渭县、会宁县、张掖市、临洮市,辽宁省的铁岭市、沈阳市于洪区、苏家屯区、大连市、朝阳市、黑山市、建平县,河北省的邢台市广宗县、邯郸市肥乡县、武安市、文安县、南和县、唐山市、张家口市阳原县,山东省的荷泽市、泰安市、肥城市、东阿市、聊城市、枣庄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安徽省的亳州市谯城区、涡阳县、宣城市,河南省的郑州市新郑市、洛阳市洛宁县、许昌市、商丘市、兰考县、鲁山县、平顶山市、新乡市、原阳县、三门峡市陕县、漯河市、项城县、台前县、襄城县、临颖县、通许县,青海省的互助县,陕西省的西安市、汉中市、咸阳市、韩城县、榆林市清涧县、临潼市、宝鸡市、泾阳县,贵州省的安顺市、贵阳市白云区,四川省的乐山市、南充市,广东省的佛山市,湖北省的天门市、咸宁市、竹山县,江西省的九江市、抚州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湖南省的长沙市、桂东县,台湾省等地,均有师氏族人分布。







五.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至今已千余年。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曾以山东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2.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授琴堂:授琴是指教弹琴,春秋时期,鲁国乐师师襄善弹琴,孔子曾拜他为师学琴。

资料有待补充。 

 六.家谱文献:

陕西榆林清涧师氏族谱,著者待考,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2005年师氏合族续修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师氏宗祠。

东山师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云南通海师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因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涝灾该谱被损毁,2005年师氏族人开始重新修订。现被收藏在云南省昆明市铁路局师家伟处。

山东肥城、东阿两岫师氏族谱,著者待考,2006年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东阿市师发明处。







七.字辈排行:

湖北宜昌师氏字辈:“总振维荣芳开先启秀良文章昭祖德”。

湖北云梦师氏字辈:“元亨利贞永树家声”。

湖北竹山师氏字辈:“亨元兴国光利贞益明良”。

湖北黄梅师氏字辈:“光上承宗远培元启绪长”。

江苏铜山师氏字辈:“忠厚闻传家之本”。

江苏高邮师氏字辈:“庆永崇儒国成仁尉可知同界尔锦福方启德克明”。

云南通海、玉溪、昆明师氏字辈:“必本家(在)庭(曾)敬(进)衍世程流(留)辉永继昭垂正名(明)遵行余庆经纬繿成锡尔得法光美克”。

四川乐山师氏字辈:“大地文德宣树仕希培月书公共有时”。

重庆师氏一支字辈:“应钦秉源年正永洪大泽世代朝先志文华光尚国”。

黑龙江哈尔滨师氏字辈:“天魁忠德立万井永文昌国志培元继存田克兆祥”。

山东肥城、东阿、聊城师氏字辈:“重忠承法(发)仰宜然”。

河南原阳师氏字辈:“纯修德恕忠恭敬明存瑞”。

青海互助师氏字辈:“发成存延永”。

贵州贵阳师氏字辈:“文应荣龄远廷德绍三川仁和诗泽永清正显桂兰”。

陕西耀州师氏字辈:“王惟载恒(魁启兴盛贵有真印玉玺)聚万”。

河北师氏一支字辈:“树恩立本家庆延长绍书成志武毅期昌”。注:循环使用。

广东广州师氏字辈:“仰荣天法文启道光作守敬承先正朝良大化全安”。

资料有待补充。 

八.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聪知六律;名列三良:上联典指春秋时期的晋国乐师师旷,字子野,目盲,善弹琴,精于辨音。晋平公铸大钟,众乐工都认为合乎音律,只有师旷不以为然,后来经卫国乐师师涓审定,果然不合音律。《孟子离娄上》说:“师旷的耳朵很灵敏,但不按六律,也不能正五音。”下联典指春秋时期的郑国大夫师叔。一次,齐国准备联合诸侯攻打郑国,管仲说:“郑国有叔詹、堵叔、师叔,三良执政,无隙可乘啊!”

撰孝子传;封义阳侯:上联典指南朝宋国的涅阳人师觉授,操守清高,以弹琴、读书自娱自乐。母亲去世后,他一哭而绝,很长时间才苏醒。后来,撰写有《孝子传》。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东武人师丹,字仲公,举孝廉为郎,官至大司空,汉平帝时封为义阳侯。



2.八言以上通用联:

廉政表明朝之风力;治经称汉朝之儒宗: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东阿人师逵,字九达,明洪武年间官监察御史,明成祖时官至吏部尚书。为政清廉,不置家产,俸禄拿出来分给家族中人,以至于无力抚养八个儿子。明成祖曾说:“北来的大臣不贪者,只有师逵一人。”“风力”,即气度魄力。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师丹,研究《诗经》,较有名望。 
九.历史名人:

师 延:(生卒年待考),传说中著名轩辕黄帝的乐官。

世官司乐。据说他具有拊弦琴,则地祢皆升;吹玉律,由天神俱降;听众国音乐,以审兴亡之兆的神通。



师 涓:(生卒年待考),传说中著名商王朝末期乐官。

与纣王为靡靡之音,周武王伐纣时,他往东逃亡,自投于濮水而死。



师 涓:(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时期卫国乐官。

事卫灵公为乐官。乐理很精,曾帮助晋平公校验所铸造的编钟



师 旷:(公元前572~532年待考),字子野;今山西洪洞人。著名春秋时期晋国乐师。

师旷目盲,善弹琴,精于辨音。

晋悼公、晋平公执政时期,师旷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又称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是当时著名的大音乐家,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他还是位杰出政治活动家和博古通今的学者,时人称其“多闻”。

师旷的音乐知识非常丰富,不仅熟悉琴曲,并善用琴声表现自然界的音响,描绘飞鸟飞行的优美姿态和鸣叫。听力超群,有很强的辨音能力。汉朝以前的文献常以他代表音感特别敏锐的人。在史籍《淮南子·汜论训》中说:“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在典籍《周书》中则记载他不仅擅琴,也会鼓瑟。师旷也通晓南北方的民歌和乐器调律,在史籍《左传》中记载:“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楚必无功’!”

有一次师旷听到晋平公铸造的大钟音调不准,就直言相告,晋平公不以为然,后经卫国乐师师涓证实,果如此。

到晚年时,师旷已精通星算音律,撰述了《宝符》一百卷,在明、清的琴谱中,《阳春》、《白雪》、《玄默》等曲解题为师旷所作。

师旷有非凡的音乐才华,但却比较保守,晋平公喜欢新声,曾听师涓演奏新曲,师旷当场攻击是“靡靡之音”、“亡国之音”。师旷认为可以通过音乐来传播德行。

师旷虽仅是一乐官,一生均在宫中生活,但他的地位不同于一般乐工,对政治有自己的见解,敢于在卫侯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向晋王担出了许多治国主张,有一次,晋平公感叹师旷生来就眼瞎,饱受昏暗之苦,师旷则言天下有五种昏暗,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贿博名,百姓受冤无处伸;其二是君王用人不当;其三是君王不辨贤愚;其四是君主穷兵黩武;其五是君王不知民计安生。师旷甚至曾用琴撞击晋平公,以规劝晋平公勿沉湎于个人享受。

当卫献公因暴虐而被国人赶跑时,晋悼公认为民众太过分,师旷则反驳说:“好的君主,民众当然会拥戴他,暴虐之君使人民绝望,为何不能赶他走呢?”晋悼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又问起治国之道,师旷简言之为“仁义”二字。

齐国当时很强盛,齐景公也曾向师旷问政,师旷提出“君必惠民”的主张,可见师旷具有强烈的民本主义思想,故他在当时深受诸侯及民众敬重。在后世的传说中,他被演化成音乐之神、顺风耳的原型、及瞎子算命的祖师等。

师旷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造诣,为世人所共仰。《庄子齐物论》说师旷“甚知音律”,《洪洞县志》云:“师旷之聪,天下之至聪也。”故在先秦文献中,常以师旷代表音感特别敏锐的人,“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晋平公曾铸大钟,众乐工都以为音律和谐,惟师旷言“不调”,师旷的判断后来果然为齐国乐师师涓所证实。

传说,由于师旷听觉极聪,辨音能力极强,加上他高超的琴技,便附会出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传说师旷鼓琴,通乎神明。“玉羊,白鹊翱翔,坠投。”按古人,以五羊白鹊为“玉音协和,声教昌明”的瑞征,师旷能赢得此誉,足见其技艺不凡。师旷曾为晋平公奏“清微”,一奏,“有玄鹤二入”,再奏,“而列”,三奏,“延领而鸣,舒翼而舞”;又奏“清角”,遂有玄云从西北方起,风雨骤至,“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令人荡气回肠,惊心动魄。

当然,上述记载杂有世人渲染师旷琴技的成分,难免穿凿以嫌。但不能都以迷信或街谈巷议式的故事视之,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师旷深邃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技艺。史载,师旷曾到过开封,在那里筑台演乐,至今遗址尚存。可见,师旷是一位受到当时各国人民喜爱的艺术家。

在道教的天后宫、城隍庙等宫观建筑的门殿东、西两次间,通常设有站像千里眼和顺风耳是道教寺庙的护卫神。顾名思义,千里眼的本领是眼睛能看到千里以外之物,顺风耳能听到千里之声。二位神是由我国民间故事衍化而来。中国民间有个“十兄弟”的故事”。十兄弟依次叫顺风耳、干里眼、大力士、钢头、铁骨、长腿、大头、大足、大嘴、大眼,各有独特本领。到了元朝时期,历史小说称千里眼和顺风耳为“聪明二大王”。他们指的是师旷和离娄两位古人。千里眼、顺风耳是道教中的两位守护神,地位虽然不高,流传却很广泛。这两位小神分别拥有特异功能,千里眼能够看到千里之外的物体,顺风耳则能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中国古代的小说里很早就有他们的形象,而关于他们的来源却无法考证,到元朝时期(公元1206~1368年),一些小说开始以古代的两位人物作为他们的来源,他们就是师旷和离娄。师旷是古代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双目失明;离娄则是传说中的人物,能在很远的地方看到动物身上细毛的毛尖。后来他们被道教纳入神仙体系,成为该教的护卫神,他们的塑像一般安置在宫观的大门口,同时又在他们的旁边加了两位武士,合称“四大海神”,实际上是模仿佛教的四大金刚。古典小说《西游记》中描写孙悟空闹东海、搅地府后,事达天庭,玉帝询问“妖猴”来历,班中闪出千里眼、顺风耳,将“妖猴”的来历奏明。此时的千里眼、顺风耳是玉帝的得力耳目,是个不大光彩的角色。

师旷虽说是个盲人,但他精通音律,琴艺尤为超凡,十分神奇。传说,师旷并不是天生盲人,而是因为自己太过聪明,说自己之所以不能专于音律,就是因为有眼睛看到的东西太多,心有所想,书上说是自己用艾草薰瞎双眼以专于音律的。据说,当师旷弹琴时,马儿会停止吃草,仰起头侧耳倾听;觅食的鸟儿会停止飞翔,翘首迷醉,丢失口中的食物。

晋平公见师旷有如此特殊才能,便封为掌乐太师。

晋平公新建的王宫落成了,要举行庆祝典礼。卫灵公为了修好两国关系,就率乐工前去祝贺。卫灵公带着一批侍从,走到濮水河边,天色已经慢慢地黑下来,他们在河边倚车歇息。时值初夏,皎洁的月亮高挂夜空,两岸垂柳轻拂水面,河水静静地流去,映着月亮闪闪发光,就像九天落下了一匹锦缎。卫灵公正在欣赏这美丽的夜景时,突然听到一陈曲调新奇的琴声,不禁心中大悦,于是招来他的乐师师涓,命师涓寻找这奇妙的音乐,并把它记录下来。

师涓领命而去,静静地坐在河边,调息,抚琴,聆听那音乐,将乐曲记录下来,整整忙碌了一夜。卫灵公一行来到晋国边城,晋平公在新建的王宫里摆上丰盛的筵席,热情的招待贵宾。宴会上,卫灵公在观赏晋国的歌舞后,便命师涓演奏从濮河边听到的那支曲子助兴。师涓为了答谢晋国的盛情款待,便遵命理弦调琴,使出浑身解数弹奏起来。随着他的手指起落,琴声像绵绵不断的细雨,又像是令人心碎的哀痛哭诉。

坐在陪席上的晋国掌乐太师师旷面带微笑,用心倾听着。不一会儿,只见他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了,神色越来越严肃。师涓刚将曲子弹到一半,师旷再也忍不住了,他猛地站起身,按住师涓的手,断然喝道:“快停住!这是亡国之音啊!千万弹不得!”

卫灵公原本是来给晋平公祝贺的,听师旷掌乐太师这么一说,吃惊地愣住了。师涓更是吓的不知所措。十分尴尬地望着卫灵公。

晋平公见喜庆之时,本国掌乐太师突然插一杠子,弄得卫国国君一行人下不了台,忙责问太师道:“这曲子好听得很,你怎么说它是亡国之音呢?”

师旷振振有词地道:“这是商朝末年乐师师延为暴君商纣王所作的‘靡靡之音’。后来商纣王无道,被周武王讨灭了,师延自知助纣为虐害怕处罚,就在走投无路时,抱着琴跳进濮河自尽了。所以,这音乐一定是在濮河边听来的。这音乐很不吉利,谁要沉醉于它谁的国家定会衰落。所以不能让师涓奏完这支曲子。他说到这里,转过脸来问师涓道:"你弹的这支曲子是在濮河边听来的吗?”

“您说的一点不错,正是从濮水河边听来的!”卫灵公在惊讶中替本国乐师解窘。

晋平公很不以为然地说:“早已改朝换代了,我们现在演奏,又有什么妨碍呢?你还是让贵国乐师弹下去吧!”

师旷摇摇头,执拗道:“佳音美曲可以使我们身心振奋,亡国之音会使人堕落。主公是一国之君,应该听佳音美曲,为什么要听亡国之音呢?”

晋平公见卫灵公一行人面有难色,便命令师旷道:“你快松手,让乐师弹下去!别扫大家的兴!今日是大喜之日,怠慢了贵宾,拿你是问!”

师旷执拗不过,只能松手。师涓终于弹完了那支乐曲。当最后一个音符消失,晋平公见师旷面带愠色,便对他发问道:“这是什么曲调的乐曲?”

“这就是所谓的《清商》。”师旷回答。

“《清商》是不是最悲凉的曲调?”

“不是,比它更悲凉的还有《清徽》。”

晋平公道:“好呵,你作为回礼就来弹一曲《清徽》吧!”

“不!”师旷拒绝道,“古代能够听《清徽》的,都是有德有意尽善尽美的君主。大王的修养还不够好,不能听!”

晋平公道:“我不管什么德什么义的,我只喜欢音乐。你快弹吧!”

师旷感到王命难违,只好坐下来,展开了自己的琴。当他用奇妙的指法拨出第一串音响时,便见有十六只玄鹤从南方冉冉飞来,一边伸着脖劲鸣叫,一边排着整齐的队列展翅起舞。当他继续弹奏时,玄鹤的鸣叫声和琴声融为一体,在天际久久回荡。晋平公和参加宴会的宾客一片惊喜。曲终,晋平公激动地提着酒壶,离开席位边向师旷敬酒边问道:“在人世间,大概没有比这《清徽》更悲怆的曲调了吧?”

师旷答道:“不,它远远比不上《清角》。”

晋平公喜不自禁地道:“那太好了,就请太师再奏一曲《清角》吧!”

师旷急忙摇头道:“使不得!《清角》可是一支不寻常的曲调啊!它是黄帝当年于西泰山上会集诸鬼神而作的,怎能轻易弹奏?若是招来灾祸,就悔之莫及了!”

“哎,太师不必过虑。上古之事更加久远,怎能祸及现在呢?你弹来听听又有何妨?”

师旷见晋平公一定要听,无可奈何,只好勉强从命,弹起了《清角》。

当一串玄妙的音乐从师旷手指流出,人们就见西北方向,晴朗的天空徒然滚起乌黑的浓云。当第二串音响飘离殿堂时,便有狂风暴雨应声而至。当第三串音响骤起,但见尖厉的狂风呼啸着,掀翻了宫廷的房瓦,撕碎了室内的一幅幅帷幔,各种祭祀的重器纷纷震破,屋上的瓦坠落一地。满堂的宾客吓得惊慌躲避,四处奔走。

晋平公也吓得抱头鼠窜,趴在廊柱下,惊慌失色地喊道:“不能再奏《清角》了!赶快停止……”

师旷停手,顿时风止雨退,云开雾散。在场所有的人打心底里佩服师旷的琴艺。卫国乐师师涓大开眼界,激动地上前握住师旷的手说:“你的技艺真可惊天地、泣鬼神啊!”

春秋时期,乐律问题带有相当神秘的色彩而备受推崇。大师在掌握乐律的同时,往往被吸收来参与军国大事,卜吉凶,备咨询。师旷不闲于琴瑟而匡主裕民,乐师参政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众多乐师,唯独师旷能得到晋君赏识,实是凭借其满腹经纶和善辫的口才赢得悼、平二公的信任,进而几乎参与了晋国内政、外交、军事等一系列事务。诚如韩垧所言:师旷“迹虽隐于乐官,而实参国议”。

文献记载,师旷往常向悼、平二公陈以治国安邦之策。悼、平二公每每请教于师旷时,他都能“因问尽言”,引出一番严肃的治国宏论。师旷论“天下五墨墨”,论“人君之道”,这些忠言谠论包含着极为深刻的政治见解,表明师旷作为政治活动家所具有的远见卓识和博大的胸怀。

在政治上,师旷主张为政清明,德法并重。国君应“清净无为”,“务在博爱”,同时,还应借助法令来维护统治,“法令不行”,则“吏民不正”。

在用人方面,他主张对德才兼备者应委以国家重任。如果“忠臣不用,用臣不忠,下才处高,不肖临贤”,就会埋下乱政的隐患。

在经济上,师旷主张富国强民,民阜才能政平。“空虚府库”将导致“国贫民罢,上下不和”的局面。统治手法上,师旷主张“广开耳目,以察民情”,使百姓侵冤有处申诉。

他还提出“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的积极主张。认为国君应“廓然远见,踔然独立”这样才能避免失误,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师旷的治国宏论是他政治理想的反映,其见地精辟之至。悼、平二世,君主贤明,政平民阜,能重振文襄霸业,师旷起了很大作用。师旷还随平公多次出征讨伐,并曾代表晋国出使周朝。鲁季武子说:“晋有赵孟以为大夫,有伯瑕以为佐,有史赵、师旷而咨度焉,有叔向、女齐以师保其君,其朝多君子,其庸可媮乎!”明示师旷可与赵孟、叔向等著名政治家齐名。

现存先秦文献中有关师旷匡主裕民的记载颇多,可见,他的政治业绩并不亚于其艺术成就。在史籍《淮南子》中记载:“师旷譬而为太宰”他“大治晋国”,晋“始无乱政”。按太宰一职,“总六官之事,事无所不统”,足见其地位之显赫。及至春秋后期,太宰仅为尊称,实际地位大大降低,然名誉上仍为王宫之长,掌王家内外事务。悼公初年,师旷初入宫廷,不大可能居此高位。

据考,师旷的政治活动最早见诸文献是在鲁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显然,师旷为太宰当在悼公末抑或平公时。平公晚年,骄泰奢侈,贪欲无足,师旷多次力谏或与太宰一职相关。

师旷禀性刚烈,正道直行,他娴于辞令,却从不趋炎附势,具有不畏权势的正直品格。

一次,晋平公同群臣饮酒时喟然长叹,“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莫之违”。师旷侍坐于旁,认为这不象“君人者”所言,竟操琴向平公撞去。没有仗义死节的气概,何以敢如此“犯君”。平公晚年,宫室滋侈,大兴土木,愈加荒淫无道,晋国霸业日衰,以致“民闻公命,如逃寇仇”。在晋平公淫奢哀飒之时,师旷仍敢犯颜直诛,确实需要些勇气。据史籍《说苑》记载,晋平公三次出门打猎,自认为有“霸王之主出”的祥兆,而师旷则认为,这是在自欺欺人。晋平公恼怒异常,“异口置酒祁之台,使郎中马章布蒺藜于阶上”,唤师旷解履拾阶而上,师旷忍着痛,仰天长叹。从肉中生山虫子要吃肉,水中生出蠢虫要蚀木。假如自己要与奴仆为伍,那是自找倒霉。庙堂之上,绝不是生蒺藜的地方。现在出现了这种情形,他预言:“君将死也。”表现了师旷守上不阿的高尚品格和对晋国前途命运的忧郁之情。

师旷还以博学多闻著称于世。先秦乐师同当今艺术家不同,“为古文化的集中保有者”。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师旷曾专心于星算音律之中,“考钟吕以定四时,无毫厘之异,”据史籍《左传》记载,师旷随晋悼夫人慰劳筑城杞者,有人怀疑绛县老人的年纪,老人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矣。”师旷不仅算出其生年为鲁国的叔仲惠伯与晋国的郄成子相会于承匡的那一年,“于今七十三矣”。并指出:这一年,狄人进犯鲁国,鲁大夫叔孙得臣俘虏狄人侨如、虺、豹等,并用这些名字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师旷渊博的知识令人叹服。

总结起来,师旷的核心思想相当丰富:

第一,他具有初期的民本思想。师旷认为,百姓是国家之本,同国君一样,都是上天的子民。国君的主要责任是代天养民,而决不能“肆于民上,以从其淫”,否则,便是“弃天地之性”。关于如何对待使“百姓绝望”的君主,师旷回答:“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就是说可以赶走那些残暴的国君。这种君民平等的思想同商周以来的传统观念格格不入,后者视君主为人间的主宰,具有无可怀疑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师旷敢于蔑视这一切。

第二,师旷倡导仁政,反对黑暗政治。晋悼公向师旷请教治国的道理,师旷答:“惟仁义为奉。”齐晋公问师旷如何治理国家,师旷说:“君必惠民而已。”当齐景公酒酣和将归时,又接连两次问师旷:“太师奚以教寡人?”师旷的回答依然是“君必惠民而已”。可见,“爱民”是师旷政治思想的核心,他反对用残酷暴虐的手段涂炭百姓。平公晚年,有石言于魏榆(今榆次西北),他把石言视为天对“宫室滋侈”的劝戒。当然,师旷主张“惠民”,很大程度上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提出问题的,但在客观上对劳动人民有利,故受到人民的怀念。

第三,师旷的宇宙观承袭了春秋时两面性的宗教观念,重人与重神思想相杂糅。师旷倡导以民为本,无疑是重人的。但他始终难以摆脱商周以来尊神观念的束缚,常常表现出对神的盲目崇拜和寄托,有时还带有十分浓厚的迷信色彩。师旷曾问天老“人家忌腊日杀生,于堂上有血光,一不祥,井上种桃,花落井中,二不祥。”这些糟粕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师旷的形象。

第四,师旷的劝学思想富有现实教育意义。他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月牛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之明,炳烛之明孰于昧行乎?”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鼓励。

据史籍《拾遗记》的记载,师旷曾“撰兵书万篇,述《宝符》百卷”,显然其著述不在少数,但皆流失。今存师旷传世之作仅有《禽经》一卷,还被历代学者多持异义,认为此书显系后人伪托师旷而造。

在艺术方面,师矿作为大家,不会没有著作,可考的有明朱权《神奇秘谱》所载,《阳春》、《白雪》、《玄默》据说为师旷所作。《玄默》又说出自稽康,有待进一步考证。



师 叔:(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时期郑国大夫。

师叔史郑国有名的大夫,为政贤良。

一次,齐桓公准备要联合诸侯攻打郑国,管仲却警告齐桓公说:“郑国现有叔詹、堵叔、师叔,有这三良执政,无隙可乘啊!”



师 丹:(公元前?~公元3年待考),字仲公;琅邪东武人(今山东诸城)。著名西汉大臣、经济家、政治家。

西汉朝时期举孝廉为郎,研究《诗经》,较有名望。后官至大司空,汉平帝时封为义阳侯。

他在汉哀帝时曾提出“限田限奴”的主张,以缓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后因贵族官僚反对,未能实行。

师丹少时师事大学问家匡衡,研治《诗》,造诣高深且品行至孝,因而举孝廉为郎官。汉元帝末年,为博士,因事免官。

汉成帝建始年间(公元前32~前29年),州举茂材,复补为博士,出为东平王太傅。后经丞相方进、御史大夫孔光的举荐,入朝任光禄大夫,不久又为少府、光禄勋、侍中,很受汉成帝的尊敬和重用。

汉成帝末年,立定陶王为皇太子,任师丹为太子太傅。定陶王继位后为汉哀帝,师丹为左将军,赐爵为关内侯,领尚书事,不久又代王莽为大司马,封高乐侯,以后又升为大司空,位居三公,甚得信任。

西汉末年,政治腐败。豪强大族、贵族官僚、富商大贾倚仗其政治、经济特权,疯狂兼并土地,强占民田,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或依附豪强地主,忍受着“收太半之赋”的残酷剥削;或沦为官私奴婢,过着“与牛马同栏”的悲惨生活,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师丹辅政不久,就联合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等部分大臣提出限制豪强大族兼并土地,畜养奴婢的限田限奴的“救急”方案。他们在上汉哀帝的奏疏中建议:“诸侯王列侯皆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及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官”。这一主张刚刚提出后,“时田宅奴婢,贾(价)为减贱”,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因以外戚丁、傅和宠臣董贤为代表的勋贵宠臣对此皆以为“不便”,汉哀帝便下诏“且须后”,这个改革方案从此便被搁置起来,成了一纸空文。

汉哀帝原即定陶王,是汉成帝同母兄弟的儿子。汉哀帝即位后,尊汉成帝母为太皇太后、汉成帝赵皇后为皇太后,而汉哀帝的祖母傅太后与母丁后仍住在定陶,仍以汉哀帝之父定陶共王的身份定其称号。这时高昌侯董宏上书言傅太后与丁后宜同样尊为太皇太后和太后。汉哀帝把这个意见下放给大臣们讨论,当时任左将军的师丹及其他一些大臣坚决反对,认为尊卑之礼、人伦之序是统治者赖以统治的基本原则,是万万不可破坏、更改的。根据母从子、妻从夫的原则,傅太后与丁后的名号已定,再改称尊号就破坏了尊卑之礼,人伦之序,这是万万不可以的。

师丹的主张大大得罪了当时实际操纵朝廷大权的傅太后。不久,师丹被降为关内侯,几个月后又被免为庶人,师丹于是闲居乡里数年。

汉平帝即位后,新都侯王莽下令挖开傅太后、丁太后的墓,宣布剥夺其原来的尊号,废为平民。师丹被重新赐爵为关内侯,不久又根据太皇太后的提议,加封师丹为义阳侯。不久,师丹病逝,谥节侯。

师丹虽身处末世,但能“端诚于国,不顾患难”,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汉政权统治为己任,不失为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师宜官:(生卒年待考),河南南阳人。著名东汉书法家。

约活动于东汉灵帝~汉献帝年间。曾为袁术部将,工书法,尤擅长八分书。

汉灵帝好书法,征天下善书者于鸿都门。应征的数百人中,惟有师宜官的八分字最好,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他在酒馆饭肆时,可以写字于壁上出售,以充埋单钱。

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说他是灵帝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说他写字,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今山东巨鹿宋子有《耿球碑》为袁术所立,其书甚工,传为师宜官所书。唐张怀《书断》说汉灵帝征集天下工书者于鸿都门,至数百人,八分书以师宜官为最。

师宜官的书法,南朝庾肩吾《书品》列为上品之中,唐张怀《书断》列他的八分书为妙品。



师觉授:(生卒年待考),涅阳人。著名南朝宋国大孝子。

传说他操守清高,以弹琴、读书自娱自乐。在母亲去世后,他一哭而绝,很长时间才苏醒。

后来,他撰著有《孝子传》传世。



师 范:(生卒年待考),灵石人。著名宋朝官吏。

宋朝元祐年间督岢岚军进士,督岢岚军后升为江南知州。

他发现当地的苛捐杂税太多,手续麻烦,民苦赋役,于是上奏朝廷,建议稍增田赋,免征苛捐杂税,使人民不感到赋役麻烦,国家也不减少税收。

他的建议得到采纳实行后,受到江南人民的拥护,给他绘像祭祠。师范也成为历史上的良吏。



师 逵:(公元?~1427年待考),字九达;山东东阿人。著名明朝大臣。

师逵幼年聪敏,年少丧父,事母甚孝。八岁读书,日记千言。二十岁入太学,从御史到辽东视察,因刚直不阿,触犯上司,被诬陷,逮至京城。

明太祖见其长相非凡,问明真相,不但无罪,反擢为御史。后出任陕西按察使,到任一月内,即将千余积案审理完毕。

明成祖即位后,升师逵为兵部侍郎。他廉不置产,接受的俸禄和赏赐都分给了亲戚朋友,以至于他的八个儿子都没有得到什么财产。明成祖曾说:“北来大臣之中不贪者,唯师逵一人!”

明仁宗即位后,再升师逵为户部尚书。

师逵居官四十余年,为政清廉,家无积蓄。明宣宗常与群臣议论:“大臣持廉守正者,唯逵一人。”

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卒于任所。 

师昌绪:(公元1920~今),河北徐水人。著名金属学及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常委。

师昌绪出生于一个封建大家庭。其父师克和为清朝秀才,以教书为业。母亲从事家务,一生勤劳。师昌绪在七岁入邻村荆塘铺小学,两年后转入徐水县城模范小学,在全县统考中名列第一。1933年入县立第一高小,毕业后考入著名的保定师范(即河北保定第二师范)。该校除专业教学以外,还强调生产劳动,培养了他的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品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家人到河南,入冀绥平津联合中学,后来该校迁到豫西淅川,改名国立第一中学。1940年他中学毕业,步行到陕南,考入西北工学院矿冶系,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林森奖学金。毕业后到资源委员会所属的四川电化冶炼厂,从事炼铜方面的技术工作,1947年转到鞍山钢铁公司任科技秘书。1948年赴美留学,于9月进入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1949年5月获硕士学位。1950年1月进圣母大学冶金系,1952年6月获博士学位。

在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北洋大学欢迎他回国任教,他欣然同意。但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期间,美国政府禁止所有留美学习理工的中国人回国。他曾设法经第三国绕道归来,未能成功。在这种情况下,他获得博士学位后又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在国际著名金属学家M科恩(Cohen)教授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师昌绪的科研活动涉及冶金学的许多重要领域,其中以物理冶金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在密苏里矿冶学院,他利用锌的蒸气压较高,在真空下容易挥发和氧化的特性,从炼铅过程中所得的锌熔渣中分离锌,最后获得纯度达90%左右的银。当时真空冶金的工作在全世界刚刚起步,他的工作有一定的开创性。

在麻省理工学院,他首先研究了Fe-Mn-Al合金的恒温马氏体相变,发现其马氏体相变曲线呈C曲线状,并计算出了相变激活能。同时,他还开展了硅在超高强度钢中作用的研究,以4300系钢(Cr-Ni-Mo系结构钢)为基础,变化钢中硅和碳的含量,系统地研究了硅对回火、残留奥氏体以及二次硬化的影响。从他的工作基础上发展出来的300M超高强度钢,成为二十世纪六十~八十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飞机起落架用钢,解决了过去飞机起落架常因断裂韧性或冲击韧性不够而发生事故的问题。

这一期间,他和张兴钤、李恒德等组织起一批要求回国的积极分子,联名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表达要求回国的心愿;又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谴责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归国的阻挠。他们给周总理的信件,成为我国在日内瓦会议期间,黄华大使揭露美国政府无理扣留中国留学生的根据之一。

1955年6月,师昌绪终于回到祖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一心想为国家做一些对经济建设有实际效果的工作。1957年起,师昌绪负责金属研究所“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工作”。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解决钢铁企业生产中的一些迫切问题上,在他的领导下,建立了钢中杂物的鉴定方法,并开展了夹杂物生成过程的研究工作。这项工作推广到全国各钢铁企业,促进了我国改进钢质量工作。为了高温合金的推广与生产,他走遍全国的特殊钢厂和航空发动机厂,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被人们称为“材料医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国际关系的变化,我国工业面临着极大的困难,特别是高温合金的生产制约着航空工业的发展。身为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依据我国缺镍少铬,又受到国际封锁的情况,提出以铁基代替镍基合金的科研思路。他是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并开发了中国第一种铁基高温合金。他和钢厂采用真空冶炼技术,研制出一种可代替喷气发动涡轮盘的铁基合金。

在全国高温合金会战中,师昌绪为发展我国变形高温合金的加工工艺创出了新的路子,由他领导的课题组攻克了包套挤压工艺难关。此间师昌绪要每天往返于沈阳和抚顺之间,连夫人临产也无暇顾及。几年后,英国一位高温合金权威专家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在六十年代初发展的包套挤压工艺为变形高温合金的生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1961年美国研制成功了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的技术,并投入使用,然而其技术是严格保密的。1964年,我国围绕如何使国产歼-7飞机提高档次的问题,发动机设计师和材料工程师们展开了异常激烈的辩论。航空研究院主管材料与工艺的副总工程师荣科教授大胆提出了“采用空心涡轮叶片以提高涡轮工作温度”的方案。荣科请师昌绪主持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制工作,并采用“设计、材料、制造一条龙”的方案。很快师昌绪便组织起一百余人的攻关队伍。为了国家的需要,师昌绪和大家一起日夜奋斗在金属所简陋的精密铸造实验室,在设计、材料、制造三个环节的通力协作下,不到一年的时间,研究出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采用这种叶片的国家。此项科研成果使我国喷气发动机涡轮叶片技术跃上了两个台阶:一是从锻造到铸造,一是从实心到空心,而且我国涡轮叶片的制造工艺更精巧。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沈阳401厂生产了一批涡轮叶片,但因晶粒粗大造成抗疲劳性能降低。师昌绪带领金属材料课题组,经过反复分析研究提出在叶片表面采用高温处理的方法,使叶片表面形成细晶粒,从而提高了叶片的抗疲劳强度,不仅让这批叶片起死回生,并且探索出一种提高零件性能的新技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师昌绪出任中科院金属所副所长时,争取到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支持,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培训中心,加强了中外专家的交流与合作,此间他组织举办了多次技术讲座。1982年,师昌绪出任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建所伊始,他便提出,要将腐蚀所办成一个开放型的研究所,强调全所应加强与高等院校、产业部门和地方科研单位的联系,增进交流与合作,并建议中国科学院应适时选择一批实验室面向社会,建立开放实验室。1983年师昌绪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1986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1994年6月3日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他担任高层次科研组织领导后,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他曾在1986年的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扩大会议上发表“实现四化必须重视技术科学,技术科学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报告,阐明了技术科学的内涵和性质以及它对国家建设的作用,并对技术科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为促进技术科学研究单位与各大企业的联系,他联合二十名专家提出倡议,得到国家经济委员会的重视,并在哈尔滨召开了一些研究所所长和大企业负责人的座谈会,落实这一建议。从此,中国科学院内与技术科学有关的研究所和国内大企业分别建立了业务协作关系,促进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也推动了企业的技术更新。师昌绪还主张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对国家建设及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发挥咨询作用,并在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扩大会议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会议接受了他的建议,确定了几个与钢铁、能源、通讯、计算机及高等工程教育有关的课题,由学部委员进行软科学研究。师昌绪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在科研工作中的地位、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等问题有全面而精辟的见解。

师昌绪热心出版工作,他长期担任《金属学报》常务编委,1983年起任主编;他创办了由国家科委支持的《能源材料通讯》和中国金属学会主办的《中国金属科学技术杂志》(ChineseJournalofMetalScienceandTechnology),后者是我国第一份用英文出版的金属科学刊物。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作以后,他又主编了《中国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进展》两份刊物。

数十年来,在师昌绪的指导下,中青年科技人才茁壮成长,其中已有不少人晋升高级职称,有的成为学科带头人,还有一些人成为出色的科技管理人才。自建立学位制度以来,在他指导下毕业的博士生已有二十余人,硕士生六十余人。此外,他还是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的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为培养我国材料科学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师昌绪在学术上、科研管理上和对国家科技规划上的成就与贡献,他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和院、部级的荣誉和奖励。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他的四项成果获奖;1982年,因Fe-Mn-Al合金研究方面的创造性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5年,因为研制和推广我国第一代铸造气冷涡轮叶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7年因低偏析合金研究的成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同年,因制订技术革命新材料规划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因制订我国中长期规划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8年因领导制定全国新材料发展长远规划和新技术革命新材料规划,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9年,高速气体雾化急冷粉末技术与装置获国家科教进步奖二等奖,同年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总结近半个世纪的科研经验时,他语重心长地谈了三点感受:一是要有恒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二是要依靠集体的力量,要相信每一个人都有长处,作为一个指挥者或领导者,要善于发挥和运用他们的长处;三是对水平的认识。师昌绪说:“发表论文固然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的目标之一,但当我从事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工作后,就改变了看法,衡量水平一个更重要的标准是看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确切地说,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水平,不要拿自己所长去衡量别人之短,这样大家都能做到相互尊重了。”

师昌绪院士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在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呕心沥血并不遗余力地奋斗着,对国家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出强烈的责任心。2000年他曾经就我国出现的“纳米热”给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写了题为“纳米科学技术的现状及本人对我国如何开展这项工作的意见”的报告,建议国家应对“纳米科技”予以重视并指导协调使其有序发展,他的意见很快为国务院采纳并落实。他对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咨询工作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参与并完成了很多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咨询报告。

了解他的人知道他患有好几种疾病,曾对他说:“师老,您这么大年纪了,该多休息了,不要拼命工作了。”他却说:“正是能干工作的时间不多了,要抓紧时间多干点。”



师洪瑞:(公元1929~今),山西洪洞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济南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

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第十八兵团连副指导员。参加了晋中、太原、扶眉、西南等战役。

1951年后,历任西康军区分区青年科副科长,空军师青年科科长、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师政委。

1978年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后任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济南军区空军副政委。

1988年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



师国强:(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国防军事学院空军学部主任。



师大成:(公元1935~今),山西平遥人。著名机电研究专家。

1953年毕业于省农业厅首届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之后分配到临汾贾升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工作。历任驾驶员、车长、机耕队队长、站机务技术员等职。

1972年转调省临汾汽车运输公司修理厂任技术厂长、工程师、技术推广站站长。《汽车杂志》通讯联络员、读协副主席,《中国汽车保修设备》通讯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特约顾问编委等。在从事农机工作20年间研制农机仪具十余种,受省农机局嘉奖。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对柴油发动机有较深的研究探讨,同行誉称为柴油机专家。因擅长技术革新又爱动脑筋解决一些离奇古怪的技术故障难题,青年时期已是农机行列队伍中的名将金刚。

l972年开始从事汽修技术管理,改革机工仪具数十种,研制的封闭式碱液汽车零件清洗机被交通部摄制成新闻纪录片。同山西师院合作研制了用数码管显示的发动机“无负荷测功仪”,1981年获省科技二等奖。新创“汽车快速对火法”简便快捷,前所未有,深受驾修人员青睐。近十几年来对化油器式汽油发动机节能技术有较深入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尤其是对化油器和电子点火器检、修、调技术具有独到之术。

1983年,选写汽车技术文稿数十篇,刊登在《汽车杂志》、《汽车驾驶员》、《中国汽车保修设备》、《汽车电器》、《汽车运用》、《中南汽车》等杂志上。1993年获《汽车杂志》优秀通讯员和优秀辅导员双重荣誉称号。

1996年,被《中国科技人才大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英才》、《世界科技咨询专家》、《中华英模大典》、《世界名人录》(中国卷)、《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国魂·中华新世纪兴国英才传略》、《中外名人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物大典》、《中国人才世纪献辞》、《中华轿子·专业人才卷》、《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世界华人英才录》、《中外名人辞典》(共和国卷)、《中国高级专家与学者》、《2000年名人台历》(珍藏版)等书卷收录。



师敬学:(公元1943~今),吉林扶余人。著名现代作家。

作家协会主席、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作家、作曲家、摄影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理事。

1962年参军,曾任职军人。宣传、文艺、新闻干部、编辑、记者。各艺术门类中偏爱文学、音乐、摄影创作和美术、书法作品鉴赏。1954年从师学习民乐,并开始二胡、板胡等民族乐器的演秦和作曲。

196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发表摄影作品。主编大型歌曲集《时代歌声精粹》,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冬季运动会会歌《让我们共创辉煌》;创作歌曲《摇撸行》、《我就是我,我是中国》、《故乡有盏不灭的灯》、《创世纪》等;创作大型器乐曲《常青藤》、《红梅》、《心界》、《放船歌》等歌曲和作曲逾千首。

发表了两千多幅新闻和艺术摄影作品,曾获各种奖励。编辑并参与摄影出版大型画册4部,其它宣传画册或出版物多部。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报告文学作品近千篇,出版长篇小说《晚晴》、《沉重的爱恋》、《流泪的沃土》、《忧郁的情缘》4部。

创作电视文学剧本五部一百十集。入编《中国民间文艺家名人录》、《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国文学艺术家作品传集》、《中国文房四宝和中国艺术家传略》、《中国摄影家全集》、《中国人物志》等十多部大型辞书。



师廷舟:(公元1934~今),笔名老石;甘肃临洮人。著名现代作家、诗人。

1949年参写,1950年随军入疆,长期从事边疆教育事业,是哈密市第一、二届政协委员,曾受聘为哈密电大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曾是哈密文史资料编辑,离休后仍受聘在哈密老年大学文学创作班任教。

多年来从事小说、散文、诗歌创作,近年来曾在区内外如《中华诗词》、《诗词》、《中国老年报》、《老人》等报刊发表诗词二百余首。作品曾被《中国当代诗词选》、《华夏吟友》、《古今四君子诗选》、《当代绝句精选》、《回归颂》等二十多本诗刊选入。

十多次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的文学艺术大奖赛中获奖,1994年获北京《东方艺社》举办的中国“鲁迅奖”文学艺术大赛二等奖及鲁迅头像奖章一枚,并聘为创作员;1995年入网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人才库,被评为创作员,1997年获《文艺生活》杂志社举办的全国首届“休闲杯”文学大奖赛优秀奖;1998年获《中国当代诗词选精品选》一等奖;传略入编《当代诗词家史辞典》。

现为中华诗词学会、新疆诗词学会会员、哈密诗词学会副会长。



师忠文:(公元1960~今),云南玉溪人。著名地方社区管理干部。

助理经济师。1996年毕业于云南行政学院。

现任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玉带路街道办事处郑并居委会党总支书记。

领导郑并居委会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抓住城市发展机遇,适时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依托城市,大兴市场建设。

1996年建成建材、汽配和餐饮三条专业街,云南日报通过《三条街铺出个大舞台》一文给予了报道;1997~1999年投资三千多万元先后建成珊瑚建材市场、生猪木材市场和金属物资大型交易市场三个专业大市场,目前正在筹建家俱市场、大型停车厂、冷作加工市场,为个体私营经济铺路搭桥,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集体也通过市场招商招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闯出了一条农民建市场、管理市场的成功之路,为城市的配套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郑并居委会自1996年跨入玉溪亿元村(处)先进行列,受到玉溪市(地级)市委政府表彰以来,社会稳定,经济持续稳步发展,1999年全居委会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三亿两千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五千元。领导居委会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大力进行以旧村改造为主体的村镇建设,使居民居住条件日益改善,促进了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分享按钮>> 天水堂益阳尹氏族谱
>>师姓人物——原韩城市书协名誉主席师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