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氏文化古迹】探讨《山海经》中盖国在哪里?

    中华盖氏网 2017/7/4 12:39:09 盖永德


探讨《山海经》中盖国在哪里?

关于盖国,众说纷纭。

关于朝鲜,众说纷纭。

关于列阳,众说纷纭。

……

盖国 网络文章 节选
《海内北经》载: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
盖国,是朝鲜半岛上的一个部落,而[钜燕]则是战国七强之一。这是中国古文献中首次使用[倭]来指称[原日本人]和古日本。据考证,[盖]指的是朝鲜半岛上的盖马国,盖国地在辽东、北朝鲜。

盖国人在东北朝鲜半岛北部建立了盖国。以后又与马氏族建立了盖马国。其国境中的高原命名为盖马高原,其山脉称盖马大山。

 

公元26年,盖马国被高句丽国第三世太(大)武神王征服。

盖国从周初即前1042年到1021年前后迁移到朝鲜北部立国,到公元26年再次被灭,前后可能经历了千余年。

盖国 搜狗百科

盖国是一个先秦著作中记载的国度。中国曾出土铭文《王伐盖侯周公谋禽祝禽又胀祝王易金百孚禽用乍宝彝》,周初成王(西元前1042年至1021年)时,盖国多次起兵反抗周朝,盖国贵族被周成王平定。
《山海经·海内北经》:“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春秋或战国时期,盖国与后来史书中的辰国位置大体相当,是朝鲜半岛南部的部落通称。辰国被认为是三韩的前身,其都城可能在汉江之南。

文中:

“春秋或战国时期,盖国与后来史书中的辰国位置大体相当,是朝鲜半岛南部的部落通称。”不知此说有什么根据。

《三国志》有记载:辰韩者,古之辰国也。《后汉书》亦有记载: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辰……凡七十八国……皆古之辰国也。所以,辰国被认为是三韩(辰韩、马韩、弁韩)的前身。而同样的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中有记载:“辰韩在马韩之东,其耆老传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来适韩国,马韩割其东界地与之。有城栅,其言语不与马韩同”,所以辰韩与辰国的关系就变得无法查证,而辰国被称为古国,其究竟存在于什么时候也有待考证。

 

李德山说

朝鲜半岛的辰国确实与秦族和商族同 源,或者说,辰国与商族是一旗的两支。但是,辰国之 “辰”的来历,仍需探讨。

先有地名,后有 分星名,分星名是根据地名而起的。而地名,特别是上古 地名,则几乎都是族名的假注。“以部落名、族名指地。是 普遍的借注方法。如东北原始居民‘肃慎’族称,到现在 仍然用于指位。‘扶余市’的‘扶余’,也是古扶余名的借注。(〔5〕杨光浴.地名学简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57.)道理很简单,人类未去开发居住以前,一切地方 都没有名字,无名可称;人类开发居住以来,地名才因族 名而得。所以.族名、地名、分星名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统一的;其顺序,是先有族名,再有地名,最后才 是分星名。(李德山 (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所 )

 

“盖国是是朝鲜半岛南部的部落通称”,不知出自何处。我认为此说也是根据《山海经》推断出来的,此说目前没有根据。

 

如果盖国在朝鲜半岛南部,为何不写盖国在朝鲜南,倭北。岂不更准确。

以上两说不一致,一说盖国在北朝鲜,一说盖国在南朝鲜。我认为两说皆不可取。《山海经》之盖国并非朝鲜盖马国,更不是朝鲜南部辰国。遍查辰国,未见有盖之称谓。

《山海经》:传统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

说起《山海经》,国人大都知道这是一本风格独特的奇书、怪书。《山海经》的书名虽最早见之于《史记》,但司马迁观之却叹曰:"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直到约百年后汉成帝时, 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校勘整理经传诸子诗赋,才将此书公之于众。对它的作者是谁一直众说纷纭是个谜,乃至酿成学术界中千年未解的悬案。

按照刘向、刘歆父子和东汉王充的"正统"说法,《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但人们在《山海经》中却找到了发生在大禹和伯益以后的史实,因此"禹、益作说"受到了质疑。此后,隋朝的颜之推仍坚持旧说。

 

当代学者袁珂认为,《山海经》实际上是无名氏的作品,而且不是一时期一人所作。以上各说虽有不同,但都肯定《山海经》的作者是中国人。

 

历史学家凌纯声的看法可能较符合实际,即:《山海经》乃是以中国为中心,东及西太平洋,南至南海诸岛,西抵西南亚洲,北到西伯利亚的一本《古亚洲地志》,它记述了古亚洲的地理、博物、民族、宗教等诸多宝贵的资料,至于其作者可能已难于确认。

《山海经·海内北经》

“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
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

这两句如果指的是战国时代,就和前面的内容格格不入。前面讲的都是战国以前很久远的事情。

汉成帝时, 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校勘整理经传诸子诗赋,才将《山海经》公之于众。在此之前是否有人或者刘氏父子,在文中增添内容,这个谁也说不准。

 

依我看盖国和朝鲜不能放在同一时期考虑。

“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从这句话,我们看出,朝鲜在列阳东,列阳属燕,那么朝鲜就在燕的东方。而盖国在钜燕南,这两者明显不在一个方向。一个在燕国南方,一个在燕国东方。

《山海经•海内经》

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译文:在东海以内,北海的一个角落,有个国家名叫朝鲜。
 

如果盖国在朝鲜北部,就是在燕的东方。这样方位不对。如果盖国在朝鲜南部,它的北面是箕子朝鲜,那么朝鲜不就也成了在燕南。这又与事实不符。就是说,无论盖国在朝南还是在朝北,都应该是在燕国的东方,而不应该是南方。

所以把它们放在同一时期考虑,盖国就没有存在的地点

另外,《盖将之妻》也是刘向的作品,他不能不知道,这两部作品中的两个盖国应该就是一个。如果是两个盖国,刘向一定会指出来。

假设作者是战国时代的人,他在讲述以前的国家盖国和朝鲜,就以当时的燕国、日本、列阳为参照。

所以,盖国与朝鲜,和燕国不是同一时期的。不能都看作是战国时期。而作者系战国时期人,在作者看来,古时的盖国在当时的燕南倭北,并且此时倭属燕。朝鲜在列阳东,即在列水南岸。此时的朝鲜为箕子朝鲜,在作者生活的时代是存在的。列阳属燕,亦是作者所处时代。

有学者认为,箕子朝鲜从一开始就在列阳东,其依据就是《山海经》。如此,反过来理解,就是他把此文中箕子朝鲜定位在商末周初。所以才有,朝鲜在一开始就在列阳东之说。

其原文如下:

箕子朝鲜疆域   百度百科

关于箕氏朝鲜的疆域,学术界有很大的分歧。有学者认为,最初的统治中心在辽西的大凌河流域,西周末春秋初迁到辽东地区,遭到燕国打击后,才移到了鸭绿江以南地区。也有一些学者不这样认为,坚持其一开始统治中心就在今朝鲜平壤市。笔者认为后者是正确的,前者把疆域所及之地看成了统治中心,犯了概念错误。《山海经·海内北经》:“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列阳”即列水的北面,山南水北为阳。再看郭璞的注:“朝鲜,今乐浪县,箕子所封也。列亦水名也,今在带方。带方有列口县。”“列水”是今天的哪条河?意见纷纭,莫衷一是。有学者说是载宁江,有学者说是大同江。在这里需要指出,史籍对古朝鲜河流地名的记载是非常混乱的,并由此导致了今天学术界对其认识的模糊。从这则史料看,列水就是大同江。

所以既然朝鲜是 商末周初,那么盖国要么比他早,要么和朝鲜一样,也是商末周初。

 

我们先来看看

辽东郡

史书记载

《前汉书·地理志》载:“辽东郡,秦置:属幽州,县十八:襄平、新昌、无虑、望平、房、候城、辽队、辽阳、险读、居就、高显安市、武闪、平廓、西安平、文、番汉、沓氐”。襄平为新昌、无虑、辽阳等十八县之首县。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北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怀化一带)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康熙二十年(1681年)《辽海丛书》第三集《辽阳洲志》建置沿革条载:“粤稽辽阳周武王时封箕子于朝鲜界。战国属燕秦属辽东郡。汉置辽东郡,领襄平、辽阳等十八县,属幽州刺史部。东汉改辽阳县属玄菟郡,魏属辽东郡,晋改辽东郡为国省,辽阳入襄平。隋为高句丽地,唐平高句丽置辽阳属安东都护。渤海改属东平郡”。

战国地图

 

总体说明

以上诸史料说明,襄平是我国古代辽东郡的首县,而襄平故城必为当时辽东郡的郡治,也就是省会,就是说襄平城是当时辽东十八个县的省会故城。燕昭王二十八年(约公元前277年)大将乐毅伐齐、燕国取齐国城池七十余座,燕从此进入强盛时期,《史记·匈奴列传》载“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阴至襄平。”这就是说,在燕将秦开征服东胡后,辽东郡也随之建立,而做为辽东郡首府的襄平也随之产生了。

 

辽东郡,中国古代郡级行政区,范围约在今日的辽宁省。战国时期燕国燕昭王姬平置郡。郡治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辖今辽宁大凌河以东,开原市以南,朝鲜清川江下游以北地区。

 

再看看燕长城

燕国北长城修建时间史籍没有明确记载。《史记.匈奴列传》说:"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也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这条长城就是燕国的北长城,筑于秦开归燕之后。以秦开与秦舞阳的祖孙关系,并以荆轲刺秦王的年代上推,燕筑北长城"不在燕王喜时,就在孝王末年。"这是战国时期最后修的一道长城。至于长城的走向,据专家考察,西起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向东北行,进入内蒙古境多伦、独石,经河北省围场之北,东行,过内蒙古赤峰、敖汉旗,人辽宁省朝阳,越医无闾山,跨辽河,折而南至朝鲜清川江北岸。

(此处与《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不一致)

 

燕国的辽东郡,郡治在今辽阳。燕国的长城,司马迁认为,东到襄平,也是今辽阳。这是较早的记载。其后范围越来越大。

燕国东部边界  网络

自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战胜商纣,肃慎、燕、亳,是周朝的北部领土,这里的亳指代的就是貉,也就是北方夷人,包括朝鲜半岛。到燕昭王时,秦开为其攻取真番、朝鲜,取地二千余里,至满番汗为界,让它们归属燕国,并为它们设置官吏,在边塞修筑防御城堡。

公元前222年秦国灭燕国,朝鲜就成了辽东郡以外的边界国家。

秦朝地图

 

满番汗,读音为mǎn fān hàn,汉语词语, 指沛水,距鸭绿江入海不远处。

即古 沛水 。距 鸭绿江 入海不远处。《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为 燕 亡人卫满 所攻夺”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后子孙稍骄虐,燕 乃遣将 秦开 攻其西方,取地二千馀里,至 满番汗 为界, 朝鲜 遂弱。” 卢弼 集解引 赵一清 曰:“两《汉志》俱作 番汗 。”按,《汉书·地理志下》“ 番汗 ”原注:“ 沛水出塞外,西南入海。”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后移居江南。南朝宋著名史学家,为《三国志》作注。

裴松之认为,燕国和朝鲜以今鸭绿江为界。

百度百科

燕国攻打朝鲜前地图

 

燕昭王(前335年-前279年)时,有燕将秦开,在东胡作为燕国的人质,东胡人很信任他。秦开归国后,起兵袭击大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结果燕国边境向东推进了一千多里,大大开拓了燕国的疆域,而燕国亦随即开始修筑北长城。北长城西端起自造阳(今河北宣化东北),向东到达汉城(今韩国首尔)。燕国的疆域到了历史上最大范围。

(此处与燕长城记载不一致)

燕昭王时,随著国力的强大,疆域也大为拓展。据《汉书·地理志下》记载:“燕地,尾、箕分野也。武王定殷,封召公于燕,其后三十六世与六国俱称王。东有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西有上谷、代郡、雁门;南得涿郡之易(保定)、容城、范阳,北有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及渤海之安次、皆燕分也。乐浪、玄菟,亦宜属焉”。 也就是说,燕国东面有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西面有上谷、代郡、雁门,南面得到涿郡的易地(保定)、容城、范阳,北面有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以及勃海的安次,都是燕国的地方。乐浪、玄菟,也都属于燕国。

(“乐浪、玄菟,亦宜属焉”这里翻译有误,“亦宜属”,应译为“也应该属”,纯粹是推测。)

玄菟郡

玄菟郡设立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其辖地是卫氏朝鲜国沃沮的故地,大约是今盖马高原及其周边平原、北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东、吉林省东部一带,郡治大体在咸镜南道境内。

公元前82年(汉昭帝始元五年),西汉中央政府将真番、临屯二郡撤销,玄菟郡并没有西迁,郡治仍在夫租城。

公元1年,西汉将玄菟郡西迁至吉林东部,并将东部属县合并于乐浪郡。江外之地划入乐浪郡,此时的玄菟郡大约南达清川江和大同江上游北岸,与乐浪郡为邻;北达哈达岭、辉发河一带,与夫余为邻;其西为辽东郡,以长城为界;其东以长白山为界与沃沮相接,居民以高句丽为主。

乐浪郡

乐浪(公元前108年~公元313年),是西汉汉武帝于公元前108年平定卫氏朝鲜后在今朝鲜半岛设置的汉四郡之一,当时直辖管理朝鲜北部。公元1年,全郡管辖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部和中部,治所在卫氏朝鲜都城王险城,今平壤大同江南岸,管辖朝鲜半岛北部,对周边诸部落有很大的影响力。东汉、西晋时辖境有所变化。西晋八王之乱后,中原大乱,高句丽开始南下攻占乐浪郡。公元313年,被高句丽夺取。

 

《汉书·地理志下》

 玄菟郡,

武帝元封四年开。高句骊,莽曰下句骊。属幽州。户四万五千六。口二十二万一千八百四十五。县三:高句骊,辽山,辽水所出,西南至辽队入大辽水。又有南苏水,西北经塞外。上殷台,莽曰下殷。西盖马。马訾水西北入盐难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过郡二,行二千一百里。莽曰玄菟亭。

  乐浪郡,

武帝元封三年开。莽曰乐鲜。属幽州。户六万二千八百一十二,口四十万六千七百四十八。有云鄣。县二十五:朝鲜,讑邯,浿水,水西至增地入海。莽曰乐鲜亭。含资,带水西至带方入海。黏蝉,遂成,增地,莽曰增土。带方,驷望,海冥,莽曰海桓,列口,长岑,屯有,昭明,高部都尉治。镂方,提奚,浑弥,吞列,分黎山,列水所出。西至黏蝉入海,行八百二十里。东暆,不而,东部都尉治。蚕台,华丽,邪头昧,前莫,夫租。

《汉书·地理志下》燕地,

尾、箕分野也。武王定殷,封召公于燕,其后三十六世与六国俱称王。东有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西有上谷、代郡、雁门,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及勃海之安次,皆燕分也。乐浪、玄菟,亦宜属焉。

文中:
“乐浪、玄菟,亦宜属焉。”意思是:乐浪、玄菟,也应该与燕国有管辖关系的。“也应该”,这是一种推测语气。并不能肯定。

就是说,东汉班固也说不清这事。

后来人据此把汉朝时的疆域,归到战国时期的燕国疆域里面去了。

汉代箕子朝鲜地图

 

相比而言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说:"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也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这是比较可信的。因为这个记载较早。

这条长城就是燕国的北长城,筑于秦开归燕之后。以秦开与秦舞阳的祖孙关系,并以荆轲刺秦王的年代上推,燕筑北长城"不在燕王喜时,就在孝王末年。"这是战国时期最后修的一道长城。至于长城的走向,据专家考察,西起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向东北行,进入内蒙古境多伦、独石,经河北省围场之北,东行,过内蒙古赤峰、敖汉旗,人辽宁省朝阳,越医无闾山,跨辽河,折而南至朝鲜清川江北岸。

 

但不知专家考察为何与《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不一致。但是,也最多定在清川江北岸。不可能长城跑到首尔去吧。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长城东到襄平,最东方的是辽东郡。辽东郡怎么也不可能管理到首尔一带。

燕文侯(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3年在位。)时,据西汉《战国策·燕策一·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记载:燕国“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

这里的“东有朝鲜”,意思是“东方拥有朝鲜”。

我们再看《山海经》

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
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

我们单看这两句。其中包含五个地名。

盖国、钜国、倭、朝鲜、列阳,把这些联系在一起。

倭属燕。列阳属燕。

可是没提盖国和朝鲜的归属。日本比朝鲜距中国更远,如果朝鲜属燕,文中一定会记载。就说明当时朝鲜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这是什么时间呢?只有箕子朝鲜初期或者以前才有可能。

箕子与周朝的关系

百度百科

至少在箕子朝,二者并没有立即建立起臣属关系。“封而不受”可能最接近历史事实。那么对武王问道,箕子演述之事怎么解释?《尚书疑义·周书·泰誓》云:“若陈洪范,则大公道理自是不妨,武王不臣箕子而问道,箕子传道武王而不臣,各行其本,心之诚然而无所愧焉耳矣。”这是最有见地的解释。周武王虚怀若谷,宽宏大量,对箕子的政治选择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不求他为臣;箕子也率真诚恳,和武王阔谈治国之要,但原则分明,不称臣于周。
二人之间达成了一种高度的默契,表现出两位杰出政治家的宽广胸襟和超迈气度。《尚书大传》所说“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无臣礼,故于十三祀来朝”并不符合客观实际。武王是“亲虚己”访问箕子,向他虚心求教,但并没有箕子朝周的迹象。还有,武王和箕子会见的地点不在成周而在管地,就更说明了这点。

箕子简介:

百度百科

箕子是中国商朝末年遗臣,名胥余,称箕子(畿内采地之爵)。箕子与比干、微子并称为商纣王时期的“三贤”,也就是孔子在《论语·微子》中称赞的“三仁”。

周初,周武王命召公释放了箕子。至于箕子是如何移居朝鲜半岛的,根据汉初儒生伏生所传《尚书大传》的说法,箕子是因为不愿意周朝来释放他,而自己前往朝鲜的。周天子得知消息后,便将朝鲜封给了他。箕子在接受周朝分封后,曾经觐见过周天子姬发。

武王向箕子请教人伦规范,箕子便作《洪范》,向周天子讲述定国安民的道理。司马迁《史记·宋微子世家》的记载与《尚书大传》大致相同,只是先后次序略有不同,它认为是周武王先向箕子请教,箕子告以《洪范》。武王就以朝鲜封之。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则认为,箕子来到古朝鲜的时间是在商朝末年,而不是武王灭商以后。当时箕子也许是看到商朝大势已去,便率领一部分商民迁居朝鲜。后来周天子封箕子于朝鲜,只是承认一种既成事实罢了。以上古代汉文资料的记载,虽然存在一定的出入,但都不否定箕子入朝鲜这一事实。朝鲜的早期历史文献,如《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也都赞同这种说法,并基于儒家正统文化观认为箕子王朝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对于箕子入朝鲜之事,考古学材料也透露了一些信息。中国商、周之际,大致相当于朝鲜考古学上新石器时代中期。在这一时期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有石斧、石镞、石刀等。特别是其中数量众多的半月形石刀,这正是中国龙山文化的典型特征,中朝学者普遍认为它与商朝的灭亡是有关系的。

夏商形势图

 

《尔雅·释地》相对于《尚书·禹贡》增加了幽州和营州,考古学也发现,商代中期开始大力开发辽宁地区的铜矿,而商朝一般习惯在铜矿附近的中转站建立据点城市,商末的伯夷、叔齐的孤竹国就是这样的据点城市。箕子之所以移民迁居东北,在文化上是有基础的。

这说明朝鲜是当时朝鲜半岛的一个很有名气的国家。并且当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文中没有交代归属问题。而有资料(东北通史)显示,朝鲜受周的册封后,隶属于燕侯的。之后这种隶属关系是持续存在的。那么在其与燕国没有隶属关系时,很可能就是在册封以前。

朝鲜历史

檀君朝鲜(前2333年)朝鲜神话时代。朝鲜在13世纪《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变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女子)所生的后代檀君王俭在平壤建立王俭城,创立古朝鲜国-檀君朝鲜。

 

箕子朝鲜

箕子朝鲜(约前1046—前194)。在中国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伯父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建立“箕氏侯国”,史称“箕子朝鲜”。

我们不管檀君朝鲜是不是神话,从箕子朝鲜来看,朝鲜一词,可能早在箕子时代就以有之。

即使朝鲜是战国时期的,那么从上下行文看,也不能断定盖国也是战国时期的。

盖国很可能是在商末周初以前。是存在于山东半岛的盖国。

《山海经---海内北经》载:“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

盖国在大燕国的南面,倭的北面,这是个很大的范围。说明盖国很大。

如果盖国在朝鲜半岛北部,那么行文应该是,盖国在巨据燕南(或者东比较科学),朝鲜北。而不应该记为倭北。如果盖国在南朝鲜,那么行文应该是,盖国在朝鲜南,倭北。打个比方,今天的北朝鲜,你能说在日本北面吗。应该说在南朝鲜北面吧。南朝鲜,你也应该说,在北朝鲜南面吧,而不能说在中国或者俄罗斯南面。

既然朝鲜存在,并且在列阳东。其实就是大同江(某江)南岸。那么如果大同江以北属于燕国。那么你想,此时的盖国在哪里呢?在朝鲜北部?那里属于燕国了。行文也该提到,盖国亦属燕。

如果盖国在南朝鲜,那么北面的盖马大山是根据南方的盖国起名字来的?也不可能吧。

不会是朝鲜被挤到海岸去了吧。海岸有海湾,北面是海,南面是山。

张华《博物志》卷九《杂说》:“箕子居朝鲜;其后,燕伐之,朝鲜亡,[王]入海为鲜现师。”(一上)入海之“海”,可能是汉江口外的江华湾。可此处也不是列阳东。

此处有误,“燕伐之,朝鲜亡”,应为“燕人卫满伐之,朝鲜亡”。朝鲜不是亡于燕,而是亡于燕人卫满,时间为西汉(公元前194年)。时间也较晚,所以此处不可信。

无论你怎么看,朝鲜半岛就在燕国的东方。

燕国攻打朝鲜后地图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后子孙稍骄虐,燕 乃遣将 秦开 攻其西方,取地二千馀里,至“满番汗” 为界, 朝鲜 遂弱。”

裴松之认为,燕国向东把朝鲜打过鸭绿江南岸。

也有学者认为,“满番汗”为青川江。

无论在朝南,还是在朝北。都不会用燕南倭北这么大的范围来划定盖国的范围。所以我认为,朝南朝北二者都不可信。

《山海经》也怪哉。商周朝时期的国家,只有大燕国一个,其余的一个也没有。所以这个盖国很可能不是战国时期。

战国地图

 

战国时,山东已经没有盖国。所以有人认为此盖国在朝鲜半岛。在朝鲜半岛呢,又出现两种说法。一说在朝南,一说在朝北。

燕南倭北,这可是很大的一个范围,这个盖国不但很大,而且也很有名气,否则不能留下记载。

此朝鲜应是武王时期,此时山东盖国还存在。盖国要比箕子朝鲜时间早,后来到了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周公辅佐成王。山东盖国是成王时被灭。

清华简《系年》三:

周武王既克殷,乃设三监于殷。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彔子耿。成王屎(践)伐商邑,杀彔子耿,飞廉东逃于商盖氏,成王伐商盖,杀飞廉,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吾,以御奴且之戎,是秦之先。

商盖就是盖国,商盖处于三监和商邑以东,今山东半岛。

据燕国简史

1、古燕国。燕,甲骨文、金文作晏,已具有都邑的含义。古代,在北京地区有一个相当大的部族以“晏(燕)”为图腾,为族徽,为族名,并进而为地名、国名。古燕形成于何时已不可考。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童家林、黄土坡村一带发现了一处规模相当大的商周遗址。包括建于商末延续至西周的城址。一些学者认为这就是商末时期古燕首都城的遗址。  

2、周燕国。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封公奭手燕,建立了臣属于周的诸侯国燕,又称北燕。其都城遗址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董家林村。约公元前7世纪,燕国并蓟国,并以蓟城为都,故城在今北京市区西南部广安门一带。战国时期,燕为七雄之一。公元前226年,秦攻占蓟城。公元前222年,秦灭燕。

因为盖国早于朝鲜,所以,“盖国在钜燕南”,这个“燕”,可能是古燕国,也可能是周武王时的燕国。

另外,据网上“大荒”的解释是这样的:

在《山海经》中,海内、海外、大荒指的是时空中历史的远方。相比较而言,海外比海内的年代要更久远,大荒是比海外、海内更为遥远的时代或者说时空距离。《山海经》中的《大荒四经》具体可能是商朝及其四方区域的地域考察记录。

我很赞同这种解释。从山海经海内北经全文来看,除了巨燕之外,你看不出那里还有战国时期的影子。全文都是很古老的,而唯独钜燕定位在战国,这不能不让人产生怀疑。

还有一种解释“海”的:

《山海经》在展开“大荒西经”记述之初,首先陈明“大荒”在“西北海之外”,这是一个重要的地理方位信息,如果“海”指渤海,那么“西北海之外”一定是指渤海西北一带。

我以为这个海,因该是渤海加黄海。古代这一片地区都是海,还没今天分的详细。

那么海内北经,按照其行文,就是从西北昆仑山,沿着黄河,到朝鲜半岛这个顺序。

盖国在登北氏之后,所以判断在山东。按照燕国、盖国、朝鲜,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的顺序,如果盖国在朝鲜南部,行文上也该朝鲜放在盖国之前。而《山海经》把朝鲜放在盖国之后,盖国就不会在朝鲜南方。

盖国时间应在商末周初及以前,地点在山东半岛。不能和朝鲜放在同一时期考虑。当然我这也没具体的证据,只是推测。如果盖国和朝鲜不是一个时期,大家怎么解释呢?因为前面的登北氏和后面的盖国,不是同一时期的。

“舜夷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一曰登北氏。
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
把这两句放在一起,大家又怎么解释呢?

如果朝鲜不是战国时期的,而是商末周初时,那么大家又怎么解释呢?

总之定在战国时期,我个人不能理解。我以为,当时盖国在山东半岛,朝鲜在朝鲜半岛,都是很大的国家。

有生之年,期待新的证据出现吧。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