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氏古代名人】卢水人盖吴起义
- 中华盖氏网 2016年11月10日 盖永德
卢水胡是汉代至南北朝时期活跃于中国西北的少数民族,族源复杂,既有匈奴、月氏的成分,又在民族演进中吸收了羯族、氐羌乃至汉族等部族,因而兼具白种人和黄种人的特征,其核心成分被认为是源自商代的卢方。历史地理 卢水胡活动于中国西北部,分为三大部:泾渭流域的安定卢水胡,河西走廊的临松卢水胡、河湟谷地的湟中卢水胡。安定郡是卢水胡的发源地,境内有卢水(又名泸水)向东南流入泾河,自古便是羌戎杂居的半农半牧地带。卢水之名源于殷商时代的西戎卢方,卢方是以现在的甘肃平凉崆峒山为根据地的部落方国。 武王伐纣之后,西戎卢方和西迁泾渭流域的彭人部落逐渐融合成为彭卢戎,活动于现在的甘肃东部和宁夏南部。
卢水胡在东汉时期主要居住在河西地区的临松郡,即今张掖南卢水一带。这里水草丰盛,冬暖夏凉,宜于放牧。魏晋时期,卢水胡由临松向外移动、发展。一部分迁徙到了今四川西北部;一部分迁徙到了陕西;一部分迁徙到了凉州。
卢方是商代的重要方国,叛复无常,殷墟妇好墓中曾经就出土过一件带有卢方字样的大玉戈。戈长38.6厘米,厚0.6厘米,上面刻有“卢方皆入戈五”字样。意为卢方首领入贡商王五件玉戈。商末周初,卢方加入了周武王伐商的行列之中。《尚书·牧誓》中记载“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关于《牧誓》中的 卢、彭二族的具体位置,根据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孔安国对《尚书》的考证,是在西汉国都长安的西北,也就是在泾渭流域的西北部,这一代毗邻周人的周原,与周和西戎的关系密切,现在的地图上仍可找到泾渭流域的两条河流——茹水河(又名茹河、茹水)、葫芦河,很可能就是卢人和彭人的故园。卢人彭人比邻而居,在周代渐渐融合为一族,被称之为“彭卢戎”,是太原(古地名,范围涵盖甘肃庆阳和宁夏南部)五戎(义渠戎、郁郅戎、乌氏戎、朐衍戎、彭卢戎)之一。
盖吴祖上或者来自甘肃。
据说陕西盖氏来自甘肃。
[一位县令解决文化冲突的一个探索性方案]载:
——陕西福地水库西魏佛道混合石窟的图像与观念
作者 李凇 《宗教学理论与宗教史研究》
盖姓,则是北魏时期沮河流域匈奴族卢水胡的族姓.当时居住在黄陵和宜君县一带的卢水胡,是由甘肃地区沿着沮河迁移来的. 黄陵县的麦洛安石窟,开凿在桥山乡麦洛安村以东0.5公里的北山石崖 上,是一所高,宽,深都在3米左右的方形平顶窟...
北朝时是汉族与鲜卑、羌等少数民族杂居之地。从福地石窟中供养人的姓氏看,除汉族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如似先姓、盖姓、贺姓和白姓。魏孝文帝全面汉化政策以后,关中很多少数民族改为汉姓。似先氏,本“高丽余种”(《通志氏族略》),后改为似氏。盖氏,正如靳之林所指出,是鲜卑族卢水胡的族姓,黄陵县和宜君县的卢水胡是沿沮河从甘肃迁移而下来的。(注:靳之林,《陕北发现一批北朝石窟和摩崖造像》,《文物》月刊,1989年第4期,第83页。)《魏书》说他们本为鲜卑族盖楼氏,后改为盖氏。北魏太武帝时曾有杏城(今黄陵县一带)盖吴谋反而引发灭佛之事,(注:魏收,《魏书》卷一百一十三《官氏志》,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011页,第3033-3034页。)由此可推知盖氏与佛教的密切关系。今之黄陵县香坊石窟(佛教)供养者姓名有盖氏和似先氏,(注:靳之林,《陕北发现一批北朝石窟和摩崖造像》,《文物》月刊,1989年第4期,第62页。)可为佐证,并可从中看出二姓为联姻关系。
《魏书》记载:
“六年春正月辛亥,车驾行幸定州,引见长老,存问之。诏兼员外散骑常侍宋愔使刘义隆。二月,遂西幸上党,观连理树于泫氏。西至吐京,讨徙叛胡,出配郡县。三月庚申,车驾还宫。诏诸有疑狱皆付中书,以经义量决。是月,酒泉公郝温反于杏城,杀守将王幡。县吏盖鲜率宗族讨温。温弃城走,自杀,家属伏诛。”
杏城一直是卢水胡聚居的地区,而郝氏、盖氏是卢水胡中的两大豪族大姓。北魏采取“以夷制夷”的措施,以卢水胡人中的豪强大姓为地方军政长官,郝温便是当时的杏城镇将。太平真君六年(445)三月,郝温反于杏城。郝温叛乱后,盖氏作为另一豪族大姓便乘机而起,“县吏盖鲜率宗族讨温,温弃城走,自杀,家属伏诛。”从县吏盖鲜率宗族讨温这件事可以看出,两个豪族之间有矛盾,在这次郝温叛乱中,身为县吏的卢水胡强族盖鲜没有与郝温联合,而是选择了与北魏朝廷合作,镇压了郝温叛乱。
然而,郝温叛乱却拉开了另一场更为长久的叛乱的序幕,就在平定郝温叛乱六个月后,即太平真君六年九月,卢水胡盖氏家族的盖吴又聚众反于杏城。
关于盖吴起兵,《宋书》《索虏传》记载:“先是,虏中谣言:灭虏者吴也。焘(拓跋焘)甚恶之。二十三年,北地泸水人盖吴,年二十九,于杏城天台举兵反虏,诸戎夷普并响应,有众十余万。焘闻吴反,恶其名,累遣军击之,辄败。”
此处记载为:“北地泸水人盖吴”,并未确指盖吴为胡人。
《魏书》记载:“九月,卢水胡盖吴聚众反于杏城。冬十月戊子,长安镇副将元纥率众讨之,为吴所杀。”
北魏盖吴起义
盖吴起义,发生于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是以盖吴为首的关中汉族和汉化的“五胡”民族,反抗鲜卑族拓跋氏野蛮统治的武装起义。
盖吴(417——446年),北魏时期关陇人民大起义首领。他是卢水胡人(匈奴左沮渠部后代),生于北地郡(治今陕西富平县东北古义亭城)。盖吴为叛徒所杀(一说在作战时中流矢而亡)。
历史背景
魏太延五年(439)北凉灭亡。北魏王朝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长达一百多年的五胡十六国混战局面。但是,拓跋氏统治者主宰中原之后,对北方各族人民实行残酷的掠夺和压迫。农民四处逃亡,田地荒芜,十室九空,陇东、关中尤甚。民族矛盾和阶段矛盾十分尖锐。[1]
事件过程
举行起义
在这种形势下,29岁的青年英雄盖吴,于魏太平真君六年(445)九月,在杏城(今陕西黄陵县)聚众起义。关陇地区的汉、胡、屠各、氐、羌各族人民纷纷响应,很短时间,起义军就发展到十万人,声势浩大。十月,北魏驻守长安镇的副将元纥出兵镇压起义,被义军打得大败,元纥临阵被斩。北魏朝廷震动,太武帝拓跋焘忙命将军叔孙拔统辖并、秦、雍三州兵马,驻防渭北,阻击起义军南下。
势如破竹
十一月,盖吴派遣部将白广平率部西攻新平郡(治所在今陕西彬县),一举得胜。义军继续西进,攻下了千城(今陕西陇县),杀了魏军守将。盖吴自己率主力南下,攻打关中重镇李润堡(在今陕西蒲城县东北)。他一面分兵东进黄河沿岸,一面分兵西攻长安,与魏将叔孙拔激战于渭北一带。在盖吴起义的影响下,黄河东岸山西境内又爆发了薛永宗领导的三千多人的农民起义,与盖吴东西呼应,受盖吴统帅。关中西部的氐族人民也纷纷起义,支援盖吴义军。这样,东起黄河,西到秦陇高原,农民起义势成暴风骤雨,席卷五州之地。盖吴自称天台王,建立政权,设置百官。这时,北魏朝廷惊恐万状。太武帝忙命殿中尚书元处真、尚书慕容嵩率领两万精锐骑兵围攻薛永宗;又命殿中尚书乙拔等率领四万人马直奔关中,来战盖吴起义军,但都遭到起义军的沉重打击。
北魏征讨
太平真君七年(446)初,太武帝拓跋焘不得不亲自出马,率领六万精兵进入东雍州(治今山西新绛县),指挥围攻薛永宗。面临敌军的强大攻势,薛永宗终于失败。于是,拓跋焘继续南下,由晋南入关中。盖吴见魏军来势凶猛,只得退回北地、杏城一带。但他又受到魏将乙拔部的攻击,义军暂时失败,盖吴逃出。
起义失败
五月中,盖吴又在杏城收集散部,重举义旗,号称“秦地王”.他两次派遣使者南下联络南朝的刘宋政权,请求出兵共同攻魏,并提出了“以义伐暴”、“五州同盟”的口号。南朝宋刘义隆委任盖吴为都督关陇诸军事、安西将军、雍州刺史、北地郡公。并命雍、梁两州刺史发兵屯于边境,声援盖吴义军。义军发展迅速,北魏朝廷大惊,拓跋焘一面命关中的魏军围攻,一面又调冀、定、相三州的两万骑兵赶奔关中,驻屯在秦岭山口,堵截起义军南来。同时,北魏朝廷又利用收买内部变节分子的手段,分化瓦解盖吴的部下。八月,义军内部出了内奸。盖吴在肃清内部时被叛徒杀害。势单力薄的白广平部也被魏军打败。其弟吾生率余部进入山区,又坚持了很久,才最后被镇压下去。
《魏书》卷四十 列传第二十八 陆俟
世祖征蠕蠕,破凉州,常随驾别督辎重。又与高凉王那渡河南,略地至济南东平陵,徙其民六千家于河北。又以俟都督秦雍二州诸军事、平西将军、长安镇大将。与高凉王那击盖吴于杏城,大破之。获吴二叔,诸将欲送京师,俟独不许,曰:"夫长安一都,险绝之土,民多刚强,类乃非一。清平之时,仍多叛动,今虽良民,犹以为惧,况其党与乎?若不斩吴,恐长安之变未已。吴一身藏窜,非其亲信,谁能获之?若停十万之众以追一人,非上策也。不如私许吴叔,免其妻子,使自追吴,擒之必也。"诸将咸曰:"今来讨贼,既破之,获其二叔,唯吴一人,何所复至?"俟曰:"吴之悖逆,本自天性,今若获免,必诳惑愚民,称王者不死,妄相扇动,为患必大。诸君不见毒蛇乎?断其头犹能为害,况除腹心疾,而曰必遗其类,其可乎?"诸将曰:"公言是也。但得贼不杀,更有所求,遂去不返,其如罪何?"俟曰:"此罪我与诸君当之。"高凉王那亦从俟计,遂遣吴二叔,与之期。及吴叔不至,诸将各咎于俟。俟曰:"此未得其便耳,必不背也。"后数日,果斩吴以至,皆如其言。俟之明略独决,皆此类也。迁内都大官。
盖吴被他两个叔叔杀死。此陆俟之计谋。由此可知,卢水胡盖氏在此次起义后并没有被灭族。
事件影响
这场起义历经一年时间,沉重地打击了北魏政权的统治,也同时促使了北魏朝廷向汉化改革方向的迈进。
分享按钮>>集装箱半挂车价格今年行情高涨因果
>>揭秘骗钱|敬告全体何氏宗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