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氏文化古迹】商盖国及其西迁

    中华盖氏网 2017年10月6日 盖永德



清华简《系年》

飞(廉)东逃于商盍(葢)氏。成王伐商盍(葢),杀飞(廉),西迁商盍(葢)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


商盖国,又叫商奄国,属东方大国,是商王朝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都城为奄(今山东济宁曲阜旧城东),疆域可能与后来的鲁国相近。因参与周初的三监之乱,灭于周公东征,周公旦封伯禽于奄国故地,建立鲁国;根据古本《竹书纪年》:商王献庚、阳甲都曾建都于奄,然后盘庚才迁到今河南安阳的殷。奄之所以称为“商奄”。奄曾为商朝国都,《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南庚将商都从庇迁到奄,盘庚从奄迁到殷,加上其间的阳甲,奄作为国都共经历三位商王(约四十年)。奄国国君姓氏主要有“嬴姓”和“子姓”两种说法。

根据考古资料和史记,商代山东境内主要有三大方国:奄国、薄姑国和莱国。《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指出:莱国是子姓国,为商朝时即已存在的同姓国。奄国、薄姑国均属嬴姓方国,与商王朝保持着密切而融洽的联系。

据历史记载,奄地在夏代时,就已经是一个强大方国。周朝建立后,周王室的不断东征,国家陆续被灭,为管理各国遗民,在这些国家的旧址建立了一批封国,其中奄国故地成为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地,建立鲁国。

据史料文献记载,商朝始都于亳,曾五次迁都。《竹书纪年》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亶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有的都地没有定论,学术上颇有争论,但其中的第四次迁都说,南庚“自庇迁于奄”之奄都,则被史学界公认为山东曲阜。

甲骨文中的“贞今如奄”、“王入于奄”,就是如实记录了商王进入奄国史料,说明了奄在盘庚西迁殷地后,与殷商王朝的关系密切,来往较多。《史记·殷本记》中在盘庚迁都时称:“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即说明当时奄都已成为商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也说明了迁殷时民众对故国奄地的情感关系,这种情感关系一直延续到商朝灭亡。从后来的奄君主谋反周来看,殷商与奄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商奄作为商朝的前期故都及奄、殷的承继关系,其对后期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在史学上有一定学术研究价值和相应的历史地位。

《系年》竹简的发现,具体披露了周武王死后发生三监之乱,周成王伐商邑平叛的经过:作为东方大国,奄是商王朝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名“商奄”,在今山东曲阜一带。由《系年》的简文可知,作为商纣王大臣,同时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秦、赵两国国君先祖的飞廉,在商覆灭后,由商都东逃至商奄。奄属嬴姓,当时嬴姓国族均反周,飞廉投靠同一族姓,且对奄国等嬴姓东方国族反周起到了推动作用。乱事失败后,周朝将周公长子伯禽封至原来奄国之处,建鲁国,又把奄君迁往蒲姑之地看管起来。

《系年》竹简发现之前,可以说没有人知道还有“商奄之民”被周人强迫西迁的史事。这些“商奄之民”正是秦先人的史实,很让人感到惊讶——秦国先人“商奄之民”在周成王时西迁,性质类似谪戍。遣送西方,和飞廉父亲中潏曾“在西戎、保西垂”经历有关。中潏、飞廉一家,本也自东方出身,由此看来,周朝命令“商奄之民”远赴西方御戎,也绝非偶然。既然秦人本是自东方迁来的“商奄之民”,最早的秦文化理应具有东方色彩,且和商文化有密切关联,认识到秦先人是原在东方的“商奄之民”,过去与秦人始源相关的文献、金文、简帛等一系列问题便都可以得到释证。

商奄古国,金属冶炼行业非常发达。这里曾出土过铸造精美的青铜斝和爵等文物,说明商奄之民已经掌握了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

1987年,在史家遗址附近的旬召村东北一大型遗址发现一座商末周初墓葬,出土有“叔龟”铭文的铜觯(饮酒器),经判断为商代奄国之器。商奄的青铜器为何跑到薄姑国的领土上,这还要从周成王时期的一场战争说起。《史记?周本纪》记载:成王既迁殷遗民,……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

《今本竹书纪年》在成王三年纪谱下云:“王师灭殷,杀武庚禄父,迁殷民於卫”。“三年,伐奄,灭蒲姑。四年……夏四月……王师伐淮夷,遂入奄。五年春正月,王在奄,迁其君于蒲姑。”成王三年,灭蒲姑,封与太公。奄君在薄姑,由齐国辖制。

由此可证,此器当为周公东征迁奄君于薄姑时的遗物。

 

周成王西迁商奄之民,充分利用商奄之民先进的农业、牧业、手工业技术的,以此带动西垂地区经济发展,壮大军事力量,以达到防御戎人的目的。从西垂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看,自西周开始,无论兵器、礼器还是实用器,铸造更加精美、更加耐用,说明商奄之民西迁之后,对当地金属冶铸行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清华战国竹简》证实秦人本来是自东方迁来的商奄之民。
用清华简《系年》为依据,考证春秋邾国人羊罗是西迁商奄族人,充分证明商羊父丁鼎在山东见传承。
兖州嵫山出土文物埋藏于山南坡一个小型土坑墓中,是群众用土时发现的,有铜爵、铜觯、陶簋、陶鬲、陶豆、蚌贝等。铜觯的内底有“羊父辛”三字铭文,爵的把手内有一“羊”字。据考,在商代羊氏也是个较大的氏族。这次在嵫山掘出的铜器,充分证明这一带就是商代羊氏族生活的地方。泰山有商奄羊氏族有铭文铜器“羊子戈”。

无独有偶,在《山海经》里记载有,崦嵫之山,古人视为日落之处,郭璞注:"日没所入之山也。与“西迁商盍(葢)之民于邾”的“邾”相距甚近,同在甘肃天水市。或为兖州嵫山之延续,在人文地里文化上亦可证明奄人西迁。

崦嵫之山,在甘肃天水县西境,即今天的齐寿山。至于“齐寿”之名,相传为黄帝向广成子问“与天地齐寿”之道而得来,又一传说唐李渊诞生于此,故改名齐寿山,取“与天齐寿”之意,自唐而后,此山便称齐寿山。第一个传说显然可信度很低,第二个传说又在唐朝。故崦嵫之山和奄人文化有关比较科学。

李学勤认为

 《系年》的记载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明确指出周成王把商奄之民西迁到“邾”这个地点,这也就是秦人最早居住的地方。“”在战国楚文字中常通读为“吾”,因此“邾”即是《尚书·禹贡》雍州的“朱圉”,《汉书·地理志》天水郡冀县的“朱圄”,在冀县南梧中聚,可确定在今甘肃甘谷县西南”。

甘谷县属天水市辖。

西周初秦人的最早居地在这样的地方,由近年考古工作看,是非常合理的。甘谷西南,即今礼县西北,正为早期秦文化可能的发源地。

礼县,北与武山、甘谷县接壤。是秦族、秦文化的真正发祥地, 素有"秦皇故里"之称 。

 


分享按钮>>【盖氏网新闻】商代盖国有多大
>>燕氏的起源、迁徙、繁衍略考(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