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氏家谱源流】盖姓族人是炎帝后裔 盖姓源自姜姓
- 中华盖氏网 2017/4/29 5:24:44 邱学永
作者:邱学永
节选:
姓氏,是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姓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母系氏族阶段。当时以母系血统为纽带形成了一个个氏族,每个氏族为区别于其他氏族,必须有一个称号,这些称号就是姓。从“姓”字的构造来看,它是个会意字,从女从生。《说文》:“姓,人所生也。占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户,因生以为姓,从女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表明由同一女性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
最初的同姓不会很多,但随着后代不断繁衍,同姓自然会越来越多。同姓的氏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到各地,这些分支除了共同的姓之外,又有一些特殊的称号作为自己的标志,这就产生了氏。
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顾炎武《日知录·原姓》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出现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的现象,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宋代史学家刘恕在《通鉴·外纪》中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上古八大姓
中国人的姓氏都出于华胥氏之后,同属炎、黄子孙。据古文献记载,中国人的姓起源于上万年前对风、雷、云等的崇拜。伏羲、女娲为风姓,神农氏为雷姓,黄帝以云为官,有云姓。因此,中国最早的姓,是风姓;中国最早的氏,是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等。在华人的数以万计的姓氏当中,最古老的是“姜”姓、“姬”姓,姜姓的族人是炎帝的嫡系后裔,姬姓的族人是黄帝的嫡系后裔。
人类最早生活在母系社会里,中国人的姓氏追根溯源,也都与母系社会有关,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比如,上古八大姓,一说是:姜、姬、姚、嬴、姒、妘、妫(guī)、姞;另一说是:姜、姬、姚、嬴、姒、妘、妫、妊。
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同时,这些姓氏在经过漫长的世袭与演变过程中而变化,尤其是在周朝周武王分封诸侯国后,许多贵族为纪念封地而改姓,因此,就演变成了更多的姓氏。可以这样说,中国如今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上古八大姓演化而来的。
炎帝为姜
相传公元前4856年前,在轩辕丘有个以龙为图腾的部落,首领名曰少典氏,他是伏羲氏直系的第七十七世孙,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二是附宝,他们是姐妹俩,是有蟜氏之女。
《国语·晋语》曰:“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姜姓来源于远古的炎帝神农氏,关于这种说法,在许多文献中,都有记载。《说文解字》记载:“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元和姓纂》记载:“炎帝生于姜水,因氏焉,生太公,封齐,为田和所灭,子孙分散,后为姜氏。汉出以豪族徙关中,遂居天水”。《广韵》记载:“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其后为齐、甫、申、吕、纪、许、向、芮。”由此看来,姜姓是以水名命姓的,是炎帝神农氏因生于姜水而姓姜的。姜水,根据《水经·渭水注》的解释,是“岐水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也就是岐水的一部分称为姜水。身为我国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神农氏,出生于陕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于是他就以姜作为自己的姓,其子孙世代相传,姜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而作为炎帝神农氏嫡系姜氏后裔建立的齐国,为春秋五霸之一。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朝末年人。
《郑语》说:“姜,伯夷之后也。”姜子牙是炎帝第十五世嫡孙伯夷的第三十六世嫡孙,伯夷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从其封姓,故以吕为氏,出生地主要有东海说和河内说。《孟子》的《离娄上》和《尽心上》两章都提到姜子牙“居东海之滨”,《吕氏春秋·首时》也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史记·齐太公世家》也说他是“东海上人”,但这些说法都很笼统含糊。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得较为明确:“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水经注·齐乘》也说,“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姜子牙曾经穷困,年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西伯。西伯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西伯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太公,与太公谈论后西伯大喜,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纣兵大败,纣王登台自焚而死,从此商亡周立。姜子牙在齐国的时候,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尊贤尚功,举贤任能,开放工商之业,发挥渔业盐业优势,因而人民多归附齐国,齐成为大国。到周成王年幼即位之时,管蔡叛乱,淮夷也背叛周朝,成王派召康公命令太公说:“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此间五等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讨伐。”齐因此可以征讨各国,形成大国,定都营丘。
姜子牙共育有十三子一女,儿子:丁、壬、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女儿:邑姜,是周武王姬发的王妃,西周王后。
由于姜子牙的良好开端,根基稳固,使齐国成为地大国强的分封国,自姜子牙开国传承到二十四世,共计600余年。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田氏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奉邑入于田氏,姜氏从此退出了齐国的政治舞台,史称“田氏代齐”。
由于姜子牙姓姜,其分封国为齐,后人称之为姜齐国。姜齐后裔十分繁盛,分布地域十分广泛,遍布世界各地,美国、韩国、日本及泰国等地还成立了世界姜氏宗亲总会及其分会,韩国知名人士姜锡柱先生考证其族谱后,认为他是炎帝的第一百五十四世孙,姜子牙的第一百零一世孙。
与姜同为炎帝神农氏后裔的,还有“齐、甫、申、吕、纪、许、向、芮”8姓。姜姓还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比如,江、习、吕、齐、尚、强、邱(丘)、时、连、谷、苗、丁、贺、柴、聂、钟、骆、浦、章、易、左、文、晏、陆、向、国、年、柯、崔、高、卢、查、景、青、铭、池、桓、厉、井、孝、盖、平、壬、奇、枋、绍、其等姓的重要起源之一。
炎帝部分后裔姓氏
炎帝直系后裔,部分姓氏为:姜、江、习、吕、 许、谢、纪、邱(丘)、时、齐、强、尚、封、黄、徐、秦、赵、己、董、彭、秃、妘、曹、斟、芈、苗、左、薄、赖、逄、申、向、文、骆、充、连、国、饶、盖、阚、易、崔、高、章、贺、陆、青、铭、池、柯、卢、井、富、栾、厉、桓、景、聂、查、庆、焦、望、戎、郦、畅、谷、浦、移、麻、孝、懿、灵、移、晏、平、壬、奇、枋、绍、其、檀、闾、即、棠、竹、汲、年、甫、芮、楂、丁、梁丘、淳于、东郭、太公、将具、丁若、乐利、申屠、高堂、东宫、士强、仲孙、齐季、子襄、子雅、子尾、子乾、子工、子夏、雍门、闾邱、卢蒲、卢门、翰公、公牵、公旗、臼季、左丘、闾公、公纪、余丘、车门、虞丘、南郭、北郭、於陵、章仇、三苗等。
古代少数民族融合汉族带来的姓
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等。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的。
北宋钱塘的一个书生,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作为儿童识字读物,这就是后来的《百家姓》。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因此,流传至今,印象极深。《百家姓》本来收集411个姓,后来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中国姓氏文化历经了上万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宗族观念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融合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作用。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中国谱牒学,不仅在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发展,而且在生命科学中也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并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通过对我国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的研究,来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规律等,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