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nesemahan编辑 明末清初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五里四会元》中写道:「南海治西三十里,有村曰石头、黎涌、石。相去五里许,有四会元,世称五里四会元,是其地也。黎涌则伦公文叙、子以训,石(石+肯)则梁公储,石头则霍公韬,而文叙复中状元,以训榜眼,以谅解元进士,以诜进士,世复称父子四元双进士。海内科名之盛,无出其右,所谓南伦北许也。」 佛山市已故史学家区瑞芝先生也在地方掌故丛书中写道:「明代正德年间在黎水村伦地,伦文叙兴建一座名「南伦世祠」祀奉先祖,祠地面积广大,建筑壮观,祠前有御赐石牌坊一座,坊额刻有‘中原第一家’五大字,祠内悬有伦文叙父子的画像。民国时期祠前座倒塌,祠的石匾跌碎,只余「祠」字现作为街石。建国后文革时期,全座祠被拆毁。‘中原第一家’石牌坊额,传说当时被丢落祠前塘中,现下落不明。荒芜祠址,现已改建为工厂和民房。」 《佛山市志.人物卷》记载:「伦文叙有三个儿子,长子伦以谅,曾得乡试第一;次子伦以训,曾得会试第一,廷试第二;三子伦以诜,得中进士。一家科举功名甚盛,称‘父子四元’。皇帝御赐玉旨在黎涌村前建牌坊,上书‘中原第一家’。此牌坊保存至‘文化大革命’前,今已荡然无存。」 ‘中原第一家’原石匾在佛山澜石黎涌乡下村(旧称伦地街又称四元坊)。伦文叙中状元后,族人在村中盖「南伦世祠」,皇帝御赐玉旨在祠前建石牌坊,牌坊匾额书「中原第一家」,祠堂大门边有石刻对联为:「文章四海无双士,翰苑中原第一家」。这付对联的题款是有记录年号的,可惜能够记得起的人已不多了,文革前祠堂及牌坊已毁,只剩下石匾额辗转流落苏滘村。 据79岁的伦氏第二十六代传人伦新汝老人回忆道:「大约到了1958年公社化以后,当时农村要建猪舍,村干部精打细算,号召村民取一些旧材料,诸如旧砖瓦、旧木料,恰好伦族的人走光,所以伦氏的祠堂连地脚砖都给人挖走了。‘中原第一家’的石匾给人家用作梯级石砌到水塘边、刻有‘文章四海无双士,翰苑中原第一家’的石对联就被填到鱼塘里。 80年代初开放改革以来,农村面貌起了根本变化,连过去鱼塘之类的湿地都填平留作别用。刚好有人见那块石板是做石凳的好材料就搬回家,不过那块石板近三米长非要四个大男人才可搬动,于是乎就把石板敲断,就成了今天的模样。」 到了八80代末这事给汝伯知道,于是他就用30块钱向该户村民把刻有‘中原第一家’的石匾买了回来。当时人称的思想还没完全解放,所以汝伯把这块伦家祖先唯一留存下来的石匾收藏起来,谁都不给看,对谁也不提起有石匾这回事。 直到2007年底,汝伯和村中父老商量后把珍藏了400多年伦文叙父子的画像托管到佛山图书馆。一个偶然机会,由于要编写乡土教材南庄杏头小学廖副校长在调研过程中得知汝伯是伦文叙的后人,于是廖校长连同我们展开了多次追踪采访,最后用真诚打动了汝伯。汝伯才肯把收藏在杂草丛生的的垃圾堆里刻有‘中原第一家’的石匾展现在我们面前。该石长2.9米、宽0.48米、厚0.12米、字径约0.4米。 ‘中原第一家’的石匾已被托管在市规划展览馆中,但它最好的结局是新的南伦世祠重新崛起和‘中原第一家’石匾能够重归故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