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氏文化古迹】夏商古村落——盖冶村
- 中华盖氏网 2016年10月17日 陈永杰
作者:陈永杰
盖冶村位于沂源县中庄镇驻地东南的沂河冲积平原上,为夏商古村落,因古时冶铁而得名。唐敏等编《山东省古地名辞典》说“盖冶即盖邑音转演化而成”,恐不确。
春秋时期盖冶村为齐国盖邑,西汉为盖县治所,后属东莞、东安郡(县)。
关于盖,《孟子·公孙丑下》记载:“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腾,王使盖大夫王驩(欢)为辅行。王驩朝暮见。反齐腾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腾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杨伯峻《孟子译注》,第97页)赵岐注:“盖,齐下邑也,王以治盖大夫王驩辅行。辅,副使也。王驩,齐之谄人,有宠于齐,后为右师。”阎若璩《四书释地》说:“以半为王朝之下邑,王驩治之;以半为卿族之私邑,陈氏世有之。”(引自杨伯峻《孟子译注》注文)王驩,字子敖,齐王宠臣,为盖大夫,后为右师,是个谗佞小人,孟子从心里看不起他,所以虽与王驩朝夕相处,在往返齐国和滕国的路上,也没和独断独行的王驩谈过公事。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35山东青州府沂水县,盖城条下:“县西北七十里。齐邑也。陈仲子兄戴,盖禄万锺,又王驩为盖大夫,即此。汉置盖县,属泰山郡。”
《路史·国名纪七》:盍,古杂国。并云:“盍,盍公先国王驩(欢)为大夫,齐地,在沂水西八十(里)。王信为盍侯即此(景帝封后兄)。音蛤,盍阝也,记并作蓋、蓋阝,乃音冠盖。”
汉刘向《列女传》中有篇《盖将之妻》,在“戎伐盖,杀其君”后,这位“盖之偏将丘子”的妻子,要求丈夫愚忠于君,强词夺理地硬逼丈夫以死殉君。
盖,即盍,音gě,齐国邑名,即《孟子》中记载的“盖大夫王驩”、“兄戴盖禄万钟”之“盖”,曾为春秋时期齐之世家仲子之兄陈戴的封邑(采邑),故城即今沂水县西北80里(70里说误),沂源县东里镇东安村东安故城。据《续山东考古录》卷21沂水县条载:“周纪浮来邑(一作包来、邳来),又莒密邑、蚡泉邑,又阳国后入齐,根牟国后入鲁,又战国齐盖邑。”
从文献记载来看,东安村一带在夏商时期为盍国地,古杂国之一。春秋时期属于纪国浮来邑,战国时期属于齐国盖邑。齐国占领了东安一带后,在此设置盖邑进行管理。从考古调查资料来看,年代上东安故城与盖邑的年代也是相符合的。而山东大学任相宏教授在2003年第1期《考古》杂志发表的《山东沂源县姑子坪周代遗存相关问题探讨》一文,却有不同看法,认为根据可靠的文献记载,周代沂源境内又只有两邑,一是浮来邑,一是盖邑。因此如果说东安是周代浮来邑的话,那么姑子坪遗址就是周代的盖邑所在地。
又盖、奄古字相通。丁山著《商周史料考证》:“南庚自庇迁奄,奄,当即左氏昭公元年《传》云‘周有徐奄’,九年《传》云‘蒲姑商奄,吾东土也’的奄。到了商末,奄已成为东方大国。《孟子滕文公》说:‘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周公‘诛纣伐奄’,在《韩非说林》上则总谓之‘商盖’云,‘周公将攻商盖。辛公甲曰,不如服众小以{去刄}大。乃攻九夷,而商盖服。’”丁著中还说,奄的地望,据雷学淇《纪年义证》的考证,奄为东方之国,近鲁之地,且奄地多山。据此,盖地或为古奄地。
春秋战国之后的盖邑(县),史籍有如下记载:
司马迁《史记·卷十九·惠景闲侯者年表第七》:“盖,以孝景后兄侯。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侯偃坐酎金,国除。”《汉书》(1271页):“泰山郡,高帝置。属兗州。……县二十四:……盖,临乐子山,洙水所出,西北至盖入池水。”《后汉书》:“泰山郡,高帝置。十二城……盖,沂水出。”
郦道元《水经注》:“沂水出泰山盖县艾山,亦或云临乐山。……沂水东南流,左合桑预水。……沂水又东南,螳蜋水入焉。……沂水又东迳盖县故城南,东会连绵之水,水发连绵山,南流迳盖城东,而南入沂。”元郭守敬在“洙水自山西北迳盖县”句下按语:“汉县,属泰山郡,后汉因,魏属东莞郡,晋因,元康以后为东安郡治,宋、后魏因。在沂水县西北百二十里,今盖邑庄。”
乐史《太平寰宇记》:“汉盖县城,在城西北八十里,本齐邑,汉以为县。景帝封王皇后兄信为盖侯。后汉属泰山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城置东安县,属莒州,后废入沂水县。”
清《嘉庆重修一统志·沂州府·古迹》:“盖县故城,战国齐邑,汉为县,属泰山郡。景帝五年,封后兄王信为侯邑。后汉永平二年,割属琅琊国。章帝时,复故。晋属东莞郡。元康元年,析置东安郡,治此。宋魏因之。北齐徙郡治东莞,省县入焉。隋开皇十六年,复置东安县,属琅琊郡。唐初省。《寰宇记》:故城在沂水县西北八十里。”
清道光《沂水县志·纪事掌故》:“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封王信为盖侯。”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盖城,汉置盖县,属泰山郡,景帝封后兄王信为侯邑。后汉亦曰盖县。晋改属东莞郡,惠帝时析置东安郡治此,刘宋及后魏因之。后齐改东莞郡曰东安,而故东安郡及盖县俱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东安县于此,仍属莒州,大业末废。”
据唐敏等编《山东省古地名辞典》:“盖邑,战国齐邑。汉于邑置盖县。遗址在今沂源县驻地南麻镇东南18公里,中庄乡盖冶村。盖冶即盖邑音转演化而成。”“盖县,汉置县,属兖州泰山郡。治战国齐盖邑,遗址在今沂源县驻地南麻镇东南18公里,中庄乡盖冶村。后汉末改属东安郡,晋因之。高齐省盖县入新泰县。”
《临沂地区志·卷一·行政区划·历史沿革》:“盖,春秋时邑。旧址在今沂源县东里店以西的盖冶村。春秋时齐邑。汉初置县。属泰山郡。东汉为侯国。59年(明帝永平二年)改属琅琊国。80年(章帝建初五年)复属泰山郡。三国时期属徐州东莞郡。两晋时期为县,属徐州东莞郡。南朝宋时为县,属徐州东安郡。北魏时期为县,属南青州东安郡。(《魏书·地形志》)”“东安,汉置盖县。北齐省,其地并入新泰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东安县为沂水县,另在盖县故城置东安县。属琅琊郡。治所旧址在今沂源县盖冶村。”
综合以上记载,春秋战国之后的盖地历史沿革情况大体是:
西汉景帝元年(公元前155)封后兄王信为侯邑,于盖邑置盖县,属泰山郡。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侯偃坐酎金,国除。东汉因之,为侯国。后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割属琅琊国。章帝建初五年(80年)时,复属泰山郡。后汉末改属东安郡。东汉曾省卢县(治今蒙阴县坦埠镇故县村)入盖县,称为卢上里。三国魏属徐州东莞郡。两晋时期为县,属徐州东莞郡。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析置东安郡,治此。南朝宋时为县,属徐州东安郡。北魏时期为县,属南青州东安郡。高齐省盖县入新泰县。隋开皇元年(581)废盖邑,后沿革为盖冶村。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于此城复置东安县,属琅琊郡莒州。唐初省入沂水县。
盖县遗址在今沂源县驻地南麻镇东南18公里,中庄镇盖冶村,村处沂河北岸,韩庄河、沂河交汇处。
盖冶村的冶铁、汉墓群等古文化遗存较有价值。冶铁遗址位于盖冶村南,分布面积约2万平方米。地面暴露有大量的烧结物残渣、烧土、铁块等,曾出土过重达数百公斤的生铁块。汉代墓葬遗址,分布在长200米、宽60米的山坡台地上,地面散见花纹墓砖等。采集遗物有陶罐、陶壶、铜剑等。
如今村南遗址处正大搞土建,修路建房,估计三五年之后,冶铁遗址处将会是一片水泥凝固物。
村南一山,即韩王崮,村、崮之间是沂河。沂河自村西边北来,至韩王崮北侧折而东流,在盖冶村附近形成一个大大的“L”形,盖冶村即坐落在沂河折角的东北处。
盖冶小学有古银杏树两株。一株位于学校门口东南约10米处,主干中空开裂,上部用铁环固定。另一株位于学校后院。均粗大茂密,有焚烧痕迹,村民讲为抗战时期日本兵所为。
2013年6月8日
主要参考资料书目:
《太平寰宇记》,[宋]乐史,中华书局,2007年;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60年;
《列女传译注》,张涛译注,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商周史料考证》,丁山著,中华书局,1988年版;
《山东省古地名辞典》,唐敏等编,山东文艺出版,1993年10月;
《临沂地区志》,中华书局,2001年11月;
《山东古国与姓氏》,逢振镐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分享按钮>>【盖氏文化古迹】盖家沟的历史
>>关于贵州何氏参加第17届世界何氏恳亲大会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