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氏文化古迹】养氏源自临泉杨桥镇

    中华养氏网 2013年5月27日 万家姓


在今天我们生活的阜阳,每个人身边都会或多或少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着或远或近的亲戚,但大多是比较常见的姓氏,诸如李、王、张、赵、陈等,稀少的姓氏寥寥无几。不过,在我们今天临泉杨桥镇,就有一稀少的姓氏——养,并且发源于此。
   3月15日,我和阜阳史学家杨玉彬、胡天生一行前往临泉杨桥镇探寻养姓发源。据当地老百姓说,杨桥以前有养桥之说,后来演变为杨桥了。在向杨桥费子街村去的路上,我碰到了向阳村76岁的养洪昌老人,他是杨桥镇为数不多的养姓人家。连他自己也不清楚是不是养由基的后裔。养洪昌老人说,前几年临泉县文化馆曾来人调查过他的身世,通过考证分析认为是养由基的后人。我问他可有什么养姓家谱及先祖保留下来的物品?他摇头说没有。
   目前,养洪昌老人有四个儿子,老大养学勤、老二养学忠、老三养学东、老四养学福,五个孙子。围在旁边的村民告诉我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养洪昌四子养学福嫌“养”字不好写,便把他儿子户口簿“养”姓填为“杨”姓,报名上学时就是以这个“杨”字为姓。我问养洪昌老人是否有这回事,养洪昌憨厚地笑着说有这回事,并说这不是啥大事。
   在杨桥镇老岗西北角,相传有养由基的坟墓,养洪昌老人曾每年清明去此地上坟烧纸,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坟墓给平了,才停止了去祭拜。
养姓源流史
   养姓,在宋朝修撰《百家姓》时,名列389位。在今天新修的《百家姓》中,名列707位。
   养,本来是春秋时代楚国的一个地名,始祖是当时楚国的公子吴,养姓是一个以地为姓的姓氏。根据《姓氏考略》上记载,养是楚国一个邑的名称,后来有人食采于此,就以养为姓,称为养氏,望族出于山阳。这个地名曾在《左传》有记载。根据考证它的所在地是在今天的临泉县的东面,养氏家族就是发源于此,得姓至今已有2400年以上的历史。根据《左传》上记载,春秋时期楚国的公子吴,由于忤逆,被安置在养邑,他的后代子孙就“以邑为氏”,世称养氏。故养氏后人奉公子吴为养姓的得姓始祖。
   根据史料,我发现养姓源流其实始出一支,即养由基。吴国公子掩余、烛庸叛吴到楚国,被楚昭王封到养国,后来国亡,国人以养为姓,其实养姓最早见于史籍的也就是养由基一人而已。而确定的历史是养由基为养国后裔,因此,养姓得姓始祖实乃养由基。
   在养国的王族后裔子孙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养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养氏正宗。另外,在楚庄王大夫养由基的后代中,除了养姓之外,有以先祖名字作为姓氏,称养由氏、基氏,后养由氏也省文简略改为单姓由氏,世代相传。但复姓还有“养由”一姓,较罕有之姓氏,现家乘谱谍存世较少。
   基姓也是现今较罕见姓氏。今上海、河北三河、甘肃永昌、山西太原、江西宜丰、福建建宁、台湾台北等地有分布。《续通志·氏族略》里有收载,详其起源。明朝时基姓有改为殿姓的,是为了避明宣宗朱瞻基讳改。人物有元代的基颜,明代的基厚。
   养氏之姓源相对清纯,出自姬姓及其分支,子姓和嬴姓又都出自黄帝姬姓,在历史上一脉相承,是正宗的黄帝后裔。没有其他姓氏和少数民族基因的流入,可谓是天下养姓是一家。
养姓始祖养由基
   养由基,春秋时楚国名将,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射手。当时,还有一个善射箭的人,名叫潘党,能每箭射中箭靶的红心。养由基对他说:“这还不算本事,要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柳叶子,才算差不多了。”潘党不服,当即选定柳树上的三片叶子,并标明号数,叫养由基退到百步之外,顺序射去。养由基连射三箭,果然第一箭中一号叶,第二箭中二号叶,第三箭中三号叶,箭镞全都正中叶心。这就是古代“百步穿杨”或“百发百中”成语典故的由来。
   在今天的临泉县杨桥镇老人口中,相传在初期的养由基的箭法虽然好,可是射箭理论知识上不行,在前面说的百步穿杨故事里,人人都说他箭法无双,突然出来一个路人说,“你小子箭法不错,能做我的徒弟了”。他告诉养由基这样射箭,即使你箭法高超,也总是会累,一累说不定会失手,就功亏一篑了。养由基在感谢了这个路人指点后,从此便精心研究射箭策略。随后,他的射箭策略终于有了用处,楚庄王有一次去云梦射箭打猎,让属下把猎物全放出来,结果猎物太多,楚庄王想不好射什么了,养由基劝庄王专心射一种动物,想射得多,反而什么也射不到。为此,庄王依照养由基所说,专心射鹿,果然满载而归。没有听信的武将,有的只射到一只猎物。
   据1994年《临泉县志·人物传》载:“养由基(公元前6——前5世纪),杨桥集人。楚国名将,有‘百步穿杨’神箭手之称。楚庄王八年(公元前606年)楚王率师北伐,令尹斗椒叔举兵叛乱。时养由基是军中小校,自告奋勇迎战椒叔。椒叔欺其无名,说:‘要与我比,先让我射你三箭。’养由基答应。躲过箭,还射一箭,椒叔毙命。由基被封为亲军,掌车右。楚康王元年(公元前559年),吴伐楚,养由基迎战,吴军败走。楚灵王九年(公元前532年),养由基复与吴军战于离城,被铁叶车围困,战死”。
养国地望之争
   养国,西周时期为嬴姓小国,伯爵,国君称养伯,故址在汝南郡沈丘县东一带。有关养国的详细情况,历史文献资料基本失载,仅记 “养国与淮域上游的江、黄、樊等国同族,皆东夷少昊族的后裔”。据传世西周养史尊铭上的铭文记载:“养史作旅彝。”养史,即诸侯史官,说明在西周前期已立有养国并拥有自己的史官。
   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地区的一座春秋中期墓中曾出土一件“养伯簋”,说明此时周王室所封之养伯国尚存。此簋是养伯为其元妹外嫁所作的媵器,出自楚墓,是楚、养两国通婚之证。
   关于养国的地望,即确切地方,史学界众说纷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盛璋认为:养国在今河南鲁山、郏县、襄县一带。而史学家何浩则认为:养国在今河南沈丘一带。前者所指当为原养国后人所居之地,而后者所论较符合春秋中期以前淮域外局势,但目前仍然缺乏确凿的文物证据。
   据史籍《左传》的记载,在周敬王姬丐八年(楚昭王熊壬四年,公元前512年),楚昭王已将养国故地封给了吴国公子掩余、烛庸二人,时称养邑,或称养城,可见此前养国已经亡国。养国灭亡的时间大致在春秋中期,亡国后的养国人成为楚国的国民。而在降归楚国的养国人中有在楚国任要职者,例如在春秋战国之际,楚国贵族中就有养氏,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有以善射著称的神箭手养由基。
   养国地望所在今天有三种争论:一为养国河南沈丘以东说,认为古养国地在今河南沈丘县东,后楚灭以为县,即《左传》昭公三十年楚子使吴二公子烛庸、掩余所居之“养”邑;二为河南宝丰说,认为养国地在今河南襄城鲁山北、郏县西南的宝丰县境,即《后汉书·郡国志》所记颍川郡下的“养阴里”;三为河南桐柏说,即位于桐柏县月河镇左庄墓地附近。
   养国河南沈丘以东说推证的主要是依据《左传》昭公三十年所记:“吴子使徐人执掩余,使钟吾人执烛庸。二公子奔楚,楚子大封,而定其徙。使监马尹大心逆吴公子,使居养。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戌城之,取于城父与胡田以与之。将以害吴也。”这段话大意是:“吴王让徐国人逮捕掩余,让钟吾人逮捕烛庸,两个公子逃亡到楚国。楚昭王大封土地给他们,并确定他们迁居的地方,派监马尹大心迎接吴国公子,让他们住在养地,派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戌在那里筑城,把城父和胡地的土田给他们,准备用他们危害吴国。”迄今为止,这是我们所见先秦文献中 “养”地称与吴楚兵争重大历史事件相联系的最为明确具体的一处记载。
   阜阳博物馆副馆长杨玉彬考证分析认为:城父、胡田地望据文献记载均可考实,胡田为春秋胡子国故地,《春秋》昭公四年杜注:“胡国,汝阴县西北有胡城。”《左传》昭公三十年杜注:“胡田,故胡子之田。”其地在今安徽阜阳城区一带。城父即《史记·楚世家》“使太子建居城父”句下《正义》引《括地志》所云之亳州城父县,春秋早期本为陈之夷邑,后为楚割取,今地属亳州东南涡阳县境。楚子所封吴二公子之“养”邑在吴、楚边界,又从城父与胡子国故地割取部分“田地”以增益充实“养”之封邑。杨玉彬分析认为,河南沈丘以东说符合春秋晚期吴、楚兵争淮域的历史地理环境。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亦主此说。
  “河南宝丰说”的主要文献依据见于《水经·汝水注》:“汝水又右迤为湖,湖水南北八九十步,东西四五百步,俗谓之东长湖,湖水下入汝,古养水也。水出鲁阳县北将孤山北长岗下,数泉俱发,东历永仁三堆南,又东迳沙川,世谓之沙水。历山符垒北,又东迳沙亭南,故养阴里也。司马彪《郡国志》曰:襄城有养阴里。京相璠曰:在襄城郏县西南,养水名也。”此记养阴里在鲁山北、郏县西南的今宝丰县境、古养水(古汝水上游支流)南岸。又今河南襄城曾出土一块窖藏“羕陵”铭文的金版(金饼),此窖藏点与《郡国志》所记古养阴里约略一地或相距不远,有论者以文献与出土文物互证推定古养国应在宝丰境的养阴里一带。
   史学家黄盛璋先生说:“羕陵版金窖藏出土的地点在襄城北15公里北宋村,而襄城自春秋晚期皆为楚境,并为汝水所经,养水就在它的西北面……羕陵金版,仅此一块,过去从未发现,铸造当少,此地首见,是流通不远,故可推断其为附近地方所造,如非养城或养阴,亦当在此附近”。
  “河南桐柏说”的主要依据是桐柏月河左庄春秋墓地出土有一件有铭文的铜器。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桐柏县月河镇左庄附近多次发现有养国铭记的青铜器。1993年底,这里又发现一座春秋晚期养国墓葬,一件青铜器上有“养之伯受止铎”铭文,可知此墓为养国国君墓。发掘者认为该墓规模大、规格高、保存完整、出土器物丰富,有铭铜器“ 子”铎即可证墓主身份就是养国之君。
   为此,史学家董全生、赵成甫认为:“养国以养为名当与羌水有关,《说文》载:‘漾,水出陇西相道,东至武都为汉。’西汉水上游有漾水,在四川,又地名有洋川,即汉之定远,在陕西。考虑到养与秦国同为嬴姓,为同一祖源,所以养国的得名应与陕西境内的漾水有关,最迟在春秋早期养已迁徙到今河南南部地带。历年来在河南、湖北发现的大量养器证实了这一点。此次发现的月河一号春秋国君墓,为养国的地望问题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因此有史学家提出,养国应在今桐柏及其附近地区。主要证据是这些有铭文的铜器多出土于以桐柏为中心的河南地区,表明春秋时期有养国存在,直至春秋晚期仍以桐柏一带为活动中心。然而,也有史学家认为,春秋晚期桐柏之养国,应该是楚国在春秋中期灭了沈丘地区之养国,由其国人所迁或楚国重封的一个养国。按桐柏地区在春秋晚期已然是楚国重镇来看,这个养国明显是楚国的一个附庸小国。
   春秋战国时代,既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一个弱肉强食,充满着血腥杀戮的时代。弱小的诸侯国和其国民命运多舛,时时遭受大国的欺凌。而若想有作为,必然遭到报复及至灭亡。春秋战国时期的胡子国(今阜阳)君主胡子豹,就发出了“存亡有命,事楚何为”?结果被楚王怀恨在心,于公元前495年,率兵灭胡国。那么,与胡子国一样地瘠人贫,兵微将寡的养国,又是因何事而引起亡国之灾?他又是被哪一个诸侯国所灭亡呢?同时,今天我们所寻找的养国地望又到底在哪里呢?


分享按钮>>【乜氏网新闻】大王镇乜氏溯源
>>【养氏文化古迹】养氏始祖是养由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