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氏文化古迹】川渝简氏概论

    中华简氏网 2013年5月17日 万家姓


一、川渝简氏分布概况

  根据吾宗湘、鄂、赣、闽简氏家谱记载,自南宋迄清初迁来四川和重庆地区的达三十四人之多。加之,由于蜀汉简雍公仕蜀,“环赖池而居者数十里无异姓”,隋初将阳安县改置简州,亦因简姓人众故耳。这就给简氏后代儿孙寻根,带来一个误导。认为简氏之源,除河北涿州(古范阳郡)外便是四川简州。所以我和很多宗人商量,把四川、重庆定为《简州支》。根据目前情况,名《简州支》已无实际意义,叫《川渝支》更合适些。重庆范围内的巫山、开县、垫江、涪陵、长寿、秀山、武隆、黔江、酉阳、潼南、合川和江北13个分支,而酉阳分支就有10个支房。其余如缕阳、桐梓、贵筑、修文、嘉定、火地崖小湾、梁滩青木关七个小地名,今属何县区,我心中无底;四川省目前已知有西昌、大足、遂宁、高县、荣县、江津、广安、峨眉、射洪、雅安、乐山、清神、资阳、绵阳、德阳、安岳、自贡和隆昌十八个分支。根据我掌握的资料,今川渝简氏,除重庆市酉阳县外,明代迁入四川的几乎一个也没有了!就是元末从湖广麻城迁入四川的日贞、日智、日弘三公,今字派尚存,真正要宗人说出谁是三公后裔,我怕也很少有人说清楚。

  2007年11月11日重庆会议之前,我只知道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长寿区)、下坝、荣县为日贞、日智、日弘三公始迁,下坝今属何县市,问了很多同宗,无人一能道其详。《简氏通志·荆楚卷》在“简氏家谱网”上发布后,书电联系的有酉阳、潼南、遂宁、高县、江津和涪陵诸同宗,大都来自湖北、湖南和贵州。中国民间修谱,本来创自宋代(宋以前为官修,仕宦之家始有,平头百姓则无),真正普及到庶民族团,都是元末明初的事。而且要家族中有富户和文化人,且要有热心族事的长者牵头。所以我根据这一现象,对于家族中修谱总结过两句话:“一要时间二要钱,三要文才四要贤”(贤,指在家族中德高望重)。遍观川渝简氏,有家谱的族团不多,象样的家谱,如凤毛麟角!《南坪简氏族谱》(又叫《南坪仍演谱》),据说是简上公创修,他随父亲嘉靖公迁往广东南海南井乡,开南井一房。清顺治间,简上公中举,其籍贯仍写着“四川巴县”。这部谱对各地同宗影响较大(湖北未见到),很多简氏谱对南坪谱谱序都有转载。尤其是福建《洪源会益族谱》,其中乾隆年间举人承丰公序言中提到:“乾隆壬辰,始得族之贾于蜀者,录寄四川日贞公派系,伯茹(简上公之号)公手辑世系一本,谓简氏自雍公始……”,此序影响面广。因台湾简姓,大多为会益公派下南靖德润公子孙,台湾诸简谱牒,溯简氏之源者,大多以此序为依据;而洪源简焕常先生(会益公二十八代裔孙),积半生之精力,所搜集的三十多部简氏谱牒,也是根据承丰公序言中的方向搜集。他有一个侄儿在四川工作,曾多次书信往来,嘱其在四川广泛搜集简氏家谱。就是载之于《简氏通志·荆楚卷》上台湾政要简朴公晚年所撰《鄂支源流考》亦受其影响颇深!仔细分析日贞、日智、日弘三公,先世系江西临江府何派后裔?难得其详。但仔细研读其谱序,初步肯定为武公派下,自临江府新喻县入迁湖广麻城,当在元末,适遇红巾之乱,三公乃同偕入川。因《南坪谱序》对雍公之后世系详细。江西三公派下谱牒,写雍公之后世代详细的唯武公一派。其原因是《白沙谱》中的《创修族谱源流序》作先导,南宋绍兴二十八年永嘉公的《排江简氏源流》序紧步其后,为多支谱牒转载;到明嘉靖间,洁公名清泉者又在《排江简氏源流》基础上加以扩充,使得雍公以下世系充实是充实了,但也出现了歧说:或多1—2代,或少1—2代,甚至给国鸣公加上江州助教头衔,把庆远公定籍袁州牛栏峡换成了国鸣公,有的家谱甚至把迁喻北蒙山之阳也定在国鸣公手中,给后代造成世系混乱,混淆了视听!

  二、川渝简氏,江西三公后人知多少

  实际上今存川渝简氏聚落,始迁祖除酉阳外,都是来自湖广和贵州,多为清初来迁。以江西高安武公裔孙和新余水北桐村韶公裔孙为多。韶公后裔又以其20世龙三公裔孙为主。

  (一)酉阳分支有十个始迁祖:(1)后坪椒梓溪先祖为兴八公,有手抄谱,世系不全,且多残缺。谱载“迁自新喻金田街”。我受俊明宗人委托,遍翻江西三大派谱牒,名兴八者有三人,在清代一个,与迁酉阳时间不合;由桐村分出的云泉有一个兴八公,但居地又不是金田街,依谱记和地址,余认为是排江分出金田街之兴八公。至于讲到墨本中所记历代仕宦和始迁祖名字,是故老传闻,犯了张冠李戴之错。谱记迁在元仁宗时,经查,为明仁宗(洪熙),只在位一年(1425)。有“子”字派只官溪有,子源公便是,但不是金田街,也没有兴八公!现已至16代。世代、年数、祖居地相符。但其字派前五代是明初,处于萌芽阶段,如从金田街始迁祖育贤公计,至迁酉阳祖正好五代。但金田街字派五代连起来是“育仲显以存”。再者,迁酉阳该支对子隆公可能记得清楚,至于前面五代可能是到酉阳续订字派时,用五个字作代表,并不是江西实际字派中的五个字。在全国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既然地点、祖先名字、迁徙时间、世代都符合,该支是金田街兴八公之子孙无疑,属江西三大派武公瑞昌后裔。(2)酉阳分支双泉乡茶元坝支房,据口碑资料中记有新屋、中房、老屋。有新屋、老屋之称者只有桐村韶公之孙名德卿者迁栎头,德卿之孙温伯,中进士后另迁上塘,上塘再分有老屋、新屋两门,且钦文公于明天启壬辰中进士,曾官封吏部郎中,吏部为天官,今上塘新屋祠堂就叫“天官第”。与酉阳双泉乡茶元坝支房传说中其先祖为天官事相符,故我初断定是新喻上塘分迁。待该支世系表出来,始迁祖名俗翁,子名信存,对照《楼山隆恩堂谱》细查,远叔公十一代中以“翁”作字派多人,其中仁翁、义翁迁酉阳长陵坝,仁翁之子名信立,故我断定俗翁即仁翁误写,“俗”,平庸也,如“俗不可赖”,岂有名俗者哉?加上“长陵坝”与“茶元坝”音极近,是误写。信立亦信存之误。(3)两征乡青杠园支房来自临江府高阶阳,阳,误,应是高阶基,在新喻县,是楼山上房或楼山下房清初来迁,江西三大派二房頀公荣昌后裔;(4)朝贵宗人提供资料其先祖从思南府婺川迁涪陵,与涪陵分支为一支,是湖北孝感分支龙三公后裔,今川渝支涪陵分支有记载,龙三公之先为江西韶公派下。(5)秀山分支目前未交资料,酉阳中多镇民国十八年从秀山迁来之宗人尚有字派,待秀山分支资料到后才知分晓。(6)楠木乡辣子水支房从其世代分析已有十代人近三百年,大约迁在清康熙年间。凡吾宗从江西迁酉阳者除上塘1人,其余都是楼山和官溪迁出。而官溪都在明代,清代迁酉阳者多数是楼山頀公派下。(7)庙溪乡简家塘房:宗人传说“明代宗时(1450-1457年)三弟兄从江西临江府新喻县翠亨村高街檐迁四川酉阳大河乡容平里椒溪……”查江西新余市水北镇楼山上房明嘉靖、万历间有宗六郎、宗三郎和子化三公迁酉阳船头缆的记载,同是“宗”字辈,只是名不尽同,可能是这三公,由于当时交通、信息落后,定居后无法与祖居地联系。“上阶檐”或“上阶基”都指楼山祖居特点,此支一定是二房頀公裔孙。今重庆北郊两路镇字派与此近似,该支传说宗义公迁重庆,是否与庙溪支房为亲房?待考。(8)苍岭镇支房:宗人回忆始迁祖世朝公清初从临江府高坝子迁来,依字派世代,至此已13—14代,300多年比较符合。宗人回忆 中虽然地名不具体,属临江府的唯新喻简姓最多,“高坝子”是否也是“高阶基”误记?若是误记,也是楼山分迁,頀公后裔。(9)龙潭梅树:宗人称龙潭梅树简氏后裔是从江西大磉礅迁居大杉树乌耳丫,再从乌耳丫迁来梅树夜蒿堡定居。其始祖一代再成,二代正才,三代通信公为单传,定居后订字派为“一再通光秀,兴应其善金”,现已传至“善”字辈。“大磉礅”在江西只是一个小地名,在一省之内去找一个行政村或自然村名,无异如大海捞针!我国民国以前外迁者都犯了一个共同错误:即外迁者只写省名,记祖居地又只写村名,这都是一本糊涂账。你说你迁到四川了,四川如此之大,后人到哪里去找?你说你祖居地叫大磉礅,在江西,后人又如何在一个省找到这个自然村?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天下简氏,根在江西,江西又只三公后裔,其聚居地大都在临江府和瑞州(高安古称瑞州属袁州府,今仍属宜春市辖),凡江西临江府和瑞州迁出吾宗,都是“三公”之后,雍公一脉!(10)至于酉阳分支兴隆镇和木叶乡吾宗,虽人户少,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迁自“黔江彭东乡”,特别是后两户,都是“兴”字派。黔江简氏字派是:“鼎民由凤宜,希世夷登文。学重朝廷旺,兴家万国明”。其中的“兴”字辈是第十六代,简兴江正在续谱,与酉阳分支木叶、兴隆宗人同为“兴”字辈,弟兄相称。而且与四川遂宁登国公一脉还是亲房!因旧谱载迁自临江府新喻县库塘倒石桥,是官溪支房迁出,武公一脉。

  (二)武隆江口分支,近年由泽树等公辑有家谱,始迁者为法万公,但谱云:“法万非名,是其法号”,“迁自贵州思南府大柏树”。江西吾宗明代迁思南府多矣!韶公裔孙上塘房迁思南府1人,頀公裔孙,楼山上房迁思南府25人,武公裔孙,官溪房迁思南府1人。谱有记载迁贵州的有27人。究竟何公是武隆(江口)分支先祖?元末至明清,江西三公后裔迁贵州总共有87人,贵州为三公后裔外迁省之最!到目前止,川渝吾宗有40%来自贵州,60%来自湖北、湖南,其中湖北的龙三公后裔就人口数量讲,在川渝简氏中占了湖广的三分之一!

  (三)重庆市巫山县庙宇槽支房本迁自湖北监利,与监利分支建始支房是亲房,江西高安武公派下。由于传说错误,宗人说迁自荆州府麻城县,麻城在历史上从未属荆州管辖。

  (四)重庆市巫山庙宇槽另一支据说是龙三公后裔,其先为韶公派下。

  (五)遂宁中里一甲瓦窑湾分支是龙三公四世孙友信公迁湖南辰州,至九世友众公再迁遂宁中里一甲瓦窑湾。

  (六)潼南天台寺分支是龙三公之四世友富公之孙名必钱,迁湖南衡阳长落西山,迨六世世瑄公迁遂宁府潼川县天台山大王坎下。

  (七)江津有近两万简氏子孙,其中很大一部分也说是龙三公裔孙。《荆楚支》记龙三公十世孙凯侯公迁四川新津县(原属成都府),后来可能到了江津。凡龙三公后裔,皆江西新余水北泉下铉斋公裔孙,桐村韶公一脉。

  (八)缕阳为简吉士后裔,属邵阳永泰公一脉,武公派下。

  (九)桐梓为简吉人之后,桐梓又分出杜市场和圣钟坝,都是从湖南邵阳来迁,江西高安武公裔孙。

  (十)垫江是邵阳永泰公之子元旺之后,元旺生宗舜,其子孙迁垫江,也是江西武公后裔。

  (十一)贵筑,修文分于下坝,日智公后裔。日智公迁自江西新喻金田街,武公派下。

  (十二)嘉定、峨眉分于荣县,日弘公后裔,这两支都是武公裔孙。

  (十三)火地崖和小湾是从巴县分出,日贞公后裔。武公裔孙。

  (十四)合川大田湾是从新喻金田街分迁,育贤公后裔,武公裔孙。

  (十五)德阳分支迁自福建,会益公裔孙,江西三大派枫林頀公裔孙。

  (十六)凡迁四川名册中标福建洪源和南靖者均为会益公裔孙,是江西頀公派下。目前有长寿(江南)分支明标是会益公裔孙,他们不知道是頀公派下。因为他们依据的是《范阳简氏会益族谱》和《南靖长教简氏族谱》,前者没弄清楚,后者跟看说不清!这个悬案,历经八百年,到今天才弄明白!

  长寿(江南镇)分支族谱是经善力宗人祖父、父亲和他本人三代人续修而成。究竟迁自何处?由于理解上的错误,加上老谱残破致使世代中断,就成了一个难解之谜!什么是该支理解上的错误呢?就是“湖广填四川”这句话。湖广填四川,历史上确曾有过。在湖北流传的是两句话:“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这两句话,代表两个时期,不是同一时代。事实上,人口的繁衍,是要通过几代人甚至上十代人的。前者指明代,后者指清代。但这两个地方都经历了相同的劫难——战乱!元末草头王遍地都是。朱元璋是一个,陈友谅也是一个。后来朱陈在鄱阳湖最后一仗,陈友谅所带六十万兵丁全军覆没!陈友谅湖广沔阳人,他的兵大都是湖广老乡,经此一仗,湖广人丁大减。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后,有过移民政策。地处江西中心的临江府,经宋室南渡后,历经南宋、元代300年间休养生息,人口大增,土地相对量少。它邻近的湖广,地广人稀,又具同样地理环境:一个是鄱阳湖平原,一个是两湖平原,又同饮长江之水。除政府强制性移民外,人们也都谋求向外发展,湖广就成了最理想的去处。历经明代三百年的发展,湖广人口大量增加,明末清初张献忠在四川,称西王招来清初的八王平四川。清初,特别是顺治前期,顺治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他的叔叔多尔衮执政,对于汉人是仇视的!大家听说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吗?由于明末史可法固守扬州,军民同仇敌慨,使多尔衮大伤脑筋,扬州被清兵攻破之后,这个刽子手便指令其兵丁大杀十日,杀得鸡犬不留!离扬州不远的嘉定更惨,嘉定城曾被满洲兵杀过三次。那时叫屠城。什么叫屠城?即抵抗敌人的城池,城破之日,凡城内人,不分良贱、男女、老幼,杀光!满汉民族间仇恨愈来愈深!据《四川省通志》载,明末四川有总人口三百多万,到张献忠被剿灭之时,四川人口锐减至十万余!说是张献忠所杀,那确实有些冤枉!百分之九十死在清兵的屠刀之下。康熙皇帝深感歉疚,“满汉皆吾民”,这是他的反省!因此清初就来了个“湖广填四川”。地缘近嘛!我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湖广填四川,不是指的湖南和广东,清代以前,只有江南省,江南省又分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后来江南东道便成了江苏省,江西省即江南西道的缩称。古代地理不是常说“天下两京十三省”吗?这就是说的清以前,那时湖南、湖北是一个省,叫湖广。因其中有个洞庭湖,又是稻米最多的省份,广者,多也。此即湖广之谓。俗云:“湖广熟,天下足”。意思是湖广丰收,天下就不愁饿肚子。善力家门说是迁自广东,接着引了“湖广填四川”这句话,把迁自省变成了广东。到底是湖南、湖北呢?还是来自广东?说不清楚。会益公子孙明清两代迁四川的,据福建两谱(指上述两谱)记载:来自南靖的有18人,来自洪源的1人,洪源分房田地1人。广东迁四川的只一个,计其世代,迁在明嘉靖间。这21人中除申如公迁自明弘治年间外,其余均为清康乾间迁入。惟明公倒是从广东迁入,世代时间不合。他是德润公十世,也就是说是会益公十八代孙,但他迁在明嘉靖间,又是贵祯公一房,与善力宗人家谱称是贵信房不合,且迁徙时间太早。属贵信房倒有三个,世代、时间都符,始迁地不是广东。你说迁自湖广吧,两谱记载迁湖广没有一个!这到底是贵信公哪一支呢?贵信,又名张班(在德润公最初几代,确实有张简姓,后来,在南靖的就没有姓张简的了除台湾和江西赣县——赣县是生张死简:即在生姓张,死后则全姓了简!)贵信公后裔迁广东的共6人。且都在清顺治和康熙间,与长寿(江南)分支迁四川同期。经查《范阳长教简氏族谱》贵信房只有十五世忠公迁广东潮州碗窑下,后世未详。忠公孙子是十七世,长寿分支确系广东迁来又属贵信公后裔,是忠公之孙极有可能。

三、依宗谱和字派探源访流

  我仔细分析过,川渝吾宗聚族而居者为什么没有一本象样的家谱?原因有五:一是聚族时间短。刚迁来,人口少,加上初来乍到,要扎根求存,根本没想到要不要家谱。等到经过三四代人繁衍,人丁增多,时间上已过去一百多年。故老凋零,依稀记得一点祖居地的情况,也是少得可怜。第二,那时印刷技术落后,谱乘几乎都是墨本,数量有限。保管族谱的不是族长,便是族中有声望的人,一般家族成员是难以看到谱的。即使知道一些祖根,也是老年人一代一代口耳相传下来。外迁者根本不可能带家谱迁徙。第三,四川周围均是大山,交通闭塞。“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虽然有一条长江,也是出川容易进川难!祖居地每次续谱时虽然想到了外迁宗人,想派人亲临续谱谁又敢冒这个有来难回的风险?第四,信息闭塞。那时书信往返困难,国家又没专门的邮递机构。所以江西吾宗谱乘上所记外迁名单,只有省名或府名,具体地址很少有。只知道某公是往四川去了,后来也没接到书信,具体在何邑(县)何里甲(村)也就不得而知了!第五,文化落后。家族中不出文化人,想修谱也只是一个愿望!等到出了举人、秀才,时间早过去几百年。这就是即使有谱,也难成大观的原因。零星地记了点资料,张冠李戴的多。

  去年重庆会议上我讲了一个错话:即对字派,不是寻根问祖的办法。我是根据字派发展进程讲的。今据了解,川渝吾宗,大多迁在清初,而清初又是我国字派走向成熟时期。就川渝简氏来说,对字派有它特定的意义。但有一个共同点,必须指出来。川渝简氏,每一个聚落的字派都是入川后订的,从祖居地带来的少——何况清代以前,字派还在摸索阶段,象后来一出口就是几句的字派少得可怜!根据我掌握的川渝吾宗各支字派写出来探究其系支以辨别源流(川渝字派见另纸)。

  1、南坪属巴县,今属何县区我心中无底。但我根据其字派和潼南天台寺族谱记载,巴县有两个始迁祖。一是居南坪者,日贞公后裔,其字派多达一百字。南坪谱是清顺治举人,两为江南学道后定籍广东南海南井乡的简上公所修。简上号伯茹字谦居,日贞公后裔。前面讲过,日贞公三弟兄元末迁湖广麻城,贵州毕节简氏族谱和《潼南天台寺谱》记其迁自新喻水北金田衔。因《金田谱》成谱时间较晚,对三公未记。有些谱对外迁之人记是记了,如遇迁出者转徙他处,祖居地就不知所以了。日贞公昆仲就是一例。元末迁麻城,适红巾之乱,“便同偕入川”,江西原居地还认为他们在麻城。“日贞公居巴县,日智公居下坝(下坝属何县?我不知道),日弘公居荣县。”重庆会议上我问过很多宗人,多数不知道,有人说下坝在四川。但从川渝和贵州谱牒查寻,下坝就在重庆市附近。

  2、巴县梁滩青木关始迁祖其先祖是武公派下。《南坪谱序》载:“居梁滩青森关者,仲道公之后……由新喻金田街入籍巴县。”他们字派中“雍和启瑞昌”句点明了雍公字宪和才开启瑞昌一派。瑞昌乃武公之字。《天台寺谱》记曰:“由新喻排江入贵州之关州,由开县而入巴县。”江西高安、上高、新余三县市均有武公后裔居住,今天亦然:高安者有相城、灰埠、岭背、大塘、太阳、相城、南简、建山和田南等十三处,上高有简家陂下九门;新余有官溪、排江、慕江、金田街、库里塘、罢塘、藤林和下村镇步桥。凡上述地迁出者皆三十三府君武公瑞昌之后;江西新余市鹄山乡桐村、榨下,上塘新屋老屋和水北镇泉下、黄塘、罗坊镇汉口、水西镇简家,以及分宜县东山浒溪,皆三十一府君韶公世昌之后;新余市水北镇楼山上房、下房、村前、塘边、老港、桥头、上村简家和樟树市(原清江县)经楼,皆三十二府君頀公荣昌之后。故吾知巴县另一始迁祖为武公瑞昌之后。

  3、合川大田湾是简可南裔孙,迁自江西新余金田街(金星村),武公裔孙。

  4、潼南(天台寺)分支,纯田公在民国十四年续修谱中直道是孝感龙三公后裔,其先世“由孝感入籍湖广辰州府”,并在世系中将友信公世系直录至十七代(以友信公为一世)。但在他的《自序》中却说:“余生也晚,不知何时几世,某公由孝感入籍衡州府(今衡阳市)衡阳县长落西乡二都,地名大王坎上,厥后又隐而弗现。及六代世瑄公迁蜀,住居天台山坎下,地名五里沟,始得闻其详。”这就是说,潼南(天台山)分支和友信公都迁在今湖南省,谱中言友信公居辰州府。辰州有两处,一在湖南,一在辽宁。这里讲湖南的辰州。秦时为黔中郡,汉时为武陵郡,隋始置辰州,不久废。唐复置,宋因之,元称路,明清为府,府治在今湖南省沅陵县。世瑄公之先不是住在辰州,是住在衡阳府衡阳县。一是由辰州分迁衡阳,这个可能性较大,否则,《潼南天台山族谱》不会录友信公以下世系。令人不解的是:自友信公到第六世,一是没有“世”字辈,就是潼南字派中的“必吾言居从”五代字派一个也没有。按荆楚支孝感分支《简氏家乘》所记,龙三公是孝感分支始迁之祖,龙三公生通公,通公生志义(潼南谱记错了,它记的是龙三公生志义,志义生通公)。志义公生友才、友胜、友信、友富。友才、友胜在《孝感谱》中,友富公迁汉川梅城乡,也在孝感谱中。唯友信公之下谱书“未详”。也就是说,他们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直到《简氏通志》面世,贵州毕节谱和潼南谱写友信公到辰州去了。这两谱所记也有出入。《潼南谱》有两篇序言均为十一世纯田公序。他对龙三公迁麻城不了解,认为是龙三公之先祖由临江府入麻城。孝感谱云:“始祖龙三公老大人于明成化初迁湖广麻城,旋徙孝感南乡”。这说明不是龙三公之先迁麻城,而是龙三公本人迁麻城,“旋徙孝感”。至于讲到龙三公是蜀汉雍公多少代他不知道,他是根据《南坪仍演谱》推算的。他这个推算没有错。他在《天台山谱》中所记友信公的世系,《南坪仍演谱》也记了。开始我还怕日贞、日智、日弘三公是江西新喻韶公后代。因为龙三公是韶公后代,迁自新余水北云泉(泉下)。龙三公不是名,是排行。相同,龙一、龙二都是排行。江西新余水北《云泉简氏谱》记龙一公字祥济,龙二公字福济,龙三公字时济,是“济”字派。龙三公生通公,通公无字,是以姓代字,单名简通。不仅仅是孝感谱,荆楚谱很多分支康熙以前都没排字派,世系有。就是孝感“申(侯)”字派以前九代是我编《简氏通志》为他们编排的。是为了梳理字派的发展轨迹。“申”字以前是“济简志友玉,池学云之侯”十代。这里补充一点,《潼南谱》和其它谱记友信公这一房字派的都错了!辰州自友信公上一代字派“思友伯德”的“思”错了,是“志”,“志”与“思”形象相近,你们看,通公生志义,志义生友才、友胜、友信、友富。友信公到辰州后和孝感的字派就不是一样了。那时是有字派,我在《简氏通志》中多次讲过,不是事先拟订好了,后人依字派起名。而是到一代选一个字,或者家族中看着有文化的家庭的同一辈,他起了什么名字,他们就跟着起名。虽有字派,但联不成句,成句也不能表示什么意义。大家看我梳理出的孝感分支前十代:“济简志友玉,池学云之侯。”虽勉强缀为五字一句,但全无句义。并且同一代中有个别人不是这个字。如孝感第十代“侯”字派中,还有叫九如,叫宏绪的。不过多数为“侯”字辈。如希侯、敬侯、蕃侯、凯侯等等。“侯”字辈正当清康熙年间,孝感创修族谱,开始续订字派,从“侯”字开始:“申朝武德,正大光明,修齐平治,登道行仁。”句式整齐,句义分明。这时同辈中已用“侯”字,侯、申同辈。这次编《简氏通志》“荆楚卷”,孝感刚续修了谱,我问了很多同宗,他们对1—10代的字派讲不清。所以我说:友信公到辰州时,他家族中没有字派。这也就是我讲的:清朝康乾以前,对字派没用!

  同是纯田公,他在同年同月的《自序》中写他先祖虽迁自孝感,也在湖广,不是在辰州,而是在衡州府衡阳县长落西乡二都大王坎上。他也没交代是辰州分迁,还是孝感来迁。从“某公由孝感入籍湖广,居衡州府……”来看,他不是由辰州分迁。这一点我与伟光家门面对面探讨过,潼南分支世系表我重新编撰后发给他时我也书面提出了这个问题。伟光家门当然也回答不清这个问题。既然排除了这支不是从辰州分迁,而又迁自孝感,那就只有友富公了。友富公是就近分迁,迁至汉川梅城乡,离孝感不过四十里地。友富公传至他的七代,有恺侯、近侯、述侯三公。恺侯公迁四川新津县,近侯四传止祀(这个止祀还不能下结论。)后世续谱,因不知这些人到哪里去了,就贸然下了结论。如友信公就是一样。前面我讲过:此公迁出后几百年才修谱,故老相传,是不准确的。当时交通、信息闭塞,外迁之人难得与家乡联系,述侯公有三个孙子,家弼、家行、家宝三公中是不是有一个是你的先祖?他没表示可否。理由可能是:我先祖的名字叫世瑄,与他们的名字不同,关于始迁祖的名字是个麻烦。全国吾宗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在老家他有个名字,如没结婚,只是以排行或乳名行世。到迁居地定籍后,他又起了名字,特别是在清康熙或他以后,一定籍就续订字派,多数是把始迁祖这个名作第一字。前面我讲了,在老家字派本无序,迁到一个新地方,才一户人家,人丁不多,根本不会想到修谱,也没想到字派,到儿子出世要改名字才想到字派。有时是随便找个字,人多了,又出了文化人,才聚在一起议定字派。尽管谱没修,字派还是议了的。想到老家还有五代,便在新字派前用五个字代替。事实上,多数都难记起老家五六代先人来。今天我问大家,你们谁还记得前五、六代?有的是连爸爸的爸爸都忘记了。移居新地,重新改名,这在全国吾宗内例子多矣,荆楚除“八寅”弟兄未改名外,几乎都改了。我在很多场合讲了,象八寅家族字派定型始于元末明初,在我接触的所有姓氏家谱中很少见,就是《孔氏家谱》他的字派定型是乾隆皇帝牵的头。独此一族,七八百年来一直沿用不辍,现在荆楚支川店、十里两个分支就是使用的这个老字派!就拿潼南分支为例,他开头的“吾言必居从”五代人在哪里?至少世瑄公应该晓得自己的老爸叫“从”什么吧!可是没有。这只能说“世瑄”公是第六代。说他是第六代他在谱中也没交代从哪一代计算。从龙三公起,“世”字辈就与孝感的“池”字辈同,他就是“友”字辈的孙子。友富公的世系孝感谱记得很详细,他的孙子辈里没有“世瑄”其人;说他是友信公后人,友信公的世系就在《潼南谱》中,世系表中又列了个清清楚楚。从此序看他不是记的远房别支。《辰州谱》是“思友伯德,万文大启”八个字循环,从友信至友众、友选是九世,也正符合世代,还是没看到世瑄。从两篇序言看,潼南分支有两始迁祖,一是友众(友信第九世孙),“落叶于蜀遂宁中里一甲瓦窑湾”;二是“及六代世瑄公迁蜀,住居天台山坎下,地名五里沟。”虽然都是龙三公后人,他们从孝感迁往湖南是两个人,两个地方。友信公迁辰州,其九世友众迁到四川遂宁中里一甲瓦窑湾;潼南天台山分支是从衡阳来迁,孝感迁衡阳的只有友富之孙钱公未详。钱公和期公是亲弟兄,迁出时弟兄议定了字派:“必吾言居从……”期公的两个儿子分别叫守吾、勉吾就是明证。必钱公迁往衡阳后使用了这个字派,成为今天潼南天台山传世字派。必期公在汉川未迁,孝感修谱,原字派只改了“必吾”两代,又使用孝感字派了。可以告慰纯田公:从临江府入麻城者,时济公行龙三,雍公四十世;龙三公四世孙友富之孙必钱公迁湖广衡阳长落西乡二都高滩大王坎上。自必钱公经“吾、言、居、从”到第六代世瑄公迁四川,住天台山坎下,传潼南天台山一房。从龙三公起计世代,世瑄公是十一世,和孝感“朝”字派同辈。天台山“光”字派与孝感“修”字辈同代。年龄、时间、辈份极为吻合!

  5、遂宁分支(登国公支)祖居地明确,系由江西临江府新喻县(新余市)库塘倒石桥迁贵州,此是武公派下官溪支房。在贵州居住了200余年,八代人。谱云“五世由洪公迁贵州思南府安化县黑溪下坪”。细查官溪世系表,明嘉靖间有宾鹏迁贵州沙溪。仔细分析“沙溪”与“黑溪”在江西新余水北镇读音相近,是不是把“黑溪”错记成了“沙溪”。结合官溪字派,宾鹏先祖名九鼎也是五弟兄,分别是九鼎、九德、九韶、九洲和九钦,事隔300多年,遂宁分支修谱,把九鼎公误记成“鼎”字派,杜撰成鼎谦、鼎恭、鼎宝、鼎诚和鼎完,宾鹏记成由洪是由两者读音相近。也难怪,事隔300多年才修谱,哪个对三百多年前的事记得清楚?全靠口耳相传,越传越走样!否则原谱中不会写“一世祖简雍,二世祖简时高”的!尽管走样太多,正是由这个“鼎”字才找出了该支祖源,而且祖居地、迁徙时间与江西世代一致!

  6、黔江分支其字派开头两句与遂宁分支同,应为遂宁同宗分支。因未见此支谱牒,还难以说清。如与遂宁分支同祖,亦为江西高安武公派下,新余水北官溪九鼎公一房分迁。

  7、重庆涪陵分支,据华川宗人口述为孝感迁贵州婺川县,再由婺川迁涪陵。孝感只龙三公一支,龙三公是雍公四十世孙,江西三大派桐村韶公派下。韶公八世孙铉斋公由桐村迁水北泉下。自明成化初,龙三公由泉下迁湖广麻城,旋徙孝感南乡。龙三公以上世系在新喻水北《云泉谱》中;龙三公以来,其世系载《简氏通志·荆楚卷》,详“孝感分支”。

  8、宜宾高县分支,吉军家门我多次催其将世系寄我,迄今未果。其世系源流不看文字依据或听口碑资料, 暂难确定。

  9、射洪(天仙镇)分支。有字派,有家谱否?正在联系中。

  10、德阳分支据云是福建迁入。福建吾宗清代入川共21人,凡从福建迁出者,皆会益公之后裔。会益公为江西新喻枫林頀公派下八世孙,南宋时经宁化石壁里入居上杭洪源村,至九世德润公迁南靖县长教开基。无论洪源或长教迁出,凡福建迁出者概为会益公裔孙,是江西頀公派下远裔,蜀汉雍公一脉。

  11、巫山分支依其字派,说明有两始迁祖,有说迁自荆州府麻城的,把祖居地记错了,麻城县自古不属荆州府管。根据《荆楚支》、《监利分支谱》记载:清初世琅、世玕二公带着三个儿子次遇、次周、次逢迁建始县,后又迁大陵(宁)县。巫溪县清以前为大宁县。这是把巫溪误成巫山。2007年建始县宗人在《简氏家谱网》上看到《简氏通志·荆楚卷》后电话询问我,我给他们寄去《简氏通志》。2007年7月28日,他们派人来荆州,说他们的始迁祖是三个,叫启祯、启顺、启明,传说迁自公安,也说迁自石首,还说迁自湖南的石门县。后来我拿出《监利谱》(原谱)给他们看,时间、人数迁居地都符合,就是名字不同。我说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自从字派步入正轨后,一般来说,订立字派都是把始迁祖的名作第一字。他们讲道:巫山县庙宇槽我们联系过,代数、人口发展与我们相同,就是不同字派。我说他们的字派开头就是“明”字,这不是明证!你们记忆中,迁巫山的祖先不是叫启明么?你们字派用“启”,他们就用了“明”。2007年8月,建始宗人再次到庙宇槽,这支宗人还是坚持说来自麻城。我将亲自到那里去,解开这个“始迁地”之谜!

  12、长寿(江南)分支虽记有“入川始祖图”,因旧谱残破,入川祖名字已佚,考该支入川至今平均十代人三百年历史,当迁在康熙中期,应是会益公十七世入川。某公生七子(18世),墓葬都在巴县境内,十七世之前无墓葬在四川,更能证明是17世某公始迁。今已查明,请阅读《列祖志》“长寿(江南)分支祖志”。

四、有待说明的几个问题

  1、关于宗谱命名的问题:

  谱名《范阳简氏家谱》无可厚非,但写成《范阳堂简氏家谱》就有问题了。因为一个姓只有一个郡望,却有很多堂号。以江西三派为例:桐村为“世禄堂”,枫林楼山上房为“隆恩堂”,柏杉相城为“溯源堂”或“崇恩堂”……说范阳简氏可以,说范阳堂简氏就不对。谱名亦然。

  2、关于“湖广”的解释:

  湖广不是指湖南和广东,湖广是省名,旧指湖南和湖北。元置湖广行省,明置湖广布政使司,清分置湖南省和湖北省。清初仍习惯称为湖广。

  3、有娀氏女简狄是喾帝姬 次妃,非尧时误吞玄鸟之卵。尧,名放勋,陈锋氏所姓,亦喾帝之子。上古无简姓,简狄不姓简。

  4、长寿(江南)分支是十七世祖始迁,到长寿后才生育了简敬公等七弟兄。谱中未提十七世祖之名的原因,是老谱破损。如果是七弟兄同迁,在扇沱居住不久会各自分迁。按通例每30年一代人计,自入川到目前已300年历史,约在清康熙中期。在清朝平张献忠(西王)之乱以后,四川人丁大减,故移民,移民之说不虚,但不是湖南、广东填四川。

  5、福川公和大川公因是泰公一支,同属长寿分支,而且因守祖居,不宜称“增补谱”。

  6、由于简姓是自姬姓分出,理应上溯自黄帝——因为姬弃为帝喾子黄帝五世孙,是姬周始祖。自黄帝至简伯三十六世。克谄公非简伯之子。一是公元前621年至秦始皇(公元前221年),中间相隔400年。从简伯至策公,仅六代人,时间上不符。考之《国语·晋语》和《左传》,战国时齐国宰相晏婴访晋,与叔向谈到晋国一蹶不振的原因,叔向曰:“栾、却、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这八姓中之“续”即续简伯之后,时在昭公三年(公元前539年)此时离简伯遇难已82年,大约又过了一段时间,简伯子孙中名克谄者才以王父谥号为姓。把克谄公定为简伯四世孙是比较符合史实的。在《简氏通志·荆楚卷》中我未加考虑,后有宗人指出,三版时已改正。

  7、简雍公作为简氏西蜀系始祖原无疑义。因为江西三大派谱牒俱载源于雍公二十二世庆远公(有些房谱则称为24世,这就是如“本支发源世系”中提到的“康”和“东渠”一样。)(《溯源堂谱》说康是昊公之子,东渠是平空加进去的。剔除这两位,则庆远公是雍公22世。我们了解简姓源头,必须考证江西三大派谱牒。主要是《桐村谱》(又以德卿公后裔编的《上塘谱》为准确)、枫林派的《楼山谱》(目前枫林已无简姓,主支在新余市水北镇楼山村)和高安《溯源堂谱》。其余皆为房谱或分房谱,错误较多。即如排江、慕江、官溪这样的堂堂房谱,然而在世代上也错得太多!如《官溪谱》则把武公与金氏所生四子仲显、子高、行高和世显定成是武公四世孙!在江西三大派谱中,多数是以雍公序称,不别为世数。三派主要谱牒皆言三公(韶、頀、武)从牛栏峡迁喻北在“南唐丙辰”(956),是庆远公命二子定居于牛栏峡。这里平空说“宪生东渠,东渠生国鸣号元音”,与族史和时间是难以吻合的!尤其说迁牛栏峡是元音就更成问题了!

  8、会益公非桐村韶公之裔孙,乃枫林頀公9世孙(包括頀公),《福建洪源会益族谱》记会益公迁自江西临江府清江县(樟树市)是历代口耳相传加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洪源两个族人自费到江西考察祖源,其中一个叫惠斌的,我们在一起过从三天。他讲到清江没找到姓简的,才找到桐村,把族人从灶膛里保存的族谱拿出来抄了一些,又到排江,抄了那篇《排江简氏世系源流》序。我问过《洪源会益族谱》1998年续修谱主编简启梅副教授(我两次在他处住了三天),他说“是焕常先生如是说。”“他搜集了三十多部简氏家谱,就是不肯拿出来我们参考。”正由于上述情况,把会益公江西之先祖定为桐村派德卿公后裔了。在《列祖志》“长寿分支祖志”里我编有韶公——德卿公以下九世世系,这是德卿公后裔《上塘老屋谱》的记载。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9、孟一不是名字,是排行。同样,万五郎也不是名字,也是排行。同辈弟兄中就有光国公三子:恭甫,行万一郎,信甫,行万二郎,文甫,行万三郎,义甫,行万四郎。《枫林谱》中载万五郎是诚叔之孙,兴国公之子。《楼山谱》中只记诚叔生兴国,兴国生万五郎,“子三,其二子未注名,孙班列有六八郎、六七郎、六二郎,或其后也。”结合荆楚支荆门十里分支简朴公在台湾考查多支谱牒,亦说会益公是頀公之八世孙。福建两谱也说会益公为雍公32世,《枫林谱》记万五郎也是雍公32世孙,依此我得出结论,此万五郎即永定洪源开基祖会益公。会益公之先祖,何曾是清江人?本是新余市水北镇枫林人。何况福建两谱亦明记“迁自临江府清江县喻北桐村”喻北者新喻之北也!

  天下简氏,根在江西。《福建南靖长教范阳族谱》在祖源上是跟着《洪源会益族谱》的,《洪源会益族谱》对于江西祖根找错了,《长教族谱》当然会跟着错!尽管在序言中说“参考了三十多部简氏谱乘”,但都是《长沙谱》和《邵阳谱》之类。我可以肯定的说:没有一部江西三大派的族谱!邵阳是江西上高简家陂分出,是支房的分房,加上中子仲公(上高简家陂人)于清康熙丙寅(1686)年间曾和楼山合修过族谱,从《楼山下房谱》保存的世系可以看出:世系混乱!简家陂的谱世系当然也是乱的!邵阳分支的谱是跟着《上高简家陂谱》的,其世系自然也是混乱的。从乾隆乙已(1785)年邵阳分房昌玲公写给官溪和楼山的谱序可以得到证实。谱序云:“予自邵阳来吴考订族谱,新喻、上高各门皆旧牒,与邵阳之谱同。排江之谱以仲显、仲英、子高、行高四公为瑞昌公之子各门亦然,大概本于排江。自瑞昌公至仲显、仲英、子高、行高四公,尚隔四世,不知排江之谱何以竟缺四世?世代参差,后裔班辈遂不可齐……”这就说明高安十三房共修的《溯源堂谱》其世系是对的,排江前面的世系也是对的。他们根本不承认有颛其人。《溯源堂谱》由家楫、家轼、家金三公合写于光绪二十二年的谱序可以说明:“然察其致误之由,由昌玲乾隆年间携谱来合,误以仲英、子高、行高、仲显四公为武公七世孙,中有稷、颛、达三代,族先辈不加详察,遂为所误……”这就说明焕常公和南靖族谱所参考的谱牒是支房之分房谱,其谱不足徵。如《罢塘谱》就是一例。很多地方与白沙《溯源堂谱》有出入!你参考的谱牒再多,不是三昌公源头之谱是不足信的!尤足以证明问题的是《溯源堂初修族谱源流序》对简氏之源流叙述分明,载《荆楚卷》三版175-177页,这才是简氏之正宗!这三篇《源流序》和依据三序编撰的世系对比表附后,大家仔细一读就明白了。

  五、关于高安白沙派下的三篇《源流序》

  《排江简氏世系源流》、《官溪谱》中清泉公写的《简氏世系源流序》和柏杉《溯源堂谱》中《创修族谱源流序》都是根据“祖武手录世系”写的,痛心的是元季之祸柏杉一门二十八个男丁被洪屠户(高安地区红巾寨首)——一夜间杀得只剩三丁!如逊德公是远避御口躲出来的。不仅世系丧失,很多文献亦毁。据《溯源堂谱》称“幸高安各支故老有记,使大枝大干得以保存。”遗憾的是,这篇明标“创修族谱” 的“源流序”,将谱序时间遗落,只能题记为“民国十八年重刊”!后来排江的永嘉公所写的《排江简氏世系源流》是根据柏杉之序而写,为取信后世,称说“偶于古箧内得祖武手录世系源流一卷”。《官溪谱》中的《简氏世系源流》,是官溪房洁公字清泉者(曾为德安府照磨),托官溪始迁祖兴远公之口而写。仔细将两序比较,问题就出来了。对比两序,我们来边比较边指出其错误:

  1、误解史籍记载

  “受《尚书》于内史倪宽,汉宣帝时,又从太子太傅夏侯胜学书”句这句话前半是对的,在吾宗很多谱中,老先生们不懂《尚书》即《书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认为是官职——尚书(发吏部尚书户部尚书……之类);后半句都错了。史载“宣帝时,太子太傅夏侯胜亦出简卿之门”。这句话明白地告诉我们:不是简卿从夏侯胜学书,而是夏侯胜是简卿的门生!

  2、世系混乱

  永嘉公序简雍以后较简洁,“后雍十世孙淳”,淳公后详书。而台湾很多谱牒一减再减,变成“淳、朴、熙、辙、晟”,以至如荆楚支荆门分支简朴公为台湾政要,晚年参考《粤东大同谱》、《永定谱》——即《洪源会益族谱》、《长沙谱》和台湾诸多简氏谱牒,写的《鄂支源流考》(载《简氏通志·荆楚卷》)就是根据此序所写,对于雍后世系之缺略,留下了不尽浩叹!官溪清泉公倒没留下遗憾,他从雍公一直写来,把成善写成“无后”,德大后面加了“硕”,掉了“式”,“昊”之后加了“康”。庆远公以后加了宪和东渠。这里要指出的是:不少谱中把编入四世“仕”写成“炎兴元年见黄皓乱政,遂隐居吉州安城。”请大家注意!炎兴元年是公元263年,雍公为公元221年间人,至其孙忠汉中间隔两代人,六十多年是可信的,你把炎兴元年安到仕名下,就有了上百年,显然错了。此次荆楚卷三版就改在安汉名下;仕以后过了十三代在辙时才“怀土复居故址”。我们来算算这个时间账:仕所处炎兴元年(263),辙所处唐大顺二年(891),中隔628年,相当21代人!可是他们在写熙时,却写成唐元和元年(806),由于刘辟乱蜀,又避居吉州安城。这里人们不禁要问,这一支不是在仕手里于黄皓乱政避到吉州安城了么?是什么时候回到四川了的?《溯源堂谱》对此没有疏忽,他们写成美、成善“西晋末,因思祖宗茔墓俱在蜀,乃偕弟同归故里赖简池”。这样,到了唐元和年间才有人再避居安城。至辙,又回去四川了。我认为这都是怕世系单薄,故添枝叶!我只记了一个避安城一个回四川,余未记!更可笑的是,雍18代孙晟,“晋时为本府记室”,我把它删了。三国归晋,西、东晋共155年,从公元221年至公元420年晋亡,中间两百年时间,能容纳十八代人?这样,会遗笑方家的!何况“本府记室”,连芝麻官都不算,也没什么可炫耀的!排江序在晟后便写“晟”二子,长温次强无后,温二子,长宪、次窒无后。掉了泰和象乾,故排江写雍公至韶、頀、武三公只22代;我们再来看官溪序:“晟之子泰,泰之子象乾,乾子之温,温字庆远,宝历二年(826年)因乱阻归”。大家注意了!温的前世祖辙在公元891年就回四川了,他的第六代孙反而比前六世祖早65年就定居牛栏峡了!这不让人笑掉牙齿!所以我说:我们简家这些老秀才和举人公是既不懂地理,又不懂历史的!排江序写庆远公之后是符合族史的,官溪序则是画蛇添足:“宪一子东渠,东渠二子,长元音字国鸣,宋淳化三年为江州助教”,还“淳化五年迁新喻”哩!这武以后就大不同了,加绶生稷,稷生颁、颛,字留佩,生三子,五承事,十承事俱无后,七承事娶周氏,生四子,长仲显,次仲英,三子高,四行高……。至此,又多了东渠,绶和仲显昆仲本是弟兄,弄得绶生稷,稷生颁、颛,传七承事,这才生出仲显等四弟兄来!多了五代。故官溪谱自雍公至武公是26代!

  我们在同一本谱里,选载的序有如此大的出入,选者有责任。行家看了对吾氏之先持何看法?1566年的清泉公托兴远公之名写的这篇序也要负一定责任!或许是排江见柏杉有《创修族谱源流序》,便不甘人后,借永嘉公之手托《祖武手录》写出这篇《排江简氏源流》来;官溪族人亦不服输,也借兴远公之口写出一个《简氏世系源流》来!哼!你莫美,你们有呀,我们也有!而且比你的完整!我只是如此推想,也许是对先人的亵渎,果真如是,我当向上二祖叩头谢罪;如确系后人伪托,这就陷先祖于不义了!

  2006年冬,我与官溪族人简菊根(2001年续修负责人之一)商谈了此事,为不致贻笑方家,编《豫章卷》时将此序剔除不载。菊根公亦表赞成。2007年我协助修高安相城世系,见到了《创修族谱源流序》,就干脆把排江和官溪的两篇源流序都删了!2005年简启梅教授把《排江简氏世系流源序》寄给我看后,我在电话中就对简启梅老师讲了:我对此序有怀疑!

  修谱首要,溯源辨流。自私家谱兴,这句话讲了上千年,中国几乎所有有谱姓氏,他们的“本氏之先”,都是“其详不可得而稽焉”!这真是一个悲剧!本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由于知识面窄,又不愿作深入、细致的考察,造成如此局面,到了该扭转的时候了! 我再一次向吾宗有识之士和所有姓氏之人疾呼:我们再不能给子孙后世留本糊涂账了!

  川渝吾宗各支,凡未交谱牒、世系或口碑资料的宗人们!你们难道不应该负起责任来吗?你们难道还是抱残守缺固守你们那一本《简氏宗谱》吗?有娀氏简狄、周大夫简师父真是我们的老祖宗吗?除《元和姓纂》和《族姓考》之外你们还在哪本史籍里见到过吾宗姓氏源自于简狄和简师父?他们的族团今天都在什么地方?

  六、进入统一字派是时代的呼唤,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川渝吾宗,凡我手中已有资料的分支,源流已明,世代已清,为让后世不再步入混乱之中,进入统一字派大有必要!可能有的分支会考虑班辈不能等齐,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你谱中或历代流传不错,自雍公至韶、頀、武三公,始迁自何处,我就会算出你是雍公多少代来!有的分支或支房可能还想固守他们那些字派,我可以坦率地告诉大家,川渝字派,除了南坪字派能登大雅之堂外,很多字派都是凑合着的。什么“校友家生”之类,“校友”者同窗、同学之谓也,还有什么“家生”和“野生”之别吗?统一字辈是以雍公作一世,一字一代,八十八字循环往复,永不乱派!即使如晋城系,本不自雍公,然而他是续简伯后裔,自黄帝至简伯 36 世,自简伯至雍公 24 世;雍公至韶、頀、武三公 24 世,依时间比照而定辈份,晋城系吾宗已于 2007 年接受。同为雍公一脉的西蜀系子孙难道不能等齐辈份?岭南系亦基本赞成,简氏只此三系三系皆认可,大同之日,还能很远么?同宗见面,一报名字便知尊卑,其亲情能是一般么?



分享按钮>>【简氏文化古迹】简朝亮与《粤东简氏大同谱》
>>【简氏网新闻】漳州南靖长教简氏大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