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氏网新闻】纪念师自明同志诞辰100周年
- 中华师氏网 2015年1月11日 孙创宇
纪念师自明同志诞辰100周年
涉县,驰名中外。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八路军129师在此驻扎5年之余,建立了以河北省涉县为中心的晋冀鲁豫根据地,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威名远扬的刘邓大军。如今在出涉县的高速公路隧道口上方傲气地镌刻着: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
涉县走出了许许多多优秀儿女,之后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栋梁之才,都是涉县引以为骄傲的人物。师自明就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至今,依旧被人们传颂。
师自明,1914年9月8日,出生在涉县新桥村一个贫困家庭。母亲在他不到3 岁时因病离世,在左邻右舍及亲戚的接济下父亲把他拉扯大。年岁不大就给地主扛长工放羊,拉大锯学木匠。1937年11月,129师组建的八路军涉县工作团先遣队进驻涉县开辟革命工作。在工作团的教育培养下,师自明于1938年1月入党,成为涉县较早的共产党员。在晋冀鲁豫的中心区,师自明忘我工作,成长很快,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就担任了由共产党领导的“三三制”涉县参议会的参议长。1947年11月担任涉县县委副书记,1948年6月,任涉县县委书记,1952年8月,任邯郸地委组织部长,1953年11月,任地委常委,1953年2月,任地委副书记。1955年9月,任邯郸地委第二书记,1958年7月,邯郸邢台两个专区合并为新的邯郸专区后,任地委书记处书记。1961年,邯郸专区与邢台专区分开,任邢台地委副书记。1965年11月,在地委书记刘琦任地委四清工作团政委期间,代理地委书记。1967年2月,遭造反派批斗。之后进五七干校劳动。1971年11月,邢台党组织恢复,中共邢台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按照三结合的原则,师自明作为老干部被结合进来,选为地委常委。1972年,师自明任邢台地委副书记,后任地委书记。
今年9月8 日,是师自明同志100周年的诞辰。年初,他的子女们商量,要纪念纪念父亲。父亲已经去世整整30年了,音容笑貌依然浮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仿佛就在昨天。可当真正去回忆父亲时,突然感到对自己的父亲是那么的熟悉又是那么的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是大都是在父亲身边长大,陌生是他们基本不知父亲当了一辈子领导干部的工作情况。父亲留给他们的记忆片段,也仅仅局限于家庭的生活。细细想来,这正是这位老共产党员的优秀品德的体现。一是带着太行深山淳厚的这位党的高级干部为人低调从不炫耀,二是他坚守党的纪律和原则,从不在家里谈工作,更不让包括他老伴在内的亲属过问涉足他的工作。
子女们深感愧疚,觉得没能在更早些时候,搜集父亲的材料,以致许多当年父亲的战友、老友、同事这些活字典纷纷离世而成为缺憾。
一段时间以来,作者与师自明的子女们沿着师自明同志工作战斗的的路途进行了查询了解。虽时过境迁,可许多人提起师自明书记仍是赞叹不已,仍清晰地记着几十年前这位一心为百姓的共产党领导干部。
一
新桥村,地处涉县与山西左权县的交界处。沿着清漳河弯弯曲曲的村前的大道,是涉县通往山西辽县(今左权县)的必经之路。
1937年,八路军129师进入晋东南。当年秋天,八路军工作团从左权方向进入涉县,将党的火种带进了清漳两岸。工作团在沿途农村宣传抗日救国,翻身解放的道理,并在最贫困的村庄秘密发展党员,引导师自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师自明的大儿子中琳从小就听父亲讲过早年抗敌的故事。1937年深秋,日本鬼子的部队隔三差五地要从村前经过,所经之处烧杀掠抢,无恶不作。有一回,师自明领着乡亲们上山避难,鬼子见村中只有两个老人,气急败坏地用刺刀刺死她们,还放火烧了村中许多房屋。师自明组织了七八个青年发誓要报仇,自造地雷,埋在鬼子经过的路上。第三天傍晚时分,一支一百多人的鬼子队伍开了过来,地雷大发威力,炸死了最后的两个鬼子。
当时,我党按涉县地形划分为三个区建立党组织,西南路为一区(南关),东路为二区(固新),北路为三区(偏店)。一区的党组织最早在刘家庄、贾家庄、新桥等村建立。仅新桥村就发展了师自明、师庆吉、侯在林、师家彬、师文彬、师文伟、师文明、师崇嵩等多名党员。
党的力量不断发展与壮大,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不安和不满。为限制和镇压我党的活动,他们建立了保甲制度,一家通共,诸家受诛连,妄图以此切断我党与群众的联系。他们还成立了所谓联保村,“十村为一联保”,一村发现共产党活动,九村联合剿拿。
为了更有利地开展斗争,打击瓦解顽固派的势力,党组织在各村发展群众,以贫雇农为骨干成立了村农会,1938年秋,师自明担任了新桥村农会主席,带领群众夺了旧村长的权,选举了抗日民主村长。
1939年秋,日本侵占涉县城后,窝在城里的国民党顽固派的一区区长刘茂林带着区署人员跑到新桥村附近西峧村,成立了西乡办事处,继续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不断向百姓派粮派款,强迫群众送粮、送草、送料。党组织决定拔掉这颗钉子,由师自明和工作团的几个同志带领新桥、石门,索堡等村农会群众,趁夜摸过20多里山路,黎明时包围了西峧村。国民党区署的旧区长及其保安队,吓得调头跑了。党发动的革命活动在涉县蓬勃开展起来,1939年10月,师自明任县农会主席。与此同时,由村、区到县逐级建立了妇女、青抗先、工会、儿童团、自卫队、基干队、民兵等组织。
通过民主选举抗日村长、区长,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和抗战的希望,于是,纷纷要求民主选举县长。1940年1月间,八路军工作团在涉县上清凉村召开全县人民代表大会。选出师自明、师官英、张烽、杨林等四名代表,前往躲避在胡峪村的国民党县政府办事机构谈判。要求旧县长张守魁参加民主选举。国民党县教育局长见了他们一面后,就把他们四人关到村公所的一间屋里,冻了一夜。次日天明,这个教育局长心虚胆怯偷偷地跑了。他们就追到固新村。国民党县长张守魁把属下的科长集中一起,与他们四人辩理。当时旧县长如临大敌,村里村外,房上房下,屋里屋外站满了荷枪实弹的保安队。摆出这样阵势,吓唬我方代表。天黑以后,还将他们四人武装押到村外。师自明对其他同志说,可能枪毙咱,革命到头,咱也不屈服。谁知到村外转了一圈后,又把他们锁到一个大店里。
这时,县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见他们没回去,又选派了40个代表前来支援。旧政府把保安队调来,对代表们进行威胁。县委针锋相对,派县独立营前去附近活动,为我方代表助威。最后旧县长理屈词穷,在无可奈何又无路可逃的情况下答应民主选举县长。
斗争终于胜利了,涉县人民第一次自由民主地选出了自己的县长,成立了抗日民主县政府,政府机关按统战政策实行了三三制。后来成立了县参议会,师自明兼任了参议长。
师自明参加革命后,虽在家门口,却长年累月顾不上家。长子中琳回忆:“自打参加革命,离开新桥村,父亲只回去过三次。第一次是1951年我爷爷去世;第二次是1982年,父亲拒绝公车,买了张5角钱的车票乘大卡车回到故乡,村里乡亲们被深深感动;第三次是1983年,回县参加老干会,抽空回乡看望了村里几位老人。”
师自明在家乡闹革命时,新桥村现年80岁的师暑堂,78岁的师同贵还是孩子。至今他们说起村里走出去的共产党大干部师自明,依然透着骄傲。这个村前朝出过进士,回乡省亲,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而那年师自明回村来,骑马到村口,是牵马进的村,走在街上大爷、婶子,二嫂叫着乡亲们。那样亲切。
骑马进村,俯视乡邻若草芥。牵马进村,仰视百姓为上苍。
129师故地涉县赤岸村旁有座将军岭,安放着刘伯承 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骨灰。将军岭的北侧山坡,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是涉县烈士陵园。
烈士陵园初建于1942年,是为纪念抗战五年间涉县牺牲的烈士。原在县城,后迁于此。山顶耸立着高高的涉县革命烈士纪念塔。塔正面镶嵌着刘伯承、邓小平的题词。左侧石碑上镌刻刻着是1942年涉县参议长师自明的题词:烈士的血换来了胜利,与幸福,全县人民永久纪念我们要继承英雄的遗志,在和平民主事业道路上英勇前进。
深秋的一天,冒着绵绵细雨,师自明的几个子女前往拜谒。沿着高高台阶行进间,遇到一位撑着雨伞的精神矍铄的老人,当得知这是师自明的子女时,异常兴奋。说他的二伯当年就在师自明书记的领导下,担任涉县九区的武委会主任。后来二伯 、五叔都南下去了,后来二伯定居在郑州。二伯生前时常念叨师自明书记,好干部,好领导。
几十年过去了,这位老人的长辈业已去世,可他依旧记着二伯生前给他念叨过的师自明!
去年, 涉县交通局干部王玉太在博客中撰文纪念回村担任支书40年的父亲百岁诞辰时写道:父亲王文治,自幼家境贫寒,八路军129师先遣队进驻涉县那年,就跟着师自明、张学书、王竹廷等人,秘密地给党组织联系,打听日本鬼子的消息,联系进步青年,给组织传递情报。
情浓意切,溢于言表。
故土涉县的革命烽火,迅速使得师自明由一个农民成长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
1947年11月,师自明担任了涉县县委副书记。之前的7月1日,根据太行区党委的指示,作为太行根据地的腹心的涉县党组织已经具备条件,由秘密方式转为公开。师自明作为党组织公开执政后新的县委领导干部,重点负责党组织公开涉及的一系列工作,指导各级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强化对党员的监督措施。并参与了组织参军参战工作,支援刘邓大军。
从1947年起涉县从本县干部中抽调了许多骨干分批输送,“南下北上”支援新区工作,师自明担任县委副书记时,涉县已组织了两批南下干部。1947年10月31日,太行区党委通知,抽调第三批干部南下,带新兵到大别山区开辟工作,刚担任县委副书记,师自明就负责组织了这次干部抽调工作。很快,涉县抽调了30余名干部,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秦平和师范学校校长杨百川带队,在河南林县五地委驻地集中整编后,分赴豫皖苏区。
1948年6月,师自明担任涉县县委书记。对老解放区党组织来说,主要工作就是“一切为了前线”,继续组织人民群众参军参战。
《中国共产党涉县简史》记载:1948年6月19日至7月21日,我军发起晋中战役,涉县组织了336名民兵参加战斗。1948年10月至12月。华北军区组织发起太原战役,涉县参战民兵和担架队员1400多人。在涉县县委的的领导组织下,解放战争期间涉县参战民兵总共达到76232人次,担架11579副,为支援前线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年82岁的涉县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李士华县师范尚未毕业,就于1949年4月分配到县政府,负责收发工作。他清晰地记着涉县的当年国庆庆典活动。
当时,涉县人民政府县长赵胜前作为老区代表被邀请进京出席了开国大典。1949年10月2日,县委、县政府在县城直属库大院搭起了台子,召开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和城关、井店、河南店、神头、胡峪等乡村群众参加的万人大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县委书记师自明穿着黄黄的棉衣腰扎皮带,打着裹腿,威风凛凛地站在台上主持大会。会后,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师自明等县领导走在群众队伍前面,英气十足。
李士华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涉县由于长期支援革命战争,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很大,人民群众急需休养生息。摆在师自明书记及县委县政府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全县经济,恢复农业生产,解决群众吃饭穿衣问题。
师自明书记、赵胜前县长分头带着人下乡调查,那时的交通工具是马,而且马匹不多,都有编制配给。后来,上级给县委政府配了两辆日本产的僧帽自行车。要下乡,得有警卫员跟着,车子不够。县里就想办法从外地买来自行车零件,师自明书记学过木匠,手巧,亲自动手琢磨着攒自行车,好多干部跟着师书记也学着攒了一些自行车。这样就有了下乡的交通工具。
李士华说,1980年代他在负责整理涉县党史材料,从中看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党的优良作风。那时干部从基层调查回来,就研究,研究之后就召集开会进行部署,接着继续调查研究,在做新的安排部署。连明彻夜、马不停蹄、雷厉风行。
1949年10月23日。县委召开了由648名党员参加,会期4天的全县党员代表大会,提出搞好冬季生产,做好冬季工作,迎接大生产远动。10月26日,就召开第一届全县各界代表大会,向全县各界发出了恢复涉县经济的的总动员。
1950年的春节是2月17日。师自明提出,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一切工作安排要在大年前做出。1950年2月4日,涉县第一届各界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就抓紧召开了,确立了“以恢复为主,以粮棉为中心”的生产方针。
涉县的互助合作运动,起始于抗战最艰苦的1942年,实践表明,组织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分散的小农经济的缺点,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师自明根据抗战时期发展互助合作的经验和上级的指示,积极倡导发展互助组,以加快速度恢复生产。
在推进全县合作化的过程中,师自明注意循序渐进,注意引导群众,反对左倾冒进。当时,各地搞起了变工队,对农业发展起了作用,但仍然分散规模小,力量单薄不利于较大规模的生产劳动建设,不利于采用和推广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师自明一方面要求各地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分散的小型的变工队逐步地由点到面转为互助组。但同时要求注意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宣传组织互助组的意义和优越性,建立互助组必须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不限范围、不限规模,自主自愿、自由结合。在积极宣传和党员干部的积极带动下,不少群众向先进的变工队靠拢,在变工队的基础上转建为互助组。到1952年发展互助组47819户,使全县86.7%的农户参加了互助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涉县是深山区,除清漳河两岸的村庄有水浇地外,大部分农村都是旱田望天收。因此发展经济,首要条件是解决水的问题。
抗战期间,129师刘邓首长决定为当地老百姓修一条漳南大渠,将漳河水引到赤岸村、下温等10余个村庄。这是晋冀鲁豫边区修建的最大水利工程,为改善边区军民生活、支援抗日前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漳南大渠被人民亲切的称为将军渠。1944年工程全部竣工。使沿渠8个村的3500多亩旱地变成了水浇良田,受益群众达1000多户。至今这条大渠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师自明兼任挖漳南渠指挥部主任,积累了兴修水利的丰富经验,也为后来他多次组织、领导水利工作打下了基础。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师氏网新闻】父亲冥诞100年祭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社稷、祖宗、恩情、根本、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