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志添教授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神學院取得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及中國文化研究所副所長。據黎志添教授在一個公開講座上介紹:廟宇神明信仰一直在明清以致近代在廣州地區普遍存在和得到廣泛的支持。
據《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所通訊》2015年第二期載《活動:2015年第三次「午間雅聚」──清至現代廣州地方廟宇:碑刻、空間及神祇信仰》一文稱:黎教授接著以編寫《廣州府道教廟宇碑刻集釋》及籌備道教數位博物館所蒐集的材料介紹明清以來廣州廟宇的發展情況。黎教授在考察歷史悠久的廣州道教廟宇當中,常考察到廟宇中的碑刻,這些碑刻是研究廟宇歷史發展的重要資料。
黎教授考察的範圍除廣州城內及城周邊地域之外,還包括南海西樵,花都,順德,東莞等地區村落的廟宇。考察發現了121座廣州府縣道教廟宇共存有282通碑刻文獻。這組282通從宋明而迄清末刻立的廟宇碑刻文,反映了廣州及其縣鄉的文化發展,其中有104通是通過實地調查、發掘出來的原碑,承載了廣州廟宇的豐富歷史。
黎教授接著通過地圖展示廣州廟宇的區域分佈情況。明代和清初編修志書中的廣州城地圖的最大分別是,道光〈廣州省城全圖〉的製圖方法已經不再沿用對景法繪製,而是特別明確地繪製出城內和城郊的道路網線和街道名稱。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潘尚楫、鄧士憲等纂的《南海縣志》中的〈縣治附省全圖〉中對城內建築物的標注,除了有官衙和府學之外,還標示出在城內和城郊地區眾多的祠廟、道觀和佛寺。道光〈廣州省城全圖〉上可以直接找到顯示名稱的祠廟總計有36座之多。所標識的寺廟不僅包括官方認可的正祀祠廟,也包括不被官方認可的所謂淫祀寺廟。除道光〈廣州省城全圖〉標注的36座廟宇之外,黎教授通過查找其它縣志與史料,結果再檢出額外42座於道光年間存在於廣州城區的祠廟及其位置所在。即是說,道光年間廣州城區至少合共有78座祠廟。其中舊城內的祠廟數目佔了最多,有36%。西關區,佔32%;兩區合共佔68%。
在清代,廣州舊城為官府重要機構所在,新城則是各地會館,銀號的集中地,因此舊城內的28座祠廟,大部分是官廟,這些廟宇中,供奉關帝的廟宇佔了很大部分,全廣州城區總計關帝廟11座,其中大部份就建在舊城內,有7座,加上其它合祀關帝的寺廟,舊城有11座祠廟是奉祀關帝,即是說舊城內約有40%的廟宇是建立在以關帝崇拜為中心的信仰傳統。
道光年間,廣州城區至少共有8座天后廟和7座北帝廟,二者合計起來的數量超越11座關帝廟,因此可說,清代廣州地區的崇祀天后和北帝是非常普遍的。但在此15座天后廟和北帝廟之中,卻只有1座北帝廟是位於舊城內大北門直街,這兩類專祀水〔海〕神的祠廟的分佈趨勢較集中在新城和下西關兩片在明清以來的商業和手工業的經濟發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