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荆氏网--古代名人介绍:荆浩:中国五代后梁画家

    中华荆氏网 2008年11月19日 人民网


荊浩《匡廬圖》



2006年06月19日08:37 【字號 大 中 小】【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http://art.people.com.cn/mediafile/200606/19/F200606190840433200327754.jpg

荊浩《匡廬圖》


  荊浩,五代后梁畫家。字浩然,山西沁水人﹔一作河南沁陽人。生卒年不詳。一介儒生,博通經史詩文,又工畫,尤妙山水。唐末避亂隱居太行山洪谷,遂號洪谷子。荊浩作品隻有《匡廬圖》尚存,其他均已失傳。

  《匡廬圖》縱185.8厘米,橫106.8厘米,絹本水墨。

  1800年前魏晉時期,中國山水畫漸漸從人物畫中脫胎而出,至隋、初唐,獨立成一畫科,形成刻畫工細,設色濃麗的風貌,但尚未盡如人意。王維倡導“水墨為上”,文人參與畫壇,五代以降山水畫趨於全面繁榮。而荊浩始創為全景式構圖及樹石皴法,功不可沒。在《匡廬圖》中,一峰高聳,雄偉秀拔,兩側群峰競立,雲霧繚繞,飛流直下,屋舍、小橋與林木、山石互為掩映,氣勢壯闊,意境幽遠。細觀之,圖下澗水蒼茫,一葉扁舟正欲離岸,似引領觀者入畫境。山麓屋宇錯落,籬木環繞,飛澗擊石,長橋連岸,一人騎馬若觀山景。往裡則入深山,危岩峭壁,鬆柏參天,一線懸瀑如白練扶搖而下,林蔭間又現庭院,漸入佳境。這種上留天,下留地,中間立意定景:主峰突仄,群山環抱,峰、頂、巒、嶺、岫、崖、岩、谷、峪、溪、澗、瀑、泉等一一呈現,有路、有橋、有樹木、有屋舍、有人物、有車船,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畫面雄闊,景物逼真,此之謂“全景式”山水。其后關仝、李成、范寬繼承並發揚,奠定了北宋全景式山水畫的格局。

  荊浩著有《筆法論》,提出氣、韻、思、景、筆、墨“六要”,以及筆有筋、肉、骨、氣“四勢”之說,將唐代興起的水墨山水的“水暈墨章”推向成熟。針對吳道子的“有筆無墨”,項容的“有墨無筆”,他認為:“筆者,雖依法則,運轉變通,不質不形,如飛如動。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淺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筆。”將兩人之長融合,強調了用筆的變化、動感,用墨的韻味、天趣。《匡廬圖》以中鋒鉤石,鉤樹枝葉,鉤屋舍,“形如古篆隸,蒼古之甚”,而其用以刻畫山石紋理的短筆點皴,后人或謂之似“小斧劈”,或謂之似“小披麻”,與其老到的鉤筆相較,則皴筆還顯然處於成熟過程中。但這已經是開天辟地的創舉。在用墨上,除了加強淡墨渲染,以顯現山石樹木的層次、質感外,更創為黑白映襯,如畫中的飛澗及懸瀑,以濃黑映襯白水,分外引人注目,至今仍被廣泛採用。


分享按钮>>永安市《刘姓一家亲》录像视频网上公布
>>寇鸣被中华万家姓聘请为中华寇氏网第一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