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氏网新闻】"中原论谱"首场赛谱大会开启
- 中华师氏网 2015年5月19日 大河报
【大公中原新闻网讯】为了更好地展示古老族谱家谱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由大河报社和河南省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中原论谱”开幕式暨首场赛谱大会于5月16日正式开启。来自河南省安阳、商丘、焦作、许昌、洛阳,甚至外省的诸多姓氏宗亲云集郑州,参与这一谱牒盛会。
“中原论谱”活动自见诸报端后,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族谱家谱,是姓氏文化最权威也最鲜活的载体,它承载着几千年来的生命延续和家族变迁。首场赛谱大会,不仅是一次谱牒文化的盛会,也是专家学者和姓氏宗亲交流、探讨的平台。两天来,几百名姓氏宗亲在此展示自家族谱家谱,交流心得体会并互相学习,共同促进族谱家谱研究的进步。
汇聚八方姓氏宗亲“中原论谱”正逢其时
5月16日上午9时,河南省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基金会已经站满了来自各地的姓氏宗亲。他们有的认真翻阅展览的族谱家谱,有的拿着自家的族谱家谱与人交流,还有的仔细向组委会工作人员询问赛谱事宜。
专家论谱
“我昨天上午就到了,跑过来一问,今天正式开始。”来自商丘宁陵的刘志才老人说,他此行的最主要目的除了学习,还有一个心愿,“我们家族也在修谱,但从大槐树下迁走后有三世的谱系不全,待会我看看有没有其他刘姓家谱,能找到一些线索。”
来自修武的薛修尤老人则很骄傲,他此行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展示修武薛氏的族谱给大家。
“我们修武薛氏,可谓名门之后,从元初迁到修武后,历经三十世,人丁兴旺,有三万多人。”薛修尤指着几大箱子族谱说,从明代起,薛氏一族就开始修谱,一直延续至今,共保存族谱家谱五十八本,挂谱五十八幅,堪称民间族谱的典范。
这幅追溯到元朝的族谱引来了众人的关注
在诸多姓氏宗亲热情交流的氛围中,上午十时许,河南省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基金会理事长赵建军宣布:“‘中原论谱’开幕式暨首场赛谱大会正式开启。”到场的专家学者们对这次活动给予了热烈祝贺和高度肯定。
“中原论谱”组委会顾问赵德润说:“‘中原论谱’活动,就是为了迎合时代的潮流,就是为追根寻祖的活动服务,就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了搜集并整理族谱文化的精髓内容。‘中原论谱’,它就是要把河南乃至全国各地每个姓氏的族谱汇聚在一起,就是要把各个姓氏的祖先们在族谱内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整理汇总。它不仅提供了各姓氏之间就族谱问题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把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的精华部分荟萃一处,把我们先祖优良的道德品质集中了起来。”
“中原论谱”组委会主任葛纪谦说:“谱牒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华文明包含着谱牒文化,而谱牒文化则从多个方面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家谱的内容涵盖广泛,记载面宽广,每一个姓氏除了有自己的通谱之外,每一个分支还有他们的家谱。每一部家谱,除了记载血缘关系的承接之外,还有家训、楹联、字辈、家风、民俗等内容。一部家谱就是一个村落、一个家族的地方志。而家谱内的家训,又是家谱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人爱家重家,尤其珍爱自家的名誉,而家教正是这种珍爱家族名誉的传统的生动体现。家训就是中国人的家教教科书。”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家谱里面蕴藏了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等重要内容,研究家谱可以提高全民族的凝聚力,可以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与会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在人们愈发重视历史传承、回归传统的今天,族谱家谱也愈发受到有志之士的关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河报社与河南省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基金会联袂举办的“中原论谱”活动,可谓正逢其时。
展示交流切磋探讨赛谱大会成谱牒盛宴
在赛谱大会现场,200多位来自我省安阳、商丘、焦作、许昌、洛阳,甚至外省的姓氏宗亲纷纷展示自家族谱家谱,并请专家学者予以指点。
来自许昌尚集镇的尚喜全老人这次带来了五本族谱家谱,发黄的纸张看上去很有些年头了。“我们尚家在尚集镇从一世到现在的二十六世,这个族谱家谱从光绪二十六年开始修谱到现在,记录了我们家族750年来的变迁。”尚喜全老人把几本族谱家谱请寻根杂志社主编郑强胜先生翻阅,郑强胜先生小心翼翼地翻着,连声称赞:“这个确实是老本族谱,光绪年间的,很难得的。这套族谱家谱啊,之所以很珍贵,不仅仅是因为年代久远,更重要的是,他这个族谱家谱保存得非常完整,没有缺失,没有断代——这个是非常难得的。”
得到专家的肯定,尚喜全老人非常高兴,一再表示要将自己的族谱家谱在此展示几天,让更多的人看到。
还有一些姓氏宗亲也带着族谱家谱与会,但遗憾的是,他们的族谱家谱并不完整。来自原阳县的张永定告诉《中华姓氏文化大典》总编辑李吉先生,他们族人原是山西洪洞县柳沟村张氏之后,当年张氏兄弟九人,老三、老五和老七迁到原阳。张氏后人在重修族谱时想寻访洪洞祖先名讳,但一直未能如愿。李吉先生认真看了张永定带来的族谱,勉励说:“修谱要先定迁徙始祖,因为迁徙始祖是承上启下的,其他可以先放放,不妨多在本地挖掘挖掘,搞清了迁徙始祖,往前往后都会有眉目。”
“中原论谱”赛谱大会,将如此多的姓氏宗亲和族谱家谱汇聚到一起,给有意修谱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交流平台——有的人希望能公开展示家族谱牒,有的人希望能从别人的族谱家谱中学到可借鉴之处,有的人则希望能在这样的盛会上寻找修谱线索。
来自禹州的郭秀峰说,根据祖上相传,他们郭氏明代从大槐树迁徙时,老祖先把一口锅砸成了十八片,分给十八个后人,他的祖先郭方得到的是一个锅耳,他这次来就是想看看能不能找到持有其他十七片的郭氏后代。
“这次‘中原论谱’是盛世修谱的一次大检阅,是谱牒文化的一个大突破。以前的族谱家谱都是珍藏在家里,不让别人看的,这次能吸引这么多人把谱牒展示出来,这在谱牒文化史上还是第一次。”钻研谱牒文化三十余年的李吉先生说,谱牒也被称作“平民史册”,以前他参与多次谱牒编纂工作,总觉得河南因为各种原因,保存下来的族谱家谱不多,没想到这次能看到这么多族谱家谱,尤其是见到了一些稀少姓氏的族谱家谱,“今天看到一个扶氏的家谱,很高兴,这个姓非常少见,赛谱大会上能看到这种罕见姓氏的家谱,可以说,‘中原论谱’就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谱牒盛会。”
老族谱展示
各种老本族谱家谱的展示,让人感受到中原大地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同时,随着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回归,一些近些年重修的族谱家谱同样给人以惊喜。
“我刚刚看到一个家谱,非常好,是他们族人近些年修的,传承没有断代,还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郑强胜先生说,这个家谱好就好在把家族女性成员也修编进去,“老家谱受封建思想影响,媳妇可以进家谱,但大多有姓无名,女儿是不能进家谱的。以现在男女平等的观点,这是不对的。这个家谱就把女性修编进去,这就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也是谱牒文化的进步。”
在“中原论谱”赛谱大会上,各路专家、学者、研究者、爱好者汇聚到一起,不单单将各种古老族谱家谱进行展示,更促进了大家在一起互相交流、探讨、研究,共同推进族谱家谱研究的进步。“比如我们需要直面的一个问题,就是现代人修谱,该怎么修?保留哪些传统元素?增加哪些现代元素?这都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有一些新族谱家谱增加了家族名人创作的诗歌、文学作品等,这都是很好的形式。”郑强胜先生如是说。
首场赛谱大会从5月16日开始,5月17日结束。下一场赛谱大会将于5月23日举行。
“中原论谱”活动仍在持续升温,本报将继续予以重点关注。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何氏网新闻】江苏南京何氏宗亲会举办《周易》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讲座
>>【师氏网新闻】"中原论谱"首场赛谱大会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