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氏家谱源流】訾氏姓氏渊源

    中华訾氏网 2013年5月15日 万家姓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国名,出自夏朝诸侯国中有皆陬国,属于以国名省文简化为氏。

在三千多年前发祥于中原地区,有一个流源古老的家族訾娵氏,亦称訾陬氏、有娀氏,是远古“三皇”时期的著名的部落,主要分布于现在的山东省的曲阜一带。传说,帝喾的一个妃子即为訾娵氏部族女子。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在夏王朝时期建有皆陬国(今山东寿光一带),为诸侯国之一,其国君及民众大多称訾陬氏。訾氏,帝嚳妃,訾娵氏女,汉有楼虚侯訾顺。

訾娵氏族人的后裔子孙有省文简化为单姓者,去“陬”字称訾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周朝祭国訾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周王朝时期,有爵位为伯爵的姜姓祭国,时称祭伯,后晋为祭公。

当时的祭国故址在今河南省郑州中牟县一带,都城在今郑州市金水区祭城乡祭城村。该国筑有訾城(今河南中牟邵岗),在历史上曾称作“东訾”。

在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公元前1022~前975年待考),祭国出了个重要的人物,叫祭公谋父,其邑地就在訾城。

祭公谋父是一位贤明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辅佐周穆王的过程中,祭公谋父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

周穆王曾向祭公谋父请教治国之道,祭公谋父以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周朝为榜样指出:“治国靠的是德政,而不是暴政。不能轻易使用暴力,不能见利忘义,不能宠爱亲戚疏远贤臣,要用中庸的方法治理国家。”他的这个观念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

有一年,周穆王准备倾全国之力攻打犬戎民族,祭公谋父则劝说周穆王:“圣明的君王向来是光大自己的德政,而不炫耀自己的武力,用武力征服别人,早晚会带来严重后果的。”但是周穆王不听劝告,仍然率兵攻打犬戎,尽管战争最后取胜,但使得周王朝周边的各个民族因此产生了极大的反感,再也不称臣纳贡了。此后,周王朝国力一年不如一年,到了周幽王姬宫湦执政时期,周王朝竟然被少数民族犬戎打败,周幽王被杀,继位的周平王姬宜臼不得不迁都成周(今河南洛阳),以避犬戎。

东周初年,郑庄公姬寤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大力开疆拓土,为创建霸业,他将祭国视作郑国在中原地区的绊脚石,因此在周平王三十一年(郑庄公四年,公元前740年)即发兵灭了祭国。

后来,訾城又被齐国夺取吞并,祭公谋父的后裔子孙以及訾城之住民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訾氏,世代相传至今。訾氏族人大多尊奉祭伯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东周訾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东周王室有个邑地名为訾城(今河南巩县西南部),紧靠黄河南岸,属于周王朝的京畿范围,史称“西訾”。

在訾城居住的周王室贵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訾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卫国訾娄,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訾娄,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个邑地(今山东曲阜息陬),后被鲁国夺取,是孔子的诞生地。

在史籍《左传·僖公十八年》中记载:“(周襄王姬郑十一年,公元前641年)冬,邢人、狄人伐卫,围菟圃。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及朝众曰:“苟能治之,毁请从焉。”众不可,而后师于訾娄。狄师还。”

在訾娄居住的卫国贵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訾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訾枝,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訾枝,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邑地(今湖北枝江)。

在史籍《左传·文公十六年》中记载:“(周顷王姬壬臣九年,公元前610年)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

在訾枝居住的楚国贵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訾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宋国訾毋,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訾毋,是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个邑地(今河南周口鹿邑马铺)。

在史籍《左传·襄公十年》中记载:“(周简王姬夷二十四年,公元前562年)楚子囊、郑子耳伐宋,师于訾毋。庚午,围宋,斗于桐门。”

在訾枝居住的宋国贵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訾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战国后期赵国贵族訾辱氏,属于以历史事件为氏。

在史籍《潜夫论·志氏姓》中记载:“訾辱氏,赵嬴姓也。”

訾辱氏与恭叔氏、邯郸氏、婴齐氏、楼季氏一样,都是为周穆王姬满驾御马车的造父之赵氏支裔,是赵武灵王的后裔子孙。

赵武灵王,名赵雍,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赵国君主。

在周显王姬扁四十四年(赵武灵王元年,公元前325年)刚即位的时候,赵武灵王就能在精明贤良的大夫肥义帮助下,镇定地逼退了五国之兵。赵武灵王从赵国游牧文化重于农耕文化的实际出发,通过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一系列措施,对赵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领域进行了一次大改革,使赵国消除了分裂的内在隐患,在人力、物力上得以优化配置。

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消灭了长期为赵国心腹大患的白狄中山国,消除了赵国分裂的外在威胁,使赵国从外型到精神真正统一起来。赵武灵王赶走了林胡,吞并了楼烦,夺得他们的大片好牧场,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赵武灵王还亲自扶立了秦昭襄王嬴稷与燕昭王姬职两位国王,在国际政治中是举足轻重的一代霸主。赵武灵王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体制,牢固地保卫了王权。虽然赵武灵王在处理继承人的问题上出现了问题,自己最后也死于非命,但这场政变恰恰是由于赵王何牢固地掌握着经赵武灵王改造加强的王权,才没有演变成全国性的大叛乱,赵国才没有因此而实力大损。

经过赵武灵王对赵国国家结构的整体改造,对赵国国家性质的重新塑造,赵国一跃成为当时的超级强国,与秦国共同成为战国后期争霸战的主角。

周郝王姬延十六年(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传国于王子赵何,即赵惠文王。他任命肥义为国相,兼任赵惠文王的太傅。赵武灵王则自号主父,专心赵国的军事建设和对外战争,国内政治、经济事务则全部交由赵何负责。赵惠文王即位后,国内的政治中心就逐渐地由赵武灵王转向了赵惠文王,大臣们也都聚拢在赵惠文王身边。

周郝王十九年(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率军大举进攻中山国,中山国国王投降,中山国灭。赵武灵王将中山国国王迁往肤施(今陕西榆林)。部众脱离殆尽的楼烦王不甘从此失去权势,于是,与相距不远的肤施中山王联络。不久,中山国国王与楼烦王谋反,结果被赵武灵王攻杀。

在占领中山国后,赵武灵王便整理代郡和邯郸之间的道路。不久,赵国境内的道路就通畅无阻了,各地的交流方便多了,境内的各民族间的交流也更多了。

赵武灵王的第一位夫人是韩王的女儿,为赵武灵王生了公子章。公子章本来是太子。后来,韩夫人去世,赵武灵王在得到美女吴娃后,就把吴娃立为自己新的夫人。吴娃生的儿子就是赵惠文王。吴娃在短暂的一生里为赵武灵王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但从来没有求过赵武灵王一件事,这让赵武灵王对吴娃感到很愧疚。吴娃最爱赵王何,死前求赵武灵王立赵何为太子。于是,赵武灵王废掉公子章,而立公子何为太子。公子何虽然年幼,但却聪明机巧,深有其母之智,赵武灵王也很爱他。

在当初立赵何为赵惠文王,自己退位的时候,赵武灵王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与自己分别负责国内的政治和军事,自己可以全心专注于赵国激烈的对外军事斗争。赵武灵王的本意是在赵国构建二元政治,自己和儿子都是国中的君主,只是自己不再使用国王的称号,而是使用有着太上皇意思的主父称号。赵武灵王让赵惠文王提前即位的另一个考虑是,自己经常亲自带兵打仗,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遭到不测,到时候,赵国必定会大乱。先前几代国君都是在政变中或者在反政变中即位的残酷事例,让赵武灵王非常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能把政权平稳的交给自己的接班人,而且还要送上一程。但是赵武灵王的这番设想却严重违背了政权构建的基本规律,最终造成了赵国的内乱。

在大夫肥义的教导扶助下,天赋聪敏的赵惠文王很快就进入了王的角色。经过三年的听政,赵惠文王已经很懂得治国的道理了。但是,相貌秉性更像自己的公子章在朝见弟弟赵惠文王时的萎靡颓废让赵武灵王十分痛心。公子章本来也是一个极其出色的太子,只是由于自己对吴娃的爱而废掉了公子章。与吴娃的美貌聪颖一样,韩夫人的贤惠持重也曾经深为赵武灵王所着迷。如今,赵武灵王最心爱的两个女人都去世了,不能与自己分享至高荣誉了。对于自己最喜爱的两个儿子,赵武灵王希望他们都能分享自己创造的无上伟业,尤其是公子章。公子章在无辜被废后,毫无怨言,一如既往地孝敬自己。在想起贤惠的韩夫人的时候,赵武灵王就会更加的愧疚。他想找一个填补自己愧疚之情的办法。

公子章比赵惠文王年长十岁,性格强悍,体魄健壮,大有赵武灵王之型,本来最为赵武灵王喜爱。赵武灵王二十一年攻伐中山时,不到十五岁的公子章就被委以统率中军的重任,在赵武灵王的亲自指挥下,取得了攻打中山的大胜利。此后,公子章多次随从赵武灵王出征,屡立战功,为国人所称颂。

赵武灵王封公子章为安阳君,派田不礼相公子章。田不礼相公子章,时常表示对公子章的遭遇很同情。田不礼本是齐国的失势贵族,一直希望能够东山再起。在被赵武灵王任命为废太子章的相后,田不礼认为机会来了。田不礼对赵武灵王的废长立幼的做法很愤慨,经常以立长乃天经地义、人间正道的说辞影响公子章。公子章被废后,对王位本已经心如死灰,但田不礼不断煽风点火,公子章又联想到赵武灵王对自己及母亲是如此的绝情,那点死灰竟又复燃了。

赵武灵王经常与公子章居住在一起,衣食住行均命人准备两份,公子章的仪仗用度与赵王何的几乎一样。赵武灵王对公子章的厚爱,赵王何虽有隐忧,但却不便明言。肥义也觉此事不妥,但他了解赵武灵王的心情,心想,公子章被无辜废掉太子位,失去为王的机会,赵武灵王对公子章的厚待也算是他的弥补之意吧,便也不深计较。朝中的许多大臣们见公子章又受到了赵武灵王的厚爱,以为赵武灵王又有什么新的打算,便暗中与公子章来往。公子章对权力本不陌生,见朝中大臣又都向自己示好,胸中的理想和抱负止不住地向外涌。公子章要夺回本应属于自己的王位。

周郝王二十年(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打算把代郡分给公子章,让公子章也称王。这个想法的背后是赵武灵王要收回赵惠文王的实权,重新亲掌朝政。赵武灵王毕竟正值四十六岁的壮年,在攻灭中山、赶走林胡、消灭楼烦后,赵武灵王又有了新的理想。此时的赵国由于没有参与中原国家的混战,实力最强,而齐、秦、韩、魏、楚由于连年的混战,此时已不是赵国的对手。赵武灵王在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后,还要做中原的霸主。为了实现他心里的这个伟大理想,他的第一步是夺回王位,重做赵王。在自己主动放弃王位,禅让赵何以后,赵武灵王就逐渐失去了往日的中心地位,而赵惠文王在肥义的辅佐下,名正言顺地取代赵武灵王成为赵国的一号人物。赵武灵王最初的二元政治的设想失败了。尽管赵惠文王是赵武灵王亲自立为王的,但权力与名位远去的痛苦让赵武灵王十分失落,一生追求荣誉的赵武灵王有些不甘寂寞了。潜意识中重新扶植公子章的根源越来越明晰,说到底,就是要夺回自己曾经放手的权力。

赵武灵王把要立公子章为代王的想法同肥义说了,肥义不同意。起初,肥义以为立公子章为代王是赵武灵王的过分溺爱。但慢慢地肥义明白了赵武灵王的真实用意。肥义是个忠厚能干的胡人后裔,他的想法是,自己是国家的相,那么就要为国家负责,自己是赵惠文王的老师,那就要对赵惠文王负责。在过去的四年里,肥义精心辅佐赵惠文王,使赵惠文王已经很得王的精髓。肥义为赵惠文王建立了一个可靠的势力范围,赵惠文王的羽翼已成。根据肥义的观察,赵惠文王是个与他父亲一样渴望荣耀的人,如果赵国再出现一个王的话,不管是谁,赵惠文王都不会容许,赵国必然要有一场血战。事实上,肥义也正是以铁血来教育赵惠文王对待王权的态度,决不允许任何人对王权有所觊觎。王权不稳,国家必乱,这里不只是一个人荣辱的问题。肥义对赵武灵王虽然很有感情,但国家大义却不允许他支持赵武灵王的悖逆。支持赵武灵王的想法就等于将赵国分成了三部分。公子章的能力,肥义是深深知道地,对于公子章暗借羽翼的情况肥义也是了解的。公子章一旦为代王,立即就会有大批的臣民归附他。赵武灵王就更不用说了。肥义对赵武灵王的拒绝也采用了冠冕堂皇之词,以国无二日、百姓方宁来明说立公子章为代王的不可,同时暗示赵武灵王重新执政这个想法的危险性。赵武灵王悻悻而去。

肥义在送走赵武灵王后,就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向赵惠文王讲了。赵惠文王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与肥义商议了对策,赵惠文王的一切外事由肥义代办,命令可靠的胡人将领信期日夜守护赵王何。这个时候,公子成与大臣李兑听说赵武灵王代公子章讨封不成后来见肥义,表达了对赵惠文王处境的忧虑,表明愿为王效劳。宗室重臣阳文君赵豹来见,提醒赵惠文王与肥义早做准备。赵豹与肥义同为赵肃侯时的重臣,与肥义最为交好,但却不为赵武灵王所喜。李兑为肥义选拔培养的青年才骏。公子成受胡服骑射之挫后,蛰居多年,赵惠文王即位后,肥义利用公子成在宗室中的影响,为赵惠文王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公子成也为自己能够东山再起而十分感激赵惠文王与肥义。肥义让李兑与公子成移往都城外,拿着赵惠文王的兵符,准备随时起兵勤王。让赵豹坐镇邯郸,不许外地军卒入城。赵惠文王则严控兵符,肥义则注意收集情报、统筹安排。

赵武灵王本以为自己代公子章讨封必成,不想被肥义拒绝。肥义拒绝则赵惠文王更会拒绝。于是,赵武灵王将讨封不成一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公子章和田不礼,意在激公子章与赵王何争斗,自己好以调和的身份,重新执掌朝政。公子章与田不礼果然十分怨恨赵惠文王与肥义,对于父亲的默许,公子章决定采取行动。

由于赵豹对邯郸的防卫很严密,赵惠文王也只是听政时才得一见,公子章与田不礼无法下手。赵惠文王对赵武灵王的调兵也控制得很严,赵武灵王知道赵惠文王已对自己有所防范。这激起了赵武灵王更大的斗志。此时,赵武灵王已经不把赵惠文王看作自己的儿子了,而是作为自己最大的对手。

赵武灵王以在沙丘(今河北平乡)选看墓地为名,让公子章与赵惠文王随行。赵惠文王没有办法,只得在肥义和信期的陪同下随行。到沙丘后,赵惠文王居一宫,赵武灵王与公子章居一宫。

田不礼劝公子章形成杀赵惠文王的事实,再控制赵武灵王,既而以奉赵武灵王之命的名义称王。于是公子章借用赵武灵王的令符请赵惠文王到主父宫议事。肥义感觉不对,要赵惠文王与信期加强防卫,自己不归即为事变。命令准备使者,如果一旦发生变乱,立即通知公子成与李兑勤王。

肥义进入主父宫后,立即察觉到气氛不对:没有见到赵武灵王,却见到了公子章和田不礼,知道自己肯定回不去了。意料中的事情果然发生了,公子章与田不礼见以赵武灵王的名义都调不动赵惠文王,知道赵惠文王已有所准备,因此决定以快制胜。在杀了肥义后,公子章与田不礼决定再遣使者调赵惠文王,如其不来,则立即进攻。

赵惠文王见肥义未归,而使者又至,知道发生事变。信期逼问使者,果然肥义被杀。信期当即怒斩使者,率军保卫主父宫,与公子章和田不礼及其党徒展开了激战,早已准备好的李兑与公子成很快也率军赶到沙丘参与平叛。赵惠文王的军队很快就控制了局面,公子章与田不礼战败,田不礼逃亡宋国,公子章败退到主父宫,赵武灵王纳其入。

信期、李兑、公子成率军包围了主父宫。原来李兑还想向赵惠文王请示如何处置,被公子成制止了。公子成说,以目前之势,如果请示赵惠文王,赵惠文王很难亲口下达诛杀其父、兄的命令,如此一来,围主父宫,赶杀公子章就会成为信期、李兑、公子成的罪过。而如果不请示赵惠文王,咱们自己处置,赵惠文王也一定会接受这个事实。李兑与信期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派兵攻入主父宫,诛杀了公子章及其党羽,赵武灵王已经根本不能制止了。公子成将主父宫内其他人等皆驱逐出去,却不许赵武灵王出宫。赵武灵王欲拼一死,但公子成等人只围不战,毕竟无人敢承担刺杀主父的罪名。

此后,赵武灵王被封锁围困在内宫里。内宫本无存粮,一些日常的瓜果点心没过几天就被吃光了。公子成对赵武灵王采取了断粮不断水的方法,前后达长三个月之久,赵武灵王最终被活活饿死。公子成在确定赵武灵王死之后才打开内宫,为赵武灵王收尸。赵惠文王对主父宫所发生的事一直不问,直到公子成来报赵武灵王饿死,才痛哭一场,命令厚葬,全国举哀。

赵武灵王当年被围困那么久,居然没有一个忠于他的亲信前来搭救,也没有任何大臣挺身而出,更没有任何援助势力前来干预,的确是赵武灵王的巨大耻辱。这固然说明了公子成一党的强大,也反映了当时赵国中多数人对赵武灵王的一系列国政改革一直持着否定的态度,至少是不理解、看笑话、畏惧。这种人为数众多,代表着朝堂上一大批人的立场,他们自卑、保守,排斥赵武灵王的变革。因此赵武灵王之死,可以说是他们共同的选择,而不是一场“意外”。自古至今勇于“改革”者,都是无好下场的,只有“改良”者才真正是获得“改革成果”的人。

在赵武灵王、公子章的后裔子孙中,有人因此取了一个永远警示这个耻辱事件的姓氏:訾辱氏。

在先秦时期的秦王赢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后,訾辱氏族人去掉了“辱”字:连赵国都被秦国灭了,过去的家事之辱还算得了什么?因此改称单姓訾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祭氏,属于避讳改姓为氏。

在南北朝时期,在故齐国訾邑(今山东潍坊一带)居住有一支祭氏族人,是上古时期官位为祭司的后代。

随着时代进步,祭司的职能逐渐退缩,社会地位日渐下降,因此他们认为“祭”字不大吉利,于是一起商量将姓氏改为訾氏,世代相传至今。

本书按:

古代,称“訾城”的地方有很多,例如,历史上的河南洛阳、河南巩县、河南中牟、山东潍坊、山东曲阜、江西都昌、安徽阜阳、湖北枝江等,皆曾被称作“訾城”,读者应当注意予以甄别。

得姓始祖:祭伯、祭公谋父、赵武灵王(赵雍)。



分享按钮>>当代钱氏艺人名录(68)——钱国伟
>>【訾氏家谱源流】訾氏家谱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