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老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最美的武器——宋公栾(宋景公)戈和留下的历史谜团 已阅:1273 / 回复:0(楼主)

chinesemahan

宋公栾戈,春秋时期兵器,全长22.3厘米,1936年安徽省寿县出土,此戈有铭文6字,为错金鸟篆体。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宋国位于今天河南省东南部和今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之间一部分土地。国都原在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战国初期宋昭公、宋悼公可能迁都彭城。

寿县是安徽省六安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安徽省中北部、淮河南岸,为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称郢、寿春、寿阳、寿州,曾为楚国故都,系豆腐发祥地,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战国时的楚国、蔡国、西汉淮南国、东汉晚期的袁术、刘宋国都曾在此建都。寿县北濒淮河,南倚大别山,古代为南北交通的要冲,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在东周时先后是蔡国、楚国春申君的封地。战国末年,楚国为避秦国压力,而迁都至此,遂名「郢」。

至于宋景公的戈何以在安徽省寿县出土,原因并不清楚。在尚武的时代,君主武官都有专用的兵器。王者之戈矛,古兵之至尊,君主诸侯兵器上多用错金字署名,而卿大夫则铸铭文。既然戈是王者之至,兵器至尊。宋景公的戈在安徽省寿县出土,会不会是当时宋景公将此戈送给安徽省寿县某重要的人物?例如作为信物。

不过,由于安徽省也在宋国的强域之内,会否当年宋景公巡视当地,不知如何意外地把戈留下来。

据陈信良的「东周戈剑兵器铭文造形研究」一文,载http://www.mebag.com/zip/halberd.pdf,文中提及两件出土的春秋宋国兵器,均是戈。

一件是春秋宋国的〈宋公栾戈〉。据介绍,该件兵器列在《集成》编号11133,一九三六年安徽省寿县出土。春秋宋景公,释文:「宋公(栾)之(造)戈。」此戈六字均等排列,字座间各有疏密变化,每字逢弯曲拉长笔画,都作「肥笔」( )处理,是主要的处理手法。文字的造形风格与〈宋公得戈〉除「宋」字相近外,其余皆异。

另一件是战国初期宋国的〈宋公得戈〉。据介绍,该件兵器列在《集成》编号11132,安徽省寿县出土,宋公得在位47 年,(公元前450∼404 年)释文:「宋公得之(造)戈。」(「造戈」两字于另一面)因为字形变化自然协调,故两长两短的设计排列并不呆板,如「公」字是两只鸟背对张嘴鸣叫、「得」字象鸟休憩树枝之侧形,可惜「之」字残损严重,无法得知原貌造形为何。

宋公栾即宋国国君宋景公。宋公栾即宋国国君宋景公,公元前5l6年(周敬王四年)即位,卒于公元前451年(周贞定王十八年)。宋国为子姓,开国之君是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叛乱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微,建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南),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部分地区。春秋时宋襄公曾企图称霸,未成,此后国势衰弱。公元前4世纪中叶,司城子罕逐杀宋桓侯,夺得政权。公元前286年为齐国所灭。

宋景公生平最出名的一件事件是有关于荧惑星(火星)。话说荧惑星火星在古代表表天上代表惩罚,寓意不祥。星占学视为执法之星,当人间出现背弃道德的事,此星出而主灾祸侵入心宿廿八宿中东方七宿之一,即宋国的分野。景公很担心,询问负责星占的太史子韦,子韦说这种星象预示君王会有杀身之祸,不过这种灾祸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转移给自己身边某些特定的人,首先最能承受的人便是宰相。

宋景公说,宰相是辅助自己的股肱(肱音轰。股是大腿,肱是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比喻帝王左右辅助得力的臣子,也作辅助解释),与自己一起治国的,他死对国家不利,不能这样做。子韦说那可以转移给民众。宋景公说,作为国君,就是为民众做事的,而如果民众死了,自己还做什么国君呢?子韦说那么还可以转移到谷物的收成上。宋景公说,收成坏了,便有饥荒,民众会遭遇不幸甚至死亡,作为国君,让臣民死来求自己活命,那还有谁人会拥戴呢?今既如此,是寿命已尽,就由它吧。

子韦听完景公的话,很感动的说:上天在人们头上,高高的监察着人们的善恶,即使是一句话,也足以令上天奖赏或者惩罚。君王的内心仁善,刚才讲了三次善言,每句都足令听到的人感动,上天又岂会不感动呢?按这样的推算,上天一定会移动荧惑星,并且奖赏他3次。这一晚,荧惑星果然移动了3次,每次经过七星,因每星相当一年,即合共21年,宋景公因而延寿21年。此事记载于《史记》,应是历史性的真事。



作者:chinesemahan (2012/4/20 12:34:28)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5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老氏论坛  执行时间:5,017.6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