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折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折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折氏家族的历史2 已阅:2114 / 回复:0(楼主)

这样选择,使折氏立即面临严峻的形势,府州与契丹、北汉交界,易受夹攻,而距后周中心甚远,难以得到增援,它必须依靠自己的实力生存。折氏在这严酷的考验中培育出两名大将:折德扆与折御卿。
    折德扆(917-964年),曾任马步军都校,949年为府州团练使。952年2月,北汉大举进攻府州,折德扆勇敢迎战,消灭北汉军2000人,随即乘胜渡黄河,占领岢岚军(今山西岢岚县)。《旧五代史》卷112《周太祖纪》。显德元年(954年),北汉乘周世宗刚继位,联合契丹军南下攻潞州(今长治),周世宗在高平将其击败,直攻太原。折德BF24率师配合,攻占河市镇,斩北汉军500余级,至太原城外朝见周世宗。世宗于府州重建永安军(汉乾佑三年已罢),以德扆为节度使。《宋史•折德扆传》;《资治通鉴》卷292。
    折德扆地位的上升,引起势力更大的党项首领李彝兴的不满。他任定难军节度使,领有夏、银、绥等州,控制着府州通往中原的道路。显德二年正月,李彝兴下令不许折氏使者通过,这等于逼折氏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折、李矛盾该如何处理?后周宰相认为夏州是边防重镇,府州偏小,不妨舍去,周世宗则从上下关系考虑,折氏一贯忠诚,从战略角度看,保全府州,可以夹攻北汉,于是下诏谴责彝兴。彝兴当时羽毛尚欠丰满,在朝廷压力下,被迫谢罪。《资治通鉴》卷292。折氏通道虽然解决,折、李矛盾依然存在,折氏事实上处于契丹、北汉、夏州三大势力的包围之中,简直无法安枕。显德三年三月,周世宗征南唐返京时,折德扆晋京迎谒,要求迁入内地,这当然是保全折氏家族的万全之计。周世宗则考虑府州地位重要,又是蕃汉杂居之地,折氏是当地大族,深得民心,无人可以取代其地位,因而不准内迁,给予优厚赏赐,命他返回府州。此时,代理州事的折德愿在沙谷砦(在今保德境)大败北汉军,斩其将郝章、张钊,《宋史•折德扆传》记见世宗事只说:“时世宗南征,还次通许桥”,未点明时间。考世宗曾两次出征南唐,一在显德三年正月出征,五月返,二在四年十一月出征,次年四月返。两次都有可能,而第一次与李彝兴塞其通周路时间更近,可能性更大,故暂定此事于显德三年五月。再一次显示了自己的实力。
    赵匡胤建立宋朝,折氏即归附于宋。折氏希望宋廷早日平定北汉,这样可以打通通往中原的道路,摆脱孤立无援的困境。建隆元年(960年)五月,折德扆主动向北汉进攻,占领沙谷砦,斩首500级。第二年入朝,“陈太原可取状”,宋太祖给予优厚赏赐,并允诺“尔后子孙遂世为知府州事,得用其部曲,食其租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下引此书简称《长编》),《折继闵神道碑》载《折氏家族史略》第67页。事实上确认了其近乎藩镇的地位。乾德元年(963年)闰十二月,北汉发兵数千攻打府州,德扆奋勇作战,生擒汉将杨×。《长编》卷4、卷5,《宋史•折德扆传》。子御勋(938-977年)知府州,曾三次朝觐宋太祖,后病卒。弟御卿知府州。
    折御卿(958-995年)是一员能干的武将,知府州时年仅19岁。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征太原,三月,命御卿与监军尹宪攻岚州。四月一日,御卿打败岚州千余名北汉兵,七日,攻破岢岚军,生擒军使折令图。十八日,攻占岚州,杀死宪州刺史霍翊,擒夔州节度使马延忠等。《长编》卷20。五月五日,北汉主刘继元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向宋投降,折氏在平北汉一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抗击契丹的折氏家族(980-1004年)
    宋太宗灭北汉后,立即向辽进攻,以收复幽云,高梁河一战,宋军大败。此后宋辽战事不断发生,折氏经常在侧翼发挥作用。太平兴国七年(981年)五月,辽3万骑分三路伐宋,东路攻高阳关,中路袭雁门关,西路直逼府州,折御卿在新泽寨打败西路军,“斩首七百级,擒酋长百余人,获兵器羊马万计”《长编》卷23。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辽大将韩德威率万余骑自振武军南下,折御卿率骑兵在子河汊邀击,斩首500级,获马1000匹,杀敌将20余人,俘吐浑首领1人。《长编》卷38,《宋会要》方域二一之二。

作者:124.224.174.* (2009/10/29 22:04:41)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0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0)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折氏论坛  执行时间:114.7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折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