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氏网新闻】师姓渊源考
- 中华师氏网 2013年1月5日 师智强
师,读音作shī,注音ㄕ,是起源于黄帝时代的一个古老姓氏。其中,晋朝时期大司徒师昺,因晋景皇帝的名字中有“师”字,为了避故君主名讳,师昺就效仿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师呙,将自己的姓氏字“师”省去一横,改为“帅”姓,由此,后世许学者皆认为师氏、帅氏本是一姓。
师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风俗通·姓氏篇》。在我国北宋初年问世,流行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的蒙学教材《百家姓》中,师姓排名第369位。据有关学者研究,宋朝时期,师姓大约有62000人,集中于四川、河南、湖北三地。其中,四川为师姓第一大省,大约居住了师姓人口的一半以上。
自宋朝至今一千年中,师姓人口增加是呈下降态势,而帅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到了明朝时期,师姓人口急剧减少,全国不足20000人,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北、山东、河南、四川等地。其中,山西为师姓第一大省,大约居住了师姓人口的35%。
目前,同一源出的师姓和帅姓人口数量,单独计算都不能排在前250位。据公安部身份证数据库资料,2008年全国师姓人口28万人,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022%,位居第254位。据中国社科院袁义达院士著《中国三百大姓》记载(2007年版):当代帅姓人口大约15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12%,位居第298位。但是,如果将师姓和帅姓人口数量合在一起计算,总数应该在43万人以上,则可以位居第210位。
师姓和帅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有关人士分别制作了示意图(图一和图二)。陕西为师姓的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师姓人口的25%,其次分布于山西、河南、河北、青海等省。江西为帅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帅姓总人口的27%,其次分布湖北、湖南、四川、重庆、浙江、江苏、贵州等省、市。
图一 师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
师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图一)表明,在陕宁晋豫、内蒙古中部、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川渝北部、湖北大部、安徽北部、山东西部、河北大部、北京西部,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8%以上,最高可达0.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6%,居住了大约64%的师姓人群。在辽宁西端、河北东北、北京东部、天津、山东中部、江苏北部、安徽中部、湖北东部、赣湘黔北段、重庆南部、四川中部,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一0.08%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9.9%,居住了大约19%的师姓人群。
图二 帅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
帅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图二)表明,在赣、闽、广东东北、湘鄂大部、河南东南、皖苏大部、浙、沪、川、渝、黔、云大部、广西西北帅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3%以上。上述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9.7%,居住了大约73%的帅姓人群。
那么,师姓又是怎样来的呢?中华师姓的始祖是谁?先让我们从“师”字的文化元谈起吧!
一、师字的文化元
记录语文的汉字始于何时,今无所考。根据考古研究,甲骨文中的卜辞是最早的汉字,有三千五百年左右的历史。三千多年来,汉字的发展经了许多变化。一是甲骨文字。1899年在河南省安阳县西北五里的小屯村发现了记录卜辞的汉字,这些汉字刻在龟壳和兽骨上。所以这种文字叫“卜辞”、“甲骨文字”、“契文”、“殷墟文字”。奴隶制的殷商王朝是十分迷信的,每事必卜。凡祭祀、战争、田猎、风雨、天象、农业丰歌、分娩男女以及病疫等都要通过占卜向上帝请命。甲骨上所记的都是占卜语言。二是钟鼎文字。记录铭文的汉字叫“铭识”,这种文字是铸在青铜器的鼎彝上面的,所以叫“钟鼎文字”。古代称铜为金,所以又叫“金文”。殷商已有青铜器,但很少有铭识的文字。西周初年开始有长篇大作的铭识文字。三是籀文。籀文是春秋时代的西方文字,也就是秦始皇前的秦国文字。旧传为周宣王时代太史籀所指定的文字。四是古文。春秋时代的东方文字,也有说古文是“六国文字”的。这种文字是文献上的文字。其中以孔子的《六经》为主,所以又名孔氏古文。秦始皇所焚的书籍,大部分是孔经,西汉王朝利用孔子思想巩固他的政治统治,首先是搜求孔经。惠帝时废除“挟书之律”以后,景帝时就开始搜求孔经。实际“古文”就是秦始皇以前,除籀文外的东方文字,即由春秋沿袭下来的六国文字。五是小篆。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首先把秦国籀文稍加省改,称为“小篆”。以这种文字为全国文字的规范,统一了表达语言的工具,使方言最复杂的中国,在书面语言上能够交流思想,对于发展文化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六是隶书。隶书始于秦始皇时,而通行于两汉。隶书的产生和形成,在汉字发展史上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七是草书。《说文解字叙》:“汉兴有草书。”草书有两种:汉兴的草书叫“章草”。章草是汉隶的草写,是由汉隶发展形成的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汉字,笔画仍有隶书的波磔,每字独立不联写。汉末的张芝又创造一种“大草”,又叫“狂草”,是草书中最豪放的一种体制。八是楷书。本名“今隶”,又名“真书”,汉以后以这种文字为书写的楷范,故叫“楷书”。楷书是由汉隶和章草形成的。笔画平直,形体方正。开端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一直通行到现在。九是行书。行书是介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有两种,一种是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一种是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始于楷书产生之后,魏晋南北朝书写家多用行楷:宋人书札多用行草。这种字体最切实用,书家亦爱写之,所以一直流行到现在。
具体到“师”字,最早的出现是在殷墟甲骨文中,只有左边,象一副竖直的墨镜,有几种写法(图三),有时朝左有时朝右,隶定为自,是谷物上堆的意思。
图三 殷墟甲骨文中的师字
汉字发展的金文的时候,“师”字的繁体形成,“”加“币”构成“師”字。“币”即匝,为不让谷物散乱而用竹编的卷席将谷物围起来的意思。所以师字的本义为积聚谷物,引申出聚众、众人等义。同时,又被古人借用来作为古代行政编制和军队编制名,并进一步引申出出师征战之义,及由军队的严明纪律引申出榜样、效仿、先生、老师等义。
在周原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师字在形体及用法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图四)。凡是作师旅师众,和军队有关的含义就继承甲骨,如《大盂鼎》:“殷正百辟率肄於酒故喪師矣”;凡是用作师长解释的都和今日繁体类似,左右俱全,如《作冊令方彜》:“明公賜亢師鬯金小牛”。金文凡是作师旅师众,和军队有关的含义就继承甲骨,如《大盂鼎》:“殷正百辟率肄於酒故喪師矣”;凡是用作师长解释的都和今日繁体类似,左右俱全,如《作冊令方彜》:“明公賜亢師鬯金小牛”。
图四 周原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师字
现在把“師”字简化成“师”字。把在右的立刀旁放到左边,同时变形,把竖勾变成一撇,以前解说刀为相追相抱之形(刀背追抱刀刃),那么这里就变成了归聚刃形,同时刀是武器也是权力中心的象征(召)。受刀之招(召)引之众,聚于刀下,天子脚下(诏),刀是最快的杀人武器,铡刀就更快,用于砍头,有手起刀落为证,有刹字为证,快速杀人只有天子有这个权力,所以召,诏,昭一般与天子的权力和命令有关,当然也可表示非常时期,如战争中将帅的权力和命令,此刀为堆为聚为权力。
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说文解字》(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曰:师,古代军队编制,二千五百人为师。“师”字是一个会意字,金文中“師”字的左边意为堆积、小土山,有聚之义;右边的币,周遍也,少不能形成周,有众之义。众,必有首长来率领和教导他们,故有了“师长”这个词。师字引申有先生、榜样等义。师字还被用于古代行政区划(师)、首都之地(京师)、古代官名(太师、师氏、乐师)等称呼上。
如今,“师”字的基本字义包括10个方面:(1)教人的人:老~。导~。~傅。~生。~徒。~德。(2)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工程~。医~。技~。(3)效法:~法古人。(4)榜样:~范。(5)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母。~兄。~弟。~妹。(6)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法~。禅~。(7)军队:会~。出~。(8)军队的编制单位,团或旅的上一级:~长。~座。(9)一国的首都:京~。(10)姓。
考之史传,作为姓氏的“师”,是名副其实的“师者之后”。
二、从华夏共祖到师姓始祖
(一)敬发千枝归一本
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国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据传,一天晚上,有熊国君少典的妻子附宝看见一道电光环绕着北斗枢星。随即,那颗枢星就掉落了下来,附宝由此感应而孕。怀胎24个月后,于农历二月初二生下一个儿子,这小儿就是后来的黄帝(前2697-前2599年)。他是有熊国君少典的儿子,本姓公孙。因长居姬水,改姓姬;他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他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
图五 轩辕黄帝
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他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闻落酋长。后来他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于37岁登上天子位,成为上古五帝时期帝王之一。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又因他以土德称王,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易·系辞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孔颖达疏:“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裴駰集解:“号有熊。”司马贞索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
黄帝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他历经五十三战,以武力制约炎帝的暴虐,平定蚩尤的扰乱,统一远古三大部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成为五帝之首。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肇造中华文明的国家之制,组织各方面的人才进行一系列学术研究和治理国家,施行文明教化,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历史。他与臣民一起播百谷,植草木,务农桑,做衣冠,制弓箭,造舟楫,创医学,大力发展生产,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的变化;他与臣民一起造书契(文字),绘图画,作甲子(历法),定算数,制音律,在精神文化方面贡献甚巨;他还别尊卑,定礼乐,创官制、财产、嫁娶和丧葬等制度,在制度文化方面把我们的先民带入了文明的门槛。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诚如毛泽东撰书《祭黄帝陵碑》文云:“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二)师延:师氏开族始祖
黄帝高度重视音乐的作用,在宫廷中设立了专门负责和管理音乐的机构,并鼓励支持大臣们研究音乐和乐器。冷伦是黄帝的乐师首领,他经过刻苦研究,用毕生精力创造发明了音阶五律角、微、商、羽、宫调,成为后世音乐的奠基人和创造者,被后世称之为万世乐祖。他不仅发明了音乐,还创作编排了许多歌舞进行表演,使华夏民族歌舞从原始的自由表演升华成为专业的歌舞语言丰富的歌舞艺术。延是当时著名的音乐演奏家,发明二十五演琴,丰富了华夏音乐宝库;后来,成为黄帝的琴师,他首创乐谱,第一个将冷伦发明的五音宫调编成乐谱纪录了下来,为乐谱的记载流传开创了历史新的篇章,被后世称之为百代乐神宗祖。大容是黄帝的臣子,他在深山里挑选矿石时,无意中,听到矿石悦耳的声音,便刻苦钻研,发明了古编钟,根据编钟的音乐特色,发明了编钟乐曲,非常适用于节日庆典等活动,深受历代人民的喜爱,被后世称之为千古制乐之宗。黄帝得到这三个贤臣后,王庭和民间都是歌舞成戏,乐奏神欢,举国臣民歌舞升平庆盛世太平,自此言之,难尽其兴。由于他们在音乐与乐器的创造和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且利用音乐具有的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作用,促进了政权的巩固、文化的繁荣和生产的发展,黄帝就重用提拔他们,根据其能力和特长任命了相应职务。其中,延被任命为掌乐之官,称之为师。
延被任命为掌乐之官后,王庭和民间在议论和称呼他的时候,都把他的官名放在名字前面叫师延。当时,已经衍生出“氏”这个称号,是贵族独有的标志,贫贱者有名无氏。由于,掌乐之官的“师”是黄帝所赐的爵位,是师延所任的官职,而师延作为黄帝的大臣属于贵族,其后代子孙便以官为氏,即师氏,以显示贵族身份。因此,后世关于姓氏起源的著作都也以此把师延称作为师姓的得姓始祖。据《姓谱》载“上古、夏商时代,管理乐技职官名师,……这些人的后代子孙遂以职官为姓,乃成师姓。”唐代太常博士林宝奉宰相之命编撰的《元和姓纂》载:“上古夏商时期的司乐之官称“师”,这些人的后代子孙遂以职官为姓,乃成师氏。清陈廷炜撰的《姓氏考略》云:“古者掌乐之官曰师,因以为氏。”王纪成撰的《中华百家姓谱》说:师姓来源于黄帝族姓,始祖为黄帝臣师延。
关于师延所处的时代,及其生平,东晋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王嘉(字子年)撰写的《王子年拾遗记·卷第二百三·乐一》中也有明确记载:师延者,殷之乐工也。自庖皇以来,其世遵此职。至师延精述阴阳,晓明象纬,终莫测其为人。世载辽绝,而或出或隐。在轩辕之世,为司乐之官。及乎殷时,总修三皇五帝之乐。抚一弦之琴,则地祗皆升。吹玉律,则天神俱降。当轩辕之时,已年数百岁,听众国乐声,以审世代兴亡之兆。至夏末,抱乐器以奔殷。而纣淫于声色,乃拘师延于阴宫之内,欲极刑戮。(阴宫囚人之所)师延既被囚絷,奏清商流徵调角之音。司狱者以闻于纣,犹嫌曰:“此乃淳古远乐,非余可听悦也。”犹不释。师延乃更奏迷魂淫魄之曲,以欢修夜之娱,乃得免炮烙之害。闻周武王兴师,乃越濮流而逝。或云,其本死于水府。故晋卫之人镌石铸金图画以象其形,立祠不绝矣。”
这句话的意思为:师延,殷朝的乐工。自庖皇以来,历朝历代他家世袭这个职务。到了师延能够精确地讲述出阴阳之声,判明内函的象纬之意,人们始终也不了解师延这个人。他历经的世代久远,时而出世时而隐没。在轩辕氏时,师延是司乐的官员。到了殷商时他全面修编了三皇五帝时的乐章,已经达到了弹拔一弦琴,就能让地神都出来听;吹玉琯,引来天神都降临凡世。师延在轩辕氏时代,已经有数百岁了。他能从听各国的乐声中审度出世代兴亡的预兆。到了夏朝末年,他抱着乐器投奔殷商。然而到殷纣王时,由于对王浸淫于声色之中,将师延幽拘在阴宫中,准备处以极刑。师延在阴宫中奏清商流徵调角等雅乐,看守阴宫的狱卒已在纣王宫里听到过,于是厌烦地说:“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淳朴的乐音,不是我们这样的人可以享受的啊!”不释放他。师延又奏迷魂淫魄的靡靡之音,用这种音乐来表现修夜的欢娱,使看守他的狱吏们听得神迷心荡,他乘机逃出来,免去了受炮烙这种刑罚。在逃亡的途中,师延听说周武王兴师伐纣,于是他在涉过濮水时沉没水中了。有人说师延死在水府里。因此,晋国、卫国的民众镌石铸金刻画上师延的图象,不断有人为师延立祠供奉他。
从以上文字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师延原来是黄帝的司乐官员,夏朝末年投奔殷商。由于殷纣王浸淫于声色之中被拘在阴宫,无奈演奏迷魂淫魄的靡靡之音使看守他的狱吏们听得神迷心荡,乘机逃亡,途中在涉濮水溺水身亡。个别人把商朝纣王亡国的罪过怪到师延头上,是一个天大的冤案。他确实曾经演奏过靡靡之音,但不是为了讨好商朝纣王,而是为了迷惑狱吏,争取套上机会。他的溺水身亡,是一个百岁有余老人逃亡途中的意外事故。因此,师姓子孙应该铭记这段历史,对以讹传讹玷污始祖的人和事进行坚决斗争。
从《王子年拾遗记》中可以看出,从黄帝时代历经夏朝和殷商,都有叫“师延”的,而且从事的职业一样,都是乐官。据郑州大学历史文学院教授张诚考证,多次在史书中出现的“师延”其实是一个家族的名称,而不仅仅是一个人名。在上古时代,“师延”家族历朝历代都世袭“乐官”这个职务。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华民族1000个第一》(作者:王纪成,电话:13121136528 ,电子邮箱:wf820621@163.com)中,把师延称为中华民族的第一位乐神宗祖,记述了他的丰功伟绩以及历史成就。该文说:
黄帝乐师师延,掌管着朝廷的音乐歌舞。他演奏的技艺十分高绝,特别是抚一弦琴,刻地之为动。吹玉律,可使天神俱为之降。臣民听其音乐,能知国家大事,能判凶吉。人皆称之为乐神。
黄帝乐师师延,始造九弦琴弹之,可引得百花争艳,万兽来朝。琴音激扬,地动山摇。琴音宛转,百鸟起舞。
黄帝乐师师延,所作之乐声,并非为靡靡之乐也。每当师延演奏时,须悬挂之白旄后,师延再坐在东侧,演奏出的琴音激扬美妙,可地动山摇。其琴音宛转动听,可引得百鸟起舞。而宫中女官也自然自觉地会翩翩起舞,故闻此美妙声音的人,先后闻听到此美妙的声音而都会精神愉悦。
至此后,朝野臣民百姓们,皆都好喜气音乐来了。后来,又有一位名字叫作大荣的臣子,也深深懂得鼓、乐、琴、瑟等乐器演奏的至高乐理,并谓之为清商、清徵。而他评价清商之乐为最悲,可听清徵之乐的人皆是有德有义的谦谦君子。如果有人德薄,便不足以听之。有许许多多好听音乐的人,纷纷来求师延,有一次,师延不得已援琴鼓之。立刻便有玄鹤二八一十六只从南方来,集於郭门之上,再奏、三奏,便引得十六队儿玄鹤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音中的宫商之声,声彻於天地。闻听者全都是喜不自胜。
黄帝又命师延演奏由他亲自创作的音乐——清角。然后,黄帝下圣谕合鬼神於西大山之上,驾着象舆,由六玄龙、毕方神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虫蛇伏地,白云覆上,大合鬼神,乃作为清角。一奏之时,有云从西北起;再奏之时,有大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堕廊瓦,坐者散走。三奏后,方天清如洗、鸾凤和鸣、龙翔凤舞、天下万姓黎民共颂百世升平如锦如画的万千气象。
三、师姓的多重姓源
(一)多源复合:华夏姓氏的基本特点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现在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有人统计,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共有5600多个。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刘姓就有五处起源。异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姓古、吴两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后裔。把姓和氏等同看待,据徐俊元等三位学者研究,中国姓氏的来历大致有十多种类别:
1、以姓为氏。以远古部落氏族的标志符号作为姓,有姬、姜、姚、任、伊等姓。
2、以国名为氏。夏、商、周三代,有许多大小诸侯国,各国子孙后代便以国名为姓。有程、房、杜、雷、廖、刁、彭、韦等姓。
3、以邑名为氏。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给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邑、采氏。卿、大夫的后代或采邑的人,有的便将邑名作为氏。有苏、上官等姓。
4、以乡、亭之名为氏。有裴、陆、欧阳等姓。
5、以居住地名为氏。有东门、西门、东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周平的庶子,字林开,其子孙以林为姓。
7、以次第为氏。按兄弟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孟为姓,老二以仲为姓。老三、老四则分别姓叔、季。
8、以官职为姓。有籍、监、库、仓、将军等姓。
9、以技艺为姓。从事巫术的人,后代便姓巫。从事冰凌的人,后代以凌为姓,还有卜、陶、匠等姓。
10、以谥号为姓。
11、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12、爵位称号及爵系为氏。有皇、王、公、候、王叔、王子、王孙、公子、公孙等姓。
13、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客家先人的姓氏来历,也在上述这十几种范围之内。
(二)源于官位的师姓
从“师”字的文化元和姓氏的起源分析,师姓首先得姓与官位,并且有四种以官职称谓为氏的情况。
其一,出自远古时期王朝官吏诸师。
据史书记载,上古时期,辅佐君王的重要大臣皆称师。
在史籍《左传》中记载:“黄帝氏以云为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皥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少皥摯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远古人类以青(紫)、赤(红)、黑、白、黄五色作为主要的颜色,人们便以五色为官职,属下大臣分别称作青师、赤师、黑师、白师、黄师,协助君王分管东、南、西、北、中五方:炎帝以燧火为纪,臣称火师,这五方大臣就具体称作青火氏、赤火氏、黑火氏、白火氏、黄火氏,各方最高行政长官皆称“正”,简称“火正”,俗称“祝融”。黄帝以祥云为纪,臣称云师,这五方大臣就具体称作青云氏、赤云氏、黑云氏、白云氏、黄云氏,各方最高行政长官皆称“正”,简称“云正”。共工氏以流水为纪,臣称水师,后改称土师,这五方大臣就具体称作青水氏(青土氏)、赤水氏(赤土氏)、黑水氏(黑土氏)、白水氏(白土氏)、黄水氏(黄土氏),各方最高行政长官皆称“正”,简称“水正”、“土正”,总官称“后土”。
太皥氏以龙瑞为纪,臣称龙师,这五方大臣就具体称作青龙氏、赤龙氏、黑龙氏、白龙氏、黄龙氏,各方最高行政长官皆称“正”,简称“龙正”。少皥氏以凤鸟为纪,臣称凤师,这五方大臣就具体称作青凤氏、赤凤氏、黑凤氏、白凤氏、黄凤氏,各方最高行政长官皆称“正”,简称“凤正”,全称为“凤鸟氏历正”、“清司马鸟师”。
黄帝奉道,道为中华国教,后来道家将色配上了方位:青(紫)→东,赤(红)→南,白→西,黑→北,四向合一皆尊中央无极土→黄。“黄”字与“皇”字谐音,因此黄色的方位就在东南西北四向的中央,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从黄帝以后,黄色官职由君主亲自掌控,成为无上正统的帝王君主之象征。在这些远古官宦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是华夏民族以官职称谓为姓氏的开端,其中不乏称师氏者,皆为重臣后裔,年深久远,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其二,出自夏、商时期管理乐技的官职。
据史籍《姓谱》记载,夏、商时代,管理乐技的职官名称就叫作“师”,如上古时期的师延,商王朝时期的师涓等。周王朝时期有师尹之官,专职掌管音乐歌咏。在师、师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师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其三,出自商、周时期官吏太师。
太师,是商、周时期君主对具有最高权利的大臣的称谓,是德高勋贵的代表和象征,与太傅,太保一起合称“三公”。在典籍《书·周官》中记载:“立太师,太傅,太保,茲惟三公。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这六位大臣合称“六卿”,与君王一起组成王权统治的核心集团。在历朝历代的奴隶制、封建制王朝,皆有太师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师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四,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祭师。上古时期,人类盲蒙恐惧于自然现象,因此有专职负责祭祀日、月、天、地、风、雨、雷、电、水、云的祭师,分别称作日师、月师、天师、地师、风师、雨师、雷师、电师、水师、云师等等,不一而足,在周王朝时期皆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这在典籍《周礼·春官》中有记载:“以槱燎祭风師、雨师。”祭师,是人类早期不可或缺的重要核心人物,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也是早期人类的重要社会活动之一,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在这些祭师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师氏,世代相传至今。
(三)源于职业的师姓
在“师”字10个方面的基本字义中,教人的人被称为“师”,擅长某种技术的人也被称为“师”。据有关史料,“师”作为姓氏,也有两种以职业技能称谓为氏的情况。
其一,出自两周时期擅长乐技的艺人。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擅长乐技的人皆被称为师。当时比较著名的有晋国师旷、师服,鲁国师乙、师襄,郑国师理、师触、师躅、师惠、师叔,卫国师涓等等,皆为当时的著名乐师,精于音律。
相传,晋国乐师师旷,字子野,他虽然双目失明,但善于辨音,又善于弹琴。晋平公执政时期,令人铸造了一套用来奏乐的青铜钟(乐编钟),很多乐工听后都认为音律很准,惟独师况不以为然,认为这套编钟有所缺陷。他的判断最后终于被卫国的一个叫师涓的著名乐师所证实。在这些精于乐技的乐师们之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的职业技能称谓为姓氏者,称师氏,世代相传至今。
其二,宋朝时陕西省清涧县“杨”姓易姓为“师”,是因为汉代关西夫子杨震后裔杨安,原为北宋之老师官,群众尊称杨老师,或简称老师。具体情况,在“其他姓氏改姓的师姓”中叙述。
(四)源于姬姓的师姓
在华人的数以千计的姓氏当中,姬姓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八大始祖姓氏之一。根据《说文》的记载,起初黄帝居住在姬水,因而姓“姬”。 姬姓的族人可以说是黄帝的嫡系后裔,这个姓氏具有将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全世界的华人都自称是“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炎帝与黄帝)”,他们和姓姬的族人有什么分别呢?缘源是这样的,在中华民族繁衍与发展的过程中,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但是黄帝的子孙很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他们分封在各地,多数以地名为姓氏。在中国的宗法制度下很注重长子嫡孙,也就是嫡系子孙,黄帝的嫡系后裔长期以来保持着“姬”姓,其他的非嫡系子孙就不姓“姬”了。据有关学者研究,源于姬姓的师姓有两种情况,都出自与周王朝时期的官吏,全部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其一,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师君。
师君,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侍卫统领官职称谓,这里的“师”是武装护卫之意,司职为守卫君王正宫以及相关事宜,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在典籍《周礼·春官》中记载,“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左,为古代王朝武将站班的位置。近来人们在甘肃汉墓中出土一石门,左边石门的虎头下站着师氏。在师氏、师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师氏,世代相传至今。另外,据典籍《广韵》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的记载,春秋时期,有一位师昺在晋国担任司马之职(兵部尚书之类),据说后来为了避继位的晋景公姬獳(字师据)之字讳,就将自己的姓氏减少一横,变成了帅氏,开创了另一个姓氏家族。因此,该支师氏与帅氏本为同宗同源,自古师帅一家,不分彼此,严禁通婚。
其二,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师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师氏,是西周初期就开始设置的官位,有两种师氏:一是专职负责掌管贵族子弟的教育之事,称文师氏,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师氏,掌以媺诏王,以三德教国子,教三行。”媺,就是美;三德,就是至德、敏德、孝德;三行,就是孝行、友行、顺行。二是武官官称,称武师氏、师帅氏,掌管一师之兵,即两千五百兵,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为统帅军队防御或出征之军官。在师氏之下,设有师氏中大夫一人,师氏上士二人,师氏府二人,师氏史二人,各有其职。在师氏、文师氏、武师氏、师帅氏、师氏中大夫、师氏上士、师氏府、师氏史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师氏,世代相传至今。
其三,出自两周王朝时期官吏左、右师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右师氏、左师氏,是春秋时期周王室设置的军制官职,后为各诸侯国所引用。师,也是两周时期军队编制单位,早期一师为两千五百兵,后随着领土扩张和权势增长的需要,逐渐扩展到五千兵。在各诸侯国拥有兵力权限上,西周王朝曾有严格的控制,但到了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各诸侯国自主坐大,无限制地扩充军队以利杀伐和扩张,如在春秋初期,晋国仅有两师“护国兵”,到了晋文公姬重耳执政初期时期已经扩为三师,并将每师之兵扩充为一万一千人,后在晋景公姬獳执政时期(公元前599~前558年)迅速扩军为六师,拥兵六万六千万余,再后将师改称为“军”,分中军、上军、下军、新军,每军再分中师、左师、右师。其中师一万一千兵,左、右师各五千兵,总兵力达十五万五千余。到了战国时期,楚国首先将“师”的概念趋定为一万五千兵,已经类如今天军队中正规军的师级建制(一万六千二百八十四人),那时战国七雄皆拥兵十数师乃至数十师,彼此间穷兵黩武,争相为霸。在军制官职中,形成了以官职称谓为姓氏的氏族群体,最有典型意义的就是复姓右师氏、左师氏,后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师氏,世代相传至今。
(五)源于国名的师姓
出自汉朝时期西域姑师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姑师国,亦称车师国,是秦、汉朝时期西域地区的古国名称,当时与楼兰国同样著名,位置在今著名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其国民的民族成分与匈奴民族相近。吐鲁番盆地中的姑师国,在史籍中最早记载为著名的西汉博望侯张骞奉旨出使西域时,所经历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匈奴姑师国被汉武帝麾下的著名大将赵破奴在率军追灭匈奴时顺带攻灭。不久,车师国又在姑师国故地上建立,国民的主要成分仍然是匈奴民族,因此,在历史上人们常将姑师国与车师国混为一谈。车师国有两个都城:冬都在今新疆吐鲁番市西部的交河古城,历史上称其为车师前部或车师前国;夏都在今新疆吐鲁番北面吉木萨尔县的北庭古城,历史上带称其为车师后部或车师后国。在车师前国与车师后国之间,就是名扬中外的丝绸之路之“车师古道”。汉宣帝刘询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西汉侍郎郑吉率军攻占了车师前部的交河古城,并于次年屯田交河。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宣帝下令汉军再进西域,于是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西汉与匈奴“五争车师”,战争最终以西汉的胜利而结束,汉宣帝在今新疆轮台县策大雅乡一带设立了第一个西域都护府,首任都护就是带兵与匈奴征战的御前侍郎郑吉,从此,西域吐鲁番一带正式归入西汉王朝版图。晋朝时期,晋成帝司马衍咸和二年(公元327年),东晋十六国的前凉政权在高昌故城设立高昌郡。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和平元年(公元460年),柔然民族攻灭了高昌郡,建立了高昌国。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玄奘西行取经途中曾在高昌国的高昌王城即今高昌故城讲经。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命兵部尚书侯君集率兵攻灭高昌国,同年在高昌王城即高昌故城设置了西昌州(后改为西州),州下设置五个县:今鄯善县城附近的蒲昌县、今鄯善县鲁克沁古城的柳中县、高昌故城的高昌县、交河古城的交河县和今托克逊县城附近的的天山县。唐德宗李适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吐蕃人占据了高昌城。唐文宗李昂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回鹘民族从漠北大量西迁,一举赶走了吐蕃族人,占据了高昌城。到了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曾孙孛儿只斤·都哇带兵十二万围攻高昌城,高昌城的回鹘人被迫东迁甘肃武威。元顺帝孛儿只斤·妥镤贴睦尔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孛儿只斤·都哇的孙子孛儿只斤·秃黑鲁帖木尔强迫天山地区十六万蒙古族人全部改信伊斯兰教,自此,这一带佛教城日趋衰落,在这种情况下,在高昌城和交河城之间出现了一个新的城市,即今日的吐鲁番城,随着吐鲁番城的出现,故高昌城和故交河城等遍被逐渐废弃了。还是在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第一任西域都护府都护郑吉上任后,即命车师国民一律改汉姓,官为师氏、民为车氏,然后登记造册,上达“天听”,汉宣帝十分满意。后又“选聪颖忠顺者入汉太学”,再后留居中原,迅速汉化,终形成一支师氏,世代相传至今。
(六)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为氏的师姓
其一,源于蒙古族泰亦什氏。
蒙古族泰亦什氏,亦称泰赤兀氏、岱齐郭特氏等,源出蒙古泰亦赤兀惕部,以部为氏,泰亦什氏是其分支之一。据蒙古史籍《蒙古秘史》中的记载:“察剌陔领忽之子想昆必勒格也。想昆必勒格之子俺巴孩等,为泰亦赤兀惕氏矣。”
有关“泰亦赤兀惕”这一蒙古语的具体含义,目前的说法还不统一,有的学者认为是寓有“善战者”之意,还有的学者认为是“顽强者”、“抗争者”之意,本书认为译作“善战者”更为贴切,这有待与蒙古史学家、文学家、或语言学家进一步研究探讨。泰亦赤兀惕氏族,是由海都的曾孙俺能孩等多人合建组成的一个部落群体。从公元十一~十二世纪初,蒙古民族正处于金国女真族人的严重欺凌摧残时期,而泰亦赤兀惕部则是蒙古反抗金国统治的中坚部众,并在反击抗战中不断发展壮大,最后成为蒙古诸部中最强的实体之一,拥有众多的属民和军队。正由于这个原因,当时著名的合布勒汗所组建的蒙古汗国,实际上是由孛儿只斤氏贵族和泰亦赤兀惕氏贵族的联盟政权。合布勒汗虽有七子,但在临终时却把汗位传给了英勇善战的俺巴孩。自合布勒汗大致统一了蒙古诸部后,泰亦赤兀惕氏族始终与孛儿只斤氏族在一起。当也速该逝世后,泰亦赤兀惕部首领塔儿忽台乞邻图黑与诃额仑母子结怨。先是率众离去,后又执禁了铁木真,并经常予以虐待,幸而被速勒都思氏锁儿罕失剌在暗中相救。后来,泰亦赤兀惕部反过头来联合了孛儿只斤氏族的夙敌札答兰等部发动了“十三翼之战”,疯狂进攻铁木真。在被克烈部、蒙古部的联军所击败后,泰亦赤兀惕部众归附于乃蛮部。后来乃蛮部又被铁木真彻底击灭,泰亦赤兀惕部余众最终被并入成吉思汗的蒙古部。历史就是这样转了一大圈,泰亦赤兀惕部依旧归于蒙古。泰亦赤兀惕氏族,作为一行标志性氏族姓氏,实际上是蒙古民族中最后一批氏族之一。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民族,其氏族名称皆始于原始社会后期,蔓延于整个奴隶制时代。在成吉思汗建成大蒙古汗国之后,标志着蒙古社会开始进入了封建社会时代。蒙古汗国是大汗专权,一直在积极削弱诸部藩侯的势力。为此,封建制的军民组织制度出现了,首领皆由大汗任命,蒙古民族中的氏族名称姓氏宣告终结,不再产生传统的氏族姓氏。泰亦什氏历经蒙古汗国、元朝、明朝,至明朝中叶以后聚集在呼伦贝尔草原地区从事游牧、农耕作业,在明朝时期即开始冠汉姓为师氏,世代相传至今。
其二,今苗族、傣族、黎族、侗族、土家族、土族、满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师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师氏,世代相传至今。师姓还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按史书记载:在南诏时期,占据古称匿弄甸这个部落的“乌蛮”部酋首领名叫“师宗”,这个部落随之也就被称为“师宗部”了,这也就是“师宗”由人名衍变到地名的开始。“匿弄甸”和“师宗”都是少数民族语音用汉字记录下来的。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东爨乌蛮部落归顺设师宗县,部族改姓师。今云南彝、纳西、僳僳的师姓为其后裔。此外,满族也有师姓。唐朝有东爨乌蛮部落归顺,因其酋首领名叫“师宗”,而演化为师宗县,其后裔也以师为其姓,如现今云南彝、纳西、僳僳的师姓。
(七)其他姓氏改姓的师姓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因种种原因改姓的情况时有发生。在目前的师姓中,也存在三种这样的情况。
一是金代有尚书右承相因金与尹的韵母相同,为避国讳而改姓师。
金代(公元1115— 1234年)尚书右承相师安石(?——1228年),字子安,河北省沧州市青县清州镇人,为人轻财尚义,经历4任帝王。金承安(金章宗完颜景)五年(1200年)考取词赋进士,初补尚书省令史,适宣宗南迁,留平章完颜承晖守燕都。因金与尹的韵母相同,为避国讳而改姓师。
二是元朝避忌改“尹”姓为“师”姓。
河北省井陉县苍岩山镇柿庄村村南分布着九座古墓,这组墓东南处有一通立石于元朝武宗孛儿只斤海山至大元年(1308年)三月初六日的《师氏族谱记》石碑。《师氏族谱记》称避忌改“尹”姓为“师”姓。第二号墓出土的小瓷碗底上墨书有“尹纪”二字。
三是宋朝时陕西省清涧县“杨”姓易姓为师。
据《延安府志》、《绥德县志》、《清涧县志》记载:“安,原为杨氏,乃汉代关西夫子杨震之后裔,做官至陕北后定居清涧。据传%
分享按钮>>【房氏名人楷模】詹毅
>>【赵氏网新闻】有宋赵吴姓 星塔话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