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氏家谱源流】蒯氏姓氏渊源
- 中华蒯氏网 2013年6月4日 万家姓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的蒯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古今姓氏辩证》记载,商王朝时期有个古蒯国,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蒯国的立国,约在商太宗太甲在位时期(公元前1579~前1577年待考),实际上是由宰相伊尹摄政期间所封赐,历经四个世纪之久,在殷商末期周文王姬昌东征过程中被灭掉。
亡国之后,蒯国王族子孙以及部分国民便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蒯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姬得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春秋时期,晋大夫姬得封在蒯地,因氏。”
姬得,能征善战,在晋文公姬重耳执政时期(公元前636~前628年)就出任晋国大夫,因在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中有功,被晋文公封在故蒯国之地的涧水东岸的蒯邑(今河南洛阳蒯乡),由此世称其为“蒯得”。
历晋文公、晋襄公姬欢,到了晋灵公姬夷皋继位之后,上卿先且居的儿子先克依仗权势,比较霸道,喜欢夺利,还侵占了蒯得家的田地,蒯得心怀怨愤,便将苦闷诉于大司空士縠。
士縠说:“先克依仗着赵盾,才敢如此横行,而赵盾所靠的也不过是中军而已。如果能有一个勇士去刺杀了先克,则赵盾就势孤了,此事非士会不可。”
蒯得说:“上军将士会原来可能成为主帅,却被赵盾更换,因此也怨恨他。”
士縠说:“既然如此,则除去先克不是难事了。”于是附在蒯得耳畔说,“只须如此如此,便可了事。”
蒯得大喜:“我现在就去办。”
蒯得去见新下军佐先都,倒是先都先开了口:“赵孟出尔反尔,又袭败秦师,全无信义可言,难与他同事。”
蒯得便以士縠之言告于先都。先都说:“若果能如此,是晋国之幸啊。”
周顷王姬壬臣元年(晋灵公三年,公元前618年)农历1月2日,先克去箕城谒拜祖上先轸的祭祠。先都便让自己的家丁埋伏在箕城外面,等到先克过去后远远跟上,乘其不备,群起而出杀了先克。先克的随从惊散。
赵盾听说先克被“贼人”所杀,勃然大怒,严令司寇缉拿住凶手。先都等人闻讯着慌,连忙与蒯得商议。蒯得怂恿士縠、梁益耳等速举大事。不料,梁益耳在酒醉中对家臣梁弘泄露了密情,梁弘当即大惊:“引乃灭族之事啊!”于是密报于大夫臾骈,臾骈立即转报于赵盾。
赵盾当即整顿兵车,吩咐将士们听令。
先都闻知赵盾备兵,怀疑计谋已泄,急忙去士縠府中,催促尽快行动。但上军将箕郑父坚持准备在上元节晋灵公赐酒时乘乱行事,大家计议不决。
而赵盾此时已经先遣臾骈率兵包围了先都府院,拘拿了先都。梁益耳、蒯得在慌乱之际准备与箕郑父、士縠集合四族家丁劫出先都。
赵盾这时派人去请箕郑父入朝商议。箕郑父心想:“赵孟召见我,大概是还没怀疑到我。”于是轻身而往。
原来赵盾认为箕郑父是上军元帅,怕他与众人一同造反,才故意把他召来的。箕郑父不知是计,遂坦然入朝。赵盾将他留住在朝房之中,与其商议先都之事,并密遣荀林父、卻缺、栾盾领着三枝人马,分头捉拿了士縠、梁益耳、蒯得三人,全部投入狱中。
荀林父等三将来朝中回话。荀林父大声喝道:“箕郑父也在谋乱者之列,为何不把他投入狱中?”
箕郑父说:“我有守城之功,当时三军在外,我独守城中,没有乘机作乱,应该原谅我的过错!”
赵盾说:“你之所以没早些作乱,是等着与先都、蒯得合谋,我已查访明白,不须多言!”箕郑父俯首受罚。
赵盾将作乱人等捉拿归案后,上奏给刚继位的晋灵公,欲将蒯得等五人皆处死。晋灵公年幼,不敢有二话。回到宫中,襄夫人听说五人被投入狱中,问晋灵公:“相国赵盾准备如何处置呢?”
晋灵公回答:“相国说罪当诛杀。”
襄夫人大惊道:“这些人变乱源起于争权,本无篡逆之谋。何况主谋杀先克的不过是一二人,岂可一概诛戮?如果一下即诛五臣,恐怕当你长大以后,朝堂之臣位将空缺无人,谁来辅佐你啊。”
次日,晋灵公将襄夫人之言转告于赵盾。赵盾却坚持奏道:“主公年少,大臣彼此之间便擅杀,此成坏国律之风。若不加诛戮,何以惩诫后人?”晋灵公无话可说。
农历1月18日,先都、梁益耳首先被赵盾下令斩首于市。其后赵盾有些迟疑,认为这些人不是单纯针对先克的,而是有更深更大的用心和计划,便仔细刑讯,其全部的“倒赵计划”到农历3月才完全泄露,因此迟在农历3月28日,方最后将蒯得、士縠、箕郑父这三名大夫斩首。之后,赵盾起用先克之子先縠为上大夫。
至此,原来跟随晋文公打天下的剩余老臣被赵盾斩杀一光,新兴的一批年轻力量在晋国崛起,而晋国人皆畏惧赵盾的严刑,无不战战兢兢。
在蒯得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蒯氏正宗。蒯氏族人大多尊奉蒯得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庄公,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末期,国君主为卫庄公姬蒯聩,他是卫灵公姬元之子,为卫国太子。
在卫庄公还是太子的时候,曾因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干政而不满,遂想刺杀她,不料刺杀失败,他因此出奔至晋国,后又转至齐国藏匿起来。
周敬王姬丐二十八年(卫灵公四十三年,公元前492年),卫灵公逝世,由于太子出逃在外,便由其孙姬辄出任卫国君主,是为卫出公。
在得知父亲已死后,姬蒯聩潜回卫国,于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在大夫良夫、孔悝立的扶持下夺取了儿子卫出公的君权,将卫出公赶到自己流亡的齐国,自己成为卫国国君,史称卫后庄公。
周敬王四十二年(卫后庄公三年,晋定公姬午三十四年,公元前478年),晋定公悍然出兵干涉卫国,扶持卫中后废公姬般师的儿子姬起立位,是为卫君起,卫庄公则在次乱之中被属下己氏所杀。
后世史家为了将卫灵公之子的卫庄公姬蒯聩与卫武公姬和之子的卫庄公姬扬区别开来,便将卫庄公姬扬称作卫前庄公,将卫庄公姬蒯聩称作卫后庄公。
到了周敬王四十四年(卫君起三年,公元前476年),卫国大夫石曼尃将卫君起赶下台,迫使其也逃亡到齐国。卫出公又从齐国返回卫国为君,一直在位到周贞定王姬介十三年(卫出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56年)。
在卫出公的支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蒯氏,世代相传至今,并因忿晋弑祖,世代告戒绝不与晋源蒯得之系的蒯氏同祠共谱。
第四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秦汉时期军工蒯缑,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蒯缑,亦称缑工,是秦、汉朝时期的专职军工工匠,是制作剑、刀的工序之一,即装饰剑、刀之握手的工匠。在上古时期以一种蒯草来缠绕剑把,以适手。以蒯草缠好之剑把,即称“缑”,全称“蒯缑”,其工匠即称蒯缑,或缑工。
这在史籍《史记·孟尝君传·注》中有注释:“蒯草名缑,谓把剑之物。言其剑无物可装饰,但以蒯绳缠之,故云蒯缑。”后来多改以丝绦来缠绕剑、刀之握手,仍称其为“蒯缑”,属于精细工种,多为世袭。
在蒯缑、缑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职业称谓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蒯缑氏、缑工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蒯氏、缑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蒯得(姬得)、卫后庄公(姬蒯聩)。
分享按钮>>【蒯氏家谱源流】安徽寿县蒯氏续修宗谱世系8
>>【蒯氏家谱源流】蒯氏字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