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爱民:青年作家,甘肃省泾川县人--当代人物

    中华荆氏网 2008年12月20日 网络


作者简历
荆爱民,甘肃省泾川县人,生于1963年,大学本科,甘肃省作协会员,平凉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笔名陈晔,网名花落春在。出版作品10部,作品多次获奖,有作品入选《读者》杂志。 

 

荆爱民:黄土地上的深情歌手
本报记者 魏向迥       平凉日报

--------------------------------------------------------------------------------

  日前,我市青年作家荆爱民的又一部作品集《一潭冬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捧读《一潭冬水》,我爱不释手,好作品自己会说话,在浓浓的书香中,我的脑海中不时迸出这样的词句:灵动、大气、浑厚……古人云:文之为德也大矣!荆爱民经过20多年的艰辛拼搏,他的作品已经有了金玉般的质地,充溢着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层感悟与观照;他的作品已经超越了世俗平庸,进入了一种崭新的艺术境界。

  《一潭冬水》是荆爱民的第十四部作品集,荆爱民以他的勤奋,在平凉文坛上,尽情展示着他的艺术才情。20多年来,荆爱民像一个深情歌手,吟颂歌唱着生育他的这片黄土地。

  泾川是西王母的故乡,千百年来,西王母的故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在这片热土上,也造就了诸多彪炳史册的优秀人物。1963年,荆爱民出生于泾川县乡下的一个小山村,受到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熏陶,他从小就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浓厚兴趣。从事金融工作的荆爱民,许多年来,他白天忙着钻研业务工作,夜晚静心竭力搞创作,他像一只勤劳的蜜蜂,遨游在文学创作的花海之中,乐此不疲。

  姚学礼在荆爱民的散文集《妹妹在深山》序言中,这样精辟评价荆爱民的创作:“陇东这个地方,千百年来的作家诗人没有如荆爱民这般痴情于母土母题的,他的情感与生活总离不开脚下的土地,他的笔触和审美都是出于本土。土正是本,本也以他为土。他是平凉真正意义上的土作家。他写了许多关于平凉的书籍,他的贡献是卓越的。在陇东,被阳光覆盖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不断地被人遗忘,荆爱民却心存敏锐,从他亲历的经验中,真实地现形物事的狰狞面目,对平凉的本来传统进行大胆反思,带着洞穿过去和重新书写历史的胆识,以他注重语境的抒情风格,将这些人的遭遇,用相当强的主观性笔触或大或小,一一述及。许多篇什融合了甜酸苦辣,汇集着美丑善恶,迸发着绚丽暗淡”。的确如此,荆爱民的许多作品,正如他的为人一样,质朴纯净,韵味悠长。他的作品,不管是写人的还是写物的,不管是写山的还是写水的,不管是写动的还是写静的,也不管是写古代的还是写当代的,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无不散发着充沛向上向真向善的艺术魅力,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回味无穷。

  如果更进一步考察荆爱民的文学创作之路,从他20多年的创作历程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出,荆爱民在深深扎根乡土本土的基础上,始终不渝地走着两条路:地域文化路和艺术精品路,这也是荆爱民为他自己探索出的一条文学艺术创作的成功之路。

  从《西王母传奇》《瑶池沟最后一个道士》《平凉情歌精选》《陇上奇人戴笠人》《赵时春传》《皇甫枚文集》《平凉五十年作品选》(合编)到《姚学礼经典诗赏析》等等作品集,都表明,荆爱民一直在努力挖掘着弘扬着平凉的地域文化。这是因为,荆爱民深深地认识到,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时期,平凉的文化链条需要他们这一代人来链接。而文化链条的粗细与长短,就看他们这一代人勤奋努力的程度。其中《赵时春传》荣获了甘肃省首届“五个一”工程奖三等奖。《陇上奇人戴笠人》出版后已经再版了两次。

  与此同时,荆爱民也深深地认识到,一个作家,要想在文学艺术创作上有所建树,必须静下心来,扎根乡土,挖掘乡土,让本土的历史文化沉淀和风土人情走向社会,走向外界。因此,多少年来,荆爱民在这片黄土地上,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朝向遥远的心爱的艺术殿堂,默默地行走,把苦难埋在心里,面向太阳,自己呐喊着,激励着,走下去,写下去。他很像这片黄土地上一个深情的歌手,多少年来,辛勤地不遗余力地歌唱着。他凝聚心神,为我们奉献了《妹妹在深山》《雪花红》《苦娃》《白嫩嫩豆腐白嫩嫩嫂》《一潭冬水》等等烩炙人口的好作品,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其中,他创作的小说《苦娃》《蒜皮》《白嫩嫩豆腐白嫩嫩嫂》得到了人民文学编辑及广大读者的好评。他的散文连续3年入选中国散文学会主编的《中国当代散文大观》,散文《麦黄时节》被《读者》杂志转载,散文《妹妹在深山》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散文精英奖二等奖。

  荆爱民的14部作品集,也“摞”出了荆爱民精彩辉煌的人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甘肃省文学界已经小有名气的荆爱民,要想让自己的作品走向全国,找到他的位置,我认为,荆爱民还需要在创作上做跨越式的跳跃和突破,特别是在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上,花更大的气力,付出更多的心血,努力突破。可喜的是,荆爱民目光已经瞄向了远方。他在《一潭冬水》中表白:“我知道我还得学习,还得勤奋努力,只有付出很多才可能有进步。”我深信,在文学创作路上,已默默地行走20多年的荆爱民,会在自己的文学百花园中继续艰苦劳作,挥汗浇灌更绚丽的花朵;我深信,荆爱民的作品,亦如深山里成长的柿子,历经风霜之后,会变得更加甜美。


分享按钮>>荆冢,即荆轲之墓,是战国时期的义士荆轲的肉醢冢
>>“2008感动黑龙江年度人物”——八旬老人燕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