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邝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邝氏论坛 >> 家谱分支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邝姓来源的三种说法 已阅:4430 / 回复:8(楼主)

三种说法大致是这样的:
    1、来自古邝国
    2、来自黄姓
    3、来自方姓
    古邝国一说是成立的。这一说见《姓苑》和《路史》。为什么说可信?你看一看书的年代就可以想像,前一本书是南朝宋代写的,比隋唐还早;后一本书写于宋朝。当时在姓氏来源方面可以查证的资料比现在多。当然,这样说似乎没有很强的说服力。但是,姓氏的来源很难再找到比这更有说服力的东西了。客观地说,家谱就是最可信的东西。有谁能比你自己更知道自己的呢?

    来自黄姓一说,家谱有文言文版的,我用白话文大致说一说过程:
    东汉初年,汉光武帝(东汉第一个皇帝,就是历史说的光武中兴)的时候,先祖黄宣,治水有功,封河阳侯。他的妻子是邓禹(东汉大将,开国功臣)的孙女。这大概是公元5-57年之间的事。后代子孙在河南的南阳白水。
    延续到唐朝,神龙年间(705-706年,唐中宗李显的时候),黄贤,字四明,拜右相,封郓国公(这几乎是王室之外最高的等级了)。因败关灭族,他的两个儿子逃逸,长子旦,改姓旷,居河南陈留村;次子丞,改姓邝,居江西吉州。这里是一个大的转折点。估计很多东西都在逃逸中丢失了,逃命不可能带太多的东西。所以,这里也是有人总拿出来说事的地方。但是,就家谱原文的表述上,没有明显地与当时不相符合的地方,我认为这就足够取信了。你要说可靠的证据,我想任何家谱都不可能拿出可靠的证据,哪个朝代都没有一个权威的认证机构,即使有,我想,只要你想,鸡蛋里总是能找出骨头的。
    这大概在唐宋的时候,是可以找到证据的,当时,有《唐实录》等资料,熟悉历史的都知道什么是实录。朝廷有专人记录皇帝每天的言行,叫《起居注》;还有人整理,整理出来的书就是《实录》;后人根据《起居注》《实录》等资料,写正史。大致的情况是一本比一本简略。《唐实录》在宋朝还有,可能直到明朝,也许还收录在当时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所以,当时是可以查证的。我个人猜测,像文天祥这样博览群书的人应该看过。但是,这都只是猜测了。因为,所有这些书现在都没有保留。

    宋朝建隆年间(960-962),太祖赵匡胤的时候,从江西吉州迁到了湖广临武寿塘,大概是今天临武县武水镇邝家,这里是临武八景之一的“挂榜晴岗”。祖先还是很会选风水的。注意这个时间比后来方姓御赐邝姓(1168年)早了200多年。也就是说,比他们早200多年就到了这里。从时间上说,他们这是反客为主了。    
    公元960年,估计他们还呆在安徽某个地方。大量客民迁入临武的事情在《临武县志》里有记载,大家可以自己查阅。就是县志里说的130客姓从各地(主要是江西)迁入临武

    之后,一部分就长期住在临武了(我的祖先就是这部分的)。还有相当一部分迁往全国各地了。据我了解,临武周边地区都是的,远的有到贵州、四川,还有陕西。我估计,除了广东,内地的基本都是这一支的(待查证)。所以,人数是相当多,分布也相当广。而且,他们的族谱说法是一致的,这也可以看出族谱的可信度。

    明朝,明英宗的时候(1454年),发生了土木堡之变,邝野(野字,古代不是这么写的,而是,双木林,底下一个土字)时任兵部尚书(于谦是兵部侍郎,是邝野的副手),多次力劝皇帝无效,随皇帝亲征。最后,牺牲。《明史》有他的传。
    注意,邝野是“来自黄姓”这一支的,不是“来自方姓”一支的。但是,“来自方姓”一支居然写“土木堡兵部殉职”之语,基本是据为已有了。
    另外,在明朝《徐霞客游记》的“楚游记”一篇,讲述了他到临武见到挂榜晴岗,并提到了当时的村子——邝氏居,也即我们的祖先的居住地。

    最后说说“来自方姓”,他们是南宋皇帝(1168年)御赐的姓。就这么简单。他们当时就从安徽迁入广东,我没有去查找原因,总觉得有一些秘密。广东在当时比内地差很远,南荒之地。安徽肯定比广东强。没出事肯定不来。他们的转变就是从跟皇帝都能扯上亲戚,到发配边疆,落差不可以说不大。
    当然,现在好多了。所以有时间有精力来说这事,非要说自己是正宗。究竟正不正宗,看了上面也就知道了。
    不得不说的是,清朝的广东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卖猪仔”,就是说把人卖到外国去做苦力,你看美国的开发西部,修的铁路什么的,很多就是当时的华人,可以说是血泪史。当然现在不同了,就像黑人一样,混到现在,大多数也有模有样了。在广东,邝姓也不例外。所以,国外也有邝姓的名人,基本就属于这类。他们大多数应该属于“方姓”一支,不是“黄姓”一支。一直弄“溯源堂”,“雷方邝一家”的就是他们。

    看了以上叙述,事情就相当清楚了。现在经常在证明一个来源的,也就是“方姓”的这一支,他们有钱,有时间,这也是他们的先人用血和泪换来的。但是,我写这么多,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受他们的欺骗(我看有的受了欺骗,就跟人家姓了,卖了祖宗还不知道,还跟着一起叫好,一起喊雷方邝一家)。我们采取包容的态度,不需要和他们争,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可以了。一言以蔽之,我们不想欺骗什么,但我们不能容忍被人欺骗,这就是我的态度。

该帖子被wrya在2009-1-3 19:46:43编辑过
该帖子被wrya在2009-1-3 19:54:24编辑过

作者:wrya (2008/12/20 19:31:27)   回复此贴
  回复:邝姓来源的三种说法 第 1 楼

即使不是同宗   大家目前也是同姓
大可不必摆出一付清高的样子
溯本清源无可厚非
但不要做出和 说出过分的 语言

作者:邝猛 (2009/3/3 2:11:52)   回复此贴
  回复:邝姓来源的三种说法 第 2 楼

其实楼主的思路很清晰,我既同意楼主的说法,也同意1楼的说法..先把道理讲清,咱们再来讨论感情的事宜.

作者:222.240.196.* (2009/3/17 12:50:30)   回复此贴
  回复:邝姓来源的三种说法 第 3 楼

研究的太好了  不错, 但请不要用"方姓御赐邝姓" 来套在方改邝的身上, 因为皇帝御赐姓邝仅仅是一小部分族谱说法.

作者:邝成奇 (2009/4/29 11:38:09)   回复此贴
  回复:邝姓来源的三种说法 第 4 楼

摘自《湖南家谱简论》
2.1 家谱内容。明以前家谱散佚无考。明以后,一种新的家族制开始形成 ,它以尊祖、敬 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以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 宗”当建祠堂,“睦族”需赈济族人。修谱建祠,开办义学、义庄,耕种义田,管理祠产, 家族活动自然多了起来。家谱的内容也逐渐由记载单一的血缘世系到比较全面记载家族的整 体情况,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不过,相对清代家谱而言,明代家谱的内容还是比 较简单的,例如,明正德十五年(1520)彭泽主修的《长沙青山彭氏会宗谱》。此谱是湖南图 书馆馆藏中唯一的一部明代湖南家谱,纸质低劣,印刷粗糙。谱称始祖旭湖公江西吉州庐陵 人,唐末领兵征剿黄巢,以老疾辞官,落籍长沙青山,六子随侍。是谱仅一册,有谱序、跋 和世系图(表),谱采苏氏,小传内有迁徙源流简介。谱序中有正德七年(1512)茶陵李东阳、 新都杨廷和、铅山费宏的赠序。三人均当朝大员,官至极品,岂会同时为青山一族作序,实 为造假之拙劣也。


作者:61.187.248.* (2009/5/2 11:40:27)   回复此贴
  回复:邝姓来源的三种说法 第 5 楼

摘自《湖南家谱简论》

世系图。湖南家谱有很多称垂丝图,顾名思义,喻世系子孙绵延不绝,似垂柳丝丝。图实为 表,多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 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纪和内世纪。外世纪从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纪 则以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或一派祖。

世系表。湖南多称齿录。“齿录”何解?《辞海》曰:“科举时代同登一榜首,各具姓名、 年龄、籍贯等,汇刻成帙,称齿录。”很显然,湖南家谱中的“齿录”绝不是这个意思,而 “好事之徒”却翻用了词意,可理解为: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 、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世系图、世系表是家谱的主体部分,大多数家谱外世纪有“ 图”无“表”,即有“表”无“传”。外世纪基本不可信,“遥遥华胄”,据史编造而已。

清及清以后湖南家谱的内容大体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千篇一律,没有统一的类目设置要求, 只是互相参照。因此,不同家谱内容上有增有减,有分有合,同一种家谱,后修的内容要多 于前修的内容,大多如此。有的家谱还有恩荣表、仕宦录,登载历代族人及第入仕的名单及 简要业绩;派语,登载族人排行字辈,有的谱派行或称班次多达八十辈、一百辈、如〔涟源 〕《NFEA7田刘氏族谱》,可用几个世纪;著述、艺文,收录涉及族人的寿文、挽诗以 及赋咏山水



作者:61.187.248.* (2009/5/2 11:42:31)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8 每页5条 当前1/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8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8)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邝氏论坛  执行时间:328.1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邝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