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元森:给民间组织松绑真有那么难吗

    中华沙氏网 2012年7月18日 大众网


一个已经在当地颇有人气的公益组织做出“自裁”的决定,让人感到惋惜,由此也可以看出给民间组织松绑的迫切性,否则受挫的不只是民间的公益行动,更有公众无处安放的爱心。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活跃在济宁的民间公益组织“暖心公益联合会”日前宣布解散。解散的主要原因是一直无法完成注册,没有“合法身份”,难以开展工作。

  众人拾柴火焰高,民间公益组织自然是多多益善。一个已经在当地颇有人气的公益组织做出“自裁”的决定,让人感到惋惜,由此也可以看出给民间组织松绑的迫切性,否则受挫的不只是民间的公益行动,更有公众无处安放的爱心。

  “暖心公益联合会”一年之内曾3次向民政部门申请注册,显然很希望获得“合法身份”,然后谋求更大的活动空间。而根据现行法规,民间组织要获得“合法身份”,必须先获得所在行业业务主管部门的审批,才能到民政部门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这个门槛看上去不是很高,却把很多民间组织挡在外面。毕竟公益慈善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他们的爱心虽然能赢得社会的赞誉,却不能给行业主管部门带来实际的利益,反而可能因此产生监管责任。让没有“嫁妆”的组织自己去找“婆家”,谈何容易,况且很多民间公益组织服务领域广泛,也很难界定哪个部门才是自己的“婆家”。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今年发布的《民间组织蓝皮书》,我国民间组织增长速度持续走低,整体增速创历史新低,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应该还是“入门难”所致。

  目前,广东、北京等地都已经开始简化登记程序,允许公益服务类民间组织直接向登记管理部门申请成立登记,无须找主管单位或部门挂靠。山东省也正在推行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鼓励试点放开慈善公益组织注册。而根据“暖心公益联合会”发起人的说法,将来重组的“暖心”将挂靠在团市委的志愿者协会里,这种挂靠的办法虽然能为“暖心”复苏找到妥协的途径,但依然不是改革的方向。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与社会一体化,传统的社会组织也是脱胎于政府部门,“民间”与政府的界限并不清晰。但现在,即便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也不可能包打天下,他们也需要社会力量的补救,来维护社会的公益和公平。民间组织提供公共服务既有利于释放社会活力,也有助于政府部门转变职能。而一些地方对民间组织仍然存在误解,以为民间就是政府的对立面,让民间组织寻找“挂靠”,其实就是通过“转正”淡化民间色彩,试图让政府成为社会的“保姆”,使行政职能的干预无微不至,最终结果却可能是顾此失彼。

  现在一些地方具有官方色彩的“民间组织”影响逐渐减弱,一些风生水起的民间组织却得不到“合法身份”,要打破这种僵局,急需各地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必须先从观念上端正对民间组织的认识,然后才可能真正为民间组织松绑。

 


分享按钮>>贾根良:升级制造业,需要点保护主义
>>韩适南:刹住劳民伤财的古树进城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