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氏网新闻】东蒙公氏族谱考证
- 中华公氏网 2013年6月18日 万家姓
东蒙公氏族谱考证
————作者:公氏第32世孙,言语公
公氏家族族谱能够保留到今天,历经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六个朝代近千年,经过32代人的传接,期间至少有四次大的立碑植树记载,五次立、修、续谱活动,以民国年间公巍东组织的一次全国性的续谱规模最大也最为完善,这就是目前流传于世的家谱(12本)版本。
公氏家族至今辈分不乱,而且支系沿袭清晰、迁徙去向明确、功名志略详细、忠孝节烈事迹齐全,资料保存如此完整,世代沿袭脉络如此的清晰,首先应当感谢那些曾经为之付出心血的先辈们,是他们为我们的家族我们的百家姓我们的地方史志乃至民族历史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这绝不只是公氏家族的骄傲,应当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笔共同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来对待。
然而,翻开家谱,展现在面前的是厚厚的12本古线装书,繁杂的名字占据了整个篇幅的80%以上,而且,全是古文言文和古体字,没有标点,让现代人读起来十分困难,而且,许多先辈们的生存年代、支系辈分、迁徙历史非常的不清晰,至于所隐含的许多历史史料如:“五代进士个人命运与当时的民族政治关系、家族大迁徙的历史背景”等等虽然很有学术价值但都需要考证,如何将这些最原始的史料进行整理、充实,使之成为史学家和地方志、地名志等等权威部门可以考证的素材,乃是编辑本书的宗旨之一。
这里,我把从族谱中考证出的历次续谱历史过程简要阐述如下:
(一)石碑记谱时代
查上东门安平崮之东南麓公氏祖茔墓碑知,先祖于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6年)自沂州府(今临沂市)西南六十里义沟村避兵来蒙阴今野店乡上东门村定居(注:上东门在宋朝时属新泰县,坦埠一代),那么此祖碑又是如何留存下的呢。
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四世祖公存[公存乃三世公彦(排行三)之次子]首次在林内立碑,开创了公氏家族的谱碑历史。当时的谱碑乃手写而成,由于受封建礼教长辈名字犯诲影响,祖先一世二世的名字墓碑上不记载导致失名,成为后人永久的遗憾。公存生二子“兴”和“就”后就没有后传,而其大哥公成迁居淄川后失考。为什么是老三的后代立碑而不是旺祖老大老二的后代呢?据分析,可能是因为公存的大哥公成迁居淄川而且战乱频繁,使得公存已预料到其后代难继,从而促成了立碑。
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六世祖公仁(三世旺祖公信的后代)收集先世之别葬者统一归迁到祖茔里,形成上东门“公家林”祖坟墓地;
元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七世祖公纲(三世旺祖公政的后代)从南方做官回家迁新泰后回到林内立碑栽树;公纲,字文纪,任江浙一代元税务大使兼浙江亭批验鱼监引目官,其长兄公显任宋朝浙江团练史。家庭的显赫地位促成了他们在林内植树立碑。
明正德十年(公元1516年)十三世公勉仁在获取进士后,更立碑志、详细记载,真正形成了公氏家族的石碑家谱。这为后来的木谱(竹谱)、纸谱印刷奠定了最详实的基础资料。
那么始祖之前的历史是怎样的呢?当民国年间续谱者来到祖先居住的地方(临沂义沟)询问时,发现那里虽然仍居住着很多的公姓成员,然而没有人能够识字,更无人知晓他们源何而来甚至连辈分也不知道。后人们只能从文介公公鼐的考证中去猜测了,然而这一切仅属传说而矣。(附:谱前公氏家族的由来传说,见后)
(二)立谱、续谱(纸版印刷)时期
东蒙公氏族谱正式创谱应当在康熙甲午年间,即公元1714年,当时民族战争刚刚平定,百废待兴,我祖仍然能够依赖明朝官宦世家的威仪兴旺发达,立谱的时机已经成熟。虽然当时已经具备了活字印刷,但分析此谱可能是手写的竹木谱。这次立谱没有留下任何文物,只有从后世的记载中得知。
第二次修谱在乾隆二十六年岁次辛巳正月(即公元1762年正月),当时正值康乾盛世,世祖已传到21世廷字辈,此时是人丁兴旺。由21世孙86岁的老前辈公廷 炎主持,其子侄公随、公涵编修详列,正所谓盛世修谱。这次修谱不仅对十三世前的老谱进行了修正,对21世前的分支也进行了详细列示,真正形成了纸印刷版的公氏家谱。估计这一套家谱目前不会有存世。
第三次续谱在清朝嘉庆二十一年九月,即公元1817年,由24世孙公肇琨任总编撰,公肇鸿考证抄录,公肇登走访调查,共组成26人续谱小组,历时近一年。这次续谱延续到27世孙为止。
第四次续谱则是在光绪元年岁次乙亥仲秋,即公元1875年秋由公道东组织编写,预计至29世为止,这一次续谱共形成六本,目前仍有版本存留(但完整的不会超过3套,其中,本人存一本)。
第五次续谱是中华民国24年仲秋,即公元1935年,由坦埠里仁族后代公巍东组织,公道东作跋,此次续谱规模最大,修续也最彻底,至31世,把一些小的支派也登记在册,并且与野店、局埠支派形成联谱,共十二册(见谱目录)。目前在世面上传存的就是这个版本。(但分析不会超过10套。)
[另外]:据后面的谱序中和范例中考知,在明朝时尚有两本手抄的家谱,由于考证依据不够,这里仅记录如下:1、大周公所辑宦谱,然有语涉传闻词近繁芜者,兹考之墓碑,取之史志,稍加删润,要以传信为主,非好为更张也,但见闻因陋仍有心所未安而无从考证者,姑存之,以俟再考。
2、新兴支,乾隆辛已叙入、嘉庆丙子删去,后来据其十五世茂祖有明朝天启五年抄谱尚存,原系我十世一政祖后故叙。
附:谱前公氏家族的由来传说
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1126年),战乱频繁,辽、金兵四处抓丁,在金辽兵北归或宋兵御敌北上的路上,当行至今临沂西南义沟村一带时,将贫苦人家未成年的孩子强行逼迫随军征战,担挑粮草或烧火做饭,其中有兄弟公姓两个就在其中,当部队行至今蒙阴县野店乡上东门村时,该村大地主包氏为讨好军吏,便向他们供奉大量粮草和衣物,作为回报,军吏们遂将公氏二兄弟送予包家作奴俾用。
兄弟两个并无名字,包家让其放牧牛羊,于是人们便呼他兄弟两个,大的叫公牛,小的叫公羊,公牛、公羊便自此在上东门暂时扎下了根,这包氏家族乃当地开明地主,自办学堂,其本家及有钱人家的孩子得以在其学堂里学习,公牛、公羊对东家包氏既忠诚又勤劳质朴,渐得东家喜爱和认可。公牛、公羊放牧之余常到学堂附近偷听先生讲学念书,什么"四书五经"之类的较浅显的学问暗记心中不少。某日,先生提问一个问题,学堂内众生无一人能应对,不料公羊在门外脱口而出,先生大惊,追出来问,见是放羊的公小,便又出了几个题提问,竟全部答对,先生大喜,便向东家举荐。于是,公羊便获得了边放牛放羊边读书的待遇。这公羊生性聪慧,记忆性特好,入得学来更如虎添翼,学业上顿将富家子弟远抛在了后边,参加乡试竟一举成名,包氏大喜,将其宝贝女儿嫁于公羊,自此公氏家族便正式在上东门扎根传宗,从单门独户传至遍布蒙阴全境。至明朝十三氏公勉仁,竟成第一代进士,后连续五代进士,尤以公家臣与公鼐“父子翰林”达到官宦世家的顶峰。
附:[公姓的由来]
——摘自山西洪桐轩辕皇帝,姓氏起源说
公出于姬姓。春秋后期,鲁国朝政落入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大臣手中,鲁君成为傀儡,反而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后来执政的季孙氏内部发生争斗,鲁昭公便同儿子衍、为联合一批反对派去攻打季氏。叔孙氏和孟孙氏知道季孙氏这棵大树一倒,他们在鲁国也站不住脚,便出兵支援季孙氏。又由于季孙氏已三代执掌国政,实行了不少收买人心的政策,颇得民众拥护。孟、叔两家一出兵,季氏立即占了上风,鲁昭公失败。鲁昭公带着公衍、公为逃到齐国(分析应该在现在蒙阴的北部或现在的淄川),后来老死于此。公衍、公为的后代也就以公为姓了。
学者认为,公姓是以爵为氏。《左传》、《通志、氏族略》介绍说,春秋时期,贵族爵位为《公》者不少,这就造成了众多的《公》姓。例如:鲁国昭公的王位传给其弟姬宁,是为鲁定公,于是定公将鲁昭公的两个儿子衍、为,都封公爵,世称公衍、公为,其子孙遂姓《公》。称为公族的还有——鲁国(姬姓、31氏):公山、公之、公父、公冉、公务、公甲、公后、公羊、公西、公何、公冶、公巫、公宜、公若、公林、公坚、公肩、公思、公施、公夏、公祖、公索、公为、公华、公慎、公宾、公仪、公输、公敛、公襄;卫国(姬姓,6氏):公上、公行、公成、公师、公族;郑国(姬姓,2氏)公文、公德;滕国(姬姓,一氏):公丘;韩国(姬姓1氏):公仲。此外还有异亦有称公族的(王公之子,即公子),齐国(姜姓,5氏):公牛、公玉、公牵、公干、公旗;秦国(嬴姓,3氏):公车、公金、公乘;楚国( 姓,3氏):公房、公都、公建;宋国(子姓,1氏):公牛,阵国(妫姓,1氏):公良。
以上这些复姓,后来有些就简化为单姓“公”了。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公姓源出于鲁昭公之子公衍、公为兄弟,这在史学家和山西老槐树下的姓氏族谱中观点一致,其实,他们很可能都引用了公鼐在族谱中所考证分析,我认为,公姓应该是以官位(或说爵位)而命名的,至少是因为王公贵族的后代,如“公子(小白)、公子(纠)”“公爵”“公孙(胜)”“公冶(常)”“公输(般)”等,后来因为简化或口头传言就改称“公”字了。
在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曾子的学生中,有名的弟子中就有叫“公有明”的;汉代就有“公俭”(官职为“主爵都尉”),可见春秋汉代公氏家族就已经繁衍生息了。事实上,位于蒙山脚下的颛臾国和位于齐鲁之交界处的部分蒙阴人,就是土生土长的先祖。考证公姓自何时有,意义其实不大,但有一点完全可以肯定:第一,公氏家族自春秋或战国时期颛臾国开始就在临沂费县蒙阴一带定居了,而民间传说的从山西洪桐县喜鹊窝大槐树下迁来之说法根本不成立,恰恰相反,公姓自明清时代有许多居户迁徙到了山西(口外),那里的公氏族姓的根源恰恰在蒙阴。
★ 十三世前的支派说明
自三世政祖(排行长)、信族(排行二)分两大支,政祖后传至7世(公)显祖,纲祖传至十三世,望族有增仁(长)、景仁(三)、里仁(四)、勉仁(长)、居仁(二)及爱仁、依仁、随仁祖三支和党仁、文仁、钦仁、训仁、诲仁、诰仁、诫仁也。
信祖后现在可叙者十支合并到政祖后两支共十一支,便是公氏家族当今社会流传下来的后代们的先祖也。
1、三世长支政祖后:
①世公显的后代:好宽祖、信仁族
②7世公纲的后代:失名祖(新泰支派)
2、三世二支信族后
①十世先先祖后后(共5支)
增仁(长)——上东门
景仁(次)——公家城子,五代进士支派
里仁(三)——坦埠
勉仁(长)——临沂、费县
居仁(次)
②十世公世亮之后代:
爱仁()依仁()随仁()
③十世公世杰之后代:
文仁()训仁()
分享按钮>>【公氏网新闻】山东省新泰市汶南汶南西村公氏族谱一览
>>【何氏家谱】韩改何之何庶谱-大郎公迁广东雷州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