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氏家谱源流】饶氏姓氏渊源
- 中华饶氏网 2013年5月20日 万家姓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尹祁氏,出自尧帝之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在《饶氏族谱》中记载:“饶本尧后,尧都平阳。后世避秦,益食为饶。南迁鄱阳。”
尧,中国古代帝王中的五帝之一,名放勋,尧是他的谥号,在典籍《谥法》上说:“翼善传圣曰尧”。尧生于丹陵,养在母亲家——伊侯之国,后来迁于祁地,所以称尧帝为伊祁氏,尧以祁为姓。
在文献《饶氏族谱》中,指明了饶氏源出尧帝之后,在先秦时期为了躲避秦人,加了“食”偏旁为“饶”,称饶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饶氏正确读音作yáo(ㄧㄠˊ)。
第二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舜帝之后裔,以国名为氏。
舜帝本为姚姓,后迁居于妫汭,因而得妫姓。
舜帝一系主支姓氏历经多次变迁,后代多以夏王朝时期的虞遂、商王朝时期的商均这两个人物为正朔。
在史籍《姓源》中记载:“饶,姚舜之后。舜支裔虞遂取饶为部落名,后为氏。”这在文献《百家姓考略》中也记载,商王朝时期,有商均的支庶子孙受封于饶国(今河北饶阳),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称饶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该支饶氏正确读音作yáo(ㄧㄠˊ)。饶氏族人大多尊奉商均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嬛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上古时期有个剎国,一作利国,国君为嬛姓,其后裔子孙中就有饶氏、穰氏、谷氏三支主流姓氏。这在史籍《潜夫论·志氏姓》中有记载。
该支饶氏自称读音作yáo(ㄧㄠˊ)。
古剎国源出偃姓,实际上属于群舒之一,只不过其到底属于哪一个舒国,史书记载不详,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四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时期赵国悼襄王给长安君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饶,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个邑地。长安君,名叫赵然,是赵惠文王赵何的小儿子,被赵惠文王封爵为“长安君”。
周赧王姬延五十年(赵惠文王三十三年,秦昭襄王赢稷四十二年,齐湣王田地三十七年,公元前265年年),赵惠文王逝世,太子赵丹继位,是为赵孝成王。当时因为赵孝成王年纪尚幼,所以由赵太后掌政,而秦昭襄王赢稷也就在此时趁虚而入,发兵侵略赵国。赵太后急忙向齐湣王请求救援,齐湣王却表示一定要以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援赵。
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宝贝小儿子,深得宠爱,而且以一个母亲的立场,怎么可能将自己的爱子以人质的身份送往齐国呢,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当时的赵国实属危急存亡之际,赵国的大夫们在以大局为重的情形下,无一不劝谏赵太后须以国家利益为重,让长安君到齐国去当人质。但赵太后极重亲情,最后甚至以“唾其面”的强硬态度来让大臣们知难而退。
虽然太后都已如此严重的方式警告了臣子们,但爱国心切的臣子们知道若不将长安君送往齐国,则赵国大势将去,但却又碍于先前太后“唾其面”的“恐吓”,故而都不敢再向赵太后直谏。
正在大家惶恐焦急之时,左师触詟出现了。左师,在赵国属于“听政”一类的官职,前君时期的主政大夫,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
触詟在这敏感时刻求见太后,想必又是来劝说将长安君作为人质的事,于是赵太后就“盛气而揖之”,准备好好地教训触詟一顿。但是没有想到触詟一登场就“入而徐趋”,再加上之后自己先行请罪,使赵太后的怒气发不出来。接下来触詟贴心地虚寒问暖,舒缓了赵太后的心情,赵太后的面色也就缓和一些了(色稍解)。
触詟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往下一步进行。一开始触詟就借着以解释“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一话的时机传达“为之计深远”的观念。接着触詟一步步的进入主题,他借着提出赵国本身的例子,浅显的指出在位者如果无功于国,常会遭到下台的命运,这个例子对于正当为乱世的战国时代而言,是强而有力的。
虽然赵太后先前曾说过提及“令长安君为质者必唾其面”,但是她并不是个不明事理的人。可是假若要直接答应长安君为质的话,很没面子,所以她就回答:“恣君之所使之”。如此一来,算是以一种“不得不”的态度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而触詟当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
于是,赵太后为长安君约车百乘,出使齐国为人质,齐湣王当即应约派兵支持。秦昭襄王见赵、齐两国联合,势力大增,占不到什么便宜了,便由此撤军,整个事情也就圆满结束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触詟说赵太后”之典故。在这个事件中,触詟的说服功力最为精采:动之以情、诱之以利、喻之以弊、说之以理,他最高明之处是根本未言及“令长安君为质”而“使长安君为质”。
到了秦王赢政八年(赵悼襄王赵偃六年,公元前239年),赵悼襄王封长安君于饶邑,想必长安君已经安然回国了。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的行政区域管辖,期间先将饶邑置为饶阳郡,后改为瀛州饶阳县,即今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
在长安君赵然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饶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饶阳饶氏,史称饶氏正宗。
该支饶氏正确读音作yáo(ㄧㄠˊ)。
第五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大夫被封于饶邑(饶安,今河北盐山与山东庆云之间),战国末期,饶邑被赵国攻取,这在史籍《史记》中有记载:“始皇帝六年,赵将庞暖攻齐取饶安。”
庞暖。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纵横家,是赵悼襄王属下大将。秦王嬴政五年(赵悼襄王三年,公元前242年),庞暖曾擒杀燕国大将剧辛,在秦王嬴政六年(赵悼襄王四年,公元前241年),庞暖又率赵、楚、魏、燕四国的联军一起攻秦国,之后夺取了态度暧昧的齐国之饶邑,从此赵国据有了今河北沧州之地。
失却邑地的那位田齐大夫之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饶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沧州饶氏,亦称青州饶氏。
该支饶氏正确读音作shào(ㄧㄠˊ)。
第六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汉朝初期淮南王英布之后,属于以先祖葬地名称为氏。
英布,公元前?~前195年,六人(今安徽六安),是楚国人,秦朝时期由于犯罪受秦律被黥面,在郦山(今陕西西安)为刑徒,因此又称作“黥布”。
反秦战争开始后,英布初属项羽,为西楚霸王帐下五大将之一,因功被封为九江王,后叛楚归汉,被封为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
英布出身平民,少时有人给他算命说他在受刑之后会被封王赐爵。到壮年果然犯秦法遭黥刑,黥布认为自己成名的日子不远了,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别人听到后,一起戏笑他。后英布被送往郦山服刑,郦山刑徒有数十万人,英布竭力结交刑徒中豪杰之士,之后率领一伙人逃人江泽中做了强盗。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爆发后,英布投靠了番县县令吴芮,并做了他的女婿。集聚数千人,举起了反秦大旗。秦将章邯灭掉陈胜,打败吕臣军后,英布率军攻打秦左右校,在清波(今河南新蔡)大获全胜,于是引兵向东。这时听说项梁已平定江东、会稽,正渡江向西,队伍不断壮大,众多将领归附项梁,英布便投靠了他。
在项梁帐下,英布作战最为勇敢。后陈王死,项梁立熊心为楚怀王。项梁号为武信君,英布为当阳君。不久项梁在定陶被章邯所杀,楚怀王徙都彭城,英布及诸将都聚保彭城。这时秦国围攻赵,赵数次使人向楚求救,楚怀王使宋义为上将,范增为末将,项羽为次将,英布﹑蒲将军皆为将军,悉归宋义指挥,北进救赵。后项羽杀宋义,楚怀王立项羽为上将军,诸将皆归项羽指挥。项羽命英布先渡河击秦。英布屡击章邯之军,切断秦朝军队粮道,项羽遂与英布会合,大破秦军,收降章邯等人。
楚兵常胜,功冠诸侯。而诸侯之军都原隶归楚的原因,多在英布能以少胜多,震服侯军。项羽率兵西至新安,命英布等人夜间坑杀章邯降兵二十余万人。到函谷关后,因刘邦派兵驻守,不能入关。项羽又派英布等人从闲道破关而入,攻到咸阳。英布在作战中,常为先锋,深得项羽器重,后项羽分封,立英布为九江王,都六安。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农历4月,项羽楚立怀王为义帝,迁都长沙,暗中则派英布在路上偷袭。八月,英布追到郴县把楚怀王杀死。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齐王田荣叛楚,项羽出兵击齐,向英布征兵,英布托病,只派将领率几千人前往。刘邦在彭城击败项羽,英布也托病不救,这就引起了项羽对英布的怨恨。项羽数次派人去召英布,英布害怕,不敢前往。项羽因担心北边齐﹑赵,和西边刘邦的军队,又因为爱才心切,可以任用,所以没有发兵攻打他。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攻楚,大战于彭城,汉败,退却。刘邦对左右说:“像你们这班人,实在不值得共商天下事。”隋何问其故,汉王说:“有谁能替我出使九江,让九江王发兵背叛楚国,牵制在齐地的项王数月,我便可稳获天下了。”隋何请求前往。
到九江后,隋何通过九江王太宰以通关节。可三天也没有见到英布。隋何于是游说太宰说:“英布不见我,定是因为楚国的强大而汉国弱小。这也正是我出使的原因。你先让我见他,假如我说得对,那是大王所想听的;假如我说得不对,那我隋何甘心在九江受死,以表明贵国背汉而亲楚的决心!”太宰把这话转告了英布,英布召见隋何。隋何说:“汉王派我送信给大王,我十分诧异您为何与楚那么亲近?”英布说:“我一向以臣礼服事项王。”隋何说:“您同项王都是同列的诸侯,而您却以臣礼服事他,您定认为楚国强盛,可以依靠。但是项王伐齐,他可以亲负墙板筑杵,为士卒先锋,您就该来率九江军队,去做楚国的先锋。而现今您却只发兵四千去帮助楚王,一个向北臣事别人的人,难道应当这样做吗?汉王攻打楚国彭城,您就该悉发九江之兵渡淮援助楚王,与汉王日夜做战,决一雌雄。而您虽拥有万人之军,却袖手旁观,不肯派一兵一卒。这是一个依赖他人立国者应当做的吗?您以空名归向楚国,却完全依赖自己,我认为这样做没好处。您之所以不肯背叛楚国,无非是因为汉弱楚强,可是楚兵力虽强,但因项羽违背盟约,杀害义帝,天下人都以不义之名责备他,他还自恃百战百胜,兵强国盛呢。至于汉王,在收降诸侯之后,回守成皋、荥阳,从蜀运来粟谷,辟深沟建营垒,守边地。楚人调回部队,中间隔着梁国,深入敌国八九百里,这时欲战不能,攻城乏力,老弱残兵要从千里之外转运粮食,楚军到达荥阳、成皋时,汉军只要坚守不出,这样,楚军进不能攻,退不能脱身。所以说楚军是靠不住的。假若楚胜汉,诸侯必定自危而相互救援。可见一旦楚国强盛起来,定会招致天下兵力的对抗。所以楚不如汉,这形势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您不归附万无一失的汉,却要自托于岌岌可危的楚国,我对大王的做法感到不解。我并不认为九江的军队就足以灭楚,大王若发兵背叛楚国,楚项王必会滞留在齐国数月,这样汉取天下就成了十拿九稳的事了。我恳请大王您归附汉王,汉王定会划地分封您为王,何只现在区区的九江之地!所以汉王遣臣向您献计,愿大王考虑考虑。”英布说:“我听从你的指教。”但只是暗中答应叛楚归汉,不敢泄漏风声。
这时西楚使者在九江急催英布发兵救楚,住在传舍中,隋何直手传舍,坐到西楚使者的上座,说:“九江王已归附汉王,楚凭什么让他发兵?”英布愕然。西楚使者大吃一惊,赶紧起身走了。隋何趁势劝说英布:“大王归汉已成事实,应当立即杀掉楚使者,不让他回楚。同时尽快与汉联结。”英布听从了隋何的话,杀死了西楚使者,随后起兵攻项羽。项羽派项声、龙且攻打九江。数月后龙且攻克九江,大破英布军,英布从小路逃往了汉高祖所在之地。
英布前去拜见汉高祖,汉高祖正坐在床上曲腿洗脚,召英布入,英布见状大怒,后悔归汉,想自杀。但当他进了自己的官舍时,见陈设、饮食、随从同汉高祖的都一样,又大喜过望。于是派人复入九江。当时项羽已派项伯收编了英布在九江的部队,杀尽了自己的家人,英布的使者找到英布不少故旧宠臣,率领几千人一起投奔汉王。汉王又增拨军队给英布,跟他一路北上,收兵至成皋。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农历7月,汉王立英布为淮南王。都六,统九江、庐江、衡山、豫章诸郡。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英布率兵入九江,攻下数城。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同刘贾一道入九江,诱大司马周殷反楚,然后与周殷合兵攻项羽,在垓下大破项羽军,项羽自杀,楚汉战争结束。
到了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吕后诛杀淮阴侯韩信,引起英布的极大恐慌。同年夏,又杀梁王彭越,将他剁成肉酱,分赐给诸侯。英布得到后,大为恐慌,怕祸及自身,于是暗中聚合部队,随时注意邻郡的动静。
英布有一宠姬病了,送去就医,医生同中大夫贲赫对门而居。因宠姬常去就医,贲赫自以为是侍中,就向英布宠姬大献殷勤,厚礼馈赠,并同英布宠姬在医生家一同饮酒。宠姬回来后向英布提到贲赫,并称赞他是温厚长者。英布责问宠姬何以知道贲赫?宠姬便把相交情形告诉英布,英布当即怀疑她跟贲赫淫乱。贲赫得知后大恐,称病不出。英布愈怒,想逮捕他。贲赫情急,上书告发英布谋反,并乘传车赶往长安。英布派人追赶,没赶上。
贲赫到了长安后上书称英布已有谋反迹象,建议可在他未发兵前杀掉他布。刘邦看后与丞相萧何商量,萧何认为英布不会如此,恐怕是仇家诬陷。提出先拘捕贲赫,再暗中派人察访验证。英布见贲赫已逃,还上书言变,怀疑他说出了自己暗中布置之事,再加汉朝使者前来查验,便杀了贲赫全家,真的起兵反叛了。消息传到长安,刘邦赦免贲赫,封他为将军。
刘邦召集诸侯讨论如何应变,诸将都说:“出兵攻打他,活埋了这小子!”汝阳侯滕公夏侯婴请教前楚国令尹薛公。令尹却认为这很自然,滕公不解地问:“皇上割地封王与他,赐爵位给他,让他做万乘之主,厩富且贵,为何还要造反?”令尹道:“前杀韩信,后杀彭越,这三个人为国家建树的功劳相同,可谓三位一体。而前两个相继被杀,英布自知杀身之祸随时会降到自己头上,所以造反。”滕公于是向刘邦举荐令尹,刘邦召见令尹,令尹分析英布军虽有上、中、下三计可施,但英布出身郦山刑徒,经过个人奋斗终成了万乘之主,他的所做所为只是为了自身,而不是为百姓谋福,肯定也不为后代子孙考虑。所以只能出下策。下策一施,皇上可高枕无忧。于是刘邦封薛公为千户,自己亲率大军讨伐英布。
英布造反之初曾对他的将士说:“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这才率军反叛。
英布的计划果不出薛公之谋,出下计:东击荆,荆王刘贾战死于富陵。英布尽收其兵,渡淮水击楚。楚发兵与英布在徐、僮大战,楚军想互相救援,出奇制胜,把军队分为三支。有人警告楚将:英布善用兵,百姓一向怕他。再者楚军在本地作战,容易败散,而把军队分为三军,若一军战败,其余二军定散败,不可能相救。但楚将不听,英布果然先打败其中一军,其余二军也互解逃散了。
英布率兵向西,与汉军相遇于蕲西(今安徽宿县),会战于甄,英布军队精锐,汉高祖只得固守庸城,看见英布军的列阵如项羽的军队,汉高祖非常厌恶,远远地对英布说:“何苦而反?”英布回答:“欲为帝耳。”汉高祖怒而大骂英布,亲率大军与其大战,英布不敌败渡淮河,屡次停下来与汉高祖交战皆不利,最后只率百余人逃到了长江以南。
由于英布原来是番县县令吴芮的女婿,所以后来吴芮之孙长沙哀王吴回派使者诱骗英布,假装要同他一起逃向南越赵佗之处。英布相信了,同使者一起去了番县。结果一到番县,吴回即派人袭杀英布于兹乡的一座农舍里(今江西余干),英布终被灭掉。
英布死后被葬于饶州,汉高祖念其先功,未尽杀其族人。英布的忠诚部下后来在饶州筑有英布冢,其位置按《五经正义》记载:“在饶州鄱阳县北百五十二里十三步。”
饶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属九江郡番县,汉高祖时期改称九江郡番易,新朝王莽时期曾一度改称乡亭,再改称饶衍,仍属九江郡。东汉光武帝刘秀将原“番易”二字左右分别加“邑”、“阜”,称作鄱阳。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孙权分豫章置鄱阳郡。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鄱阳郡为饶州,隋炀帝杨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改饶州为鄱阳郡。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公元622年)复置饶州,鄱阳隶属依旧。南唐太祖李璟昪开元初年(公元937年)改饶州为永平军。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废永平军复饶州,其间鄱阳均为倚郭县。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升饶州为饶州路,元顺帝孛儿只斤·妥镤贴睦尔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改饶州路为鄱阳府。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再改鄱阳府为饶州府,鄱阳隶属未变。清朝沿用明制,鄱阳隶属依据前朝,都是州府所在地。
英布的后裔子孙以及忠诚部下中有一支一直避居于鄱阳湖中的沙洲上,以先祖葬地名称为姓氏,称饶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鲤鱼洲饶氏。
该支饶氏的正确读音作ráo(ㄖㄠˊ)。
第七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汉朝末期辽东鲜卑乌桓部,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乌桓,亦称作乌丸、古丸、乌延等,为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
乌桓民族在语言上与鲜卑族相同,属东胡语言的分支,他们没无文字,刻木为信。东胡民族在强盛之时,乌桓与鲜卑同为其重要成员。
秦、汉之际,乌桓部活动于饶乐水一带(今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其地域东邻挹娄、夫余、高句骊等,西连匈奴,南与东汉幽州刺史部相接,当时的局势基本上是鲜卑居北,乌桓居南。
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袁绍次子袁尚被曹操击败后,与其弟袁熙胁迫幽、冀军民十余万投奔蹋顿,欲借蹋顿之力“复图冀州”。
曹操为了彻底消灭袁氏残余势力,安定其东北境,解除了南下西进后顾之忧,遂决定东征乌桓。
东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夏,曹操统军出无终(今天津蓟县),东攻乌桓,农历8月,大军至距柳城(今辽宁朝阳)约二百里处,乌桓酋长蹋顿等才发觉,仓惶中调集数万骑兵迎击,两军遭遇于白狼山(今辽宁喀喇沁白鹿山)。曹操登高观望,见乌桓军阵列不整,遂以帅旗授张辽,令其疾驱急袭。乌桓军猝遭袭击,顿时大乱,最后蹋顿被杀,全军崩溃。乌桓部族以及所属汉民前后降者约二十余万。其余的首领楼班、苏仆延、乌延等及袁氏兄弟率数千骑逃亡辽东,后为辽东太守公孙康所杀。农历11月,代郡行单于普富卢、上郡行单于那楼率名王谒曹操于易水,北方尽服。
于是,曹操迁三郡乌桓降者万余落及乌桓校尉阎柔所统幽、冀乌桓万余落(共约三万落左右)于邺城附近诸郡或幽、并二州之州治即蓟县(今北京市西南)、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一带。并选壮健者为骑兵,由侯王大人率领参加征战,“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黄初三年(公元221年),魏文帝以牵招为护鲜卑校尉、田豫为乌桓校尉,皆持节 屯驻昌平,镇抚鲜卑、乌桓。三郡乌桓的进一步内迁和加入军队,不仅增强了曹魏的军事力量,也促进了乌桓与汉族的融合过程,使之由原始社会末期(或认为是早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从游牧经济向农业定居生活过渡。
在这个过程中,有乌桓部族人以故居地饶乐水之名为汉化姓氏,称饶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饶氏的正确读音作ráo(ㄖㄠˊ)。
得姓始祖:商均、长安君(赵然)、英布。
分享按钮>>【饶氏文化古迹】平阳郡饶氏世系
>>【饶氏文化古迹】江西吉水“燕坊古村”饶氏后人盼寻先祖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