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氏网新闻】“强项令”师荔扉

    中华师氏网 2015年4月13日 王亚林


我查阅了师范的从政履历,很简单,二十四岁中举人第二名,即所谓亚元。三十八岁走上仕途,先后任剑川州儒学训导七年、望江县令八年。一生官儿不大,七品芝麻官而已,却也青史留名,有“强项令”之称。

在剑川州,师范在公务之余,还亲任金华书院山长,课训仕子,兢兢业业。按惯例,学子们都称呼师范为“老师”,可先生姓“师”。师范说:“如果我姓张姓李,你们就称呼我老张老李吗?”士子们无不愕然:“那我们怎么称呼先生呢?”师范回答说:“学正杜东辂称先生,依其例,就叫我先生好了。”从这则逸闻轶事可见,身不及六尺的师范,在士子心目中很高的形象,乃是一个和蔼有加的夫子。

1788年,师范代理剑川州知州,时朝廷兵集广西平定越南政变,按照省里统一安排,剑川州派夫二百名。师范认为,“剑川至马白将三十站,以实夫往,口粮及安家银费不赀”,不如以每夫折银20两,以资代劳,就近募兵,“殊为两便”。此议立即得到批准,并在全省各地州县通行。师范“十昼夜身不贴席”,筹措完款,深得大宪褒奖。

1791年,清廷征讨廓尔喀,师范奉委佐云南粮储道陈孝升筹办凯旋兵饷,驻中甸。师范“先支五属兵米”,又“发帑按照市价平购归仓”,陆续运抵昌都,一切来往,运筹自如,展现出卓越的政治经济之才,又凸显实心爱民的从政本色,引得云南布政使兼署云南巡抚费淳击节赞赏,连章举荐。随后,入都觐见天颜,嘉庆皇帝喜称“人才难得”,授望江县令。

安徽省望江县地处南北水道要冲,谓人文渊薮。嘉庆六年(1801年),师范受任望江县,甫抵任,则“以兴利除弊、爱士恤民为己任,名教事毅然为之,死生利害弗挠其中”。为明其志,他在县衙大门上写了副楹联云:“政简入琴堂,常对一泓秋水;心清在茅屋,平分万户春光。”鲜明表达出他铁了心为人民服务的施政为官态度。

到任当年,望江县遭遇百年不遇的水灾,田禾颗粒无收,民大饥馑。师范立即将灾情报告上司,请求豁免赋税,输粮赈济灾民。可是,他的奏请不仅被上司驳回,且还叠遭申饬。万般无奈,师范整冠束带,面见上司,痛陈实情,并长跪不起,恳切地说:“大人如不俯允,下官只得请求革职为民了。”最终,上司不得不同意免除望江县当年赋税并给予赈济,民得以安。望江人民亲切地给师范上了个雅号:“师父”。

老百姓很爱戴,视为衣食父母,可师范这七品芝麻官难当啊,当得也够委屈够蹩脚的了。然而,师范却非常认真地去做,而且,做得比别人更认真。一次,省里一名藩司带着几名随从人员,到望江县“索供帐”。这“索供帐”为清代官场陋规,说得直接些,就是上级以收缴招待费为名,向各地人民搞摊派,这无疑使人民群众的负担加重。当然,这个“我心即民心,民安我亦安”的师范,当然不愿意干这种损害人民利益来巴结讨好上司,赢得更多升迁机会的勾当,于是不仅断然拒绝了上司的要求,而且当面呵斥藩司,还将不法人员狠狠地杖责了一顿。藩司一行忐忑不安地回省城向督抚复命,总督深感其为民之诚,连声赞叹说:“此强项令也!”

大家都知道,所谓“强项令”,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时的洛阳县令董宣。史载,董宣为官清廉,持正不阿,搏击豪强,为非作歹之徒莫不恐惧地称之为“卧虎”。一次,光武帝姐姐湖阳公主的家奴犯故意杀人罪,藏在公主府内。董宣逮住机会毅然捕杀之,公主向光武帝哭诉。光武帝召见董宣欲问罪箠杀,董宣说:“纵奴杀人而不治罪,怎么能安定天下?不必皇上箠杀,我自杀好了!”说完便一头向柱楹撞去。光武帝急忙叫人把他扶起,边为他敷药,边令他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不服,光武帝令人强按他的头,他却两手死死撑地,脖子硬铮铮地直直挺住,始终不肯低头。弄得光武帝无可奈何,叹道:真是强项令啊。

据载,董宣“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汉光武帝派人前去悼唁,“惟见布被覆尸”,仅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真可谓无独有偶,历史穿过1700余年之后,望江县又出了一位清正刚直绝类董宣的强项令——师范。师范不仅敢于执法抗上似董宣,而且清廉也绝类于董宣。师范去世时,同样家中别无长物,“家无余财,惟书籍千卷”。更为夸张的是,从嘉庆十三年(1808)年底解官后,师范贫穷得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在望江县雷音寺卖文为活,日常生活还得靠朋友接济。死后,还是靠其挚友济南知府张鹏升慨然践诺,才得以将遗骸归葬于他所深深眷恋的故乡弥渡。

其实,如此“强项令”,也有他内心柔美的一面,那就是师范不遗余力地建设地方文化,振兴地方文教。设小亭云馆和七客寮,交游八方名士,集一时文人雅事之盛。组织地方文化人整理当地先贤作品,编刻《二余堂丛书》12种、《雷音集》12卷、《小停云馆芝言》44卷,为后世保留下珍贵的历史文献。公务之余,还挤出时间,潜心治史,吟诗撰文不断,编成巨著《滇系》、《南诏征信录》,留下诗文五千余首篇,辑录《历代诗文》60卷、《国朝百二十余家古文抄》200卷、《经史涂说》40卷,后世得先生惠泽可谓源远流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儒家士人追求的人生境界,难以企及,而师范却以一小小七品官做到了这点。史籍这样记载描述:“矫矫刚直,面斥权贵,杖责豪奴,有董宣之风”。“倜傥淹雅”、“克著循声”,“非风尘俗吏”,他的上司两江总督费淳也以廉明著称,为师范《滇系》作序时是这样评价师范的。姚安人由云龙民国初年曾代理云南省长,题写师范墓联:“贤里义乡留宦绩;青山碧树葬诗人。”言简意赅,精准浓缩了师范一生。

呜呼哀哉!我不由得由衷感叹,师范多少也是有品级的官员,县令任内,“两旱两水,运楚粮,办京粮,备极劳卒,克底厥绩,民胥有生”。死了,还要朋友们凑钱,给他买棺材、请吹打、树墓碑、筑荒坟。无疑,这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时代,堪为清官之范例。因为,师范以实际行动,实践了中国古代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也践行了诸葛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儒家精神。

师范,今弥渡县寅街镇莘野村人,字端人,号荔扉,又号金华山樵。1751年生于滇西弥渡,1811年卒于安徽望江。其父为乾隆辛酉科亚元师问忠,官天津盐场大使,有“强项场官”之称,因父子均中亚元,故而在弥渡有“亚元第”美誉。说起师范,后辈学人无不肃然起敬,不敢亦不愿直呼其名,都喜欢饱含敬意地呼之为“师荔扉”。

突然想到,师范这个名字,也许就是一种宿命——初为儒学教官,实为学高为师;后为县令,是谓“为官典范”。如果将其比作反腐倡廉的典范,以资后世师法,不仅表彰先贤之鎏金溢彩,而且于今天的党风廉政建设,启迪多多,良增裨益!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师氏网新闻】清代官员——望江县令师范
>>【师氏网新闻】弥渡有个“诗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