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nesemahan 老氏在所在广东南海,是一处民风淳朴,重视文教的地方。 广东教育发展与中原汉人南迁有关。从现存的资料看,两宋时期从珠玑巷南迁的氏族,在广州地区落户后,其功力主要在于发展农业生产,成为「开发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力量」。而他们对广州教育文化的发展作过积极的贡献。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从南雄迁移东莞南街的翟徽长子翟杰创广州地区首间书院——桂华书院于东莞。随后广州、建立禺山书院(嘉定年间)和番山书院(淳佑四年)、义斋、九峰、鼎斋书院(咸淳年间)等九所书院。同时,广州各县县学亦先后建立:香山县学(1206年)、南海县学(1209年)、番禺县学、(1241年)和清远县学(1244年)。到了元朝,广东新建书院8所,广州地区占其半数,它们是顺德桂洲翠岩书院(延佑年间)、东莞聚秀书院(至元十八年)、新会古冈书院(至正年间)、番禺罗冈玉岩书院。其中兴建东莞聚秀书院的翟龛是从南雄迁居东莞南街翟徽的后人。 自嘉靖六年至嘉靖四十年,广州共建起社学234所。其中广州府8所、南海县105所、番禺县48所、顺德县42所、增城县2所、东莞县1所、香山县3所、新会县15所、新宁县1所、清远县8所、从化县1所。据嘉靖《广东通志》统计,全省所建社学556所,广府所建241所,占一半以上。其中南海105所、番禺48所、顺德42所,分占全省第一、二、三名。南海是省府外,学校数目最多的一处。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石湾区莲子岗丰宁寺侧的莲峰书院,这是保存为完好的一间规模较大的古代建筑,莲峰书院始建于清初,由康熙年间最后一任南海知县宋玮召集七堡士绅捐资修建作为七堡内五十四个村庄子弟的封建科举的教育场所。据《南海显志》记载:「」“莲峰书院在魁岗堡。石湾园尾莲子岗南麓,康熙五十七年知县宋玮楷大江、大富、魁岗、深村、榕洲、张槎、土炉七堡绅士捐建……」现今保存下来的《书院碑记》亦有记载:「南海大魁之间旧有文武庙,在丰宁古刹之左……因日久栋宇圮颓,召集各乡绅士拟解奚囊,仍其旧而修葺之兼创后坐,大其规模,以广嘤鸣之雅谊,或品商古今,或会课艺文……。」正是这样的教育场所,铸造成南海的浓郁学习风气。 潍坊高氏家族,在清代出了高承瀛,他考取举人后,于光绪五年(1879年)被派往广东省的一些州府阅卷,留下珍贵的《粤游见闻》日记。在高承瀛的日记中,记载他去过的广东省广州、韶州、潮州、惠州、肇庆五府及南雄、连州、嘉应三州和佛冈一厅所见。广东考风之声,人数之多,与全社会的重视密不可分。因此,考生数目之多,考院号舍之广,为外地所不及。只一个辖四县的嘉应直隶州,就有考生三千九百多人,有的府号舍竟达四千之多。与我们这里辖十一个大县的青州府,管八个县的莱州府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透过教育,使落籍在南海的少数民族也完成汉化。位于南海市里水镇甘蕉村的蒲氏家族便是活生生的例子,他们的祖先原是蒙古族人。据甘蕉《蒲氏家谱》载:「我蒲姓始祖系宋代嘉定年间入中国,甘蕉始祖蒲秋涛在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在甘蕉开族。」蒙古蒲氏支系到中国后,与汉人杂居,易蒙古服为汉服,一切生活习惯都学汉人。读孔孟的书,参加科举考试。蒲氏的第二代至第七代都相继为宋代地方官员。他的第二世祖蒲继志为南宋广东常平盐司提举管军千户侯;第三世祖蒲祖雄为云南曲靖宣尉使;第五世祖为广东梅州刺史;第七世祖蒲德馨为广东宣慰使。宋亡后,隐居乡间,以耕种为业。第八世祖蒲秋涛,随他的祖辈迁居广东顺德蒲庐,后再举族往南海县西邪(即现在鸦岗,为广州郊区),于明朝洪武二年,再迁往南海县沙丸堡甘蕉村,定居至今。 到清光绪27年(1901)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中国科举制度一共经历了1300多年。据清阮元[道光]《广东通志》载,广东进士最早登第的,是张九龄的伯父张宏雅;最早举乡贡的是张九龄的从弟张璮龄。唐代广东进士38人,举人8人。 据统计,唐代至明代,南海出身的进士数目如下:唐代7人,宋代72人,元代4人,明代151人。 另据统计:清代广东全省乡试中举6567人,进士808人。而一甲进士,全省13人,来自南海的,有探花南海罗文浚、榜眼南海林彭军、榜眼南海谭宗浚。 科举制度最高荣誉的状元,据一项统计说,广东自唐代到清末,共出文状元9人,武状元5人,榜眼7人,探花10人。其中唐代1人,五代十国1人,宋代4人,明代8人,清代17人。从人才分布地区情况看,南海居首位,共8人,其次是顺德(6人)、番禺(5人)、潮州(4人)、东莞(2人)。另一项据统计,佛山素有「状元之乡」之称,在古代,广东省历代共出现过14名状元,而佛山就占了一半,其中文状元5名,武状元2名。但另有统计,终清一代全国共产生了114名状元,广东只占3名。 由此可见,南海人才济济。
该帖子被chinesemahan在2011-1-2 21:24:1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