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湘南邝姓来源考 湘南邝姓来源考

    中华邝氏网 2008年12月28日 邝真


[转贴]湘南邝姓来源考
湘南邝姓来源考
在湖南的临武、宜章等县,有一支庞大的邝姓族人,,由南宋至今己有八百多年历史,除历年外迁的,现有邝姓人口约五万。他们的始祖是著公。这支庞大的邝 族,来源如何?是从哪里迁徙来呢?据查两县族谱,在清朝道光以前的 谱序,未提及其来源。光绪以后,族谱开始提到是从江西吉安黄姓而来。在新浪网的邝姓 留言栏,经常看到临武宜章的宗兄发言,几乎百份百都说”邝从黄来”。并举出族谱以为证。可见”邝从吉安黄姓而来”之说,在湘南邝族中,已经家喻户晓、深入 人心了。
广东与湘南,互相毗邻,近在咫尺,为何两地邝姓,其来源却截然不同呢!我抱著弄清邝族族史的浓厚兴趣,对此作了专题研究。翻阅了临武宜章两地族谱,细读 了历朝修谱所撰的四十四篇谱序,用了近两年时间,在网上收集临武宜章宗兄的发言。综合起来,得出了较为明朗的史料。分述如下:
(一)
为什么说由黄姓而来?综合有几种说法:
1、黄巢起义避祸改姓邝 (摘自临武xx在网上发)
2、始祖母亲姓黄,故来自黄姓 (摘自临武xx在网上发言)
3、是黄帝后裔,始于轩辕黄氏,故原姓黄 (摘自宜章光绪十三年谱序)
4、旷邝是两兄弟,里面含有黄字,仍不离黄姓本意 (摘自临武为光撰的谱序)
5、贤公,原姓黄,因败关灭族,令儿子改姓,次子丞改姓邝,迁吉州。
光绪以后,比较集中的说法,是上述笫5点,现将宜章族谱光绪十三年二十四世祖天池撰的谱序摘录于后:
“我祖始于轩辕黄氏,越至东汉河阳侯,讳瑄,神龙年间生子一,讳贤,字四明,拜右相,生二子,长曰旦,次曰丞,因败关灭族易姓焉,旦添日于左为旷, 丞添邑于右为邝,丞公由唐开元中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以言拂当事,天宝乙未年谪居吉州长史。”(宜章谱第十六页.)。
临武族谱为光撰的谱序又说:
“ 考我邝姓乃伯益之后,有封于黄者,以黄为姓,至东汉黄瑄,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贤,家南阳白水村,唐神龙间拜右相,封郓国公,生二子,长曰旦,次曰丞。因 败关之祸,旦易姓为旷,丞易姓为邝,皆内隐黄字,示不忘本。旦徙居河南陈留东村,丞徙居江西吉州。丞之孙佑,唐开元中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 (临 武谱第39页)
综合起来,就是说,贤公字四明,原姓黄,因守关失败,怕被灭族,故令二子改姓避祸,长子旦改姓旷,徙居河南陈留的东村。次子丞改姓 邝,迁居江西吉州之敖城。传十余世到著公,才由江西敖城迁徙湖南临武之寿圹。丞公为邝氏得姓始祖,著公是湖南临武邝氏的始祖,著公第四世孙桂公,由临武迁 宜章,是宜章邝氏的始祖。
(二)
按照上述族谱所载,似乎湘南邝族的来龙去脉是很清楚了。但是,为何这么清楚的族史,到清朝光绪年间才出现 呢?光绪之前的历代族谱,为何只字未有提及?贤公令二子改姓的”故事”,是从哪里来的呢?一连串的疑点,促我深入追溯。结果弄出了真相。原来是从江西吉州 旷氏族谱中抄过来的。旷氏族谱中,有一篇是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文天祥为旷氏族谱所撰的谱序。兹将该序摘录于后:
“余按旷氏之系,出自高辛 氏后关伯苗裔。迨汉光武时,有祖曰宣,居河东,以治水奏绩,拜侯,因留籍于南阳。衍至唐神龙间,一世祖曰贤,纪功封郓国公。后因边关失守,上命灭族。贤令 子侄易姓改名,窜逃于外。幸次子丞,系开元初举进士第二,选驸马,封安平侯,以公主故未罹厥难。至天宝间,因诤事谪吉州长史,故吉之有旷,始于长史公也。 ”--------。
大宋德佑二年丙子冬望后
少保右丞相兼枢密院事 文天祥 拜撰。
文天祥撰的谱序,可说明两个问题:
1、文天祥是为吉州旷氏族谱写序,所写的是吉州旷氏的族史,写吉州旷氏始祖旷丞,是怎么来的。完全未有涉及邝氏和黄氏。
2、 文天祥写贤公败关,令子侄改姓,逃窜被祸,但次子丞幸免。因丞公是驸马,公子求情,皇帝赦免,”因公子故未罹厥难”,旷丞不但没有逃窜改姓,而仍然当驸 写,仍然是安平侯,后来因诤事才贬到吉州当长史官,丞公因而由南阳迁徙吉州,成为吉州旷氏的始迁组,但不是旷氏始祖。因旷丞既没有改姓,其父贤公也是姓 旷。丞公徙居吉州后,奉其父贤公为吉州旷氏一世祖,丞为二世。故谱序中。有”一世祖曰贤”之句,就是此意也。谱序中”有祖曰宣”的祖,是旷姓的祖,而不可 能是别姓的祖。
湖南宜章在清光绪十三年所写的邝氏族谱序,把旷氏族谱这一段移抄过来,当作邝氏的来源,但移抄时作了一些删改:
1、加扦。在贤字之后加了”字四明”,在贤令子侄改姓之后,加了”旦添日于左为旷,丞添邑于右为邝”,
2、删除。”幸次子丞”、”以公子故未罹阙难”之句删除。
3、修改。把丞选驸马,封安平侯,修改为”丞之孙,佑,选驸马,封安平侯”
经 过这样的删改,无非是想说明”原姓黄,丞改邝”这六字。谁知,愈删改就愈漏洞百出。例如:东汉的河阳侯宣公,怎能在唐神龙生子贤呢?(东汉至神龙相距六百 多年),又如:黄字添日于左,怎会是旷字?添邑于右,怎会是邝字呢?这些错误,虽然与主题是不重要,但可以说明,这段内容不是自已的”产品”,而是抄袭别 人的。
旷、邝二字,虽然声同音、字同形。然两姓是不同出处、不同来源、不同血脉的,临武宜章的邝氏,把邝旷两姓混淆了

(三)
对于这段”历史,临武邝姓中的有识之士,或关心族史之人,都认为是有怀疑的。临武季奇裔十七世祖邝恤源,民国初年,任陆军上校团长,曾转战南北,他带着族 谱的疑点,在部队驻河南陈留时,专门策骑访东讨,但巳无复存。后又移师江西,根据邝为光序所说邝姓在江西散居状况,他详询吉安、泰和、永新等地,但只知有 旷,而不知有邝。再查考吉州府志,才知当地历无邝姓。因而,他得出:”为光之序似无实据”的结论。之后,他回乡适逢修谱,故为新修族谱写了序,兹摘如下:
“余于民国十九至二十年,奉绥靖河南之命,师次陈留,曾策骑访东村,已无复存。至邓州之白水村,询之故老,亦同隔世。旋返戈入赣剿匪至吉安,曾考吉安府 志,并详询吉安、泰和、永新各旷氏之知识份子,始知江右历无邝姓。至于丞公之后迁湘南之说,则为光之序,似无实据。”-----
附:此序作者完全负责,以后修谱幸勿事删改。----恤源撰 “
(摘自临武1990年宗谱第39页)
(四)
从上述两例可以看到,湘南邝族”来自吉安、来自黄姓”之说,实为虚构而己。那么,究竞来自何方?据很多资料说明,是来自安徽庐江县,来自方姓,是邝氏始祖三七公之血胤。具体证据如下:
1、湘南邝族的祖郡,是庐江郡。这是临武宜章的族谱和宗亲都承认的。康熙二十一年的临武第六届修谱,其序名曰”庐江邝氏族谱告成叙”,内有”我庐江 邝族”之句。第十届族谱序,亦有”吾村系出庐江”之句。民国二十三年邝恤源的谱序,除否定”丞公后裔由吉安迁徙湘南”之外,又提到”我邝氏以庐江为郡”。 明朝临武名人邝彦誉,也说他是庐江郡。很遗憾,各期族谱在谈到庐江郡时,只是片言只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祖郡,亦称郡望,是得姓始祖的出生地或皇上赐封地,是本姓的借贯,是本姓的出处或来源。我邝族源出庐江,是因为始祖三七公的祖居和出生地,是安徽庐江县延蔓村。每个姓氏都有自已的祖郡。只要记住祖郡,一万年后,后裔虽分居各地,都知道本族是出在何处、来自何方。
湘南邝族的祖郡是庐江郡,就证明是三七公的后裔。假若是出自江西吉安,那就应该是吉安郡或吉州郡,而不是庐江郡了。
2、临武邝氏班派辈序诗是:庐江著国甫 志发道相承 垂诸孟仲季 彦绍思宗兴 祖贤良世德 崇熹兆祥凝 诗书生孔代 文献载周乘 景星光荣第 佳瑞庆联登 友爱敦家训 和顺启休徵
班派诗开头二字的”庐江”,是表明从庐江来的,从第三字起是第一世,故著公的著字是一世祖,著公儿子富国的国字是二世祖, 富国儿子吉甫的甫字是三世祖。由此可见,撰写班派诗的人,巳明确告诉后人,临武邝族是从庐江来的。
3、 湘南邝族的始迁祖是著公,著公的序号是四十八,故又称四八公。以序号称呼,是庐江方氏的家规:九服之内的同辈人,均按年齿排序,以别长幼。邝氏始祖在同辈 中排三十七,故称三七公。三七公之父,在同辈中排名四十九,故称四九公。三七公虽由方易邝,但方氏家规,在易邝后的一二代中,仍有沿袭。三七公在广东的四 个儿子:长子谚,同辈排行八,故称念八公。次子让,称念十公。三子诚,称十一郎。四子谆,称十三郎。湘南著公,又称四八公,很可能是三七公之后辈,排行四 十八而得名。
4、星加坡邝氏宗亲会撰修的邝氏族谱,有一段提到湘南邝族是三七公的血胤。兹将该段原文照录如下:
三七公在湘南又一血统问 题:三七公生前,经常隐伏与云游於各地,传说当漫游至粤北时,曾趋湘南,又娶妇成家,诞生子女,遂为邝氏在湘南之又一血统。其后,公在湘南逝世,安葬于湘 边。故宜章、临武各县族众,亦是三七公之血胤云。(谱载谚公次子德广公子孙、官居湖南云)。南海大镇乡耆老,亦有说及三七公之牛眠地在粤湘边境。因为往昔 每届五年,宗亲之中,辙联袂赴湘一次,谓为致祭三七公之灵墓,每次雇用紫洞艇,高示彩旗,溯北江而上,抵曲江后,再循武水,越过乐昌、坪石,以入郴州之宜 章、临武县境,即湘边地带。三七公之灵墓,便在是处。又说,粤省宗亲到湘边拜祭三七公时,必与湘南宗亲会合同往祭墓云。惟入民国以后,萑苻遍地,交通梗 塞,五年一祭之举,无形仃顿,迄今已数十年矣。此又为三七公安葬於湘边之说,但墓地土名之所在,未有详细道及也。(摘自星加坡邝氏族谱上卷笫十五页)
5、邝光宁于1977年在香港出版了一本[邝氏谱乘],其中也谈及此事。兹将其中一段,摘录于后:
“ 南海扶南尚书郎里,是三七公家室之所在。但湘南亦有三七公之家室。因三七公漫游湘边时,进入郴州之宜章,又在其地成立家室,借匿儿女之私,隐示其为拘谨之 人。顾其后,宜章之家,儿女成行,血胤绵长,是为三七公在湘南之裔。若明代兵部尚书邝野是也。惟湘南与广东两处之三七公儿女,各别传统,各立世业,尚非并 合为一。”(录自邝氏谱乘笫三十二页)
在该书的”三七公年谱” 中,还标明其具体时间,兹摘录于下:
四十岁 家居
四十一岁 出游,经粤北循武水至湘南之郴州境
四十二岁 仍在湘南游览,到宜章各县,
四十三岁 在宜章又娶一位夫人,成家立室
四十八岁 自湘南返尚书郎里,与家人团聚
六十岁 赴宜章家中,抚视妻儿
(摘自邝氏谱乘笫十六页)
(五)
族 谱,是本族历史的见证,后人凭着族谱,便可知道本族的历史。但古代有些族谱,因囿于条件限制,有些出错也在所难免,应当谅解。广东河源古代族谱,曾因把三 七公误解为是方廷英长子,二世祖愈平公,误解为方廷英的孙子。而方廷英是唐朝人,生于公元871年,因而把愈平公的出生年,由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 1128年),改写在”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挪前了176年。在清朝嘉庆二年重修愈平墓时,发现出生年有矛盾,但一时又没有证据证明是错在 哪里,所以其碑文只写出生于二月初四,而没有写出生年,酿成历史疑点,令后人费解。幸而,于1986年重新修墓时得到纠正。
江西省寻乌邝氏,是一 个有万余人的望族。早期的族谱说,吾族邝氏,原为广成子之裔。至晋建武时以殊勋赐姓邝。邝姓由广而来,在江西寻乌邝氏中,邝从广来的说法,家喻户晓,一直 流传下来。公元1994年,他们为了弄清族史真相,下大决心,对族谱进行一次系统的重修。组织六十多人的修谱队伍,发动赞助近十万元的资金。设立邝氏谱局 和编辑机构,派出十六人,走访五个省的五十八个市县,发出联系查询信件一万余封。所获资料,经过革故鼎新、去粗取精、去虚存实的整理,弄清了世系的沿续和 迁徙,查清他们的本姓来源,原来是河源一元公之十三世孙(即三七公之十五世孙)仲二公,由河源迁徙至寻乌的,是寻乌开基的始祖,历五百多年,传二十七代, 发丁逾万的望族。因此,”邝从广来”之说,得到彻底澄清。
(邝守恒撰文)


分享按钮>>临武邝(KUANG)氏班派辈序诗是
>>《丹阳埤城雀梅墩殷氏族谱》——殷氏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