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珠玑巷南迁氏族谱、志选集<4>
- 中华麦氏网 2009年4月15日 永弘收集
廖姓
新会大泽沿江村《廖氏族谱·序》
……吾廖族大宗出文王而不可易,问谁为鼻祖,则文王第十三子讳叔安。伯廖之后封于廖,遂以廖氏为焉。自褒封而后,宗室不竞,平王东迁,祖为世守封疆。迨暴秦迁鼎宗周八百六十二年之业,于斯终斩王封于斯,遂废。廖氏之子孙散中原一处江南,一入雄州,盘错异居。至宋朝,有祖讳德明公自中原至南雄,官至正郎,平夷有功,封为武威王,王族之邑,由祖伊始。相传五世,遭胡妃之变,直祖兄弟十七人乘桴逋逝随至止,分居东、顺、南、新、番禺、从化、新宁、增城、四会广郡邑。昔雄州入之廖转为广属之廖矣,呜呼,雄州之派余知之广邑之派。……
皇明成化十四年春二月 赐进士第日侍经筵讲官同修国史奉政大夫 吏部左侍郎 前翰林侍读学士 十世孙 道南 顿首拜撰
(摘录新会大泽镇沿江村《廖氏族谱·序》.誊抄本。馆藏新会市志办。)
翟姓
东莞《翟氏族谱·人粤宗派》
吾族入粤,自翠峰公始,然实与致政、云谷两公兄弟三人同奉梅坡公至南雄珠玑巷。既而兄弟并迁东莞,分三大房。厥后,子孙各修家谱,各以本房祖为一世,而尊梅坡公为始祖。之所自出三房长幼之序言亦互殊,今综合诸说序而论之。
太始祖梅坡公,讳观,字思调,号玉梅,又号梅坡。先世居汴梁,后迁金陵转休宁县之贤福星里,尝官岚县教谕,迁判临江府,叙功擢按察佥事。妣梁夫人,生六子:长曰征、次日徽、三日颢、四日显、五日举、六曰兴。徽,号翠峰,显号致政,兴号云谷。宋室南渡,公已老致仕家居。诸子奉公南迁,兄弟分割画梅半携入粤,半留故土,因自号梅坡云。……
(摘录东莞《翟氏族谱·入粤宗派》续编二,木刻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
黎姓
顺德龙山《黎氏族谱》
始祖黎文卿公,妣鲁氏太安人,生子一,名甲祐。公之先东汴州人也,奕世衣冠,赵宋南渡时徒保昌爰处珠玑巷。咸淳间又徙南海,公居于龙山焉。
大明景泰三年壬申开顺德,今割龙山为顺德县人也。至南雄保昌时,嘉泰三年登进士,名朝宗者即公之大父也。公兄弟四人避地而来,一居新会,一居黎涌,一居茶涌,公于龙山居焉。后生子,名甲祜,乃二世祖是也。
二世祖名甲祜,乃文卿公之子也。妣刘氏太安人,生五子:名洪念、洪胜、洪裕、洪福、洪锡。大创业以裕后遂迁徙之甫定。
三世祖,名洪念。妣李氏太安人,生一子,名亭巷。
三世祖,名洪胜,生三子,居郎田,为第二宗也。
三世祖,名洪裕,乃甲祐公第三子也。妣卢氏太安人,生一子,居苏步为第三宗也。
三世祖,名洪福,乃甲祐公第四子也。妣何氏太安人,生一子,居苏步为第四宗也。
三世祖,名洪锡,乃甲祐公第五子也。妣邓氏太安人,生二子:名原善、原济,居芹涌,户隶堡之八十二图里长,是第五宗也。自此,开远昌户籍、参济军籍,承后之怀集家焉。子孙绳绳世系,另详于后。公号宁沙。
四世祖,名原善,字于庆,乃洪锡公之长子也。妣卢氏太安人,生二女,五子:名观祥、观道、观佑、观禄、观聪。
四世祖,名原齐,乃洪锡公之次子也。妣陈氏太安人,生二子:名大长、细奴。细奴公妣叶氏,生一子,讳阿仕,承祖后广西怀集因家焉。子孙继伍,绳绳原籍,将田十五亩岁输租银永帮。其后,彼处世系另详。
五世祖,名观祥,乃原善公之长子也。妣朱氏太安人,生一子,名穗责。……
五世祖,名观道,乃原善公之第二子也。妣邓氏太安人,生二子。……
五世祖,名观佑,乃原善公第三子也。妣陈氏太安人,生二子。……
五世祖,名观禄,号一松,乃原善公第四子也。妣左氏太安人,生二子:讳僖、信。
五世祖,名观聪,号恒五,乃原善公第五子也。妣刘氏、陈氏、杜氏太安人,生五子。……
六世祖,讳僖,字觉定,号南波,乃一松公之长子也。妣谭氏太安人,生一子;廖氏生四女;陈氏生一女,左氏生一子,讳民镇。……
六世祖,讳信,字致远,号龙滩,乃一松公之次子也。妣谭氏太安人,县请乡饮,世居芹涌珠玑古里。所生四子:讳民昌、民富、民纪、民绕。公寿七十五岁,妣寿七十九岁。公之为人操履端严,识见明达,素有卓立县请乡饮不赴,聘为邑宾垂训。则人口后井然有条也。
七世祖,讳民昌,字国隆,号宁一,乃龙滩公之长子也。妣叶氏太安人,生三子:讳汝雄、桐梅、活叟。公享寿六十七岁,生于正统四年己巳五月十九日,终于正德十年乙亥十二月二十九日。妣享寿八十一岁,生于正统十二年丁卯六月十三日,终于嘉靖六年丁亥二月十二日。
七世祖,讳民富,号石叟,乃龙滩公第二子也。
七世祖,讳民纪,号都知,乃龙滩公第三子也。
七世祖,讳民统,号泉知,乃龙滩公第四子也。
七世祖,讳光奕,号汝雄,乃宁一公之长子也。
七世祖,讳光奂,号桐梅,乃宁一公之第二子也。
八世祖,讳光祖,字应化,号活叟,乃宁一公第三子也。……
九世祖,讳绍信,号东灿,乃活叟公之长子也。
九世祖,讳绍皋,号东.白,号见湖,乃活叟公第二子也。……
九世祖,讳绍睦,字东玉,号少湖,乃活叟公第三子也。……
十世祖,讳孔成,字天集,号后溪即云湖公是也。乃东灿公之长子也。……
十世祖,讳孔时,即远潮公是也。乃东灿公次子也。……
十一世祖,讳孟培,字崇本,号肖山。乃云洲公之子也。……
十二世高祖,讳万廷,字仲俊,号联谷。乃肖山公之长子也。……
十二世祖,讳万华,字昭俊。乃肖山公第二子也。
十二世祖,讳万科,字昭廷,乃肖山公第三子也。
十三世高祖,讳公受,字章祖,号明时。乃联谷公之长子也。……
十三世祖,讳公祚,字章存。乃联谷公之次子也。
十三世祖,讳公连,字章恒,号玉湖。乃昭俊公之长子也。……
十三世祖,讳公兆,字章文。乃昭俊公之次子也。
十三世祖,讳公裔,字章永。乃昭延公之子也。
十四世祖,讳道琏,字纯锡。乃章永公之长子也。
十四世祖,讳道乙,字纯纪,别字秉江。乃章永公之次子也。……
十四世祖,讳道恩,字升惠,号一式。乃章恒公之长子也。……
十四世祖,讳道勤,字升敏,号肖日。乃章恒公之次子也。……
十四世祖,讳道敬,字升祺。乃章恒公第三子也。
十四世祖,讳道献,字纯修,号清夷。乃明时公之长子也。……
十四世祖,讳道矩,字纯芳。乃明时公第三子也。
十四世祖,讳道正,字纯政,号从天。乃明时公之次子也。……
十四世祖,讳道聪,字遇升。乃章存公之长子也。
十四世祖,讳道敏,字爵升。乃章存公之次子也。
十五世祖,讳常带,字健朝。乃升惠公之长子也。
十五世祖,讳常闰,字健源。乃升惠公之次子也。
十五世祖,讳常长。字敬德,号亮贤。乃升敏公之子也。……
十五世祖,讳常灿,字健豪。乃遇升公之子也。
十六世祖,行发……
(摘自顺德县龙江镇龙山《黎氏族谱》,誊抄本。)
南海《黎氏家谱·序》
我族艺林公昆弟八人,自宋咸淳年间,奉其母李太安人宅居樵山之西,迄今二十余传矣。瓜帙绵长,椒柳繁衍,樵内称巨姓焉。然祖宗功德以及昭穆尊卑,大率口耳相授受,而图牒阙如诚憾事也。族人祺敷君隐于吏,公余之暇,手编家谱问序于余,余适本邑中学堂教席,学务殷繁,久未有以应,窃惟古者谱系之书。天子日帝系,诸侯日世本,而通上下,言均谓之谱,谱者普也,所以重本支著族姓,历百世而不淆者也。所以美人偏厚风俗,持名教于下坠者也。唐宋以来,贤士大夫递有撰述,其时,百家之谱皆得登进于朝堂辉映乎,典册而或称家牒、或称家史、或称家志。如唐志,裴守真撰《裴氏家牒》,刘子元撰《刘氏家史》,卢藏用撰《范阳家志》,虽命名各殊而纪世彰教之意,则一故家族之有谱,与朝廷之有史,隐相表里,典至重也,义至深也。兹编所纪,就其亲者近者书之,而疏远概未之,及是一家之谱,非合族之谱也。虽然,古人有行之者矣,昔苏老泉撰《苏氏谱》止录本支四世,而令族人各自为谱,谓各详其宗合之,则至于无穷祺敷君之著。是编与《苏氏谱》例吻合,则一家之谱,其即合族之谱之萌芽也。与欤承鎏则鲁才疏未谙谱学,常读明季顺德黎君景义辑著桃源《黎氏宗书》,叙重黎之裔,事实表见不虚。近又南海朱征君次琦辑著九江《朱氏家谱》,征引鸿博义例精严,可为世法。且朱氏与黎氏同出帝颛项高阳后,其辩黎氏得姓之由及南雄珠玑迁徙之故,甚悉不眩于俗谈。因撮录之述黎氏源流一篇,以借参考。他日子姓中有辑族谱者乎,亦千虑一得之贡也,书以归之。……
时宣统三年辛亥秋重阳越二日 戊子科举人 拣撰
知县二十传孙承鎏序于樵山西之草堂。
(摘录南海《黎氏家谱》,誊抄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
新会南溪村《黎氏族谱·序》
猗欤黎氏以禄仕开基,上宠王恩光百代,为南昌望族。既而请臣宠异,驰驱皇路,宣职南雄郡府,因官备藉,遂居于雄之敬宗巷。愉怡其羡,弘扩升迁,黎氏所由始也。继而支派多出,各籍分居,于是古岗遂有清溪之黎,次蔓引矣,葳其蕤陈,献章庶几可追。易曰积善
余庆,直其然乎。以黎请臣致济吉士,扬明继起,此兆贻谋燕翼,仁人孝子,所仰追厥美者欤。乃先生取所传之鼎。祖上宗德之隆,存而修饰之。支派罔紊,昭穆了然,瓜瓞而麟趾,迭庆莫不于兹永赖矣。
时
明成化十三年岁次丁酉夏五月 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修撰永丰罗伦 拜撰
(摘录新会市棠下镇南溪村《黎氏族谱》,善本。)
新会古冈《始祖原房·序》
吾宗始于颛项之世,颛项娶邹、屠氏之女,生卷章,娶女娇,生黎及回。颛命此正黎司地以属民。其后以字为,已经多世散派,各有方不尽,谨录惟豫章南昌府城东清溪里,有太祖翁,讳仁者,官至刑部科给事,为吾祖始也。生高,讳直,直生曾祖,讳安,安生伯祖也,讳相,支派南昌故居,次为祖考讳同,考讳子舟,宣职南雄府,任满居于南雄珠玑巷。考生余兄弟四人,长即余,名流,字春禾;次洁,字夏禾;三源,字秋禾;四清,字冬菊。泰定元年四月,与诸弟起迁,同卖田地三十七顷均分,下古冈州居住。到清远滩头被狂风雨,船只淹没,财物一空。余独一男,名光,不幸溺于水,尚存三孙:亹、彬、祜俱幼,吾时年五十有五岁矣,恐后不知宗派所自,今时书此,与三孙收执,以企来世无忘厥本也。
时
泰定元年甲子岁仲冬吉 诞
(摘录新会市棠下镇南溪村《黎氏族谱》,善本。)
南海《京兆郡黎氏族谱·序》
谱之作者,考世系,详昭穆,使子孙得明其身之所从出也。孝敬之心油然而生,上以尊宗祖,下以联子姓孰非先王立宗法之意哉。始祖自高阳氏之子,封北政,侯名黎侯。殷周,侯之后子孙以为氏。自是而下,逮宋宁宗间,由南雄珠玑巷避剿迁至顺德县西林都桂林堡三十八图七甲槎涌乡。黎悦兴户谱列太祖迁居省城大北门内直街,子孙蕃衍成族。时因顺治七年十一月初二日,两藩破城入粤,屠人如瓜,纷纷逃生,失却宗枝,随迁各邑。复至出示安民之后,吾祖同胞兄弟三人,友爱迁居新城华德里,今九十余载,惟祖一人出吾三从兄弟,数人如五服之外,竟视之如途人者何也?失其谱者,失其谱,则五服之外亦无怪乎,其视之如途人也。是以古先王立宗法,虽百世昭穆,不失其序,而亲厚仁孝之谊不乖,皆由谱不紊也,吾故谓谱乃家族之宝也。汉承父遗言,铭记高祖少周公则远矣,不能稽考,未敢强录,而近者稍悉,吾不录,则支派失而俗情偷,俗情偷则五服之外亦犹然一途人也,况不止五服之外耶。今幸其未五服之外也,使其一脉之亲,毋致终忘焉。可也观此谱者,俨然吾祖之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也。能勿敬乎,能勿爱乎,爱之敬之,则亲厚仁孝之心油然而生也,尔其勉之,慎之,重是谱如世宝焉可也。吾今录高曾祖考以告闻,将来既修谱考叙其世矣,乃复用世表何哉?挈其纲表著其详,庶几叙述不遗,足以备参考云尔。今者世族子孙,或问其祖之名号及生卒之年月,多茫然不能对。凡以载籍无征予欲使后人不忘其先人,虽毫发之微当志之。何敢惮烦,若不可得而详者,亦安敢强为之词哉。
十四世孙 汉宗 顿首拜撰
(摘录南海《京兆郡黎氏族谱》,木刻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
高明《黎氏族谱·源流考》(再订前言)
清成丰年间,卓林公曾作《黎氏源流考》使后人读之,知我黎族根苗,历史悠久,有一定的好处。
然卓林公未追溯到源头,亦未能详述其最后。北下庾岭,南徙珠玑,更无述及。且许多涉及封建神话,星卜之文,令人费解。
为此检查古籍图史,详加考核,重新订正。再作《黎氏源流考》补之。如有错漏,请为匡正。
考我黎氏,渊源流远,是公元前二千多年轩辕有熊氏黄帝之后。黄帝大败蚩尤于涿鹿,雄踞黄河流域,为各氏族之首。轩辕生二子,长口,次帝喾。兄弟各生八子,才德出众,古史上称为八恺(八元),是了不起的人物。颛项带领八子,建都帝丘,雄霸一方,打败了当时好战的九黎部落,占领其地。八子之一卷章,封官于九黎,世袭其地,遂以九黎之黎为姓,黎姓从此繁荣昌盛于后世。
卷章生黎及、吴回。吴回官任祝融火正之职,后人又称我族为祝融氏,祝融世胄,就基于此。
吴回无子。黎及生二子,长子羲、次子和,世官于九黎。
尧舜夏商朝代,黎姓子孙,都能世修其政,任贤用能,固守疆土,承先人之遗业,光前启后,延世袭于后世,子孙昌盛。及至商纣无道,致劳西伯兴兵,而我黎氏子孙,拥护除暴。周武灭纣,黎氏仍封于九黎,官升侯爵。及周中叶,列国争雄,九黎被赵国吞并,我黎氏子孙,先居朝歌,朝歌帝都也,京兆郡就从此起。后居翟阳,依于楚国,史上留存楚国之始祖是颛项,就源于此。
秦始皇灭六国,我祖介弟公曾与张良于博浪沙椎击秦皇,不中,遁逃海上。迄汉高祖刘邦定天下,我祖受封为北郑郡主,世居郑州。
公元429年,五胡乱华,魏拓拨氏平定五胡,入主中原。我祖世弼公,由北郑起兵响应,军功显著,封开国公,中原平定,封大将军北正侯。其后名官显宦,世代迭出。
世弼公生子综,综生子吉人,即庆余公之一、二世先祖也。其后历经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其间七百零九年,转到庆余公已是廿六世。
公元1133年,庆余公之父相宸公在宋高宗绍兴三年举进士官拜礼部员外,即虔州防御使,后辞官归里。金兵南侵,宋高宗与隆祐太后南逃江西省虔州,遗臣军民随太后南下,至太湖流域,我祖相宸公父子昆弟七人及家属十余人随行。后来太后自虔州转向II缶安。我祖家属及所有军民没有条件随行,又不能北归故土。听说岭南地广人稀,又可避金兵,较为安全,于是大批流民南下大庾岭,求安身之地。我祖家属度过大庾岭,进入南雄县珠玑巷,遂定居了。
一个时期后,南下的中原难民,继续增加,人多地少,我祖带家属又迁到珠江流域的新会冈州(今顺德县大良)定住地为黎村。
相宸公生子三,长蕃权、次蕃准、三子蕃昌。号庆余。蕃权生子二:长子仕雍、又日仕通,据说迁今罗东塘基头,后迁南海县民乐镇大地村。仕衮其后未详。蕃准生子仕宏,后迁扶丽上村。
我始祖庆余在父亲寿终,把他葬于新会凤凰山后,公元1247—1275年间,随友教学至高要(今高明) 卜筑即今三洲镇伦口村后的大荫山下吉楼,建村黎学坪。其后为培育英才,迁居罗后上迳村设帐授徒,因而定居上迳。上迳就成为高明黎氏子孙的发祥地。 庆余公南迁带有元配江苏镇江人仉氏。副妣维扬人英氏。生子三:长仕平、次仕熏、三子仕建。庆余公及仉氏、英氏两夫人墓都葬于大荫山青龙岭下,至今仍有茔墓在。
二十七传孙 荣才续志
(摘录新修高明《黎氏族谱》,1987年出版。)
南海《京兆郡黎氏族谱·南迁史事》
宋宁宗时,南雄府始兴县沙水村牛田坊有富民黄贮万运粮京都,因诱匿国戚带苏妃归回牛田坊,改姓张氏,遂为宠妾。上敕取苏妃,不知去向,上怒,命兵部尚书张英贵通行缉访,查无踪影,经年不获,贵回奏,上准过。而贮万家人刘壮反主,走泄消息,传闻京都,而贵知觉,惧上究不缉不获之罪,乃密约通部大小衙门会议掩访前访不力之罪,诈称始兴县牛田坊有贼薮达诘作乱,扰害地方,流劫平民冒奏 上准剿牛田坊,动大军兵马屯聚营寨镇守。时珠玑巷罗贵祖之姑丈乔辉,现任京师指挥闻知,遂使走回报知,未经旬日,部文行南雄府县严行迁徙。时大小男妇流离失所,牛田坊居民受其涂炭,罔不嗟怨。惟珠玑巷各姓九十七家,罗贵祖等集众会议,谓南方虽烟瘴之地,土广人稀,田地膏腴,料有好处。于是联词赴县,呈明立案,赴府呈给,准发路引,南向而行,奠居各处。南雄府朱太爷准给文引,各姓九十七家各执照南行,或竹排或船或路,时开禧元年四月初五日,给限四月二十日缴。即于四月初六日起行,廿六日到西南卜塘夏滘古朗佛山荔枝湾大良古冈等处。适遇土人冯天祥、龚应达等接歇,保结赴县立案。时南海县太爷李英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尔民九十七家既无过失,准案定籍,增立图里,相工所宜,辟耕盖舍,务竭田地,以资日给,俭积应赋,合输国课,毋致有违,仍取具供结连引缴存案云云”。时开禧元年五月十三日,通团蒙准存案,遂编新图籍,各开报里排,各居各处,具结报县应造册籍,缴报各供粮差,辟土种食,取茅结芦,是窝兜各立各村,自此始创派衍繁也。宋宁宗开禧三年,又改元嘉定始定图籍,已五年矣。开禧元年起至丙帝二年止,共八十三年。元太祖元年起至顺帝三十四年止,共八十五年八个月。大明洪武元年起至崇祯十七年止,共二百七十八年。自南雄珠玑巷迁至今共计四百四十五年,大清顺治十八年,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十三年,乾隆十三年,蔡友客由经过,见珠玑巷内屋舍整复观瞻……
(摘录南海《京兆郡黎氏族谱》,木刻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
《黎桂泽堂族谱·旧叙》
始祖乃南雄州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人,于咸淳八年,为怀王妃胡氏染患疯颠走出,后至南雄溺死。宋帝行文查访,民居咸虑罪及,遂联合众人挈家逃窜。时无船艇,乃结竹为筏,行至连州江口,夜狂风大作,吹散竹筏,淹死男女无数,尚存数百人,漂流江中。忽见岸上有一童子徐来,众问此处有何神庙,童子日有忠勇将军庙。众因赴庙叩拜求庇于神,果获平安。于九年正月十五日,得籍始奠居广州各处焉。
原叙冗长,词多鄙俚,此不过存其大略耳。
(摘录《黎桂泽堂族谱》,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
《黎桂泽堂族谱·又旧叙》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然则谱不可以不详矣。我始祖自南雄州保昌县沙水村牛田坊珠玑巷迁居本乡,其所以迁者,因宋度宗时有妃苏氏,自负美色,淫逸无检,失调雅乐,遂为度宗所摈。苏妃逃出宫门,希图别嫁。是时南雄有黄贮万者,家资饶足,为邑里推举运粮入京,晚泊河边。苏妃在船舷丐食,虽衣衫陋敝,而姿貌丰腴,贮万一见不胜忻羡,引入舱中,细询原由,知为宫嫔,不敢张扬,并嘱舟人密为遮盖,潜带还家。迨后舟人渐于传说,外人皆知,而贮万好色,苏妃贪淫,并不惧祸也。一日,度宗忆及苏妃,查知逃出,一时震怒,谓其玷辱官闱,即谕兵部尚书张贵,行文缉究。上谕一颁,急如星火,适珠玑巷人罗祖贵,在京为指挥之职,微闻其事,疾寄书还乡。于是居人咸恐株连,相率远避,各觅安居。我始祖因共九十三家斩竹为筏,同来广州,散居甘竹、古郎、逢简、上湾、马齐、麦村、高赞上下、光逶上下、马宁、光辉、西岸、昌教等处焉。此成淳九年正月十五日事也。
原叙词语亦多繁琐,为删改百余字,使文气畅达耳,其隶事处,悉仍其旧。
两叙事殊于理各有触碍,乃乡邻各族姓凡有南雄来者,其叙先世事,大率如此。实不可解,询诸耆旧,亦复云然后于书,肆见一书,前后不过三页,题曰珠玑巷避难原由。取而阅之,正载苏妃一事,文词俚俗,意旨粗疏,始悟此书乃书贾营利谬造先世行踪,以斯庸众,而老之士君子,亦考诸史传,案诸舆图,稽诸古今典制,直以为既有书传,当是实事。于是一二人传之,千百人信之,编入家乘,亦曰胡妃即日苏妃,岂不谬哉,故复叙而辩之,昔人惧数典忘其祖,而族谱作焉。然忘其祖者非,诬其祖者亦非,以余观旧谱叙,南徙时事则近于诬矣。考宋史及通志诸书,莫论宋宗室无所谓怀王职官,无所谓张贵嫔御,无所谓苏妃、胡妃,即使有之,而事类荒唐,殊难取信,何也。宋制诸王实居京邸,则怀王必在临安,临安去南雄二千余里,中隔三江,更阻二岭,行路尚忧跋涉之难,矧以一疯颠之妇可渡三江跨二岭而直抵南雄乎?此决难信也。若苏妃一事,更属难信。苏妃既为度宗之妃,官闱秘密,侍卫森严,验呵其何由逃出,况辇毂之下,耳目众多,守备即无见闻,岂道路绝无知觉,此一难信也。苏妃久在宫掖,姿貌既已殊常,举止必能动众,苟图密为改嫁,讵患无人,何至丐食河边,始与黄贮万于合乎,此二难信也。且宋将宫内分置女官,嫔御婢嫱动加记注。如果苏妃逃出,定当据事上闻,岂有逾越岁时,待至度宗忆及,始知其逃者乎,此三难信也。种种无稽,全不入理,安得谓先祖之徙事实由斯。大抵义先祖生当宋季,兵燹倥偬,元人自湖广起兵,南雄为必争之地。宋末南雄五入于元,五入于宋,尔时择地避兵,挈家南徙,所谓乘竹筏而渡江者,理固有之。盖成淳九年距元攻南雄仅一年,距宋取南雄仅二年,距宋亡仅四年,先祖徙居之由当必在此。谓余好辩,请征之宋史及通志诸书。
(摘录《黎桂泽堂族谱》,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
霍姓
南海、佛山《霍氏族谱·序》
……韬日:我祖得姓实自霍叔,食封于霍邑。汉春秋而上为太原人,故今子孙著姓,犹日太原郡云。宋靖康时避狄难,迁于广之南雄珠玑巷,或日秦时徙中国民五十万填实南粤。
我祖从徙遂世为南雄人。二说未知孰是,宋季年由南雄再谪南海,或日嬉笑皇姑罪谪迁,或日匿皇妃罪谪迁,语亦无所稽。由南雄迁者兄弟三人,皆负担来一居石头,二人不知所居,或日一居榕州,一居梁沼。又云一居澜石,一居佛山,亦无可考。……
六世孙 韬 识
(摘录石头霍、南海、佛山《霍氏族谱》,木刻本。)
南海上园《霍氏族谱·序》
霍氏居南海东村者,其先世出于周封食邑于河东太原之霍,汉唐而上为河东太原人。递至宋熙宁中,有祖考讳嵩,盖河东太原数十传孙也,任南雄府教授。至于元丰迁官来广州, 卜居南海东村衲子山之阳。同行者三,乃随任带来也,箩担者五,乃祖考家人也,始祖云何乃自始居东村者记之也,自始祖迄于重之辈十四世矣。为之谱者,自始祖而下其上世系于河东余太原霍氏之谱。传自先世,盖由始祖子中公,自宋熙宁间来于南雄珠玑里,传于侗之辈已十有四世矣。间虽无盛名伟绩,然衣冠相传,恒产相守,今昔不替,夫岂无所自哉。盖亦积德为善,踵而不绝,是以根之深者叶必茂,源之远者流自长,而有今日之应也,为子孙者盍亦思。厥祖而守礼循义存天理保良心,毋自蹙其根本也。噫,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为后人者,其亦究之。……
南海上园《霍氏族谱·世系》
第一世,始祖崇,字子中。生遗由乡进士任南雄府教授。宋熙宁间,自南雄府迁至广州南海东村衲子山之阳。随行者三人,箩担者五人,遂家焉。终遗,娶梁氏,生口口,合葬来客峒仙人乳上穴。今以二月、八月、清明、重阳、冬至日祭之。男四:应麒、应麟、应凰、应龙。
第二世,二世祖应麒,字子中,长子生终遗,娶陈氏,生口口,合葬石井冈艮向,无嗣。……
(上述两段摘自世睦堂《上园霍氏族谱》卷之一、卷之二.木刻本。)
南海、佛山《霍氏族谱·始祖正一郎公家传》
宋,始迁祖正一郎太府君家传:
正一郎公,本山西平阳人,自周文王之子叔虔食封霍邑,家霍山之下,后世遂以为氏传至公。当宋靖康时,中原板荡,公赋性倜傥偿非常有志四方,浩然去国。日昔古公避狄迁岐肇基,王迹传至文武,下世卜年。吾宗固其苗裔,虽家不同,今犹昔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独不可绳祖武而兴起乎。爰卜诸霍神得“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似汉时秋”之语,谓此去将居水云乡也。舟车南下直抵粤之雄州沙水村珠玑巷,喜邨以水名,与卜相符,遂定厥居。娶元配周氏,生四子:长子亚一郎、次亚五郎、三亚六郎、四亚十郎。后公以其土旷地偏,去之游于南海,携家舟次佛山。相其地佳气葱葱,周原滕膴,询乡人知为汾水。恍然惊喜曰:予曩者去国初迁时,霍神告语,回在兹土耶,今适符其占信,知天作地藏,非偶然也。策室佛山之三月冈(即今早市街),为发源地焉。……
(摘录世睦堂《霍氏族谱·始祖正一郎公家传》,清道光二十八年,木刻本。)
卜居石湾乡图说
……始祖考正可公,乃珠玑巷人。于宋咸淳九年癸
酉南迁卜居石湾。迢笃生二世长仲幸、次仲本、三仲
文。而我仲本公,又生三世长宣羲,次淑羲,号廪山。
而我原山公衍生四世:长铣堂、次鉴堂。其二三四世之
各房列祖悉居故里及移低田,惟我鉴堂公则迁居大岸
也。……
欧阳姓
《欧阳氏家谱·序》
尝闻谱也者布也,谓敷布前人之德,使后人思慕而不忘也。然谱何为而必修之也哉,盖尊祖必敬宗,而敬宗必由亲族,则亲族之道重莫重于此矣。夫谱之修所以合亲疏远迩,萃子姓于一堂,俾知孝悌所由生,人伦所由叙,而实以溯本寻源,报本追远也。
缘我族之始祖荣可,职任南雄府,留居于新会皇庄乡,祥开四叶。二世祖道信,三世祖和璧,职授都巡兼统兵权,开基于香山。麻子,即道信公之长子,荣可公之孙也。或有迁居于三水红旗或有分支于大岭,然枝叶繁茂,源流长远。有未尽得而稽收为总谱者,惟我本房之谱纂修于嘉庆癸亥年迄今五十余年,支分派别,生齿日繁,年月卒葬,恐难考核。则续修之议非今日之急务乎,是以达川叔祖,玉山兄,际此世远年湮,文献无存,披览谱帙。奋然有志于修谱,无如有怀未遂,不得不留机会于有待耳。顾念荏苒数年,残简遗编,听其散逸,则负疚滋甚,何以告无忝于先人乎。适幸游金山者数十余人,乐善好义亦有同情,故与衮臣、玉山二三同志商酌此事,寄柬捐签岁次丙辰仲春付金旋里,孟夏集祠,踊跃倡修。各父老莫不欣然唯诺,命衮臣总核纂修。复命余丛劳替襄捡阅,但自揣谫陋,重以年少,虑弗胜任,且为舌耕所累,是以未遑旦夕勤事,然得间亦未尝不替其参核。今编辑成帙,俾读斯谱者知木本水源,油然生其亲亲长长之义,则溯本寻源,报本追远,所难恝然也。此虽人事,亦未始非,祖宗之灵爽所致。余虽不遑独任其事,亦岂敢不替襄其事哉。
咸丰九年岁次已未仲春谷旦 二十四世孙 显 谨识
(摘录《欧阳氏家谱·序》,誊抄本。)
顺德均安天连《欧阳氏族谱·荣可公裔和玉祖房图列说明》
渤海郡欧阳荣可祖,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蜀江口来守南雄秩满回籍。生四子:长道存、次道行、三道成,仍居蜀江。惟四子道信迁粤卜居新会庄。子孙分居三水、香山、顺德、南海、新会各县。推所自出,成奉荣可祖为欧阳氏始祖。……
(摘录顺德均安天连《欧阳氏族谱》,荣可公裔和玉祖房小宗谱图列说明。油印本。欧阳盘先生整理收藏。)
司徒姓
开平《司徒氏族谱·序》
人莫不亲其所亲也。而古人敬宗睦族,不能概望诸后人者,岂古人不相及,欤历年久而水源木本之恩渐忘也。支派既繁,而同气连枝之爱渐薄也,若是夫谱之不可不修也,明矣。
我司徒氏,祖居南雄珠玑里。自北宋以前,谱帙残缺,莫可考证。至宣翁值有宋南渡,中原多寇盗窃发,由南雄迁居广东州城,是为一世祖矣。
厥后,由广州城而水东,由水东而滘堤,而恩平而阳江,各择所向。不遑宁处,要皆上承先志,下昌厥后者也。其时,转徙扰攘,谱牒之修,有所未暇。
至明嘉靖间,十二世孙绶,始谋修家谱,及设立本宗尝业,乾隆五年十七世孙傥复修之。然谱其所亲亲,而疏远属未详载焉。迄今二十余世,历年愈远,支派愈分。凡先畴旧德,昔人所为,艰难拮据,以垂后昆者皆置若罔闻。莫念祖德之流诒执敦同宗之亲谊,或以小利开讼狱之端,或以片言致忿急之祸,虽骨肉俨若仇雠。遂至富弃贫,贵凌贱,众暴寡,知欺愚,相煽成风,而祸变作矣。甲申春,本族老成虑风俗日漓,思修谱以联之。命健数人,董其事,于是多方采辑,悉心校对。明等杀定尊卑,使亲疏远迩截然各安其分。凡子孙中坚品端方,与夫居官树立,及妇人节义贤良者,为之立传,以示劝而坟茔、祠宇亦必详列备载。寿之梨棘,使后世子若孙,知先世起家之迹,详所出之。自与孝悌之本,笃亲亲之义,敦礼教之原,非徒不施其亲,亦所以妥祖宗在天之灵也。至若恩迈恩征,共相劝勉,使衣冠之美无替厥先勋业之隆。有光后宁,不更为宗党深望也哉。
道光四年岁次甲申 二十世孙 健 谨序
(摘录开平县《司徒氏族谱·序》,誊抄本。馆藏开平县档案馆。)
慕容姓
高要大旗村《慕容氏族谱·序》
窃思隋朝,广州惠爱流芳。慕容三藏公宦绩,宋朝太祖殿前副都点检官。慕容延钊而中兴,此皆智勇过人,功序垂于竹帛,事业著于简编者也,历代明史彰彰可考。又传数十世至慕容器公,宋末咸淳年因度宗之舟日南,贾贼之风日炽,由南雄珠玑巷始迁端州宋隆水大倚村。迄元、明、清垂五百余年,自器公居肇庆,相传世二十有奇。先后相承,汇成一帙,先谱世系见统绪脉络相分明,谱世表见尊卑梗概昭晰,事实详见祖积功累仁者。远迁徙志见祖贻谋……。君子曰云初之福,同天罔极宗坊之祚,应世无疆,是为序。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八月十四日 十九世孙 慕容煜 敬书
(摘录高要县白土镇大旗村《慕容氏族谱》,誊抄本。此谱于1992年由时年79岁慕容秋先生提供。)
方 志 选
《开平县志》(卷 二)
……广东南部其民族多迁自南雄珠玑巷。广州志谓中原衣冠,北宋时避金人之寇徙居南雄。广州士族多发源于此。今参查开平族姓各镇,其由珠玑巷来者,有自五季时已南徙广州。凡三迁而后至于本境,其余或至自福建,或至浙江,或至江西,先旧民族大抵迁移于南北宋,最盛时由绍兴(高宗年号)以逮祥兴(卫王年号),中间多有输入,其有元、明以上不能述,其得姓氏之由者又为新增之华望可知也。然则称纪元必日咸淳年,述故乡必日珠玑巷。此乃由中原入广东必以珠玑巷为停驿或即因而侨寓,其后沿北江南下。尤以宋度宗咸淳六年、十年迁徙为多也。今查邑内珠玑迁族,故未必皆与团禀三十五姓九十七人之列,然则谓南雄珠玑巷为其始迁之地可也。而谓咸淳六年、十年皆为其始迁之年,亦失于详考矣。……
《开平乡土志·氏族》
……广东民族多迁自南雄珠玑巷。广府志谓中原衣-冠,北宋时避金人之寇居南雄,广州士族多发源y-此云-云。参查各谱,本境之由珠玑巷来者唯二,张氏为其主人,然自五季时,已南徙广州,凡三迁而后至于本境。明进士沙冈张瑛度岭有感云:“逢人为问珠玑巷,到处-难寻孝义门”殆谓是也。其余关、周、梁、谭、何、许、吴、谢诸大姓或至自福建,或至自浙江,或至自江西。先旧民籍大抵改附于南北宋最盛之时,虽由绍兴以逮祥兴中间,多有输入,则非其著姓而若司徙族者。自宋、元以上至不能述其得姓受氏之所由,盖其为新增之华望可知也。然则称纪元必日咸淳年,述故乡必曰珠玑巷,何欤斯言也。盖自北江两岸流布而来,皆宋度宗咸淳六年、十年内事,播迁缘起,则以谣传朝廷访缉逃妃苏氏之故。《新会乡土志》录莲边麦氏谱迁移始末,全案详载,阅世六百余年,完善无佚至可宝贵矣。而未足为本境氏族之大都会也。夫珠玑当南雄孔道,由中原入广东必以此乡为停驿,或即因而侨寓未可知也。故乡千里,历世三姓,每当瓜棚月下榆社风前,长幼列坐,相与道牛田坊罗贵祖事,犹若有千古之概焉。而今时珠玑迂族多有不与团禀三十五姓九十七人之列者,就令有之而既非,邑属大姓则无当殖民历史之统部也。然则谓南雄珠玑巷为其始迁之地可也。因而谓成淳六年、十年为其始迁之年,无乃不可欤。
张桥张族
系出曲江文献公,公之后曰彻唐范阳监察御史、加殿中侍御史、赠给事中者也。六传至喾,初由南雄珠玑里迁居古冈州韩屋桥。生三子:日荣、曰华、日昌。荣居新会沙富,昌居开平沙冈,华由古冈乡迁居开平张桥乡,其地旧即新兴县静德里之陆屋桥也,至今三十三传,男丁约八千人。
沙堤张族
与张桥张族同出唐张喾,喾生三子:荣、华、昌。荣居新会沙富,华迁开平张桥,昌由古冈迁居沙堤之永乐里,即今之良金山半里许之古州村是也。至今凡三十传,男女人数约五万余。
北潭梁族
先世子美灏之孙也。宋大观中由山东郓州入广东始兴郡,子绍迁居南雄珠玑里。绍孙永保由南雄徙新会城内仓步巷。其后,旺一徙开平之安仁里,寻迁居北潭,现男丁约一万人。
潭碧陈族
系出太邱陈实之后,其先世瑚迁福建龙溪,五传至文,由福建迁南雄。又三传至辉,族著南雄珠玑里,生谟,乾道时迁古冈之德行里,又二传至有彰。元大德时迁新宁(台山)冲泮,再五传至迪。明宣德时,由冲泮迁居开平潭碧乡,为潭碧始迁之祖。至今十六传,男女人数约四千余。
东门许族
宋时世杰自江西南昌,历任粤东为南雄郡守。绍兴二十九年,子若孙隐居肇庆皂幕山之北乡,
后迁簕坑,又迁铁冈岭。明万历二年,由铁冈岭迁仓步屯。其后,熙祥倡议建县,始居附城之东仁里。至今二十七传,男丁人数约二千余。
西门谢族
宋招讨使,华甫之后,华甫有子日忠卿,始由南雄迁新会周郡。至公锡又由周郡迁古新兴之仓步屯,即今开平城西门上下湾等村是也。自华甫以后二十六传,男女人数约六千余。
棠红苏族
其先师祐由南雄珠玑巷迁至本境,今二十传,男女约人数约三千余。
长沙塘劳族
其先世由南雄迁居古冈州之古劳,后真兴由古劳迁居开平长沙塘村,为长沙塘始迁之祖。至今十九传,男女人数约一万余。
滘堤司徒族
始祖宣,宋建炎间,由南雄珠玑里迁居广州城高第街,后再迁古冈州水东石坑。元至正间,七世祖新唐复由石坑迁至本邑滘州,是为开平司徒氏之鼻祖,至今男女人数约三万。
潭边园谢族
自周宣王封其舅申伯于谢。因以受氏其先景温,宋元祐间徙居广东南雄,温孙才甫由南雄珠玑巷始迁于古冈州登明里豫富村,即今之开平谢边是也。自才甫六传至公明,再迁于古冈州登名里豫富村,
即今之开平谢边是也。自才甫六传至公明,再迁新宁得行都之双门。七传至荣山,复由双门转迁平康都之仓前,为潭边园始迁之祖。至今二十余代,男女人数约万余。
黄氏
出自汉黄香,其先居正。宋时,由福建迁居南雄珠玑巷,其子源深由珠玑巷迁新会古冈州。后由古冈州迁居新宁潮境船步。至七世,宋末时,文思由船步迁居开平北炎黄屋、水背等处,二十四传。一支二世国炳由新会杜阮乡迁居开平水口泥冲西蕨等处,二十八传;一支十一世福祜由船步迁蚬冈、顾边、齐塘等处,三十四传;一支十二世,明时,原硅由湖境迁居厚山、厚背、黄烈等处,十九传,男女人数约二万。
独冈杨族
宋时,由南雄珠玑巷迁徙,始居开平四九洞马山,后移居独冈乡。至今二十余传,男女人数约二千余。
魁冈陈族
先世陈猷,宋咸淳九年因胡妃事,自南雄珠玑巷徙居新会石头乡,后又迁居新宁石工瓦墩。元致和间,陈纲由石工瓦墩迁居开平魁冈。至今二十六传,男女人数约三千余。
狮子罗族
其先世宝兆,随宋太祖波江讨叛至广东南雄始兴县,遂家居焉。七代贵翁,绍兴元年从南雄迁葫底,即今新会良溪也。贵次子利用分居开平狮子罗村,男女人数约七千余。
楼冈吴族
系出泰伯,先世道成,唐穆宗朝奉诏赈济福建莆田,遂占籍于此。九传而裔,官广东南雄府御篆,从珠玑巷连姓而居。至孟魁,宋度宗咸淳八年,迁居恩平仕洞乡。再传书复,迁居古冈州水南塘即今之楼冈乡也。二十四传,男女丁口约二万。
塘浪杨族
其先世元通,由江西吉水县,仕于南雄,家焉。三传至心学,宋咸淳间因胡妃事迁居开平塘浪,男女人数约五千余。
海心胡族
其先扶摇,始居南雄珠玑巷。再传蒙祯,迁居开平长沙洲。十传至毅轩、木齐始迁海心,今二十五传,男女约二千余。
长沙梁族
其先永保,宋时,居南雄珠玑里。咸淳间迁古冈州仓浦巷,八传至椿一,始迁开平长沙,今二十六传,人数约三千余。
钱冈简族
其先世迪,宋末,由南雄避兵迁居开平钱冈,男女六百人,其后,分居土塘、上郭等处者亦数百人。
簕竹邱族
其先世后政,始居南雄珠玑里。宋咸淳间迁居古冈州螬(原字为:‘虫’字旁右边一个‘鲁’字)冈村,即今新宁荔枝岗也。八传至俊杰,明永乐初迁今开平簕竹村,男女人数约二千余。
冲澄李族
自宋代由南雄珠玑巷迁至省城高第街,再迁新宁根竹坑,六世有仲秀者,始卜居邑属之冲澄,至今男丁约千余人。
大冈李族
其先任堂,由南雄始迁新宁根竹坑,后分居邑属之大冈乡。至今男女人数约五千余。
泮村邝族
为宋三七之后。三传至一声。由南雄珠玑巷迁惠州、河源,再迁新会古冈。生二子:公昭、公表,由泮村迁新宁、冲云,公昭居泮村即今开平泮村是也。自三七至今凡二十九传,男女人数约二万余。
(摘录《开平乡土志·氏族》,誉抄本,馆藏开平县档案馆)。
《香山县志》续编(卷 三)
麻洲蓝族
宋成淳间,自南雄珠玑巷四世祖分支小榄,丁口一千五百余人。
南边塘简族
始祖古峰。宋代自南雄珠玑巷居邑之东乡。由宋传至今以来已历二十六代,现丁口五百余人。
牛起湾杨族
始九祖宋博士恒,号云巢,咸淳年间由珠玑巷避难邑之深湾,因移边役徙牛起湾隶良都,现历二十二代,丁口六百余人。
申明亭乡杨族
始祖伟准,原籍南雄珠玑巷人。二世祖致政,生二子:长大道,居申明亭,次大章,居县城南关。四世祖仲玉,生四子,其弟三子应西,分居本邑濠头,后迁居鳌街葫。六世祖性初,生三子:长子充奄,住申明亭,次子碧岚,分居龙聚环。至十一世祖佐,生三子:长翠峰、次建南、三东野,分居三大房。由始祖至今已历二十五代,除南关房外,合计申明亭、龙聚环、鳌街蓢三处,丁口约二千余人。
北山乡杨族
始祖泗儒。宋嘉熙元年至自南雄保昌县珠玑巷分二房,现历二十四代,丁口一千八百七十余人。
隆镇刘族
始迁祖汝贤,父仲敏,宋宣和进士,官南雄刺史。侨寓珠玑巷,避兵至广。子三人,汝贤居次。绍兴末徙邑之乡土瓜岭,六传后开族溪角,析居邑城东南龙聚环、涌头、寮后、龙眼树涌、坑口墟、北台、葫芦棚、湖洲、脚沙、坪下、龙塘、库涌、新村,现历二十七代,丁口万余人。齐东、古鹤等乡别有派,龙头环一派,原籍南雄,乃昭武将军刘稀,当明洪武初随军入广,家于榄都,仍隶军籍。历八代分支石歧、大墩、龙头环等处,丁口亦二千余人。
榄镇刘族
始祖帝禐(原字为:‘礻’字旁右边一个‘妥’字),宋末由南雄珠玑巷迁居小榄,现历二十二代,丁口约五百有余。
鸦冈刘族
始迁祖中行,宋代由南雄珠玑巷迁居香山城,后居下恭镇南大涌,后又迁居前山。至十一世祖朝庄,始由前山分居鸦冈,现历二十二代,丁口约四千余人。
谭井刘族
始祖梅冈,始由南雄珠玑巷迁居新会小泽乡怀仁里。后迁居香山南界涌,支分三房,至松岭祖迁居谭井,现历十五传,丁口八千余人。
龙头环侯族
始祖裔轩。原籍南雄府珠玑巷人,明末从军来守香山遂居焉,现丁口八千余人。
涌边曾族
始祖万田,乃圣裔六十一传。先世季青因避乱徙居保昌县珠玑巷,传至汝富,历六代。始遨游来香山,止于涌边,遂家焉。现居是乡者十四代,丁口二百余人。派分三支,一迁恭都上涌,现历十三代,丁口约二百余人。一迁城北岐头乡,丁口六十余人,一迁城北员峰,现历十三代,丁口一百余人。
永厚蔡族
始祖元昌,宋敕授学士,原籍福建福州福清县。传至七世祖积厚、恒兆迁居广东南雄州。积厚失其传,在南雄则以恒兆作一世祖,传至六世祖思添,由南雄迁居香山永厚乡。传至十五世祖孟京,支分三房,长房徙员峰乡十余人,其余均居永厚乡,现三十三代,丁口约千余人。
永厚缪族
始祖于一。自南宋端平间由南雄珠玑里迁香山,子传孙惟琮,支分三房,长观俊、次帅俊,外出无考,三思俊,现历二十二代,丁口一千四百余人。
南村曹族
始祖裕庵。自南雄保昌县徙韶州曲江县,为韶州府学岁贡生,任广州府新会县儒学教谕,侨居香山南村。自明中叶,迄今三百余载聚族而居,历二十八代,丁口约百余人。
榄镇石族
始祖联英,由南雄珠玑巷迁居小榄,现历十八代,丁口约一百人。
榄镇甘族
始祖佑卿,由南雄珠玑巷迁居小榄,现历二十三代,丁口二百五十人。
赤坎阮族
始祖元辅,宋末由珠玑巷徙香山城北莲塘街,后迁赤坎子。与子以孝旌崇祀乡贤,传至九世始分三房,长兰轩、次贝山、三冠山。冠山迁小隐,长、次两房仍居赤坎处。至二十一传开敬,以孝著举乡正,现历二十六代,丁口约三百余人。
濠涌严族
始迁祖汉臣。宋,由南雄珠玑巷迁至邑之东郊,定居濠涌,现历二十六传,丁口共一千三百余人。
下恭山场鲍族
始迁祖允瑜。由南雄珠玑巷迁居山场四房,第二房分居阳江、电白等处,现历二十五代,丁口一千五百余人。
长沙塘劳族
其先世由南雄迁居古冈州之古劳。后真兴由古劳迁居开平长沙,为长沙塘劳族始之祖,至今十九传,男女人数约万余。
江门范罗冈吕族
始迁祖浩然。南宋末由南雄珠玑巷迁新会之丹宠乡,后再迁范罗冈,今丁男三千余。
婆石村陈族
始祖宣。由南雄珠玑巷迁居新会石头村,至九世祖慎始,由石头村徙居婆石。慎始生元贞,元贞生西林,由西林支分四房,现历二十一代,有分居象角、下泽、水塘头及南乡沙纬等处者,丁口共一千余入。
冈背、水塘头两乡陈族
始祖文龙,由南雄府珠玑巷迁居香山,生三子:长天伦、次天觉、三天叙。天伦子孙居陵冈,天叙子孙居鸦冈,天觉子孙居库充冈背、水塘头。已历二十九代,合三房丁口约八千余人。
莆山陈族
始祖志和,来自南雄珠玑巷。居邑之莆山,分两房历十九传,两房各有分支居邑城者,现丁口约三百余人。
三乡陈族
曰莆山,日茶园,曰东茶园西,其始祖宗公,宋末由南雄珠玑巷徙邑城。 (后)至元顺帝间,裔孙志和迁莆山,立保迁茶园,现历二十一代,丁口共二千余。其留居邑城及小隐亦有数百人。别有派,如石岐、嵩县、今书、布衣,斗文家氏族最古,麻洲、沙冈桠、员峰亦分数派。得都、张家边、窈窕族至自新会石头乡析居外界涌等处,丁口约千余。隆镇、新露亦至新会小黄圃,族阀尤盛。近由蓢尾上巷白庙,分支丁口合共二千有奇。 -
麻子陈族
始祖贵卿,原籍南雄珠玑巷。宋成淳十年因避难徙新会,转徙香山,初至牛起湾,后迁麻子乡,现历二十代,丁口三百五十人。
窈窕陈族
始祖孟义,恩荣百岁,元代由南雄珠玑巷迁居邑之窈窕乡。历二十三代,丁口约五百余人。孟义祖之第六房分居外界涌,现历一十四代,丁口约六百余人。
小榄麦族
始祖元俊,其后由南雄珠巷徙居本邑黄角乡。至元俊由黄角迁居小榄共分两大房,其后或分支于东莞海南栅新村及海南栅口,或分支顺德吉佑乡或分支顺德甘竹乡,或分支省城流水井,或移居县城东门及圆山寨,共历二十五代,现居小榄者丁口约一千八百有奇。
小榄邓族
祖文裕,其先南雄珠玑巷人。后徙顺德甘竹乡,越十三传至文裕,乾隆间业商于小榄因家焉。有子九人,遂开户族,现历六代,丁口六十有奇。
邓族始祖文佑,由顺德甘竹乡迁居小榄,现历六代,丁口六十余人。
邓族始祖瑞兴,由顺德甘竹里海乡迁居小榄,现历十一代,丁口一百一十人。
邓族始祖立齐,由顺德甘竹里海乡迁居小榄,现历八代,丁口五十三人。
小榄朱族
始祖榄清,由南雄珠玑巷迁居小榄,现历二十二代,丁口一百余人。
小榄杜族
始祖渭隐,由南雄珠玑迁居小榄,其后分支本邑圆山寨,现历二十六代,丁口一百九十人。
小榄孙族
始祖永奇,由南雄珠玑巷迁居小榄,现历二十二代,丁口一百余人。
小榄孙族
始祖永奇,由南雄珠玑巷迁居羊城。爰及有明三卫兵移居小榄,永奇与弟永源同隶后卫陈宪旗下遂家焉。分三房,现历二十四代,丁口二百有余。
淇澳钟族
始祖从征台湾,功授左都督固源协镇宝家也。由南雄珠玑巷徙居邑之良都,再迁淇澳,丁口现约千余人。别派如榄镇钟家巷、谷镇、西山、邑城西市俱至自新会,丁口合数百人。
大车林族
始迁祖小三,自南渡由南雄珠玑巷迁来卜居于此即孝廉方正乡,贤谦家也。子姓分支那洲、田头等处,现历二十五代,丁口千余。安堂一支,同隶四都二图,族姓尤蕃,别有派。
平岚林族
始祖鼎英,自宋代由南雄移居香山沙尾平岚埔,至今历二十七代,丁口约千余人。
唐家唐族
始迁祖绍尧,宋度宗时由南雄珠玑巷迁居新会,复迁香山唐家乡遂家焉。六世唐广礼迁居鸡柏村,另纪广润迁居东莞。七世竹庄迁居那洲,十五世广元迁居新安,现历二十五代,丁口一千八百余。鸡柏村五百余,那洲百余,共丁口二千五百余人,迁东莞新安者不及计。鸡柏村族,始迁隐翠广礼孙也,广礼子东溪,由唐家乡迁居得都江尾头东溪,子仕隆仍居江尾头,而隐翠复迁鸡柏、马坑开垦田园,子三,分三大房,现历二十三代,丁口约五百余人。
(摘录《香山县志·氏族》续编,卷三。木刻本)
台山《海宴乡土史》
民族源流
……五邑汉族先祖,历居中原,即今之河南一带。虽为旱地,黄河贯省中心而过,一片黄土,洪水横流,灾害并至。全省旱田,无一山岭,无风三尺土,微雨一街泥。不过生斯长斯,若非金人猖獗,断不迁徙流离可当。忆自岳飞支持宋室江山二十年,每次金兵猖乱,必穷追至河南以北之朱仙镇,然后立营。自杀岳飞之后,金人益无忌惮。1129年之后,岁贡二十五万银,绢两匹于金,再增加至三十万银,绢两匹。高宗称臣于金,孝宗称伯父于江金,仍追高宗不舍。初奔扬州,再奔杭州,继奔明州,后奔入海,仍跟踪入海,穷追不及乃还,宋室一蹶不振。五邑民族先祖,先后移徙安徽、江西。由理宗而至度宗之时,长江不守,又移入广东南雄,以为在五岭之南,可以安全无忧,故一致住在珠玑巷。其时,珠玑巷客栈林立,非如今日成为荒丘可比。细询之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继无形中联络起来,或为农、为工、为商,以为长住久安之策。……
陈族源流
陈族太祖陈舜公,由南雄珠玑巷南来。生陈辉。陈辉生七子:长日谟、次日宣、三日英、四曰恺、五日润、六曰国、七日仁。润、国、仁公子孙不在广东居住。以虞舜帝第八世孙胡公满受封于陈国,因而姓陈。陈、胡、袁三姓联合为“致孝堂”,又名“笃亲堂”。在海外各国设有上开公所,以资联络。兹将谟、礼宣、英、恺各族源流,列之如下:
长房谟公,生四子:长日心道、次日思道、三日性道、四日日道。性道祖生二子:长日子述、次日可于。子孙奉到遗嘱,逢涌则止,以其近海必富。是以分住台山冲泮春场,建有“陈陶公祠”。“陈性道公祠”于夏春场,惟性道公祠建筑时,子述子孙为值理,暗将石额刻以“陈振玉公祠”,用红纸封好,必在揭幕之日方开。不料建成进伙揭幕之日,始知为子述所谋,共有性道祖祠为之独占,两房子孙打到落花流水,后以兄弟斗于墙,终非久局,乃双方调解。以陈性道主位坐在首席,长子子述,次子可于,主位则坐次席。是以外为“陈振玉公祠”,内实为“陈性道公祠”,两房子孙共同祭祀,和解了事。计其子孙住夏春场,约三百户,男丁一千一百余人。……
李族源流
李族以李联公为太祖,生二子:长日礓础、次曰栋。由南雄珠玑巷初到,磕础子孙住公益东头里,后分住沼口上冲水楼。栋公子孙先住横塘,后分布全邑。礓(原字为:‘石’字旁右边一个‘盈’字)础生二子:长日资善、次日仁术,合建“资仁书室”于广州长塘街,又建“怡礼公祠”于滘口。礓础公随伍柱国宰相出征黎民,军次阳江病逝,葬于官山,为阳江四大名穴之一。官山龙象山局,鹅仔会食段,观音阿婆跛左足,葬李联翁于荷木堡北三里,喝名黄狗口晴。栋公生三子:长日侃、次日佝、三曰伯。
礓础身为尚书,故又称为尚书派。栋翁名任堂派。礓础尚书字派日:“冠冕兆芳,庆(本)承天佑,奕世永昌,显扬伟业”。任堂派长房侃祖字派日:“修道立德,象贤希圣,学宗礼孟”。二房佝祖子孙字派日:“乃祖南来,长发其祥”。三房祖佁子孙派日:“广衍云初,伟业始丰。”
注:本页的‘礓’字(其原字为:‘石’字旁右边一个‘盈’字)
礓础祖两房子孙,又分上冲房,滘口房。上冲房子孙,远自十四世祖迁到陡门上洞旧村,约百户,建李氏宗祠于旧村。滘口子孙,由十九世祖冕莪公迁到陡门下洞凉井园,其长子兆业先到,为他人门下客,后葬陡门墟右边之漏钱入柜完毕,到坑边洗手即拾有银元数百,遂以牧鸭为活。陡门墟演戏,为利于行人,将小路铲为大路,利于来往,发现银锭一棺材,遂由阳江而海宴,置田三四千担租谷以上。兆业生五子:芳珍、芳珠、芳玑住小担,芳琳住鸭也(原字为:‘也’字包着一个‘母’字)地东冈村,芳磷住硕仁。兆业祖子孙住大王坑,以李廷凤公为少祖,葬兆业公于那雍,喝名猫儿洗面,建李廷凤公祠于硕仁,李蒲心公祠于东冈山村。合计大约一百五十六户。……
萧族源流
萧村萧族,以萧何裔公为始祖,由珠玑巷南来。生四子:长日天赐、次曰天成、三日天兴、四日天佑。长房一部居中山;一部居于新会周郡田风村。在后迁到上开萧村,分居蒲冈、大雕、竹篙岭,以至今日,合共四百余户。当时与陈雷震公同住萧村,将妹嫁与萧凤公为妻,是以成表兄弟也。其余二房分住新会天河,三房住东莞,四房住增城,各皆成为巨族。萧村则建有萧富平、萧有凤、萧孟安、萧崇珏公祠,住海宴萧村者为天赐公子孙。其字派曰:“礼信崇道义,传芳蕃世德,善才定达宗。”
甄族源流
海宴甄族,奉甄舜河公为太祖,由珠玑巷沙水村南来。初住古冈州大岳甄村,再迁马蹄冈,后迁新昌船头石一带,子孙繁衍。乃分布四村,一日旺北村,为金山公所居,二日霞坑村,为畴卿公所居,三日石海村,为德固公所居,四日簕海村,为六世祖德能公所居。旺北益卿房一部分,迁居凤山。霞坑村畴卿房,有一部分迁居交筋,石海村德固房,有一部分迁交簕、郡扶。光绪年间,因四村子孙,纶斯蛰卿,地狭人稠,乃由甄统成堂祖尝拨款,承领簕海坦,而建筑交簕新旧两围,统计新旧两围九十三村,甄族男女五千六百余人。其余各姓到耕者一千四百余人,鼠山二千五百余人,大菱荷男女五六百人。建甄舜河太祖公祠、甄赞业公祠及甄氏宗祠三座于鼠山,又建甄氏宗祠于大菱荷。鼠山历代有六十岁以上父老八十人以上,于民国三十一年粮荒时期,有甄某提倡,将村前树木斩除,而种粮食,增加生产,以 为救济一时,岂料因鼠无处掩蔽,山旁卸一方大泥而下,因此父老多为此役死亡。甄族子孙太多,究属何房,要认其字派,其四房字派分录如下:
一、霞坑畴卿房,由十六世起,“元殿云龙子,成章冀圣(英)明,德泽敷方国,世为朝家宝。”
二、旺北益卿房,由十六世起, “振参赞伟(洪)业,贤良永光显,英才勋盛国,达德升熙朝。”
三、石海德固房,由十三世起,内分两派: (1)“可绍友卿经,家邦万世为,师表崇礼教,信义享安富尊荣。”(2)“可绍圣贤学,文华永吉祥,明廷开广运,修士启鸿基”。
四、勒冲德能房,由十世起,“国师仰朝宏,高昭相荣基,纲绍伦当立,修宝治平章,世道均明远,富寿康宁长。”
谭族源流
……广东谭族始祖宏秩,号虔翁。唐末宋初,避乱于南雄珠玑巷沙水村。后回江西虔州,以孙伯仓,贵诰赠荣衔,是为百粤谭族始祖。祠日“宏秩”,在羊城旧仓巷,一连四座,两旁副祠,分数百两层书房,为四乡房族士子赴考、求学居停。祠前回朝横额,曰“榜眼祠”,为清同治十三年甲戌科榜眼,广东南海谭宗俊题立。大门木刻楹联:“祖派承江右,宗支衍岭南”。
宏秩生洪翁、瀚翁二子。瀚翁子伯仓,宋真宗天禧二年中进士,晚年迁居仁化平山里,生八朝。
朝安祖行六,迁居广州旧仓巷,据笔者高祖谭超,会开平长沙主编谭氏族谱内载:朝安祖随尚书(编者按:为贡生)罗贵祖领导,因宋失妃事,走难南下羊城,居旧仓巷,即今宏秩祠址。
朝安生达、远、逵三子。达翁迁肇庆府开平龙塘,子孙遭下乱,奔宁城南白水乡,分布四邑。海宴之凌冲,系达翁子孙,原谭五娘地。逵翁迁阳江雅韶,分布两阳、海宴之沙蒲、汶村西门、苍(原字为:苍字‘艹’头换成‘山’字头)定。有些少谭姓,原由雅韶迁来。笔者曾随江邑新洲谭道馨翁居停于江城南。咸丰间,“百万员外”谭伯筠邸,查确。……
容族源流
寨门容族,以容严道为太祖,由中原到珠玑未几逝世。其子容山亭,次子容子严,背起神主牌位,到来寨门寻祖,认为寨门乃紫罗山大龙大豹风水颇好,遂卜居焉。容山亭祖,子孙分住寨门、海宴街,容子严子孙分住那岑、沙堤。明代出过翰林,为容朝翰,明代举人容文廷也。寨门土冈村奉祀容仑谷公祠,龙尾村奉祀容仁公祠,黄竹山村奉祀容宽英公祠。其字派则日:“维文世受业,一德字传家,道学安贤适衍。”
徐族源流
大担徐族,以徐德三公为太祖,由南雄珠玑巷南来,生四子。四房住宴中乡为美村,男丁约二百六十余人,另中间闸十余家。三房次子,分住宴西乡大担,三百余户,南洲有七十余户,联和乡沙边村与北头村十余户。长二房住阳江为美村。四房子孙字派则日:“世德配景命,漕(原字为:左边‘氵’旁,右边是上盖盖着一横加‘八’字,最下面是‘目’字)贤兆吉祥。”大担三房子孙派系则曰:“世德志道仁荣春”。……
伍族源流
海宴那马冈伍族,以伍柱国为太祖。生子二人:天字、于聪。伍英甲公为少祖。其父伍天宇公生三子:长日英甲,次日英子,三曰英盛。英甲公以祖居斗洞,地狭人稠,无山发展,乃假牛贩为业,到来海宴寻求住宅。到时罗族已先居东头,为白象卷湖之穴,不得已暂居那马冈。英甲公生两子:真荫行一、真雨行二。真雨生五子:长日乾元、次曰乾佐、三日乾亭、四日乾相、五日乾贞。乾佐最聪明,雇有堪兴到看村地,始知为坳脑天财格,不知阴阳家论,有格论格,于格论局,始论川神,命理亦然。乾佐占领最中心地,嘱咐子孙有钱,必建为祠堂焉。建时又得有江西堪兴指点,建高地台,建正天心十道,以乘生气,故那马冈虽大,仅结伍乾佐公祠而已,其余无所取。乾元子孙分住那马冈、鹅肠地、大芰荷。乾佐公生二子:长日午燧、次曰午秉,均住那马冈。乾亭公生三子,长日心直,次日我直,三曰嘉虞。乾相子孙,均住那马冈。英甲祖子孙,有十余户住在九乡沙边村,后建之绿围、后冈、沙湾各村。英甲祖子孙,均参与同住。惟那马寨则无兴焉,计那马寨男丁八百余。乾元子孙,住那马冈,大芰河,男丁六百五十余。乾亭子孙,男丁五百余。真荫子孙三百余。乾相名为老四房,男丁百余,人少无祖祠奉祀。以上均指由南雄珠玑巷而住口洞,再迁住那马冈而言。其余邑派系则日:“启先英瑞重,道德允为荣,口学于时尚,世口兆升平。”……
樊族源流
白石村奉樊洪亮公为太祖,由南雄珠玑巷迁来,先到广州龙眼洞住。共五兄弟到,其余四兄弟,分住东莞、新会、南海,由东莞开支到宝安。洪亮公到海宴宴中乡时,由白石以下,均是潮汹涌,不能居住,是以住白石村,先盖茅屋,然后开村。即近数十年,因立宅打基地,亦发现许多烂船板,及蚬壳、哈壳。其子孙分布住白石村一百户,北金村五十户。其派系则日:“洪祖模帝目恩景,我道主观重西京,国学鲁廷文章显,达德才华万有成,朝胜可立明应喜,居业荣昌乐泰宁。”
冯族源流
南头冯族,奉冯东明为太祖,由南雄珠玑巷来时,直到海宴联和乡南头居住至今。乾隆年间,南海冯成修御赐状元,到南头谒祖,而出资经营筑寨大成围,为海宴筑围伊始。其子孙分住南头五十余户,那扶十余户,海边三四户,建冯东明公祠于南头。其派系则曰:“朝建珏宗祚,永思绍嗣芳,鸿均贤德美,世泽显荣光。”
袁族源流
袁族始祖,……在河南为卫辉知府。崇焕被戳之后,迁居河南彰德府,所以袁世凯筑垣上村于彰德府城旁漳河而居。润翁为光禄大夫,其子孙迁南雄珠玑巷。因宋王失妃,一同五邑民族南下而入新宁独冈居住。故润翁祖始祠建于独冈。润翁生五子:长曰福逊,其子孙住台山大塘、牛路、独冈;次日宁逊,其子孙住冲萋宁州村;三曰寿逊,其子孙住在海宴双石村;四日创基,子孙住冲萋福安村;五日创业,其子孙住新会城紫泥塔与阳江。福逊、创基两房,每房丁千余。宁逊、寿逊两房,每房百人。其字派则曰:“尊贤尚能,芳传奕叶,永世隆昌。”
赵族源流
海宴街赵族,奉九世祖崇垓公为太祖。离开宋室,由南雄而下绕道恩平而到阳江,以避入耳目。其系宋室子孙,金银财宝,智识学问,超人一等。乃由阳江而溯河仔,而陡门,一路买田,惟不肯立足,以无当意之开族村场。又由陡门度海,而到大担,再上那雍,因此寻得海宴街。认为开族之村,当时该村,名日附场。
(摘录台山《海宴乡土史》有关南雄珠玑巷南迁海晏部份姓氏源流,铅印本。馆藏台山县志办编辑部。)
《顺德修志简报》
珠玑巷南迁顺德族姓
顺德桂洲里村陈氏,自始祖宁波由南雄迁居桂洲里村,自某世祖徙居邑城北关后,遂家焉。
(摘录龙廷槐《敬学轩文集》)
万历三十六年,《陈太初墓志》云: “先南雄珠玑人,宋绍兴四年来居大良西山,是为始祖。妻苏,子振庠,隆兴元年卒,合葬本山。”
(摘录《顺德县志》)
顺德古楼冯族,始祖祯颐,字三才。宋承事郎,由保昌县珠玑里迁居南海县古楼乡,今隶顺德。
(摘录《冯氏族谱》)
李仕修,字建业,自南雄迁逢简家焉。庆元已未进士,历福建肃政廉访司佥事,擢浙江行省参政。以嘉定末致仕,奉母岭来迁,迁时尚未得子,建石桥五后,遂生五子。
(摘录《顺德县志》清咸丰壬子九月版本)
罗铸夫,号义隐,先是远祖有纲者,为铸夫五世祖。宋宣和初随父环令固,始家焉。移南雄珠玑里,南渡避乱,再仕南海之大良今县城也,遂为邑城罗氏鼻祖。阅三世,至铸夫,理宗景定中以明经试,省举第一。
(摘录《顺德县志》清咸丰壬子九月版本)
度宗成淳末,保昌民因事移徙,有朱元龙者,与弟元凤、元虎浮桴南下,散居九江上沙及清远潖江铁头冈、新会水尾等处。或传元龙抵南海侨居邑东偏大良,定宅九江,厥墓在焉。
(摘录《九江朱氏家谱》)
顺德黄氏始祖子成,由南雄徙广州郡城。九叶至起岩举考廉,任高州教授。致仕后迁居顺德,遂为邑中著姓。
(摘录龙廷槐《敬学轩文集》)
顺德(陆)秀廷房始祖世卿,原居南雄珠玑巷。宋度宗成淳九年癸酉三月十六日由南雄启行,二十六日抵广州府龙江之江山家焉,祠建古树坊。
(摘录《开越夫祠纪略》)
顺德医保房始祖(陆)医保,宋度宗咸淳九年癸酉,由南雄珠玑巷徙居南海鼎安都,寻居今之顺德石涌堡。
(摘录《开越大夫祠纪略》)
有宋淳熙之世,金紫光禄大夫黎中峰公,讳厚芳,弃官避乱,自赣南迁南雄珠玑巷。已又自珠玑巷迁南海之桃源乡,其后分南海置顺德县,于是桃源又隶顺德。
(摘录黎景义《二丸居集》)
余始祖之来桃源,当在孝宗淳熙间, 《克泽堂记》云:“高宗建炎者讹也,盖靖康建炎之乱,渡岭居雄,至于淳熙乃又自雄再迁也”。
(摘录黎景义《二丸居集》)
宋末有苏晴川者,自南雄州迁居南海碧江乡迨景泰析县时,以碧江隶顺德,遂为顺德人。
(摘录谭宗浚《希古堂文集》)
顺邑大良卢氏,系出南雄珠玑巷,历今十有几传矣。
(摘录潘兰皋《九畹堂文集》)
先世南雄珠玑巷人,始祖昭泉公,讳淮。以宋末迁居顺德之古楼,称古楼潘氏。
(摘录潘兰皋《九畹堂文集》)
顺德马齐陈氏,一世长桑,二世麻扶,三世道源。三公旧居南雄府保昌县石前都村珠玑里。三公遂于度宗咸淳九年乙丑正月十三日,举家南来,至南海海桑麻中心村居住,时道源公方十岁。六世祖释,生于明洪武乙卯,值军伍之变,迁居马齐比乡南岸洲。
(摘录马齐《陈氏族谱》)
何胜法、胜佑兄弟,挈家南徙,胜法以乡校兵,应张总镇檄守新会。宋亡,避地墩汾,胜佑入龙山,遂卜居焉。
(摘录《龙山乡志》)
松逸何公,讳千之,字伯强,顺德人。其先文广,建炎中始自保昌迁广城,传三世曰弥深,宋末再迁马宁。
(摘录《泰泉集》54页)
顺德龙江黄氏,先为韶郡曲江人。宋讳正者,仁宗朝进士,历官屯田郎中。生子全期并登仕籍。全期之后,徙南雄珠玑里。度宗成淳末,避乱入广州,占籍南海,今为顺邑龙江乡,则自大宏公始也。又再传,而为得兴兄弟五人,子姓别籍多显者。
(摘录明.区庆云《定香楼集》)
龙江房始迁祖康隐,远祖三悌子赓孙也。赓号南来,宋末由南雄珠玑巷迁南海县,迨三悌由县内在潭乡迁黄连。生二子:康隐、妙隐。明永乐元年,康隐偕弟由黄连迁龙江之东社。
(摘录简明亮《粤东简氏大同谱》第二卷)
樵岭房始迁祖德达,字敦颖,远祖庚次子,来南雄珠玑巷。当时入广兄弟四人:乾、坤、艮、巽,分居各邑。巽生三子:申、庚、辰。庚字南来,生六子,次德达,元明间,迁南海县西樵云路乡。
(摘录简明亮《粤东简氏大同谱》第二卷)
张世隆(一作龙),字普济,号云程,宁宗朝进士,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原南雄宝昌人(按:宝当作保)始居龙江。
(摘录南雄《鹤园陈氏族谱》)
城南新魁窖黎族,始迁祖宏芳,南宋末由珠玑里迁南海县泮浦乡(今顺德)。生子承宗,元延裕进士,承宗三世迁新会。
(摘录黄慈博《珠玑巷民族南雄迁记》)
吴族始祖,其先由南雄迁顺德大良,五传迁小榄。
(摘录简明亮《粤东简氏大同谱》第二卷)
邓族始祖,其先南雄珠玑人。后徙顺德甘竹,十三传文裕徙小榄。
(摘录简朝亮《粤东简氏大同谱》第二卷)
《新会乡土志·氏族》
新会县全境分三大区:曰邑城、日东北、日西南。乡村无虑七百余,男口逾万者十余族,千口以上者,偻指不胜数矣。综查各谱,其始迁本境之祖,皆唐以后人。至宋度宗咸淳九年,由南雄州珠玑巷迁至者,约占全邑氏族之六七焉。其得姓受氏之始,均中原普通衣冠裔也。……其播迁缘起,则以谣传朝廷访缉逃妃之故。其中情节,其他族谱已有详述。……
谨案麦氏谱迁移始末,全案详载,阅世六百余年,完善无佚,亦至可宝贵矣。序称三月二十六至香山县,而禀词称四月十三日,盖南雄引文限四月二十日缴,故窜易时日,与官牍相应,无足为异。又查珠玑里迁族,多有不与团禀三十五姓之列者。该谱言亲眷附行甚众,是三十五姓外,别有同来者可知。惟引文官衔,称南雄知府,考宋史地理志,南雄名州,无改府事。或成淳时,国事日非,当年实有更置,史偶失载欤。今新会民族之由珠玑里来者,多居郁江两岸。如中乐华萼等都,皆当西流正冲,全籍围堤以御涨潦,宋时虽成洲渚,尚少乡落。迁民于此垦辟,所称土广人稀,亦当日实在状况也。至流离之故,逃妃密缉,虽或出于传闻,筑寨扰民,且明登之公牍。秋壑柄国,宋政不纲,鱼烂梁亡,无可深怪。独此九十七人者,先既同里,徙亦连乡,新邑遗育,蔚成名族。……
冯族
系出北燕,南朝宋元嘉十四年,北燕冯宏遣其子业将三百人浮海归,宋文帝以为新会郡太守,封怀化侯,定居番禺,粤之冯氏,皆其后也。业十九世孙宁邦,元初由今开平县甘村迁新会,子孙分居邑城爵芳巷紫竹里及天马乡、企榜乡冲口市诸处,合计各房男丁约二千。其别支由业二十二世至地昌,宋度宗成淳九年,挚兄弟七人,自南雄珠玑里迁香山大良角。又十世至诚大,迁新会近城大口冲,清化关西墩,及散居各乡者约共二千余丁。按冯氏谱,皆云业家番禺,县志称业家新会,自业至孙融,墓皆在焉,今其址不可考矣。
石头陈族
系出陈猷,其先汴梁人。金人陷汴,迁南雄珠玑里。宋咸淳间,猷由南雄移居新会下峒,再徙石头。今丁可二千。其别支公居陈冲、天湖鹤、马能备乡者。可二万余人。又有陈珠者,亦于南宋初自汴迁南雄,再迁新会凌村,邑城浐湾陈氏其后也。
河塘李族
于南宋末,由南雄珠玑里徙迁新会,今丁男三千余。
邑城务前李族
始祖联,宋末由南雄徙今新宁。九世祖朝德迁新会务前,现丁男约六百余。
杜阮黄族
系出黄由,字居正,江南长洲人。宋淳熙进士,官天章阁待制,吏部侍郎。以名隶赵汝愚、朱熹等伪学籍,罢官后,出为广南漕运使,遂卜居新会之杜阮乡,子孙聚居至二万余人。黄涌黄族,再由杜阮分派,丁男五千余。按黄涌谱云:由始迁南雄珠玑里,宋末再迁新会杜阮乡。……
谭族
系出周谭子。居邑境者,共分二派。其一日慕凌派,远祖宏帙,自北宋建隆三年,由江西虔州入粤。先居雄州保昌县珠玑巷,后迁韶州仁化县,再迁广州(住今广州城司后街)。宏帙孙伯仓,宋庆历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刑部尚书。伯仓曾孙慕凌迁新会龙塘,慕凌裔有兰山者,南宋中,官閤门知制诰,始由龙塘迁居今新会城东门外之东头村。三世至彦实,于元时迁居凌涌。其别支由兰山传十一世至昭璇等,于明万历中迁南坦。慕凌后又有别支日伯良者,明正德中,由今新宁之白水迁凌涌,今合计慕凌派下居凌涌者,丁约五千,居南坦者约二千五百。其一日万庄派,始祖乾,河南汴梁人。宋建炎初,为广州判官,因居广州城仓边街,再迁新会天河仓边村。传四世至万庄,分居天河堡十三乡。传五世有广怀者,又由天河迁白石乡,今计万庄派下,居天河者,男丁四千余人。居白石者,男丁一千余人。
天河谭姓另有别派,出南雄珠玑巷里。宋咸淳九年迁至,与万庄派异村而居,今约七百丁。此外分居城乡尚有十数处,皆小族,未及详查,然多数为慕凌派云。
河塘容族
其先墩煌人。后因五胡之乱,流散于闽。宋初,有容沙者为南雄保昌令,因居留南雄珠玑里。宋末,迁新会潮居里之容村,传十四世至以安。元末徙居河塘良村,今成丁口三千余。其散居邑属洋美、古井、泰坑、新村、井根各乡者,约共丁口千余,皆容沙裔也。
黎族
分三派:一日都会派,始迁祖鹏,号侍举,原籍江西于都水头里。宋孝宗隆兴二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承旨,以言事谪广州学宫,遂居新会之都会村,今丁口三千余。鹏生六子,其三日献臣。献臣派下除都会乡外,其分居各村者,黎村约丁三千(今割隶鹤山)。沙富约丁二百余;东岸约丁三百余;大渡约丁百余;天台约丁百余;东成里约丁百余;南赓约丁四百余;井冈约丁百余;范罗冈约丁四百余;南涌约丁五百余;横江约丁百余。一日三哥派,始祖由浙江温州官粤,遂居高要圣县金利乡,元顺帝时,金源祖由高要徙新会荷塘马鞍洲三孖乡。今男丁约一千六百余。
邑城做笔街黎族
亦同此派。一日新魁派,始迁祖宏芳,南宋末,由南雄珠玑里迁南海县泮浦乡(今为顺德县)。生子承宗。元廷祐二年,张起岩榜进士,历官江西,行中书省参政。承宗传三世至恭爱,明洪武中,田泮浦迁新会之长沙乡。再迁城南礼义坊、新魁滘,族丁千余,由承宗至今二十二世。
潮连区族
始迁祖竹溪,宋度宗咸淳末,由南雄珠玑里迁居潮连大蠢冈背里。至今传二十四世,族丁二千二百余。
白石唐族
始迁祖雄源,宋末由南雄珠玑里迁至,今丁口约一千余。
江门范罗冈吕族
始迁祖浩然。南宋末,由南雄珠玑里迁新会之丹龟乡,后再迁范罗冈,今丁男三千余。
小冈梁族
入粤始祖子美,字才甫,灏之孙。宋大观中,官至中书侍郎。由山东郓州入广东,居始兴郡。子绍进士,为广东提刑司干官,迁南雄珠玑里。绍生二子:抚民、爱民。抚民进士,官至司谏。抚民生永保,进士,官至知登闻检院。由南雄迁新会,居城内仓步巷(今名仓浦巷)。子彦雄,绍兴进士,博学宏词,官至侍郎,由仓步徙冲翼石桥。彦雄七世至乐天,咸淳巳丑进士,官至集贤院学士。始迁天台山下,即小冈山,今分八村,男丁约六千。梁族别有双郡派,子美传三世至爱民,无子,其女弟适区氏,有子名旒,爱民养为己子。旒生二子:璟、璋,欲复区姓,彦雄不可,至讼于朝,卒命以平阳(区氏望)、安定(梁氏望),二郡冠其族,兼祧两宗,梁姓之有双郡始此。邑人别称为区梁塔岭,白庙、松厦、小泽诸乡皆出此派,今丁口约共万余人。
邑城尚书坊何族
系出宋尚书仆射桌孙十郎。因宋南渡,徙南雄,子太郎移居新会之何村(今作河村)。十世至泰宇,迁邑城新魁滘,生子熊祥,明万历中,由翰林官南京吏部尚书。迁居城内,因祠建坊,子孙环居,今丁口二千五百人。
李姓
始中原人。迁新会分三支:一支为七堡李姓,入粤始祖在宋靖康期间迁南雄珠玑里,后迁新会云步。元初才迁七堡潮阳里地村;一支是荷塘李姓,南宋末才由南雄珠玑里迁新会;一支是会城务前桥李姓,南宋末由南雄珠玑巷先迁台山,后迁新会。现李分布三江、礼乐、棠下、荷塘、司前、罗坑、古井、沙滩、睦洲、环城、崖西、杜阮、大泽、七堡、崖南、崖门、会城等十七个区。其中聚居一千人以上的乡有:三江区的深吕、新谢;荷塘区的塔冈、篁湾;司前区的小坪、雅山、天等、石名、昆石、石步、石乔;古井区的古井;崖西区的甜水、明苹;七堡区的新建、南北、文明、朝阳、潭冲。
吴姓
原中原人,宋成淳年间由南雄珠玑巷迁新会。现分布全县二十个区,其中聚居一千人以上的有:棠下区的横江;古井区文楼、玉洲、古井。
钟姓
始祖金陵人。入粤南迁,先居南雄、广州,再迁新会。现分布三江、礼乐、棠下、荷塘、司前、小冈、牛湾、双水、古井、沙滩、睦洲、大鳌、环城、崖西、大泽、崖南、会城等十八个区,其中聚居一千人以上的乡有:三江区的官田;友水区的东北、蓢头;古井区的古井;大泽区的谭塾。
周姓
族谱巳佚。据传原为中原人,南迁南雄珠玑巷。后迁新会,现分布十七个区,其中聚居一千人以上的乡有:棠下区的沙富;大泽区的潮透、田金。
刘姓
原是中原人,始祖南迁,先居南雄珠玑巷,后迁新会。现分布十六个区,其中聚居一千人以上的乡有:荷塘区蟮埗;双水区的双水;环城区的河北;大泽区的沙冲。
叶姓
原福建人,南宋入粤,自南雄珠玑巷迁新会各地。各房支派不一,现分布全县十八个区,其中聚居一千人以上的有环城天禄。
(摘录《新会乡土志·氏族》,清光绪三十四年版本。)
《高要县志·氏族》初编
(卷 三)
丁刁孔仇王文方白 石古甘江任伍朱安何李吴余成杜宋利岑吕周冼林邱邵武金招宋范姚帅 胡俞马复唐翁伦容袁孙徐涂
荔林孔氏
(相园系 久留系 长旗系 白沙系 孔洞系 金溪系)
唐散骑常侍孔昌弼,避朱温篡乱,南迁南雄府保昌平林村,为孔氏入粤之祖。昌弼孙承休迁广州彩虹桥,为广肇惠孔氏之祖。承休曾孙安愈设教端州,因卜居府南温贯之荔林,遂为高要孔氏之祖。安愈生二子:曰杰、曰位。位生儒望,迁大幕都。杰,字家修,生茂嵩,仍居荔林,茂嵩于宋绍兴间曾为刺史。有子三人,长伯鳌隆兴间官中书舍人。自此,以迄明季,其裔时有作宦者清之。道光间其远孙广扬,署顺德协副将。昭浦于宣统时选拔贡生,子宪瑗,民国后留学日本明治大学,得学士学位。而庆海、繁剑亦在专科学校毕业焉。自始迁至今已三十一世,丁口九百余人。有祠曰“诗礼堂”,奉祀至圣配以始祖安愈,二世祖杰、三世茂嵩,明永乐十一年始立家谱,清雍正八年、同治三年重修。
伯鳌十四世孙贞志,明季迁居魁星都久留村,至今凡十四世,有丁口一百七十余人。
伯鳌十七世孙兴亮,清初迁居金西之长旗,至今十一世丁口约一百人,建有宗祠。
茂嵩次子仲升,由荔林迁居城西龙潭都白沙村,为其始祖。前志科目表进士孔梦协、孔泰初,举人孔则铭,岁贡孔庆勋等皆其裔也。迄今历二十七世,有丁口二百三十余人。宗祠奉祀至圣及其始祖,仲升别有西庵祠,则祀十八世兴宽云。
茂嵩三子叔显,由荔林迁居高要都孔洞即今上孔村,为其始祖。至今二十三世,建有宗祠。
叔显九世孙伯鳌,本名诏,字尚德,号振东。明初贸易于金利,遂居金溪二甲村,为其始祖。其十四世孙广建,清道光举人,民国后十八世孙繁枝、繁钧皆以大学毕业得学士焉。至今凡二十一世,约有一百三十人。宗祠日:“玉书堂”,专祀伯鳌。其分房祠一祀衍爵、一祀衍富皆伯鳌。九世孙衍章生兴泰,分居三水之青塘云。
王臣仇氏
宋时有名欢缘叙者,自南雄珠玑巷迁来县东南赤坎都王臣村(今属泰和乡),为其始祖。至今历二十五世,丁口约二百七十人。建有宗祠,族鲜闻人。惟分支罗定灵山及广西者颇盛,前志科目表中诸仇皆其支裔也。
朱紫崐王氏
其先来自南雄珠玑巷。明季有名何绪者始迁县南之朱紫昆居焉,为其始祖。至今十五世,有丁口一百余人。
下龟文氏
(龙剑系二支)
其先居南雄珠玑巷,宋时有名天聪者迁来县东南良村甲下龟村,为其始祖。至今二十八世,丁三百余人。建有宗祠。天聪之裔有名仪者,明时分居禄栏都龙剑村,为其始祖,今传二十世,丁口约一百六十人,建有宗祠。龙剑别有一支亦系出天聪,其始祖名泰厚,原居思福山嘴村,亦于明时迁居今里。至今凡十七世,丁口约一百二十人,建有宗祠。
河南方氏
其先来自南雄珠玑巷。明时方汝瑞始居县东文明堡河南里,名日方村,为其始祖。至今凡二十七世,丁口三十余人,建有宗祠。
横槎石氏
宋末,石尧天自南雄珠玑巷迁居县东横查都横槎村,为其始祖。至今凡二十八世,丁口九十余人,建有宗祠。
镇宁石氏
此族来自南雄珠玑巷,有名恭穆者于明初迁居县东河旁镇宁坊,为其始祖。前志列传中石经此族之秀也,今传二十四世,丁口约九十人,建有宗祠。
温贯甘氏
此族谓由南雄珠玑巷迁来。明时居县南温贯都今里,始迁何人未详,今传二十世,丁口约一百二十人。建有宗祠。
蓝村江氏
其先自南雄珠玑巷迁来,有名壁新者卜居县西南大湾之蓝村,为其始祖。至今已十八世,约有丁口六十人。
分享按钮>>南雄珠玑巷南迁氏族谱、志选集<3>
>>南雄珠玑巷南迁氏族谱、志选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