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氏网新闻】可渡:古驿道上的兴与衰
- 中华师氏网 2015年4月17日 郑海
旧时,云南与中原间的通道屈指可数,少之又少。几乎所有旧时云南的开发和文化变迁,都依托于这些通道的延伸,打个比方,古驿道于当时的云南,就如同隐伏在沙石地里的珍珠串。这些年,仅有的几条驿道遗迹全都引得人趋之如鹜,一些人试图从中找到古代云南文化变迁的些许线索,一些人或者则是为了获得某些面对岁月沧桑的悠思与怀想。
云南的古驿道,大多已被时间的河流冲涤得难见旧貌,位于宣威市东北边的可渡算得留下较多残余的一处。值得去看看。
可渡的兴盛
可渡位于曲靖市宣威杨柳乡,与贵州的威宁县仅咫尺之距,鸡犬相闻,可有问有答。这里山大壑深,名叫可渡的河流蜿蜒山间,古驿道就铺陈于可渡河两岸。
这段驿道也是宣威境内保留最完整的一段。始建成于秦代,是汉、唐及明清之际云南通京的交通要道。宽约2米,全长10公里,均用不规则的石板铺成。南端始于可渡村头道河,入南关门,呈S型穿过可渡村,过可渡河接北岸驿道。再沿河下行2公里,穿过可渡村旧城区,而后成“之”字形盘山而上,进入贵州省威宁县战坡村。驿道往北纵贯贵州省,与四川的驿道相通,南面通宣威、沾益、曲靖、昆明。成为官旅商贾往来较多的“官马大道”、“通京大道”。
驿道沿线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如可渡关、铜店、堆店,供汛兵驻守渡口操练的演武厅、绿营兵教场坝。现存的司家马店、孙家马店、汤家马店,还能依稀看到当年马店建筑的大体轮廓。
在明清云南的铜业繁荣时期,沿驿道线运输驮马最高日达千余匹。每家马店能容纳骡马13匹,马店还有供过往客商住宿、饮食的客房。在村中还留存有一古戏楼,据老人们回忆:每晚锣鼓、丝竹声不断,驿道两旁天灯(供照明用)彻夜不灭。可见当时商贸、交通的繁华。
可渡的历史有案可查,记载颇丰,仅凭这一点就足见它昔日有过的份量。从资料看,可渡是伴随着古驿道的兴衰而发展的。可渡一带是云南开发较早的地区。早在秦修“五尺道”时,由四川宜宾经贵州威宁、宣威达曲靖,可渡即成为云南省连接中原的一个重要门户。汉时称此驿道为“南夷道”,即南方丝绸之路的一段。公元225年,诸葛亮率部从成都兵分三路远征云南,在可渡受到孟获之部的阻击,因此在此留下了许多战争的遗迹,如“诸葛大营”、“战坡”、“孔明桥”等等。以后历代王朝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建和完善,形成了云南的“通京大道”。自元,特别是明以后,中原汉族因军屯而逐渐进入该地区,与当地彝族融合,成为现在可渡人的先祖。
可渡成了云南与内地交往的必经之路,可渡也随着驿道的兴旺而繁荣。此条驿道线除成为军需、民间往来和政府官员因公务、邮传、赴任、进京的必经之路,而且成了一条商业通道。特别是明清以后,宣威的北路马帮在这条线上来往穿梭,运出火煺、皮革、铜、铁、粮食、药材等农副土特产品,从外地运进洋沙、布匹、食盐、茶叶等生活用品。
可渡在历史上曾是进入中原的要道和入滇门户,因此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1986年,杨柳乡有可渡关关址等8处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渡关关址于1993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可渡是一本书
上个世纪初,随着公路的逐渐修通,特别是再后来贵昆铁路的筑成和依次开通的众多国道省道皆与可渡“擦肩而过”,此条曾经繁荣多时的驿道逐步衰落,可渡于是逐渐成了一个倍受冷落的角落。很长时间里,这里一直发展缓慢,人心古朴。
行走在可渡河边这些石板铺成的古驿道上,不禁会叹,千百年间,人走过,马队走过,文化也穿行在这一条条驿道上,如今,灰飞烟灭,人去马息,唯有这些旧时曾经繁华与兴盛的驿道如昔如旧……
可渡现在成了杨柳乡的一个大村子,足有数千人口,古驿道从村里穿过。此村因其河而知名,更因其古驿道而厚重而悠远。
可渡村作为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关口,在历史上扼滇地连接中原的要道于股掌之间,故经济、文化皆甚为发达,以至曾经达到旧时一个“城”的规模。由“城”到村,千百年间可渡随驿道的命运而兴而衰。
可渡是一本记载着活生生文化变迁的书。明清以后,大量的汉族移民进入可渡定居,汉文化在每一个迁入的家族中保留下来,加之驿道线上官商往来频繁,中原汉文化不断刺激当地汉文化的发展。现在的可渡村主要以汉族为主,因此较完整地保留了汉族的传统家庭婚姻状况。
在古驿道失去重要通道作用后,这里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境地,因此无论从建筑、饮食、服饰、婚俗、丧葬,还是节日、宗教信仰上都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原汉文化的传统。比如较重视家族关系、兴修家族志、清明上坟是家庭中或家族中一件非常隆重的大事、大年初一祭祖等等。
明朝以后,千户所、流官州府相继建立,加之军屯、民屯、商屯的兴起,中原先进文化和教育思想不断传入宣威,使宣威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杨柳开始有了正规教育的萌芽。清雍正六年(1728年),可渡设义学。此后,地方绅士在此办“蒙馆”、“经馆”。民国元年(1912年)成立可渡小学。现有可渡完小一所,各村都有村小一所。学校教育在群众中受到普遍的重视,虽然家庭经济来源单一,供孩子上学的开支在家庭支出中占了很大比重,但所有适龄儿童的小学教育基本能完成,大部分家庭不管家境如何艰难,基本能维持孩子完成中学教育。
由于受传统汉文化“求学、为官”等思想的影响。实际上,学校教育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每年能够考入省内外重点大学的人数也不算太少,在很多高知识结构的行业和部门,还有来自杨柳的人才。
(原载《中国民族报》)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滕氏网新闻】武汉滕州商会在市民政局成功登记注册
>>【何氏名人】何贤达: 导弹精兵书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