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年氏历史渊源、分布及现状探究
- 中华年氏网 2011年5月6日 年亚奎
年亚奎/文
“ 中华百家,每姓皆有渊源出处,如水有源头、树有根基一样。 人都有崇敬祖先追根溯源的心理,不因为社会地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不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改变。我年氏一族,源远流长,自齐太公后有年姓已近3000年,传至当代,人丁兴旺,遍及华夏大地。张、王、李、赵等姓虽比我姓人口繁多,但源出多头,亲疏难辨,民间就有“九刘十八张七十二王”的说法。而我年姓自周代得姓而至明朝人严富讹为年富止,无其他旁系左源。因此,年姓中人虽然散居全国各地,相当长的历史岁月里也无法相互联系,但全国年姓大多同出一源,天下一家。”——引年氏微山一脉承河君言,是为序。
中华年氏渊源略述
关于年氏起源的说法一直以来相对统一,这也是我年氏“天下一家”的有力佐证。有史可查的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①出自姜姓。据《路史》所载:“齐太公后有年氏。”上古周初时,周相姜太公助武王建立周朝后,受封而建立了齐国,所以又称之为齐太公。传至春秋时齐国的齐襄公,是位昏庸荒淫之君,在他当太子时,就跟亲妹妹艾姜私通。后来,艾姜嫁给鲁桓公为妻,不久,鲁桓公到齐国省亲,这时齐襄公已经继位,他利用这个机会又跟艾姜在宫中淫乱,后来这件事被鲁桓公察觉,齐襄公怕丑事败露,就暗杀了鲁桓公,但这事还是被齐国大夫、齐襄公叔父夷仲年知道了,夷仲年长叹道:“兄妹淫乱,已无廉耻,今后齐国必有大乱。”于是他辞去大夫之职,回到封地隐居起来,不再过问世事。过了不久,齐襄公果然被齐国大将连称等杀死。他们立夷仲年的儿子无知为国君,可无知继位一个月又被杀了,这又引起了齐国的内乱,幸好继位的无知的儿子姜小白非常英明,他使齐国转危为安。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认为父亲为君只一个月就被杀,这是一个凶兆,为了辟邪,就以祖父名字“夷仲年”中的年字为姓,称年氏,世代相传。姜太公就理所当然地被年氏奉为先祖,而齐桓公姜小白便成为了我年氏的得姓始祖。②出自严姓。据《明史•年富传》所载:“本姓严,后讹为年。”因严、年读音相近而讹为年。明朝初永乐年间,年富考试中榜,当了县官,后至尚书,历事成祖、仁宗、宣宗、宣宗、景帝五朝,先后在地方和中央部门任职,不论在哪里,他都能清廉刚正,始终不渝,从而成为一代名臣,名列《明史》。他的家庭昌盛,于是又形成了一支年姓。③出自他族。根据全国公安信息网显示,我年姓人口分布较广,基本上全国大多省份皆有聚居,民族也不尽相同,初步统计有汉、回、藏、满、朝鲜、纳西、维吾尔、彝族等,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我中华年氏的第三个起源。在调取部分年姓人口资料查看时,也发现一部分人在容貌体态特征上也与我年姓后人大相径庭,与新疆维吾尔人相似。这部分年姓人口究竟与我中华汉族年姓有无关联,恐难以探究的清了。
在搜集年姓史料、传说的过程中,一直有一条信息在牵扰着我。这就是关乎我年姓起源的第四种说法。在此也列入拙文,供族人参考。年氏微山一脉承河君多年致力于年氏根源探究,在其提供的资料中有关于年严一家之说,分析不可谓不全面。而我安徽怀远年姓族谱中亦有此说,且范围更广,有“年、严、庄”一家之说。根究如下:严姓乃庄氏避讳,改姓为严。汉明帝刘庄是安葬在河南孟津的光武帝刘秀的第四个儿子,刘庄继位第二年,就改年号为永平,在位十八年,谥号为明帝。就因为这位汉明帝叫刘庄,国人就得改姓避讳了,凡是姓庄的都不能姓庄了。当时的一代学士庄光和大学者庄忌都只好把自己的庄姓改为严姓。后为严光的庄光就是严姓人的始祖。这种因避讳而改姓究竟始于何时已无从查实,但据史书记载,至少在汉代达到了极至。避讳分为两类,普通人因历朝帝王之名改姓而讳叫公讳;若因家族中祖宗之名举家共讳叫私讳,也叫家讳。所谓避讳,就是不得直接使用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取名。早在楚国时,楚代的后代就以严为姓,庄字出自楚王,而严姓又于楚庄王的后人所承传,庄与严两姓实在同出一源。长而久之,由于“严”与“年”读音相近,严姓就又成了年姓。诚如承河君所言,“‘严’‘年’音近,一村范围尚能讹传,更何况一国范围,严富错传为年富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年氏族人分布与现状
经过全国各地年姓宗亲的全力支持和不懈努力,目前已搜集到诸多十分可贵的资料。在此尤其要感谢的是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年氏族人年昊、年奇二君。二人率先在互联网络上建立起年氏家族QQ群,为全国年氏族人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更为搜集年姓各地史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搜集过程中积极提供各地信息的宗亲还有:河南年占林、沈阳年希俊、江苏省睢宁年夫战、微山一脉年承河、河北沧州年玉发、辽宁朝阳年大伟、河南平舆县年双红、甘肃省古浪县年福忠、云南年兴智、山西朔州年鹏、青海西宁年娟、河北秦皇岛抚宁县年长会、年志奇、辽宁法库县年雨潇、陕西延安年瑾等诸多宗亲,在此一并谢过。
全国年氏族人主要聚居区分布(部分):
◆安徽省怀远县,全国年姓最大的聚居区,聚居村落散于全县各地,附近市县也有较多分布,人口十余万,有较完备家谱。明朝始祖年富、清大将军年羹尧、“毛主席的好战士”年四旺皆系怀远人。家谱自先祖年富始,详尽标注了年氏怀远一脉先祖的墓地及分支脉络。
◆年氏微山一脉位于微山湖,山东南部。50年代与湖东夏镇俱属山东沛县,50年代后湖西大部分划归江苏,仍称沛县;湖东大部分划归山东,另建微山县,驻地夏镇江苏夏镇东年庄和沛县湖西农场年楼仍是年氏后人的主要聚居地。家谱修于清朝同治年间,只知道先人是从洞庭山迁来,山上有三个村子,一马家堤,一严(年)家望,一田家径,三村都有本姓。遗憾的是年代久远,无人说得清楚,于是就以冲宇公迁夏镇为第一世(立始祖)。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双沟镇苏杭村年庄,人口200余人,安徽迁入,有家谱。
◆河南驻马店遂平县和兴乡年庄,人口约数百人,传闻说是西北迁入,有待考证。
◆河南平舆县平舆乡有两个年庄,一个是东皇庙年庄,生活着600口左右的年氏族群,一个是庙湾年庄,生活着2000口左右的年氏族群。
◆新疆精河县有年姓分布,据说祖籍河南平舆县平舆乡王寨村年庄。庄里现有年姓人800余人。辈分有“怀”、“学”、“其”字辈,其他的辈分无从考证。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刘家庙乡刘浩屯村,年姓估计有80户左右。
◆河北秦皇岛抚宁县石门寨镇潮水峪村,人口约600人,辈分有世、景、福、志、长、佳等。
◆沈阳市辽中县妈妈街村年家屯,约有几十户人家,辈分排名中有庆、起、希等。传说是两兄弟从外地迁入,在当地的年姓属同源同宗。
◆辽宁省朝阳市羊山镇西山村,人口约100余户,此支是两百多年前从顺天府武清县(现武清区,位于天津西北部,地处京津两市之间。)搬到朝阳的,辈分中有世、景、德、中。
◆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乌兰浩特有年姓分布,基本散居各地,乃祖辈逃荒从河北秦皇岛抚宁县迁入内蒙,过山海关步行至内蒙,属“闯关东”历史范畴。初步统计人口约100余人,属同支。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金塔乡红光村三、四组,年姓在此地聚居已久。乾隆元年(1735年)由镇番懋迁(边做生意边迁移)到金塔落脚。最先来金塔的连姓祖先是连忠(其后人大多居住金塔乡红光村三、四组)。他们在金塔繁衍生息至今已有266年,总户数30余户,共9代传人。
◆甘肃省古浪县新堡年家井,为年姓一大聚居区,现状资料不详。
◆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韦州镇,该村有一百多人姓年,家谱毁于大火,渊源无法考证。
◆宁夏银川贺兰山下,有一支年氏在次聚居,聚居地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资料不详。
◆青海西宁,年姓在此聚居已久。从《西宁府续志》中可以看出,年姓人家在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800年),就居住在西宁。此外,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青海西宁市湟源县也有很多年姓人口分布。
◆陕西延安市延川县眼岔寺乡大高山行政村大田洼村,现约有年姓人15户左右,辈分有生、玉、志、曾等。
◆辽宁省法库县有年姓分布,满族,辈分有广、贺、亚等,老祖宗是努尔哈赤的镇殿将军,属正黄旗。
◆云南曲靖市会泽县大井镇马安村委会坡脚社小组,有年姓一支。
◆另一未知名网友提供,其所在的年姓家族在新疆已超250年的历史。资料不详。
……
从史海传说中看中华各地年姓之关联
纵观全国各地年姓,从目前掌握的信息可以显示,我内地大部中华年氏应是同宗同祖的,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出,安徽、江苏、河南、河北年氏与东北、西北的关联是有的,但过于粗糙,很多文字的记载如族谱、地方志等宝贵的资料大多在人口迁徙时丢失或毁于战火了。从一代代人流传下来的传说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清大将军年羹尧西征和子孙后人的漫漫逃亡路无疑是我中华年姓拓展西北的一条主线,支线应该就是人口的逃荒和迁徙了。
如甘肃省古浪县新堡年家井,村子上很多人都姓年,村子的名字的由来有个传说,当年年羹尧西征到此,大军多日无水可饮,士兵们口渴难耐,挖了好多井都没有水,后来年羹尧用马鞭指着一块地方说:“就在此挖”,结果,果然挖出了井水。后来,这地方就叫年家井。此支家谱从清朝末年记起,之前的家谱在新家谱里说嘉庆年间毁于战火。另外,从祖上传下来年家一直供着一个神龛,就是年大将军。
陕西延安市延川县眼岔寺乡大高山行政村大田洼村,现有年姓族人一支在此聚居。族人乃是当年清雍正时年家满门抄斩时逃难过来的兄弟五人。最终选择了这个交通闭塞、荒凉偏僻地方安家落户,代代相传至今。当地的年姓人系同源同宗,而且也曾找到刻有年羹尧字样的石砖埋于地下,在村里老辈人所聚居的房子下面找到过银子之类的古物。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金塔乡红光村三、四组,年姓在此地聚居已久。乾隆元年(1735年)由镇番懋(mào)迁(边做生意边迁移)到金塔落脚。最先来金塔的连姓祖先是连(年)忠。年忠,系大将军年羹尧之子。封建时代,刑罚极其残酷,发配极边之地看似一条活路,其实生不如死。年羹尧给儿子们聘请的教书先生叫岳钟举,为人刚正讲义气,极受年羹尧信赖。年羹尧及长子年富被处死后,岳钟举冒着被朝廷通缉杀头的危险,带上年氏钟爱的小儿子年忠和年羹尧的一副盔甲仓惶出逃。他们首先逃到岳的山西老家,此时山西正遭水患,百姓流离失所,两人无依无靠。无奈之下,岳钟举想到年的五个老婆中有一个是甘肃武威一带的人,年在们时对其家看顾颇多,且河西地旷人稀,远离京城,易于避难,于是就带着年忠来到了甘肃镇番(今民勤)。逃难途中,为了应付官府的盘查,将“年”姓谎称为“连”,自此“年忠”就成了“连忠”。岳钟举和连忠在镇番以做小买卖维持生计。他去世后,连忠将他埋葬在自己的田地边。每逢年头节下,连家子孙都要先给他烧纸,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先有岳家坟,后有连家人”的歌谣也在红光村世代流传下来。岳家坟在二十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被平整成耕地,这块地的名字现在仍叫“岳家坟地”,由红光四组村民连成富承包耕种。这段传说已经得到印证,岳钟举和连忠带来的年羹尧盔甲,被连家视为传家宝,代代承袭下来。解放初期,因各种政治运动频繁,连家后代恐保存盔甲招致不测,决定将其交由政府保管。因当时金塔尚无文物管理部门,他们也不愿在当地张扬此事,就把盔甲交给了酒泉县文化馆。
如此看来,甘肃年姓支脉确系羹尧公后裔。那么西宁年氏也是年羹尧后人吗?从《西海都市报》记者祁万强的实地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出端倪。
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湟水河中上游,这里西通西藏、新疆,东接甘肃兰州,北连河西走廊,南濒黄河,是“丝绸南路”“唐蕃古道”上的重镇和交通枢纽,被称为“海藏咽喉”,它就是高原上的美丽城市西宁。“门源永安城”、“年大将军的两位如夫人葬在了青海”、“西宁年家是年羹尧的后裔”,很久以来,青海人都有这样的说法。那么,年羹尧到过西宁吗?青海省地方史学者朱世奎先生说,雍正二年(1724年)初,年羹尧下令诸将“分道深入,捣其巢穴”。各路兵马遂顶风冒雪、昼夜兼进,迅猛横扫敌军残部。在这突如其来的猛攻面前,敌军土崩瓦解。这次战役历时15天,大军纵横千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敌营,大获全胜。“年大将军”的威名也从此震慑西陲,享誉朝野。年大将军也在青海大地上留下了许多踪迹,门源永安城就是其中的一处。现在的永安城已经没有了的史书中记载的模样,但从残存的城墙中我们仍可看到它当年的宏伟和坚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一座古城岿然屹立,吹来的微风中仿佛还有当年的烟火味,站在城头,好像还能听到当年的金戈铁马声。据当地人说,永安城里埋葬了年羹尧的两位夫人,有些人从这里挖出了铜元、印章一类的东西。
根据这一史料我们可以肯定,年羹尧曾经到过青海。那么,我们假设一下,年大将军在离开青海时,出于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是不是留下了本家族的一些人;或者他出事后,家族受到牵连,有人千里迢迢来到青海,在这里生活了下来;还有一种可能是当地的一些人家,仰慕年将军的威名,改姓为年;或者说是从外地一些年姓人家迁徙来到高原,他们与年羹尧没有任何家族关系。记者采访了年烜(xuǎn)、年煜(yù)、年靖海、年福海四位年家人,请他们为我们追根溯源。
已经是80岁高龄的年烜说,关于我族溯源很难找到文字史料,传说有二。一是说我先祖在清嘉庆年间由安徽巢湖移居到西宁,与西宁另一年家不是同族,是武功世家。二是说,我族系清代年羹尧将军后裔。先祖年光汉曾说“西宁年氏一族是大将军年羹尧遗留在兰州的幼子年寿一支的后裔。”长兄年炳在遗稿中写道:“我西宁年氏,相传为清康熙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后裔,随军留在湟滨之裔。其后遭遇雍王朝变故,子孙蒙难,遂隐姓埋名,藏身四方,至嘉庆朝,恢复原姓,始乃定居西宁。故我等以前所见家谱牒庚,最早为嘉庆朝先世,以上朝代湮没焉。”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家族的谱系在那个年代被烧毁了,寻本溯源很难有定论,而羹尧公之子年寿,历史上究竟有无其人,也难以考证,实属遗憾。但年烜的说法却印证了笔者在此节前文中阐述的一点,年氏一族饮水西北,是以大将军西征和其后代逃亡为主线,年氏后人迁徙为支线的。
年煜说,从《西宁府续志》中可以看出,我们年姓人家在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800年),就定居西宁城内宏觉寺街,虽然家境清贫,但不气馁,自强自立,以孝悌忠信仁义道德的传统古训教育子女,耕读传家读书明理。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老宅门前有两棵大榆树,而且还很大,看样子年代非常久远了。所以,先祖常常以“双榆主人”或“双榆草堂”自居。那时候,祖屋中藏有一红绸中堂,用金粉写就先祖阵亡过程,每逢年节悬挂于上屋,让儿孙诵读瞻仰。
年靖海告诉记者,听祖上说,年家的坟茔迁过几次。年家的老坟原在西宁南滩,因为洪水泛滥,先祖年光汉和族人一起将坟茔迁到了西宁东郊曹家寨。事后深感家业兴旺,但无系统谱牒记载,先祖创业之艰辛有遗忘之虞,愧对先祖,便经过多年努力后修成了《年氏家谱》。谱籍原来存放在宏觉寺街祖屋宗龛内,逢婚丧嫁娶生儿育女时,及时在家谱上填写,我们小时候曾经看见过。1987年,年家的坟茔又从南滩迁到了大堡子。在迁坟的过程中,我看到规模非常大,还有许多陪葬品,耳环等首饰很多,衣物虽然已经腐烂了,但有些地方还是能看出色彩艳丽、做工精美。
对于西宁年家的人来说,家谱消亡使得他们失去了一切关于家族渊源的文献记录,现在只能根据先辈的口头传说和其他史料来寻找相关线索。但是,欣喜的是年氏族人保留了一些珍贵的先祖墨宝,其中双榆主人年兆亨的《诗品二十四则》足以让人大开眼界。
年福海说,先祖年兆亨自幼苦读四书五经,谙熟韬略,文武兼备,决心步其父辈鸿鹄之志,投笔从戎。承恩袭职云骑尉,在清代时任哈拉库图营守备及西宁镇标中营守备,因功授朝庭牒文并赴北京觐见大清皇帝。《西宁府续志》记载任哈拉库图营守备,据现存的亲笔书写的扇面可以知晓,当时是在宣统元年。后来,他坚持“耕读传家”的家风培育后代,在南大街经营杂货铺为业。从这本诗集可以看出他的敬业齐家的精神。
还有一点可以印证族人西进的脉络,那就是新疆精河县年姓聚居区。庄里现有年姓人800余人,辈分有“怀”、“学”、“其”字辈,据说祖籍河南平舆县平舆乡王寨村年庄。此后我从现王寨村年庄族人双红君那里得到证实,当地老人告诉他确有一支人迁往了新疆精河。双红还告诉我,他的辈分是“其”字辈,这也恰恰与精河一支辈分吻合。足以证明,精河一支就应当属于中原年姓西迁的一支了。
从目前东北年姓宗亲所提供的资料显示,年姓在东北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代,那就应该是清王朝1860年解除封禁之后,关内数百万农民迁入关外,一直持续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属正宗“闯关东”历史范畴。这一点,从年昊提供的其祖父是从河北秦皇岛抚宁县逃荒过山海关步行至内蒙的资料上可以得到印证。此后,我与秦皇岛抚宁县石门寨镇潮水峪村族人长会、志奇二君取得联系,从那里找到了根据。从两地的辈分上看,都有“世”、“景”“长”等辈,恰好吻合。值得点出的是,在抚宁年姓聚居只此一地,那么两家真的同出一宗吗?志奇说,由于族谱失传,祖辈留了关于该支渊源的说法,乃清朝乾隆年间,祖上肩挑四子,名曰“尚春,尚夏,尚秋,尚冬”,后来,尚春去了东北,尚夏、尚秋留在抚宁,尚冬则去了南方。如此说来,兄弟之中确有一人去了东北,尚春是否就是年奇、年昊一支的祖上呢?后年昊从其祖父那里得知,还有一“堂弟”在抚宁,此事得到了长会的确认,老人已去世,留有后人。在经过笔者的多方联系沟通及河北、内蒙两家人的共同努力下,两家人终于确认了失散百年的亲人,实在可喜可贺,想其祖上九泉之下亦倍感欣慰。
在今辽宁省法库县,有一支年姓分布,其辈分有广、贺、亚等,老祖宗是努尔哈赤的镇殿将军,属正黄旗,皆为满族人,族谱也是全满文撰写。这在年姓东北的分布中应属特殊的一支了。至于目前也有着东北年姓一支为年羹尧后人的传闻,究竟何如,从现有资料看还无从考证。
在向抚宁县族人志奇求证渊源时,志奇向我提供了一个信息。祖上是从山东大柳树搬来。而“大柳树”具指何地,也众说不一。提及“大柳树”,就不由想起山西“大槐树”,多少人家、多少姓氏皆以其为“根”,当地政府也为此着力打造“根族文化”。从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的近五十年里,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移民十八次之多,分别迁至冀、鲁、豫、皖、苏、陕、甘、宁等地。明统治者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于是,数十万百姓在刀逼棒喝下,吞声饮恨,踏上了遥远的不可知的迁徙路途。时值今日,“大柳树”、“大槐树”作为一种根族文化的意象,早已在全国各地生根。就像河南南阳歌谣里唱的那样,“房前种上大槐树,不忘洪洞众先祖。村村槐树连成片,证明同根又同源。春天里来吃槐花,味道鲜美人人夸。山西习俗带南阳,不忘洪洞是老家。”在这些历史上著名的人口迁徙中,就算我年氏位列其中,也已无任何史料上的只言片语可供佐证了。
由于资料的缺失,有关中华各地年姓关联的探究只能是粗枝大叶,草草收笔了。有关云南、台湾及其他海外年姓的分布和关联也难以考证了,期望我年氏后人能及时提供信息,可以将资料补充完整,还年我氏家族一片明朗。
浅探大将军年羹尧的家系史
中华年氏,无论中原各省、东北、云南,还是西北都或多或少地流传或记载着有关年羹尧的传说。探究年姓发展历史脉络,年羹尧是一个不能不提的名字。有关年大将军西征、子嗣逃亡、妻妾征地留守的传闻遍及中华。但他究竟有多少妻子、多少孩子,一直以来都没有定论,古往今来,人们最关心的只是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年羹尧(?-1726),字亮工,号双峰,祖籍安徽怀远火庙北年家庄牛王殿,后改隶汉军镶黄旗,生年不详(一说生于康熙十八年,即1679年)。其父年遐龄官至工部侍郎、湖北巡抚,其兄年希尧亦曾任工部侍郎。他的妹妹是胤禛的侧福晋,雍正即位后封为贵妃。年羹尧的妻子是宗室辅国公苏燕之女。所以,年家可谓是地位显贵的皇亲国戚、官宦之家。有关他的政治沉浮恐怕早已无人不知了,在此不多做赘述。
以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年羹尧原配有两种说法,一为明珠长子纳兰性德之女。史料记载,“纳兰性德死时,年仅三十一岁,“文人祚薄,哀动天地”,葬于京西皂荚屯。有三子四女。一女嫁与骁将年羹尧。”可为证;二为宗室辅国公苏燕之女苏琳,后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二者究竟谁为原配,笔者倾向于后者。据青海西宁当地人传说,西宁永安城里也埋葬了年羹尧的两位夫人,且有人从这里挖出了铜元、印章之类的东西,此说亦无史可据。由于封建社会存在男子一夫多妻的习俗,由此看来,羹尧理应有多位夫人,而留下的子嗣也自然不会少。有史可查的是年氏生有4子:年斌、年富、年兴、年秀。史料载年斌、年富皆因其父功绩卓著而晋封为爵或承袭一等男世职,后年家事发,年富被斩。其余诸子被发配广西、云贵边瘴之地充军,三年后被赦免回京。先是跟年羹尧的父亲居住,后因生活困窘,绝大部分搬到了北京大兴县青云店镇居住,在当地又具体分成南年家、北年家。然根据甘肃金塔流传的羹尧小子年忠在老师岳钟举帮助下逃离京师,远走甘肃的说法,年羹尧应还有一子名曰年忠。在对青海西宁年氏后人的采访中,根据族人年烜提供的其先祖年光汉曾曰“西宁年氏一族是大将军年羹尧遗留在兰州的幼子年寿一支的后裔。”一说,年寿是否真是羹尧遗留在青海的子嗣呢?而曾经上书雍正帝要求开豁“乐民”(古代乐工、歌妓之类)贱籍的年熙,史料上也称之为年羹尧之子。大将军究竟有多少儿子估计已没人能说的清了。这或许也是全国年姓聚居区中普遍流传着年羹尧后人之说的一个原由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之中应该也存在着一部分年姓后人出于对年羹尧的仰慕或压根就说不清自己的来历而道听途说,胡乱编著,非要把自己说成是年羹尧后人,也未可知。
历史,有几人能说的清、道的明?这或许正是历史探究的魅力所在吧。
后记
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我中华年氏自齐太公后得姓始,千年而下,繁衍不息,枝繁叶茂,子孙遍布华夏,精英辈出,人才济济。时值今日,族人应更加紧密团结,合作无间。溯本求源,以承前启后;苦修祖训,以明示后人。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没有家庭观念和人伦的教导,只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为官者不体恤黎民,馋奢无底;为民者不尊师长,横蛮逆行。如此一来,民风嬗变,国将不国矣。先人能给我们留下什么?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只有他们的精神、思想和品德,无论 “忠、孝、廉、节”。
自筹划建立“年氏宗亲网”至现在,已逾三年,史料搜集之困难可想而知,仰仗各地族人的鼎立支持,方有今日之面目,却依然不如人愿。拙文至此已近万言,通宵达旦,辛苦自知,乐趣亦在其中。然区区万言,何以说的清我浩淼无垠的年氏家史?数不完的年家人,说不完的年家事,祈望与族人共勉共进吧。
分享按钮>>【安姓氏家谱源流】天津北辰中河头堂号---济世堂
>>燕狮公司举办“大客户销售技巧”大型培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