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家谱源流】“王莽篡朝”与曾氏家族南北大迁徒
- 中华曾氏网 2013年5月22日 万家姓
“王莽篡朝”与曾氏家族南北大迁徒
献给“河南曾氏文化研究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供发表 论文二
作者:曾氏文化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23 更新时间:2010-1-1 【字体:小大】
宗圣曾参之后裔, 从第三代起就不断有人做官,或经商,或其他原因,迁出山东故居嘉祥县南武城,到外地谋生求发展。如曾子生申,申次子森,迁居陕西扶风(今属宝鸡市);申长子耕,仕腾为大夫。耕之长子轩,从腾迁居陕西,其五子均衍于西安;耕次子连,迁居甘肃,衍于西和;八代曾慎,官建安(今福建建瓯)太守;十代曾基,官青洲刺史,迁居湖南;十四代曾璄,官颖川太守,裔衍河内(今河南沁阳一带)……。曾参之后裔逐渐零星的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是在北方繁衍生息。但曾氏大家族最悲愤、最难忘的一次举家南北大迁徙却是发生在西汉末年的公元10年。曾参十五代后裔曾据,字恒仁,生于公元前43年,因治理朝政有功,官至关内侯,娶湖阳公主为妻。公元8年,身居要职的王莽毒死汉平帝,夺权摄政。第二年立年仅二岁的刘婴为太子孺。王莽视皇亲国戚为异己。曾据耻于在王莽手下为官,被迫于公元10年农历十月十一日率南武山曾氏宗亲2千多人向南大迁徙。隐居在江西省庐陵郡吉阳县一带。由于曾据当时举家率族南迁,致使当时山东无曾姓。庐陵是南国江西富庶之地,水陆畅通,商贾云集,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人类生息繁衍的美好地方。曾氏家族到这儿之后,人丁兴旺,子孙后代逐渐分衍附近各地,以至于“庐陵”被称为曾氏的第二 发祥地,从此武城曾氏在江西逐渐扩大发展,成为庞大的曾氏旺族。之后又逐步向江南各省及全国各地发展壮大,逐步形成武城、龙山、湘江、内坑及平和五大派系!东汉复兴后,公元25年间,光武帝(刘秀)建武32年,乙酉年。朝中大臣班固、班超兄弟二人上诉奏请“湖阳公主,下嫁曾据为妻。公主自幼生长皇宫,克守女训,忠义报国,精神可嘉,……。”皇帝准奏,后封湖阳公主为“吉阳郡一品夫人”又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沧桑巨变和风风雨雨,从汉、三国、晋和唐、宋、元、明等朝代,曾子的学说思想就不断的被历代帝王所推崇,曾子也因此不断受到官府的祭祀,谥号也不断提高。公元688年,唐高宗封曾参为“太子少保”;公元1009年,宋真宗改封曾参为“郕伯侯”;公元1330年,元代明宗封曾参为“宗圣公”。到公元1500年,明嘉靖初年,世宗皇帝尊儒重道,推举孔圣。有吏部左侍郎兼文渊阁翰林院大学士顾文康纳谏上奏:“尧舜禹汤,周王之道,传孔子为大明,其德于功,永垂后世。孔子传之曾子,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等。传授之功,曾子为大。曾子传道之功,优于颜子。但今孔、颜、孟三氏俱存,唯独曾子庙林失守。”皇帝准奏,礼部决议通行全国十三省,诏访曾子嫡裔。全国曾姓后裔纷纷携谱北上京城,后经钦差勘察,唯独江西省庐陵郡龙潭永丰木塘源“曾据族谱”系曾氏最大最全的实嫡后裔。曾子五十九代后裔曾质粹久居江西庐陵郡,但他知书达礼,孝正清廉,牢记祖训,追求不已,其侄儿曾才英愿随其叔父携手同心, 重归故里,省亲念祖,世守祖坟。后经曾氏宗族公推齐荐,于公元1534年(嘉靖十三年),叔侄二人奉旨由江西永丰木塘源返回故里——山东嘉祥南武山。1539年(嘉靖十八年)二月初八接旨“曾质粹即勘为宗圣曾子之后,准照颜孟二氏之例,授翰林院五经博士”。从此武城曾氏祖庙一扫过去寂寞冷清之状态,愈显朝气蓬勃之景象。纵观这段跨越一千五百多年的曾氏家族变迁史,在山东嘉祥南武山曾庙内的一幅对联,做出十分精辟的总结。上联是:“十五世避莽乱南迁江右”下联是:“六十代奉明诏北归山东”。横批是:“云耳重光”。历史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来看:背井离乡,举家南迁,固然是一件谁也不愿遇到的痛苦伤心事,但事情后来的发展坏事却变成了一件好事:如果没有当时的举国南迁,也就没有以后的曾氏家族在南方各省的大发展、大兴旺。同样也就没有曾氏家族以后在全国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各派系、各分支、各门类的根深叶茂、蓬勃发达。愿我们曾氏家族同中华民族中的其他家族一样,在中国******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共创民族复兴、国富民强之雄伟大业;共享改革开放、富裕美好之幸福生活! “河南商丘曾氏文化研究会”筹委会供稿 执笔人:曾昭祥,曾涛(宪) 2009年10月29日
分享按钮>>【曾氏古代名人】曾文仲:全心全意促统一
>>【曾氏名人楷模】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