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老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西樵山的名泉和当局引水上山 已阅:1233 / 回复:0(楼主)

chinesemahan

西樵山因生态环境美,资源品质高,国务院、国家林业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相继授予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省级旅游度假区3项称誉。

西樵山水资源丰富,山上72峰回溪叠壑,48洞幽深神奇,28处瀑布飞珠溅玉,200多眼山泉甘甜清洌。山间古有34景,其中与水有关的有「云崖飞瀑」、「无叶清泉」等泉瀑命名的就有10外。

西樵山的水资源与西樵山的地理结构有很大关系,由于西樵山的断裂构造,因而形成景观秀美的飞瀑跌水景色。这类景观非常丰富,形成48处幽洞峡谷,28处飞瀑跌水。西樵山主要断裂有:1)碧玉断裂,东西向展布长约4公里,为张性断裂,石牌村的溪流沿此形成瀑布跌水。2)云门断裂呈东西向展布,长约1.5公里,主裂面倾向北。3)云岩断裂北东向展布长约3公里,沿此有云岩飞瀑、清泉岩等景点。4)泉

西樵山有200多眼甘洌山泉、水质甜美。从地质上属火山裂隙孔隙水,含水丰富,有「固体水库」之美誉。以无叶井为代表,集中于碧云村一带涌出。

西樵山的水,其化学类型属HCO3•Cl—Na•Ca型。但究竟是指甚么,由于笔者的化学知识素养不佳,所以不清楚其真正含意。

西樵山众多山泉之中,蟹目泉边经常可以见到游人在装泉水带回家喝。有人认为饮用山泉对身体有益,因此常带着瓶瓶罐罐到泉眼取水,甚至有开着车来运水的。据统计,西樵山平均每日被取走的山水有50吨。尽管南海区和西樵镇两级政府曾发文禁止,但偷偷取水现象依然存在。有人甚至凌晨摸黑上山取水。有人更在网志上写着,由于广州自来水水质差,好多人到山里取山泉水喝。既锻练了身体又喝到较好水质的水。可见,城市人要喝一口好水,巳愈来愈困难。
西樵山宝峰北侧的风景区“宝峰胜处”,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茶花园,占地300多亩,培育着由世界各地引进的茶花100多种。茶园内二三百年的古树比比皆是。茂盛的茶花掩映着一片残垣断壁。明代时,这里有座香火鼎盛的“宝峰寺”,三四百年前毁于一场山火。熊熊烈焰还殃及了寺院附近的森林、村落…… 。
当局于2006年时斥资1000万元兴建供水上山的水管工程。据西樵镇有关部门介绍,引水上西樵山的自来水管网全长7000多米。铺设好之后,由本镇自来水公司供水。
自来水管铺设工程有多种的好处,一是工程完成后,每个景区、主要山头、登山公路,都有消防接头。一旦出现火情,能快速、方便取水灭火,使损失降至最低。
二是铺设自来水管为山上提供生活用水,从而更好地保护西樵山的山体和森林。生活用水,主要指山上的村民、宾馆、酒店、游泳池以及各类旅游设施的用水。长期以来,均就地取自山泉、山涧。西樵山水量充裕。有9个湖、200多个泉眼、25处瀑布和20多个溪涧清潭。它们大都是西樵山的景点,而且对山体、森林起着保护作用。但长期汲取生活用水,对它们消耗较大。尤以冬季枯水期为甚。
三是西樵山近年的「林相改造」用水量较大,山上数不尽的巨木古树、奇花异卉更要水滋润。但近几年,珠三角地区降雨不多,山上的溪流有的也干涸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不节制生活用水,就难免造成「过度取水」现象。对西樵山的森林、植被、景观、水土保持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原本水质甘甜清洌的西樵山,受到人为的破坏,间中便出现问题。笔者在网上的新闻中看到以下一个案例,西樵山一口井,位于西樵登山大道附近,原本井水清甜甘洌,最近开始泛黄且发出异味,原来是附近一工地污染了井水,有关部门及时进行了处理。施工队负责人称:村民所谓的山泉水,其实部分是自来水……。

这口水井挖了有十几年,是附近多个居民楼群众的主要生活用水来源。该阿婆回忆,1995年,64户居民集资5000余元请人挖了这口井,井口离井底大概五米深。由于该井位背靠西樵山,平日岩缝中都能有清澈的山泉水渗出。水井挖好后,井水经常满溢出来,村民们就在井口处开了一道口,并在开口处建了一道小水渠。井水源源不断流出井口,村民就在小水渠中洗衣洗菜,揭开井盖就可以直接舀水做饭。

工队的负责人却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村民之前所喝的所谓山泉水其实是「混血的」,一部分确实山泉水,另一部分是自来水。换言之,即使西樵山的一些山山泉不受污染,人们原先想渴山泉,结果却饮了由山泉和自来水混合的水。



作者:chinesemahan (2011/9/19 10:34:41)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5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5)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老氏论坛  执行时间:837.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