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氏家谱源流】种氏家族 姓氏源流
- 中华种氏网 2016年1月12日 种法富
种(Chóng)源出:
出自仲姓,为周代仲山甫之后,为避仇所改。据《通志·氏族略》载:“种,本仲氏,以避难改载仲为种,望出河南。”种姓本为仲氏,以次为氏。仲为排行第二。周代王室重臣仲山甫(一作仲山父)的后人,为避仇改为种氏。
《元和姓纂》唐.林宝撰十八卷.卷一上平声东韵至江韵载;“种,本姓仲氏,仲山甫之后。魏因避难改为种氏。后汉有种暠洛阳,大司徒,暠生拂,拂生邵大鸿胪卿”。
第一个渊源:源于高辛氏,出自远古时期帝喾属下八元中的仲堪、仲熊之后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仲堪,是仲氏得姓鼻祖,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上说,是高辛氏执政时期属下贤者“八元”之一。
古代相传,帝喾高辛氏属下八个有才德的人。据史籍《左传·文公十八年》中的记载:“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
在仲堪、仲熊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并尊奉仲堪为仲氏的得姓始祖,在夏王朝灭亡之际,该支仲氏族人中即有避战乱而改成种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种氏读音作zhòng(ㄓㄨㄥˋ)。
第二个渊源:源于任姓,出自商朝开国君王汤的佐相仲虺的后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仲虺,是著名的造车鼻祖、奚、任、薛、仲四大姓氏的祖先奚仲(车服大夫、车正)的后代,世袭为古薛国(今山东枣庄薛城奚村)首领。
成汤早就知道仲虺是一个举世难得的人才,也知道薛国在仲虺的领导下国富民强,军备优良,于是亲自前往薛国,求仲虺帮助自己建立大业。仲虺在昔日里与成汤 打过不少交道,深知成汤是一个仁厚大志的人。再说薛国已受够了夏桀越来越沉重的压榨,仲虺高瞻远瞩,欣然举国来助成汤,与另一贤者伊尹成为成汤的左右臂 膀,一主外,一主内。
仲虺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首先为成汤献出“以宽治民”的策略,和成汤一起吊死问疾,赈穷养孤,并帮助成汤修筑城垣,创建了地方割据优势,成汤所领导的商族俨然成了夏桀的一块心病。
成汤的各种举措被夏王姒履癸(夏桀)察觉,夏桀惴惴不安,遂采取防范措施,使出自己最后的淫威,以天子号令召成汤入朝问话。成汤经过一番思考的煎熬,还 是选择了去朝见夏桀。当成汤跋涉三百余里来到巩义,立即就被夏桀直接拘捕,夏桀还令人用“桎梏”夹住成汤的双手,囚禁在夏王朝的监狱“夏台”里。
仲虺立即和伊尹就夏桀的贪婪本性,商议制定了营救成汤的可靠办法。之后,仲虺就带了大量的奇珍异宝,跑去向夏桀赔礼道歉,表示称臣纳贡,打消了夏桀的疑 虑。为了窥视内情和蛊惑夏桀,仲虺又为夏桀送上最漂亮的美女,夏桀看到眼花花的珠宝和光彩照人的美女,早就晕了头脑,又找不到可靠的证据,因此无论谏臣怎 样劝说,还是释放了成汤。
之后的成汤犹如猛虎归山,在仲虺和伊尹的帮助下加紧了灭夏的步伐。仲虺又为成汤制订了灭夏的具体方略,先铲除夏桀的羽翼,使夏桀孤立无援,然后再进军夏 都。仲虺当时建议说:“我们大业征途中的第一个阻力是葛国,葛国是我们西边通往夏的咽喉,而葛是夏的忠实走狗,我们必须用策略让葛国归服。”在汤的托付 下,仲虺多次联络,说服葛国。
仲虺发现葛伯是一个好吃懒做的家伙,就挑选了一群肥大的牛羊送给葛伯去祭祀祖先,结果葛伯自己把牛羊全吃掉了。仲虺知道后,笑着问葛伯:“你怎么没把我送你的牲口祭祀啊?”
葛伯推脱说:“我不是不懂得祭祀的重要,只是每次祭祀除了牛羊还要酒食,我们的田中大旱,种不出粮食来,当然就举行不了祭祀。”于是仲虺便又送去一批劳 力和种子前往葛地帮助种庄稼。葛伯觉得等庄稼长出来时间太漫长,就干脆把送来的种子煮着吃了。一个妇女护着种子,结果被葛国人抡起石块砸死,这位妇女临死 还攥着沾满鲜血的种子……这个暴行引起了商族上下的愤慨,成汤以此为借口,立即安排仲虺为大将军出兵伐葛国。早已准备好的商军所到之处,葛国老百姓家家庆 幸,所以仲虺战无不胜,商军在成汤和仲虺的指挥下很快就灭了葛国。
西进的大门打开后,往下的目标就是和夏王朝关系密切的韦、顾、昆吾。这三国是夏王朝在东方的重要支柱,特别是昆吾,是夏朝东方诸侯之长,号称“夏后”。 但三国国君都不受本国国民的支持,各国人民盼商军如求甘露,所以商军所向披靡,三国先后被消灭。至此商汤已经控制了夏王朝的东方,而夏桀更加势孤力单,仲 虺为成汤制订的方略第一步已经实现。
夏桀不甘心失败,亲率大军去东方镇压。成汤和仲虺则率领四方诸侯前去讨伐夏桀。成汤依照仲虺为之起草的檄文,做了一番大有分量的演讲,成汤说:“不是我 愿意叛乱,实在是因为夏桀罪大恶极!我知道,你们中的很多人都不愿意出兵,有怨言,但是,夏桀有罪啊!夏桀罪大恶极,上天命令我去惩罚他。我畏怯上天不敢 不去征伐。夏桀耗尽了民脂民膏,掠光了人民的资财!夏桀的德行已经堕落成这个样子,现在我一定要前去讨伐。你们如果和我一起去执行上天的命令,我将大力赏 赐你们。否则,我就要惩罚你们,决不赦免。”
夏桀五十二年(公元前1600年),商、夏两军在鸣条(今河南洛阳一带)展开了大战,而夏桀的军队早已士无斗志,纷纷倒戈。商军越战越勇,部族多方归 服,结果夏桀大败而逃,三年后逝世于亭山(今安徽巢湖卧牛山)。仲虺接着率军去攻打忠于夏桀的部族三义,缴获了这个国家的镇国之玺。之后仲虺和伊尹四方部 族通报了全国的情况,四方部族全部归服,仲虺和伊尹协助成汤登上了天子的位子,平定了天下。汤遂封仲虺为左相,号称商汤开国第一功臣。
在仲虺的后裔子孙仲,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在夏王朝灭亡之际,该支仲氏族人中即有避战乱而改成种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依然读作zhòng(ㄓㄨㄥˋ)。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周王室上卿仲山甫的后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仲山甫,原本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后裔,虽家世显赫,但他本人却是一介平民。仲山甫早年务农经商,在农人和工商业者中间有很高的威望。
西周王朝在周宣王姬静执政时期(姬靖,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仲山甫受举荐入王室,任卿士,位居百官之首,封地为樊(今河南焦作修武周庄乡李屯村),从此以樊为姓,为樊氏得姓始祖,所以又叫“樊仲山甫”、“樊仲山”、“樊穆仲”。
东汉史学家服虔在《史记正义》中解释说:按祖祀扫排位,父在上,子居下,兄弟中的一、三、五居右,统称“穆”,二、四、六居左,统称“昭”,仲山甫排行老三,所以称“穆仲”、“仲父”、“樊仲”等。
至于仲山甫出生于何地,史籍无载。但他的封地樊就是周天子给他的法定籍贯,所以后世称他为“周樊人”或“南阳樊人”,即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史籍《姓 氏考略》引《广韵》说:“樊,望地南阳,系出姬姓,虞仲支孙仲山甫封于樊,后以封地为姓。”也说明了他是南阳樊人,当时的南阳即今修武。
在典籍《诗经·大雅·崧高》中有赞句:“崧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还说:只有仲山甫和申伯是国家的栋梁。并专门颂扬仲山甫品德高尚,为人师表,不侮鳏寡,不畏强暴,总揽王命,颁布政令,天子有过,他来纠正等等。
当时周宣王“料民于太原”,即在今甘肃镇原一带组织了历史上最早的人口户籍普查,以控制西戎民族,而仲山甫为了周王朝的安定,曾予以劝谏。
仲山甫的突出政绩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即废除“公田制”和“力役地租”,全面推行“私田制”和“什一而税”,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大力发展商业等。这些改革的成功,造成了周宣王时期的繁荣景象,史称“宣王中兴”。
仲山甫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自然也得罪了不少当朝贵族的利益,所以在周宣王逝世后,贵族们疯狂反噬,仲山甫的子孙族人们在迫害下便纷纷逃逸,为避仇祸,其中有改为谐音的种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zhòng(ㄓㄨㄥˋ)。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仲由,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仲 由,公元前542~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今山东泗水泉林镇卞桥村),孔子的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仲由为人果烈刚直,有勇力,多才 艺,事亲至孝。十八岁时,适逢孔子东游到卞,受到孔子赏识。孔子设礼相诱,收其为弟子。仲由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 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 位。仲由在孔门除学六艺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孔子曾称赞说:“子路好勇,闻 过则喜。”又说:“我的主张如果行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那时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了。”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仲由任鲁国季孙氏的宰,后应卫国执政上卿 孔俚之邀任其家宰。周敬王姬丐二十八年(卫出公姬辄十三年,卫后庄公姬蒯聩元年,公元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 俚弑杀卫出公,卫出公闻讯而逃,蒯聩得立,是为卫后庄公。仲由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当面指责蒯聩。蒯聩恼羞之下命卫士石乞与仲由相搏,争斗中石乞 挥戈击歪了仲由的帽冠,仲由因此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竟然不顾争斗而去系自己的帽缨,结果被中石一戈杀之。在仲由的后裔子孙中, 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世代相传。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追封仲由为“卫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 真宗赵恒加封其为“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宋度宗赵禥再封其为“卫公”;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改称其为“先贤 仲子”。据文献《仲氏大宗谱》的记载,仲由的第九代孙叫仲隆,为秦朝时期的一名处士,原隐居于峄山(今山东邹城),后仍返回祖地卞(今山东泗州泗水镇卞桥 村),娶妻生三子:长子仲纲(一说仲网),次子仲勃无嗣,三子仲动。按山东《滕阳种氏族谱》中的记载:“先贤十世孙讳动者,值秦大兴焚书坑儒之际,与其父 讳隆以避秦乱,隐居峄山,易仲为种。”仲、种二氏由此分开。在《仲氏大宗谱》与《种氏宗谱》中,所记载的第一~第十代世系完全一致,说明仲、种二氏源出一 个共祖。传到仲由的第十代孙仲动时,正是秦始皇执政晚期。秦始皇嬴政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原齐国人淳于越反对当时推行的“郡县制”,要求按 古制大肆分封贵族。丞相李斯对此加以驳斥,由此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体系,同意了李斯的建议下,下令焚烧 《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者一律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并禁止私学,想学法 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秦始皇嬴政三十五年(公元前214年),有两个术士分别叫侯生和卢生,他们暗地里四处诽谤秦始皇,之后并亡命而去。 秦始皇得知此事后大怒,立令御史调查,结果审理下来,得犯禁者竟有四百六十余人之多,于是秦始皇下令全部予以坑杀,此即为“坑儒”。这两件事合称历史上所 传的“焚书坑儒”。其实,秦始皇坑杀的基本上以术士者为主,儒者很少,应称“焚书坑士”。仲动之父仲隆一直以“处士”即清高之人自居,很容易被列入所 “坑”之列,因此仲动为避“坑士”之祸,遂改姓氏为谐音的种氏,避过此难,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种氏一族历史悠久,瓜蔓延长,自清朝乾隆三十二年(公元 1767年)以来,已经先后四次修谱,后裔族人已经分布全国各地,姓氏读音作zhòng(ㄓㄨㄥˋ)。
第五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末年越国大夫文种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文种,郢人(今湖北江陵),与宛三户里人(今河南南阳宛县)范蠡为同为越国大夫。
他曾总结商周以来征伐经验,向越王句践提出了伐吴九术: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帛,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缟,以空其邦;四曰遗之美好,以为劳其 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
越王句践用了其中的三术,即灭了强大一时的吴国。
越灭吴后,范蠡认为句践其人“可共患难,不可共与荣”,因此弃职而走。离开越国之前留信给文种,劝他也离开。但文种舍不得即得的荣华富贵,看了信之后并 未离开,仅称病不朝。于是有人进谗言说文种要造反作乱,勾践听信谗言,赐给文种一把名为“属缕”的剑,并让使者传话说:“你当初给我出了九条对付吴国的策 略,我只用三条便打败了吴国,剩下的六条在你那里,你用这六条去地下为寡人的先王去打败吴国的先王吧!”于是文种在后悔无奈之下举剑自杀。
在文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种氏,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zhòng(ㄓㄨㄥˋ)。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成侯赵种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周烈王姬喜元年(赵敬侯赵章十二年,赵成侯元年,公元前375年)赵敬侯病逝,当年赵章之子赵种即继位,是为赵成侯。
当时,公子赵胜不服,曾与赵成侯争位,为乱一时,后被赵成侯平定。
赵成侯在位期间,多次出兵伐卫国,连续攻取卫国七十三个乡邑与甄地(今山东鄄城旧镇)。后又与韩国联合攻周王室,将周王室一分为二,形成了东周晚期有两个周王的混乱局势。
不久魏国举兵伐赵,赵军先败于蔺,再败于怀(今河南武陟)、浍(今山西翼城)。至周显王姬扁五年(赵成侯十二年,魏惠成王魏罃七年,秦献公嬴连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以后,秦国三次攻魏国,赵成侯出兵救魏国,又与韩国联合攻秦国。
到了周显王十年(赵成侯十七年,魏惠成王十二年,韩昭侯四年,公元前359年),赵、韩、魏再分晋地。此后赵成侯多次与魏、齐、宋、燕等诸侯相会。
周显王十五年(赵成侯二十二年,魏惠成王十七年,公元前354年),魏惠成王再次举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周显王十六年(赵成侯二十三年,魏惠成王十八 年,齐威王田因齐四年,公元前353年),魏军击破了邯郸,赵成侯求救于齐国,齐国出兵围魏救赵,大败魏军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部)。不久,魏国归还了 邯郸。
周显王十九年(赵成侯二十六年,公元前350年),赵成侯逝世,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即称种氏,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zhòng(ㄓㄨㄥˋ)。
第七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田种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该支种氏出自战国时期齐国田氏家族,为帝舜后裔。
战国时期的周显王三十六年(齐威王田因齐二十四年,魏惠成王魏罃三年,公元前333年)与魏惠成王(梁惠王)魏罃会田于郊。
当时魏惠成王问齐威王:“王有宝乎?”
齐威王回答:“无有。”
魏惠成王则得意扬扬地讽刺齐威王说:“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
齐威王却正色对魏惠成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 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 哉!”
当时魏惠成王大惭,不怿而去。
齐威王所说的“吾臣有种首者”,指的就是大夫田种首,专门负责齐国的治安,简称种首、或田种。在他的治理下,齐国都城盗贼消失,路不拾遗,一派清平景象。
在田种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种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种氏族人集中分布在今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东双沟镇一带,只有该支种氏的姓氏正确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
第八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吉林通志》记载:
满族汪佳氏,亦称王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满语为Wanggiya Hala,世居王佳(今辽宁沈阳东陵区汪家乡)、辽阳(今辽宁辽阳)、讷图(今俄罗斯境内能图河流域)等地。后有蒙古族、赫哲族引为姓氏者,蒙语为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汪氏、王氏、种氏等。
该支种氏始祖为汪佳·种灵,满洲正蓝旗人,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武进士,累官至成都副都统。清末民初,汪佳·种灵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汉化姓氏者,称种氏,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zhòng(ㄓㄨㄥˋ)。
得姓始祖:仲堪、仲虺、仲山甫、仲由、种首(田种、田种首)、种动(仲动)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满语为Wanggiya Hala,世居王佳(今辽宁沈阳东陵区汪家乡)、辽阳(今辽宁辽阳)、讷图(今俄罗斯境内能图河流域)等地。后有蒙古族、赫哲族引为姓氏者,蒙语为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汪氏、王氏、种氏等。
该支种氏始祖为汪佳·种灵,满洲正蓝旗人,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武进士,累官至成都副都统。清末民初,汪佳·种灵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汉化姓氏者,称种氏,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zhòng(ㄓㄨㄥˋ)。
得姓始祖:仲堪、仲虺、仲山甫、仲由、种首(田种、田种首)、种动(仲动)
(种氏家族微信公众号)
分享按钮>>【师氏网新闻】山东省冠县万善乡前元坊村支部书记师金顺
>>【种氏家谱源流】种氏家族 迁徙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