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鸿:从编辑到篆刻
- 中华荆氏网 2009年3月8日 网络
荆鸿:从编辑到篆刻
--------------------------------------------------------------------------------
金羊网 2007-07-14 15:19:54
人物·纪实
刘元举
三十多年前认识的荆鸿,是诗人的荆鸿。那个年月的工人诗人远比其他诗人更具光环。他当时在旅顺玻璃制品厂,那个工厂涌现出一批玻璃般的诗人。我之所以将其称作玻璃般的诗人,是因为玻璃属性一则透明简单,二则易碎性太强。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吧,胸有大志的
荆鸿在他诗风正劲的时候,却悄然沉潜在自己的金石世界,鼓捣起了卜辞金文。
荆鸿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调到辽宁日报社当副刊编辑的。那时候爱好文学的青年人如过江之鲫,大批围绕在他的身边,他如同教父指点江山。当时他扶植了很多文学青年,却不见他培养一个篆刻的学生。及至三十年后,我在番禺与他相见时,却看到了他的满桌的金石弟子。这些弟子们纷纷前来给他敬酒,那是一份虔诚的感激与祝福。
其间,有一位侏儒引起了我的好奇,他叫大石(荆鸿送他的名字),讨饭讨到了荆鸿在广州的刻印社门口。或许由于他是山东人,也或许是因为他的目光中透出了金石之缘,荆鸿把他请到屋子里,问他想不想过来学艺。大石瞪着好大一双眼睛,想了半天还没想明白,他说他要回去想想,两天后再给答复。结果,他两天后来了。
说到这件事时,荆鸿却并未表白自己的功劳,面部依然漾荡着微笑说,是一种缘分。
平和,是一种性格抑或是一种境界?年轻时的荆鸿平和,不喜欢言语,年老的荆鸿依然这般平和而寡言。他现在拥有了财富,这份财富是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双重财富。
然而,有谁能想到,他是由东北的一个省级党报的资深编辑,漂泊三年在路上,从而成就了一段篆刻艺术家的传奇。
一路上,他与妻子风风雨雨中经历无数的艰辛,却怎么也没有改变一如既往的平和。甚至说到伤心处,他的声音也是平和而绵软的。倒是他的妻子会以激动的音调真实传递出岁月对于他们的不公平。
由资深编辑,到一位蜚声海内外的岭南篆刻艺术家,这其间不仅有着人生的跌宕岁月,更有着一个灵魂的深度锻造。已然花甲的荆鸿看上去还是如同年轻时候那般,微笑如佛。
果然,他的平和与佛有缘。静下来翻读荆鸿这几年出版的四部书中,有一部《金刚经心得》。这是经他翻译的金刚经。星云大师为本书题辞“心怀度众慈悲愿,佛光普照五大洲”。
荆鸿对国学也有研究。他的篆刻艺术正是建立在这种深刻的研究与认知上。因而,他的篆刻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比如,他出版的篆刻艺术《三字经》。这部经典,是他用篆刻印章刻下来的。这个想法就是独特的,更为独特的,是他根据内容而设计的印章。比如,“人之初”这方印,就刻得浑厚而天然,有种远古的拙朴之感;而“性本善”这个印,便笔致清雅,刀法挺秀。让你感觉不到一丝的弯屈或扭曲;“养不教,父之过”这个方正之印分为两部分,每部分三个字,分别用阴刻阳刻相区别,字与字之间的结构方面,不仅外形关系极具古朴审美意义,内在的意义更具耐人寻味之处。篆刻家的匠心足够揣摸的了。
他的另一部篆刻专著《藏书印》则是他对于东方文化与阅读心理的精妙传递。“巴金赠书”印,小而朴拙,且四个边角皆有破边,取通达之意?一下子就能让我联想到这位矮小清瘦的文坛巨人的神态来,他曾经在一幅他的速写上签名:“巴金:一个小老头”;臧克家的藏书印也形肖神似,灵性盈动;还有作家石湾的印,那个“湾”字刻得九曲回肠。
荆鸿始终在执著的探求或执拗的实践之中前行,他刻了约2万方的印章,铺开来会是一片惊心动魄的海洋。
分享按钮>>荆启荣,1913年生, 平陆县南洪池人。
>>荆氏祖茔---河南省武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