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氏网新闻】“声震京师”师家坟

    中华师氏网 2014年11月14日 马学庆


“探秘商丘故城”系列之十六

“声震京师”师家坟

2013-12-05 08:20  文/图 马学庆  商丘网—京九晚报

师家坟遗址

【阅读提示】

在远襄集南街,东岳天齐庙的东北约300米处,有一个大坑,名“师家坟”。

据当地群众讲,师家坟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师尚诏及其族人的坟墓。而说起此坟,群众唏嘘不已。

明代农民战争可谓接连不断:首有女英雄唐赛儿聚义山东,继之邓茂七起于福建,随后流民暴动荆襄;刘六、刘七转战京畿,直到李自成攻进京师,覆灭明朝。对此,学界著述宏富,硕果累累。然而,对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爆发的师尚诏起义,尽管当时人们曾惊呼这次起义“声震京师”,至今却极少有史家提及一二。

师尚诏起义是明代河南省最大的一次农民暴动,仅40余天队伍就发展到数万人,在豫东一带产生很大影响。然而,其失败也是惨痛的。

起义:饮马挥戈济世民

明朝后期,土地兼并日趋激烈,阶级矛盾激化。《柘城县志》载,嘉靖(1522~1566年)以来,豫东屡遭灾变,当时豫东非旱即涝,加之黄河多次决口,成为全国最为严重的灾区,就连严嵩也不得不承认:“今岁之饥,山东之兖州……河南之开封、归德……尤甚。”几乎达到“民困已极,庐舍几空”的境地。于是师尚诏率领豫东农民进行了豫、皖、苏三省的农民起义。

师尚诏(?~1553年),柘城县远襄集北师家庄人。初为塾师,后在山东沿海一带从事私盐的贩卖,走南闯北,结交了许多朋友。官吏的腐败、压榨,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农民的艰辛,社会上的不平等,长期的艰苦劳累,使他具有强烈的同情农民、反抗官府的意识。明正德六年(1511年),山东刘六、刘七率领的农民军转战豫东,杨虎率领的一支队伍曾攻克夏邑、永城、虞城。1522年,山东莱芜王镗率矿工数千人入柘城境,与官军会战于远襄,官军7000多人战死。所有这些都给柘城远襄及其附近的人播下了起义的火种,也对师尚诏产生了巨大影响。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二月,师尚诏开展秘密活动,联络好友王邦用杀富济贫,聚众造反,提出“不杀人,不抢劫”,“放粮赈灾,救济穷人”。不久同乡纷纷响应,聚集300多人,共推他为首领,王邦用被推为副帅。《明实录》记述说:“结山东响马贼,攻剽远近,邻里畏之,官府不能制。”

明廷于三月颁布文谍,假意招抚义军,委任师尚诏为总保长,以麻痹其斗志。面对官府的收买,师尚诏丝毫不为所动,反而利用官职之便,使反抗活动趋向公开。官府攻击他是“擅听民讼,肆为威虐,民甚苦之,而无敢怜者”。所谓“擅听民讼”,无非是说师尚诏敢于为贫苦小民撑腰说话;而“民甚苦之”,则表明他对豪强毫不手软。

师尚诏的举动,引起官府的恐慌。宁陵知县石阯侦知情形后,曾极力主张镇压;时任归德府检校的董伦,也向知府尹一仁建议“贼势未炽,宜急捕之”。消息甚至还传到了皇帝耳中,嘉靖三十二年六月,南京科道祁清、徐栻曾向中央急奏:“其归德、滕沂诸处,则盗贼公行,道路梗塞。”这些资料不仅反映出师尚诏在起义准备阶段的活动颇具声势,且与鲁西南的农民斗争互为支援,互通声气。

在经过了数月的拉拢观察之后,官府看到师尚诏桀骜不驯,难以利诱,便暗中策划,试图对师尚诏下毒手。然而师尚诏早有警觉,很快探知了情报,并赶在敌人之前,率众举行了起义。《明实录·世宗实录》记载说:“守臣欲诛之,事泄,遂反。”

嘉靖三十二年七月二十六,豫、皖、鲁“三省为之震动”的师尚诏起义正式爆发。

征战:旌暮犹听戟鼓鸣

师尚诏和王邦用对于公开的大规模暴动,是早有思想准备的。他们认为起义的第一步需要攻克豫东重镇归德府(今睢阳区商丘古城),以扩大影响,壮其声势。

起义开始后,师尚诏便指挥队伍星夜北进,直逼归德城下。在府城内线的接应下,里应外合,“启门纳入之”,城很快被攻破。“劫狱囚,掠帑藏”,分给穷苦百姓,斩杀检校董伦。起义军名声大振。

七月二十七,起义军乘胜西进,欲攻下归德府外围城市宁陵县城,县令石阯早有防备。起义军初战不利,又转向睢州(今睢县),睢州城门紧闭,也久攻不下。又转向柘城,县令望风而逃,城不战而得。

师尚诏、王邦用等攻陷柘城后,深感农民队伍文化太低,难以制定远韬大略,便强逼当地著名举人陈闻诗为起义军统帅。陈闻诗系中举后绝仕居家,坚辞不从。师尚诏说:“如不从,则灭族。”陈闻诗无奈,说:“若必要我与你们同行,不准杀人,不准放火。”师尚诏答应其条件,陈闻诗遂从军行。但陈闻诗自此开始绝食,至鹿邑时自杀。

八月初一,起义军攻下鹿邑。再发兵太康,恰逢开封府同知肖来奉命署理太康知县,刚刚到任,组织了拼死抵抗,起义军团团围困,连连猛攻,三日夜竟不能得志,不得不引兵转移。接着,师尚诏指挥队伍下鄢陵,克临颍,并在扶沟、许昌境内活动,起义波及地区愈益广大。

在不到10天内,师尚诏就攻下了豫东的几座城池,还包括归德府城,这样大的事很快惊动了皇室,皇帝急调大中丞(都察院都御使)杨祗驰援河南,巡抚御史霍冀、河南左布政使邹守愚、提刑按察使赵正学、都指挥使尚允诏等调集河南各卫所精锐之师,仅见于记载的就有睢州(今睢县)、陈州(今淮阳)、宣武军(今睢阳区)、河南府(今洛阳)、彰德府(今安阳)、南阳府、信阳州、汝宁府(今汝南)等地不下1.5万人的军队前往豫东镇压。

农民军在鄢陵以逸待劳,严阵以待。八月二十二,由尚允绍率领的数千军队首先赶到,起义军随即与之展开激战,“官兵败绩”。起义军在与明朝正规军队的战斗中,旗开得胜,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

此时,师尚诏被节节胜利冲昏头脑,产生麻痹思想,误认为官军不堪一击,于八月二十七的襄城一战中,遭明将曹邦辅袭击,伤亡600余人,副帅王邦用被俘而死。

面对不利局势,师尚诏指挥队伍冲出包围,引兵到临颍、西华一带坚持斗争。起义军在这里注意发动群众,在与官军的周旋中,不断扩充队伍,不久,官府便惊呼“贼势复振”。

但农民军始终摆脱不了官军的围追和威胁,无法在一地长久停留,只得且战且走,逐步向东转战。九月初三,队伍到达永城,随后进入安徽,一举攻克皖北重镇宿州。起义军在宿州“取高墙罪宗奉之”,用以壮大起义队伍。师尚诏还打算继续南下,攻占明皇室的“龙兴之地”——凤阳。明廷对此惊恐万分,督令军队火速追赶。

起义军进发到五河县,被官兵追上,师尚诏统领农民军与官兵展开了最后一次大规模决战。这时的农民军不仅有了步兵、骑兵,而且还建立了水军。在五河战役中,起义军以水陆两路同时迎击官兵,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官军死伤5800余人,农民军亦伤亡2000人,失战船26艘,伤亡惨重。

师尚诏转移到鲁西南,转入秘密活动。十月二十七,师尚诏率军转战山东莘县时,被官军围困,多次突围未果,被俘。世宗下令就地处斩,义军全部被杀,起义失败。

遗址:丘壑长寒忆蹉跎

师尚诏农民起义持续时间较短,但影响颇大。据《资治通鉴纲目三编》记载:“起四十余日,破府一,州二,县八。三省皆震。”即起义军转战河南、安徽、山东,历经百战,先后攻克一府(归德府)、二州(睢州、许州)、八县(柘城、鹿邑、宁陵、太康、鄢陵、临颍、扶沟、襄城),灭官兵万余人。史书称之“声震京师”,可见并非夸张之语。

纵览起义的全幅画卷,由于官军强大以及轻敌、内部分化等原因,起义军后期数遭重创,直至失败。

历史学者赵长征认为,这次斗争迅速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是准备仓促,缺乏思想基础,没有经过深入的发动,斗争力量一直显得比较薄弱。就现有资料看,谈到师尚诏举事时人数的有两条:一是《柘城县志》:“远襄土贼师尚诏乌合亡命王邦用等三百余人,作乱于柘,袭破归德。”二是《资治通鉴纲目三编》:“柘城人师尚诏结剧盗数千,薄归德城,其党启门纳之。”其二,无远谋大略,错误地以少拼众,在两军对垒的阵地战中,遭到了严重损失。其三,识人有误,寄幻想于封建文人,反映出起义领导人政治水平不高。绝大部分史料都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师尚诏强逼柘城举人陈闻诗参加起义军当统帅,陈宁死不从,后在鹿邑元武集自缢而死。寄希望于一个迂腐落后的文人身上,反映出师尚诏等人政治视野狭窄。一粒沙可见大千世界,通过起义的失败,我们正可以悟出中国无数次农民起义之结局的必然性。

师家坟遗址位于远襄镇南街村,现为一南北长50米、东西宽40米的大坑。

师尚诏起义失败后,朝廷下旨将师家庄族人剿灭,其族人被官军押至远襄集南门外集体砍杀。幸存者逃往他乡,隐姓埋名,师姓从此不存,庄户无人敢居,沦为废墟。

当地百姓不忍让师家庄师尚诏族人这些无辜的受害者暴尸荒野,偷偷移往别处掩埋。但官军发现后又掘出曝尸,师家族人埋骨之处也成为一坑。因官军暴戾,远近村民谈坑变色。因敬仰师家族人,故称“师家坟”。

(责任编辑: 张



分享按钮>>【崔氏网新闻】对目前姓氏文化研究及宗亲活动的看法
>>【师氏网新闻】西安市师家营村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