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振昌:通讯专家,参加过长征的老干部

    中华荆氏网 2008年12月21日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五十周年库

一心引导孩子走红色大道 ——记荆振昌夫妇以身作则教育子女
                                          1964.04.02

        革命老干部荆振昌和他的爱人杜玉清,处处注意以身作则教育子女,他们的七个孩子个个养成了热爱劳动、勤俭朴素、团结友爱、刻苦学习的良好品德。
        荆振昌是参加过长征的老干部,现在是铁道部电务局局长。他进城以后,还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衣服鞋袜破了自己补;墩布散了自己扎;上下水道、水箱、炉灶坏了自己修理。家里备有各种工具,从缝纫机、鞋掌、鞋砧到锥子、钳子等。在他的影响下,他家的孩子们也都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孩子们能洗衣服的就自己洗;小点的孩子不能洗衣服,就洗自己的手绢和袜子。小孩子扫地,大孩子就拿墩布拖地。到粮店去买粮食,是两个大孩子的事。孩子们把家务事都做得有条有理,根本不需要父母督促。大孩子延园在家的时候,他就是家里的“小总管”。如今,他进了解放军通讯学院学习,“小总管”的职务就移交给了老二荆奇。今年才十六岁的荆奇已经从爸爸妈妈那儿学会了做饭,做菜,还学会了使用缝纫机。
         前几年,有一天荆振昌买回来一把推子,当起“家庭理发师”来。过了不久,这“家庭理发师”的职务就传给了大孩子。延园离家后,又传给了老二,老二把这任务一直担任到现在。
        孩子们身上平常都不放钱,也从不随便向父母要钱。每次买东西找回的钱,回家后都交给大人,谁也不落自己的腰包。家里有吃的东西,谁都不动手先拿。孩子们把朴素当做美德,给什么穿什么,从不挑挑拣拣。老二有件衣服破了,他找了几块碎布,拿到缝纫机上补一下,又穿了一些时候。荆振昌并非买不起像样的衣服给孩子们穿,而是觉得不能娇惯孩子,让孩子们生活艰苦些,就可能多一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这方面,他还有过一点小的教训。他的三个大孩子是男孩,后来生了个女儿,他爱人不免格外欢喜,特意取名叫“如心”。自小就给她打扮得漂漂亮亮。如心被照料得比哥哥们都周到,不光穿得比哥哥们好,就是吃东西,也总是让她先挑;家务活儿,也总是让她少做。慢慢地,如心就养成了个不好的习惯:她在家里,手脚不如哥哥们勤快,脾性也不那么温顺。为了纠正她这个毛病,荆振昌夫妇在她身上付出了最多的精力。
现在如心的娇气已逐渐被克服,她做家务事比以前勤快了,也学会自己洗衣服
、钉鞋。
        荆振昌和杜玉清更为关心的,是对孩子们进行品德教育。前几年,小六还没上学,杜玉清交给他一件差事:每天早晨到楼下去取牛奶,并且把邻家的牛奶也捎带回来。有一天,邻家的牛奶不见了;问小六,小六说不知道。妈妈看出他的神色不对,就耐心地问他牛奶怎么会平白无故少了一瓶?这时候,哥哥从楼梯后面发现了破牛奶瓶子。妈妈对小六说:“牛奶瓶摔破了不要紧,你可不能撒谎。撒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她立刻叫孩子拿着自家的一瓶牛奶,给邻家送去。
        有一次,因为哥哥有事,小五、小六到理发店去理发。理完发回来,杜玉清就听见有人说:理发店丢了两毛钱。她想:“莫非是孩子们拿了?”问孩子,孩子说没拿。她觉得事情虽小不能放松,就再三启发,再三询问,孩子们终于承认了拿钱的错误。这以后,家庭里再也没有发生过这种事情了。
        每当进入寒暑假,荆振昌就要召开一次评比会,谁的功课好,品行好,由大家来评议。到了假期结束,孩子们又各人带一份自己写的假期生活的汇报材料,交给学校老师。荆振昌和杜玉清把家庭和学校看作两个互相紧扣的环节,他们总是努力配合学校教育孩子。每次学校开家长会,他们总要抽空去参加。 在父母亲的严格要求下,孩子们都养成了自觉地遵守纪律和努力学习的好习惯。
        有人问荆振昌:“工作这样繁重,又要为孩子的成长这样操心,精力能分得过来?”他说:“教育子女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孩子们的步子走得是正,是歪,家长的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现在即使分出一些精力,又有什么值得吝惜呢?我们要配合学校和社会,把孩子教育得像个新社会的青年,成为
红色接班人,这才问心无愧。”(据新华社讯)


分享按钮>>荆凤岗:(1926—)字鸣九,江苏丹阳人。
>>宣姓家谱文献: 各地图书馆藏宣姓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