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县敖氏的由来与历史背景

    中华敖氏网 2011年4月26日 敖氏家族


   荣昌敖氏祖籍源出自江右瑞州府(今江西省)高安县龙城村人。
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桂高祖由江右入蜀后进入昌州府敖家坝新桥里(今荣昌县吴家镇江北嘴),次早起行,忘其食器,转而寻之,以为具落于此。此殆落之所也,遂于是家焉。因此世居在荣昌县吴家镇敖家坝距今约有640年之久。当时的敖家坝坝坝相连,纵横二三十里。


桂高宅第赞
海棠香国开晴霭,步履逍遥踏翠薇。
青鸟往来鸣客至,黄鹂上下傍云飞。
两江兰桂多森秀,一路林园有瘦肥。
唯爱村翁真乐处,衡门无日不春晖。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刑部尚书喻茂坚遂题。


   子柱房谱记载,仲山公为水北始祖追直21世子柱公明末(约1600年)入蜀家于昌州(荣昌县吴家镇岐山湾)繁衍生息。
   明末顺治元年(1644)张献忠的大西军残蜀,我族与其他族人一样为了避难都背离他乡。但是为了抵抗献贼侵犯,吾祖敖仲美带领当地有敖、喻、张、雷地方民强武装约八千子弟联合作战,当时战事非常有利,最后被围困在“笆斗岩”山上,最终败在了献贼的百万之师。后来人们就把荣昌以北的“笆斗岩”称为“得胜岩”的原因暂无考。
   康熙十九年(1680)正月,清朝廷平定了吴三桂的版乱后才建立有效统治。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清廷派出知县史漳来荣昌任职时见了荣昌“有可耕之田,而无可耕之人”的荒凉景象。后清廷多次下诏“移民四川”,在奖励的政策鼓动下,邻近各省湖广、闽、赣、粤、山、陕、黔、云、皖、桂等的百姓“应诏入川”,这样就形成了清朝初移民来川创业高潮。约康熙二十一年(1682)吾族回籍人数仅十数户,但田业被入川的客家所占,告讼官府后以地名“敖家坝”才始发还自耕。后裔敖万仞因经营有方有“敖半县”之美誉。如今的“道姑桥”所建位置就是以前敖万仞建的“万仞桥”。
   后人敖京友在为了缅怀在得胜岩牺牲的先辈们,就在同治三年(1864年)在得胜岩崖上刻写了七字缅怀颂扬诗:

劫难荒荒明祚废, 献贼跳梁肆狂悖。
禽兽奔窜到昌州, 杀气腾天谁与对。
吾家先世份国变, 督率乡人作团弁。
冲冠怒法剪凶仇, 城北山头拼一战。
委狐飞镞惨长弓, 白刃锋交血饱刀。
八千子弟戈矛尽, 妖魔都作怒蛙豪。
困我长围贼势迤, 三军力竭无坚垒。
杀身志士自成仁, 落落男儿归视死。
九泉含笑答君恩, 不作怒鬼作忠魂。
二百年来山下路, 行人朝暮有悲论。
我今凭吊情无已, 感触前徽深仰止。
承题短幅写鲜崖, 留与人间补青史。

   诗后还有一篇跋:“献贼乱蜀,群邑蹂躏,远祖敖仲美率民弁御之,屡获胜算。贼以百万之师困仲美于此山,因失利。窃谓献贼咆哮,中外未闻,加遗一矢,仲美独能斩木为干,一战再战,有明三百年来何多得者也?使假以大助明祚,奚以不祀祭?特表而出之,以待他日輶轩之采。”
   据荣昌敖氏老族谱世系总图记载:有八世祖敖鉴公之孙伯麟公(鉴公之三子万斐的长子)早年由荣昌县吴家镇迁往四川金堂县定居。
   又据千石丘支系十七世祖敖芳谭著族谱旧序中写到,高祖十三世毓阳公携妣避乱于嘉州后,曾祖和绳祖公就诞生于嘉州娥眉县,后闻张献忠获诛,始携家归里(属战乱后家族里第一家先回故乡的)。回祠堂清查族谱时已被火焚。导致了桂高以下二到七世六代考妣无所稽查。
   又十一世永宁公,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因避献贼之乱居贵州遵义、桐梓等地。四十多年后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去贵州的十二世帝锡公(庆)随父兄回到故乡,但敖家坝原有的田地已被外姓人(滇、蜀、楚人)插占,拒不归还,于是帝锡公率众族人诉讼到县、府、院司,皆因战乱期间文契散失,没有凭据无果。再投诉到川陕总督衙门,部堂召集人案坐堂,初也因文契难以定夺,后又问所争之地名,众人答曰:地名叫“敖家坝”,部堂才以“敖家坝”三字定案,将上起铜鼓山到下至铜鼓镇的原业断归敖氏。帝锡公胆识过人,为人正直谦让,他在祖湾得获薄地以耕读为业,勤奋好学。不久清朝恢复科考试制度,帝锡公即首列黉门(古称学校),成为贡生(录用秀才)。嗣后科第绵延,人才辈出,家族就进入了兴盛时期,为昌州的名门旺族。
   又据华阳敖氏族谱记载:八世祖鉴公之子万仓公明末之秋遭献贼之乱避兵逃散,最后落业于眉州府彭山县夏永峰敖家坝居住。万仓公有二子,长子有厚,后移居华阳(今双流县)敖家汧。次子有贤仍留居彭山县夏永峰敖家坝。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二日遵义家族大会,在会期间有幸会见了桐梓、江津的占庆之曾孙敖正勷之后;桐梓夜郎里的绥全公之曾孙四大房系之后和桐梓、修文、息烽的敖建仕之后。在网络上认识了安徽的遴贤之后敖承军等。



遵义《敖氏家族》会议“桂高祖”之后在遵义师范大学留影


分享按钮>>27日任弼时嫡孙任继宁访谈
>>荣昌县吴家镇敖家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