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儿子——师延林(二)

    中华师氏网 2012年7月3日 新疆日报


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党委书记闫汾新说:一个干部要让老百姓能够记住,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心里装着老百姓的好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另一种就是贪官污吏,被老百姓痛恨。
  无论走到哪里,师延林都是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的好人。
  克孜勒陶乡地处帕米尔深山,照明靠点灯,吃水靠人挑。师延林带领党委一班人调查研究,积极争取上级有关单位的支持帮助,克孜勒陶乡旧貌换新颜,全乡有7个村960户5700人用上了电,300多户2000多人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山里的农牧民告别了靠点油灯、到河里挑水的日子。广播电视也走入深山峡谷进了百姓家,每个村都安装了太阳能、卫星电话,结束了深山与世隔绝的历史。2006年7月,在师延林的多方努力下,乡里建成了移动通讯塔,进一步方便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
  师延林经常对干部说:我们做基层工作的干部,只有把群众的事情放在心上,把他们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群众才会把你当自己人,才会真心实意地拥护你。
  2005年2月,克孜勒陶乡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雪灾,部分乡村降雪达50厘米以上,有59700余头牲畜在圈内已饲养了一周,储备的饲料和草料最多能坚持十天,如果天气不改变,新生的子羔也将因为缺奶无法存活。
  面对灾情,师延林深入到受灾点,一面稳定群众、安抚民心,组织村民抗灾自救;一面向上级汇报灾情,寻求帮助。同时倡议广大党员干部、团员和爱国宗教人士捐资捐物,他自己则带头捐款。经过多方努力,仅十几天时间,就筹得资金30余万元,购买了200余吨饲料和1000余袋奶粉,及时解决了灾民缺饲料和子羔缺奶的问题。
  距克孜勒陶乡政府一百多公里处,有一个叫塔木柏孜的地方,有470多名柯尔克孜族牧民在这里世世代代生活。在一次下村调研中,他发现这里的土层厚达2至3米,且土质好,有水源保证,可开荒地5万多亩。在附近的群山里还有丰富的矿藏资源。师延林想,这对土地紧缺的克孜勒陶乡来说,真可谓一块宝地。他组织乡干部认真讨论、多方考证,一幅未来新农村的蓝图渐渐形成。
  2005年初,经县委批准,师延林带领全乡80多名乡干部,携被褥、带锅灶、宿荒野,拉开了开发塔木柏孜的序幕。经过数天辛勤劳动,他们在这里开挖了35.6公里长的沟渠,种下了沙枣、红枣、杏子等树苗近7万株。
  “一定要让这里的农牧民走出深山,到平地过上定居生活。”望着充满希望的土地,师延林对乡里的干部说。
  他与乡党委一班人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把抗震安居建设、村舍规划、水土开发、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与牧民搬迁等结合起来,在塔木柏孜建设抗震安居集中连片点。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创业,整个开发区已初具规模。为把这里建设成为全州的新农村示范点,他向县里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得到县委的大力支持。
  2006年初,塔木柏孜开发被列为阿克陶县“江西对口援疆的十大项目”之一,同年7月,县委从援建资金中拿出130万新建抗震房100余套,并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6月,总投资370万元的克孜勒陶乡塔木柏孜抗震安居集中连片点建设项目———“江西新村”建成并通过验收,同时被县委列为阿克陶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居住在塔木柏孜的托乎提·沙依托老人年逾古稀,过去靠放牧为生,在塔木柏孜开发建设中,老人带头在自家地上试种玉米、土豆、西瓜等作物,乡里又分给他了一套抗震安居房,老人激动地说:感谢“师书记”,感谢党的政策好。
 


分享按钮>>大山的儿子——师延林
>>凤姓 - 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