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姓溯源
- 中华原氏网 2011年1月15日 原均
原姓溯源
公元前1027年(殷纣王三十三年),武王继承父志,联合各地众多部落,经牧野决战,终于灭了纣王,建立了西周。建国才两年,武王就去世了。武王去世后,由其子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全力辅佐。此间,国内不断出现叛乱。周公亲自帅部东征。又经两年苦战,削平了商代的残余势力,压服了以奄为首的东部夷族部落,杀了叛军的核心人物武庚及策划叛乱的武王的一个弟弟管叔,流放了参于策反的蔡叔、霍叔,国家才平定下来。为了巩固统治,在全国大规模分封诸候,这段历史《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有记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这段话,大意是说,从前周公悲伤的是管叔、蔡叔没能善始善终,参于策划了国家的叛乱,因此,叛乱平定后给同宗兄弟及子侄分封土地建立国家,以作为周王室的藩离屏障。管、蔡、()霍……,毕、原、酆、郇各诸候国的国王是文王的儿子。邘、晋、应、韩的国王是武王的儿子。凡、蒋、邢、茅……的国王是周公的后代。这段历史,史书上记载得较为详细。这也是姓氏研究中“原,以国名为姓”,“出自姬姓”的主要依据。对此,学术界认识较为一致。
那么,公元前1020年前后,周文王的一个儿被封为原国的国王,原国的旧址今在何处?说法有二:一说在今山西沁水,一说在今河南济源。宋朝以来,一直争论不休。作为姓氏研究的专门著作,《中国姓氏辞典》531页也称:西周初年,周文王笫十六子原伯,封于原国,故址在今山西沁水县,後东迁,在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北。专门著作的这个说法,也为争论增添了气氛。哪个说法更符合历史实际?现将考证的结果,分述如後。
西晋时期的杜予(公元222-284年)所写的《集注》中有“沁水县西有原城。”《后汉书?郡国志》中有“沁水县西北有原城”。北魏郦道元(478-527年)的《水经注》云“沁水西北有原城”。看来,原城在沁水县,历来学术界的认识没有分歧,要说有,也只是“西”、“西北”之差。那么,杜予等人说的“沁水”今指何方?就是今天的山西沁水县吗?
中国实施郡县制是从秦汉开始的。今日山西的沁水,汉时县名叫端氏;北魏时,分置东永安县,北齐时改名永宁县,直到隋朝才更名叫沁水。永宁更名沁水时,称“沁水县西有原城”的杜予已经离世200年了。
那么杜等说的沁水县,今指何方?在今日之河南省济源市境内,遗存的沁水县城旧址在市东,辛庄乡河头村东南,古称“王寨城”即是。济源市区内的这片土地,称沁水县的时间是从汉开始的,又经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这个县名,一直延用到隋朝初年。当时的沁水县,西与王屋县相邻,南与轵县相连,东与野王县接壤。隋开皇5年(公元594年)“撤沁水入轵”;开皇十年(公元599年)撤轵县、王屋县设济源县。之后沁河上游的永宁县,才更名叫沁水县。《史记》世家证言云,“河南沁水县西北有原城”,《春秋地理考释》,《春秋地名考略》也都有雷同的记载。山西大槐树书艺社近期印刷的《姓氏源流》也从此说。
上述史实可以证实,西晋杜予,北魏郦道元等说的“沁水”是指今河南济源市区内的一片地方,而非今日之山西沁水县。到清光绪年间,辛巳重刊的沁水县志,也彻底改变了看法。
人称文王百子,公元前1020年前后到诸候国原国当国王的文王的儿子是哪一位呢?即,谁是原姓的始祖呢?
唐元和年间杜宝撰写的《元和姓纂》称,“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之后,封于河内,子孙氏焉”。《姓氏急救篇》载,“周文王第十六子封于原,号原伯,春秋时,灭于晋,子孙以国为氏。”《春秋本末?伯爵传》日:周文王之昭盖原伯之后,世为王臣,或本封绝灭,食采畿内,国在今怀庆府济源县。”
史料证实,西周时期诸候国原国的第一位国王是文王的第十六子,其名日“盖”。按公、候、伯、子、男的顺序排列,他是位伯爵,故史称“原伯”,他的封地约有七十里方园。“盖”的子孙在原国前后坐了三百多年的国王,传到原贯(史称原伯贯),於公元前635年(僖公二十五年)被晋国所灭。从此,贯遵晋国王旨意,携家小到冀定居。冀在今山西河津县东北。
故,“盖”,当视为以国为姓的原氏祖先。
原均
2006年8月13日
分享按钮>>原城遗址考辨
>>钱氏历代进士名录(18)---钱嵊(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