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nesemahan 夏朝(约为前2070年—约前160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王朝。 夏朝共经历13世、16王,他们分别是: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孔甲—皋—发—夏桀,前后约471年 。 夏朝留下一样中国最重要的文物:九鼎。九鼎的来传有此传说:话说夏禹承帝舜之制,亦定为五岁一巡守。这岁是巡守之期,正月下旬动身。夏禹想起施黯铸鼎,选定的地方是在荆山之下,因此特地绕道前往视察。这个荆山,据说就是今天禹西花石乡的荆山岭,当地群众擅长冶铁铸造。夏禹向施黯道 :「我听说这种金属类亦有雌雄之分,你最好选择雄金,铸成五个阳鼎;选择雌金,铸成四个阴鼎。五应阳法,四象阴数,这样方才完美。至于九州岛之中何州属阳,何州属阴,由你们自己去悉心研究、合理分配,寡人不再遥度 。」施黯听了,唯唯受命。过了2年,天上忽然发现一种怪象:一连九日,大白天都能看见太白星在天空闪耀。满朝大臣纷纷议论,都猜不出它是福是祸,忽然施黯来报:「九鼎铸成功了 。」夏禹大喜,知道太白昼见是为这个原故,便吩咐将那九个鼎都迁到夏邑来。 据《春秋左氏传》记载,九鼎铸于荆山之下,制作极其精美,鼎身上不仅铸有名山大川、珍禽异兽的图案,铭文还记载了商周时期的典章制度、册封、祭祀、征伐等,其优美的大篆文字更是古代金文书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九鼎之所以有九个,寓意是代表天下九州岛。夏禹划分天下为九州岛,令九州岛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岛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岛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固有「得九鼎者得天下」之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 不过,铸鼎盛行于商周,现存年代最早的鼎当是「杜岭方鼎」,属于商代前期青铜器,1974年在河南郑州杜岭出土,共两件,一号鼎口呈长方型,高100cm,重86.4kg;二号鼎口呈正方型,高87cm,重64.3kg;腹饰饕餮纹和乳丁纹,现藏河南省博物馆。 夏代灭亡后,九鼎为商朝所得,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600年后,商纣王时,周武王联合诸侯国伐商,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九鼎迁于周都镐(hào)京,成为周的镇国之宝。 春秋时,诸侯国势力不断强大,周朝统治日渐衰落。齐、晋、秦、楚、宋五霸先后称雄,皆有意图九鼎以代周室。例如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兴兵攻击周的都城,周王忙派人为他举行慰劳之礼,而庄王则「问鼎小大轻重」,表明了他有灭周的野心。这是成语「问鼎天下」的来源。 清代学者王先谦在《汉书补注•郊祀志》中认为:东周王室在衰落的过程中,已无力量保护自己。而战国时期各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国,却虎视眈眈,力图统一中国,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征王权和「天命所归」的九鼎,自然成为各诸侯必欲夺之的稀世国宝;加之此时周王室财政困难,入不敷出,于是销毁九鼎以铸铜钱,对外则诡称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说其中一鼎已东飞沉人泗水之中,免得诸侯国兴兵前来问鼎,自找麻烦。 秦统一天下后,据说,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咸阳。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说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无功。司马迁在他撰着的《史记》一书中,对九鼎的记叙,就有出入,前后不一。如:在周、秦二「本纪」中说,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秦从雒邑掠九鼎人秦。但在《封禅书》中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班固在《汉书》中,对九鼎之下落,采取兼收并蓄之法,收录了司马迁的上述两说,同时,又补充了一条史料,说是在周显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没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泗水之下。后来秦始皇南巡之时,派了几千人在泅水中进行打捞,毕竟是江水滔滔,无从觅处,只得徒劳而返。 秦鼎之最,当属秦始皇陵百戏俑陪葬坑中部过洞内出土的秦代青铜大鼎,通高61cm、重212kg,是目前发现的最大、最重的一件秦鼎。现藏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但象征皇权的九鼎如今何在?有人认为可能在秦始皇的墓中。 到了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和宋徽宗崇宁三年,曾两次再仿铸九鼎。宋徽宗就曾用锡仿制九鼎,不过在「靖康之难」时就被金人抢走。 到了2006年,据内地专家介绍,九鼎复原专家委员会先后查阅资料2000多万字, 整理各门类专家手稿500多万字,历时数年论证,才制作出仿制的九鼎。复原后的「中华九鼎」为一个圆鼎和八个方鼎,其中圆鼎高99.9厘米,方鼎高66.6厘米,环耳、方腹,四足中空,寓意九州岛方圆。仿中华第一鼎制作的九鼎现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