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浩:其名著《笔法记》开中国山水画系统理论之先河

    中华荆氏网 2008年12月31日 美术报


荆浩《笔法记》探源
美讯在线网 www.m6699.com 2008年 12月 01日 09:25 人气指数:57 来源:美术报
荆浩,五代山水画大师,其名著《笔法记》开中国山水画系统理论之先河,光照千余年,至今仍为山水画指南。他提出山水画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其中“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又提出用笔“四势”(筋、肉、骨、气),其中“生死刚正谓之骨”。这些名言至今仍为理论界津津乐道。《笔法记》最后还要求画家“可忘笔墨,而有真景”。这,今日画家也难于做到。

千余年前的荆浩何以有如此高的见解?难道如他所说:山中遇一叟传笔法?不是的,这只是写作手法,见解的真实源泉是他隐居太行山数十年,每天观山作画的经验总结。《笔法记》一开始便写道:“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有日登神钲山四望,回迹入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疾进其处,皆古松也。——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知其真。”这便是《笔法记》超前见解的由来。

洪谷,数亩之田,神钲山古松——太行山有没有这些呢?眼见才是实。

2008年10月中旬,余应邀到太行山作画,迫不及待去寻找荆浩踪迹。车到“洪谷山旅游区”大门,办过入门手续又坐车进山,很快到了停车场,前面已无车道,便下车步行。路越行越陡,沿着山谷向上去,两侧是高大的岩石大山,我边走边拍照,被美景激动着,不知困难与危险。大约过了40分钟便到荆浩隐居处。见到政府设立的石碑,碑文写道:此地为五代山水画大师荆浩隐居处。河南省沁水(今济源)人,通经史,能诗文,书法,工佛像,尤精山水。唐末避战乱,隐居洪谷,写生作画,创立了“全景式山水画法”。

石碑后面有一片较高平地,四级残存石阶可步上去,能看出这是建过房子的屋地,约有100平方米。屋地前面遗留有很古老的石磨和石臼,传说是荆浩当年用物;至于耕而食之的数亩田,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当地群众说:谷里没大片田地,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千余年过去了,星移物换,小块田地也早已不成田地了。大家很羡慕荆浩当年生活在这里,水土真好,住宅倚大山而面清流,耕而食之,高山奇松怪石赏而绘之。

根据《笔法记》,古松在神钲山上。这山,鲜为人知,带我们上山的市府干部也不知道。幸好在隐居处西边有新建大楼,是今人创办的“荆浩隐居处写生基地”,常年接待画家,提供食宿,老板郭吉林先生指着大楼后面大山说:这一座便是神钲山。我们立即去攀登神钲山,脚下石阶是去年才修建的,为发展旅游集资修路。路很陡,每走一段便须停下喘气。该山路环绕神钲山通到山顶。我们上去了,但很失望,古松一棵也没有,经了解,是二十多年前被砍去作燃料,说是留之无益。至于石鼓岩,就在西面隔涧处,形似鼓,也无松,涧中杂草灌木丛生,无路可走,只好远远拍照。

下了山,投写生基地吃中餐,主人拿出画集,让我们看荆浩山水画,并指出画中的山,是根据这里哪座山画的。荆浩存世山水有两图,其一《雪景山水图》(藏美国);其二《匡庐图》(藏中国台北)。两图皆立式构图,表现崇山峻岭,但山质不同,其一是石山,重重山峦阳刚大气;其二是土石结合的山,用披麻皴描写,层次井然,柔和秀美。前图是太行山面目;后图是庐山面目。这是荆浩深入生活,师造化的结晶。他在《笔法记》中说:“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茍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

荆浩的生活经验产生了他的理论;荆浩的绘画作品体现了他的理论。


作者:丘金峰


分享按钮>>荆鸿:搜“万家姓”,第10000个中国姓氏“公”。
>>司马迁《史记》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