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氏家谱源流】《从栗氏族谱看其迁徙路线图》
- 中华栗氏网 2015年8月18日 栗锡龄栗迎春
《从栗氏族谱看其迁徙路线图》
―――栗锡龄 栗迎春
我于2013年曾写了《山西洪洞大槐树处栗氏移民祖籍考》及《栗氏根祖溯源及其分布》两篇短文,旨在介绍栗氏的来源等信息。近年来,通过网络又收集到各地栗氏家族的一些家谱资料。现以此为依据,做一些整理,以便为各地宗亲寻根问祖提供一些信息。
一、栗氏古代分布在哪里?
栗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早在东周列国时期就有燕国宰相及其儿子大将栗元等名人载入史册,当时这些名人大多出在齐、燕等国,说明古代栗氏主要分布在那里。
据山西临汾乡宁县《栗氏家族简史》载:〔早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栗氏家庭就生活在当时的燕国的河北省一带〈春秋左传〉云:“其臣栗芦为水龙氏,次太昊之官也”春秋燕国名将栗腹为栗陆氏之后……〕。又据河南商睢县栗氏族谱对他们家族的迁徙路线载:〔栗氏远祖原居冀西北之丘陵地区,因此地盛产板栗,随从“栗”为本族图腾,称为栗陆氏之国。禹治水,功成祭天盛典,栗陆氏之君参与机事〈见书经〉。到战国,有栗腹者为燕国将军〈战国策〉。汉时有当朝大中大夫栗某〈汉书〉几经战乱率众迁入晋。后辗转至元末,族人由晋洪洞入河南睢(sui)州〈归城〉〕。从上述资料可看出,栗氏是从汉朝开始几经战乱率众入晋的,那么栗氏最终落足在晋的哪里呢?
二、明代之前山西上党是栗氏的主要聚居地
上党为山西东南部之古称。现在的长治市(古称潞州)以及晋城市(古称泽州)上党东与河北接壤,南临中原河南,上党地高险峻,自古就是战略要地,这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上党记载最早的栗氏名人是屯留县籍:屯留县令栗法光,是北魏(公元385年-534年据今1500余年)人。这就是说北魏朝栗氏就在上党分布了。这与河南睢县族谱中记载的“汉时就率众从河北迁入晋”是吻合的。又据甘肃会宁县栗氏族谱载〔自此始也,览阅其家藏宝卷,始知:始祖系晋省长子人,讳恕,大明洪武朝七年〈1374年〉举孝廉,仕至吏部尚书,忠贞立朝,为国柱石,迨至十四世祖讳刚(恕子)永乐年间行盐张掖卜居会宁,为迁甘之祖也〕。从上述族谱可知:甘肃会宁栗氏始祖刚之祖籍是:山西长子县人,而刚是第十四世,如果我们以二十五年为一世推算,上溯十四世,那就从恕举孝廉的洪武七年(1374年)上溯三百年左右,就是北宋初年了。由此也可以再次说明,早在宋朝之前栗氏就在上党休养生息了。
据史料记载:我国宋代时栗氏人口还不足一万。明朝大约有二万六千人,主要分布在山西,占全国栗氏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故那时居住在上党的栗氏人口约为一万二千四百八十人。
我们从明代为官的栗氏名人来看:明代栗氏考取进士的共有六人。他们的原籍如下:
栗 铭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 长治人;
栗应麟 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 长子人;
栗永禄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 长治人;
栗魁周 嘉靖三十八年(1599年)进士 阳城县人;
栗 祁 嘉靖三十八年(1599年)进士 系山东夏津人(明朝由上党迁夏津,始祖栗友仁的第七代孙);
栗在庭 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 系甘肃会宁人(明初由山西长子县迁会宁,恕十代孙)。
从以上事实说明:明朝之前上党不但是栗氏的主要聚居地,而且是那里的名门旺族。
三、上党地区的栗氏移民,明初迁到哪里了?
元末明初我国北方战乱频发,加之元朝统治者的内讧,以及黄、淮洪水泛滥等灾害的影响,地处冀、豫、鲁、苏就成了重灾区。为此这里就成了明初大槐树处移民的主要接纳地。明初大槐树处有较大规模的移民共进行了18次,移民来自山西中南部的58个县,移民多达100万,每次移民的来源地及人数不尽相同,其中两次明确记载着向山东、河南、河北接壤处搬迁的移民是来自泽潞两州,《明太祖实录》卷193载“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山西泽潞两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河南南阳等地)真定(今河北正定)临清(鲁东)归德(今河南开封)太康(河南)等闲旷之地”。另一次是《明太祖实录》卷193载“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冀豫交界处)广平(邯郸)东昌(山东聊城)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的数字……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的移民中有迁往山东临清的。这次移民主要来自泽潞两州。”
从上述记载不难看出:栗氏作为泽、潞两州迁出的移民,明初迁出的移民大多分布在冀、鲁、豫这一三角地带。由于这一地带是历代灾害的多发地带,故先人们为了躲灾避祸,不断向周边及各地迁徙,就成了栗氏分布遍天下的主要原因了。
从全国的几个栗氏大家族群看其分布
栗氏从上党迁出的人口约为3000人,但六百多年来形成的大的家族群并不很多,现就网上常见的几个家族予以介绍,旨在作为引子,希望各地宗亲能将本家族的族谱(主要是文字部分)发在网上,以便给散居各地的宗亲,寻根问祖提供一些线索。现将几个大家族的简介如下。
(一)、分布在山西、河北的栗成甫、栗成万、栗成功家族群。
此家族三兄弟是明洪武5年(1372年)由洪洞大槐树处分迁山西北部及河北正定县的。据家谱记载:成甫迁山西盂县城武村,成万迁山西崞县(现原平市子干村)、成功迁河北栾城县(实际是河北正定韩家楼)另据家谱载:本家族在长治住一大支,迁河北易州一支(查无栗氏),山东胶州东昌府一大支(待查)。此家族人丁兴旺,分布极广,现已查明:
1、栗成甫支:主要分布在山西的盂县、五台县、繁峙县、浑源县以及河北省的平山县、阜平县以及山西各大城市。内蒙、东北等省市也有分布,人口约4000人现已传到24世。代表人物栗毓美、清道光年间河东河道总督。
2、栗成万支:主要分布在山西原平市子干村。从九世分成20支,至15到16世有的支族弟兄最多达81人,由于人口众多,就大量外迁谋生,现分布原平多个村镇,五台县、定襄县、忻府区、代县、繁峙、岢岚、五寨、宁武、大同、朔州以及内蒙的土默特左旗、右旗、武川、集宁、丰镇以及呼和浩特、包头等城市,人口已达6000人,已传26世。现已散居在全国各地。
3、栗成功支:分布在河北正定县韩家楼、曲阳桥等地人口约1600人,已传至28世。
(二)、分布在山西河北栗显、栗巨昇支系(栗沁波增补)
1、栗显支系:家谱记载栗显为现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郝村栗氏始祖,系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从山东大名府元城县小滩镇(今河北大名县金滩镇)迁来,至今645年,已传二十三、四世。现居郝村附近乡村2千余人,族人遍布省内外政商两界,在襄垣县各行各业均有族中精英,是当地栗氏一大望族。代表人物栗书文,1931年生,曾任山西省委办公厅主任、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党委书记。
2、栗巨昇支系:家谱记载栗巨昇为现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东、西故县两村栗氏始祖,系明朝洪熙年间年(1424)从山东大名府元城县小滩镇(今河北大名县金滩镇)贸易迁来,至今591年,已传二十二、三世,郝村始祖栗显为其宗叔,五世时排行兄弟多至43人,遂外迁开始,迁往本县各村和相邻的沁县上次里五甲、沁源徙正里四甲等地多分支,族人遍布省内外各界,西故县代表人物栗春有(1925-2005),曾任山西省政府副秘书长、山西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现居东、西故县乡村2千余人。其中迁往沁县一支在故县镇村、中里村、赵家沟村、马连道村等地有多处分支,后代颇有发展,当代本支族人在长治、阳泉、太原、晋城都有踪迹,代表人物马连道池上村的栗守仁、1930年生,曾任中共四川省林业局党委书记;故县镇村的栗兴仁、1964年生,现任山西煤焦集团总会计师。沁源县信义村和丁家湾村的栗氏与沁县故县镇村栗氏为同门之后,人口约50余人,属沁源最大的栗氏支系。
(三)、分布在山东的栗氏家族
山东栗氏多为明初由山西洪洞大槐树处迁去的移民。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南的黄泛区。据《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志》载:洪武年间,山西贫民迁到山东的东昌(聊城)临清等地,其贫民多来自山西的泽州潞州。如今流行于山东聊城、荷泽、定陶一带的一种梆子戏就叫“泽州调”,即山西晋城调。此外至今哪里的民风、风俗也仍保持有泽、潞地方的习惯。由此说明山东那里的移民多来自上党,山东栗氏移民较多,现介绍两个家族如下:
1、夏津栗氏家族:山东夏津栗氏家族的始迁祖讳友仁。最初家谱由其七世孙,明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栗祁撰写的。“始祖于洪武年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夏津。”本支人丁兴旺,人口众多。自四世开始就往处迁。现主要分布在德州、夏津、泰安、枣庄、济南、临清、守阳、临沂等地。此外河北东部的献县栗氏也属本支。近代以来河北、山东农民闯关东的较多,故东北等地均有夏津栗氏后裔分布。据网上调查,全国各地多有夏津后裔,可以说夏津后裔遍中华。
2、荷泽栗水坑家族:山东荷泽是栗氏聚居最多的地区。据公元2000年重修的家谱载:《吾族人自晋南洪洞东迁(1388年)至定陶栗水坑,计年六百一十余载,三十余代繁衍,人丁兴旺。分迁各处者甚多……。吾氏族人遍布国土,人丁数额不可甚计……据在网上初步统计,本家族除分布在山东的曹县、鄄城、东明等周边县市外,还远迁陕西、河南(濮阳等县)湖北者甚多。》
(四)、迁河南的栗氏家族群
山西明初迁河南者以洪武年较多,永乐年次之。迁河南者集中在彰德府(今河南南阳)怀庆府(泌阳、济源等地)开封府(辖三十六县)三府,其中以归德府为最多。其它如河南府、汝宁府、南阳府也不少。现将几个大的族群介绍于下:
1、迁林州的栗儒家族群:据此家谱载:栗氏系明初由山西上党迁林州的临淇镇的。明代只建有谱碑,清乾隆年间12-13世时建有族谱。此支栗氏迁自今长治壶关县的石坡村。谱中载:从三世起就有外迁汲县,九世有迁往辉县,经六百余年的不断迁徙,现已分布在豫北以及全国各地。据与栗氏迁林州的其它姓氏的族谱记载:秦氏迁自壶关树掌之黄柏村,郝氏迁自壶关柏林村,常氏迁自壶关常家池村,由此说明:大槐树处迁民不少是由上党迁来各地的事实是可信的。
2、豫西德林兄弟五人栗氏家族群:据河南南阳府有关记载:《国榷》卷十三,永乐元年三月乙未条记《以泽潞民稠土狭分佃裕州》据此家族族谱记载:《我豫西宗支亲叔伯弟兄五人,系最后一次(永乐元年1403年)迁豫。始祖德林公(长门)去鲁山,志林公(二门)去汝州,祟林公(三门)去登封……据查我豫西宗支属山西潞州黎城籍。此外记载有:方城栗氏系德林公后裔。后有迁偃师城北关的。同族还有迁至冀、鲁、豫三省结合部(大名、魏县、濮阳、安阳等地)的。此家族人口众多分居全国各地。此家族在河南登封市大金店乡栗村、南天窑一带还有祖坟。据传说此家族尚有两兄弟不知在何处。有的说迁于鲁山以南的南阳和襄县两地。
河南是栗氏居住的最大省区,故家族很多。只因家族资料难觅,给续谱造成很大的困难。如豫东的睢县支,因明末遭水灾后族人外迁各地,有的分布民权县,有的在杞县、周口等地,整合家谱难度很大。又如西平县栗氏家族,据说是明洪武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西平吕店乡栗楼村的,现已分布在周边各地,族谱正在重修中。
2015-5-29
本文是根据有关宗亲提供的家族资料写的,初稿草成后经过栗广州、栗沁波、栗培平的补充修改。尽管如此仍会有不妥之处,务请各位宗亲指正。在此深表谢意!
,
《从栗氏族谱看其迁徙路线图》
―――栗锡龄 栗迎春
我于2013年曾写了《山西洪洞大槐树处栗氏移民祖籍考》及《栗氏根祖溯源及其分布》两篇短文,旨在介绍栗氏的来源等信息。近年来,通过网络又收集到各地栗氏家族的一些家谱资料。现以此为依据,做一些整理,以便为各地宗亲寻根问祖提供一些信息。
一、栗氏古代分布在哪里?
栗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早在东周列国时期就有燕国宰相及其儿子大将栗元等名人载入史册,当时这些名人大多出在齐、燕等国,说明古代栗氏主要分布在那里。
据山西临汾乡宁县《栗氏家族简史》载:〔早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栗氏家庭就生活在当时的燕国的河北省一带〈春秋左传〉云:“其臣栗芦为水龙氏,次太昊之官也”春秋燕国名将栗腹为栗陆氏之后……〕。又据河南商睢县栗氏族谱对他们家族的迁徙路线载:〔栗氏远祖原居冀西北之丘陵地区,因此地盛产板栗,随从“栗”为本族图腾,称为栗陆氏之国。禹治水,功成祭天盛典,栗陆氏之君参与机事〈见书经〉。到战国,有栗腹者为燕国将军〈战国策〉。汉时有当朝大中大夫栗某〈汉书〉几经战乱率众迁入晋。后辗转至元末,族人由晋洪洞入河南睢(sui)州〈归城〉〕。从上述资料可看出,栗氏是从汉朝开始几经战乱率众入晋的,那么栗氏最终落足在晋的哪里呢?
二、明代之前山西上党是栗氏的主要聚居地
上党为山西东南部之古称。现在的长治市(古称潞州)以及晋城市(古称泽州)上党东与河北接壤,南临中原河南,上党地高险峻,自古就是战略要地,这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上党记载最早的栗氏名人是屯留县籍:屯留县令栗法光,是北魏(公元385年-534年据今1500余年)人。这就是说北魏朝栗氏就在上党分布了。这与河南睢县族谱中记载的“汉时就率众从河北迁入晋”是吻合的。又据甘肃会宁县栗氏族谱载〔自此始也,览阅其家藏宝卷,始知:始祖系晋省长子人,讳恕,大明洪武朝七年〈1374年〉举孝廉,仕至吏部尚书,忠贞立朝,为国柱石,迨至十四世祖讳刚(恕子)永乐年间行盐张掖卜居会宁,为迁甘之祖也〕。从上述族谱可知:甘肃会宁栗氏始祖刚之祖籍是:山西长子县人,而刚是第十四世,如果我们以二十五年为一世推算,上溯十四世,那就从恕举孝廉的洪武七年(1374年)上溯三百年左右,就是北宋初年了。由此也可以再次说明,早在宋朝之前栗氏就在上党休养生息了。
据史料记载:我国宋代时栗氏人口还不足一万。明朝大约有二万六千人,主要分布在山西,占全国栗氏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故那时居住在上党的栗氏人口约为一万二千四百八十人。
我们从明代为官的栗氏名人来看:明代栗氏考取进士的共有六人。他们的原籍如下:
栗 铭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 长治人;
栗应麟 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 长子人;
栗永禄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 长治人;
栗魁周 嘉靖三十八年(1599年)进士 阳城县人;
栗 祁 嘉靖三十八年(1599年)进士 系山东夏津人(明朝由上党迁夏津,始祖栗友仁的第七代孙);
栗在庭 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 系甘肃会宁人(明初由山西长子县迁会宁,恕十代孙)。
从以上事实说明:明朝之前上党不但是栗氏的主要聚居地,而且是那里的名门旺族。
三、上党地区的栗氏移民,明初迁到哪里了?
元末明初我国北方战乱频发,加之元朝统治者的内讧,以及黄、淮洪水泛滥等灾害的影响,地处冀、豫、鲁、苏就成了重灾区。为此这里就成了明初大槐树处移民的主要接纳地。明初大槐树处有较大规模的移民共进行了18次,移民来自山西中南部的58个县,移民多达100万,每次移民的来源地及人数不尽相同,其中两次明确记载着向山东、河南、河北接壤处搬迁的移民是来自泽潞两州,《明太祖实录》卷193载“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山西泽潞两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河南南阳等地)真定(今河北正定)临清(鲁东)归德(今河南开封)太康(河南)等闲旷之地”。另一次是《明太祖实录》卷193载“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冀豫交界处)广平(邯郸)东昌(山东聊城)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的数字……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的移民中有迁往山东临清的。这次移民主要来自泽潞两州。”
从上述记载不难看出:栗氏作为泽、潞两州迁出的移民,明初迁出的移民大多分布在冀、鲁、豫这一三角地带。由于这一地带是历代灾害的多发地带,故先人们为了躲灾避祸,不断向周边及各地迁徙,就成了栗氏分布遍天下的主要原因了。
从全国的几个栗氏大家族群看其分布
栗氏从上党迁出的人口约为3000人,但六百多年来形成的大的家族群并不很多,现就网上常见的几个家族予以介绍,旨在作为引子,希望各地宗亲能将本家族的族谱(主要是文字部分)发在网上,以便给散居各地的宗亲,寻根问祖提供一些线索。现将几个大家族的简介如下。
(一)、分布在山西、河北的栗成甫、栗成万、栗成功家族群。
此家族三兄弟是明洪武5年(1372年)由洪洞大槐树处分迁山西北部及河北正定县的。据家谱记载:成甫迁山西盂县城武村,成万迁山西崞县(现原平市子干村)、成功迁河北栾城县(实际是河北正定韩家楼)另据家谱载:本家族在长治住一大支,迁河北易州一支(查无栗氏),山东胶州东昌府一大支(待查)。此家族人丁兴旺,分布极广,现已查明:
1、栗成甫支:主要分布在山西的盂县、五台县、繁峙县、浑源县以及河北省的平山县、阜平县以及山西各大城市。内蒙、东北等省市也有分布,人口约4000人现已传到24世。代表人物栗毓美、清道光年间河东河道总督。
2、栗成万支:主要分布在山西原平市子干村。从九世分成20支,至15到16世有的支族弟兄最多达81人,由于人口众多,就大量外迁谋生,现分布原平多个村镇,五台县、定襄县、忻府区、代县、繁峙、岢岚、五寨、宁武、大同、朔州以及内蒙的土默特左旗、右旗、武川、集宁、丰镇以及呼和浩特、包头等城市,人口已达6000人,已传26世。现已散居在全国各地。
3、栗成功支:分布在河北正定县韩家楼、曲阳桥等地人口约1600人,已传至28世。
(二)、分布在山西河北栗显、栗巨昇支系(栗沁波增补)
1、栗显支系:家谱记载栗显为现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郝村栗氏始祖,系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从山东大名府元城县小滩镇(今河北大名县金滩镇)迁来,至今645年,已传二十三、四世。现居郝村附近乡村2千余人,族人遍布省内外政商两界,在襄垣县各行各业均有族中精英,是当地栗氏一大望族。代表人物栗书文,1931年生,曾任山西省委办公厅主任、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党委书记。
2、栗巨昇支系:家谱记载栗巨昇为现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东、西故县两村栗氏始祖,系明朝洪熙年间年(1424)从山东大名府元城县小滩镇(今河北大名县金滩镇)贸易迁来,至今591年,已传二十二、三世,郝村始祖栗显为其宗叔,五世时排行兄弟多至43人,遂外迁开始,迁往本县各村和相邻的沁县上次里五甲、沁源徙正里四甲等地多分支,族人遍布省内外各界,西故县代表人物栗春有(1925-2005),曾任山西省政府副秘书长、山西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现居东、西故县乡村2千余人。其中迁往沁县一支在故县镇村、中里村、赵家沟村、马连道村等地有多处分支,后代颇有发展,当代本支族人在长治、阳泉、太原、晋城都有踪迹,代表人物马连道池上村的栗守仁、1930年生,曾任中共四川省林业局党委书记;故县镇村的栗兴仁、1964年生,现任山西煤焦集团总会计师。沁源县信义村和丁家湾村的栗氏与沁县故县镇村栗氏为同门之后,人口约50余人,属沁源最大的栗氏支系。
(三)、分布在山东的栗氏家族
山东栗氏多为明初由山西洪洞大槐树处迁去的移民。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南的黄泛区。据《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志》载:洪武年间,山西贫民迁到山东的东昌(聊城)临清等地,其贫民多来自山西的泽州潞州。如今流行于山东聊城、荷泽、定陶一带的一种梆子戏就叫“泽州调”,即山西晋城调。此外至今哪里的民风、风俗也仍保持有泽、潞地方的习惯。由此说明山东那里的移民多来自上党,山东栗氏移民较多,现介绍两个家族如下:
1、夏津栗氏家族:山东夏津栗氏家族的始迁祖讳友仁。最初家谱由其七世孙,明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栗祁撰写的。“始祖于洪武年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夏津。”本支人丁兴旺,人口众多。自四世开始就往处迁。现主要分布在德州、夏津、泰安、枣庄、济南、临清、守阳、临沂等地。此外河北东部的献县栗氏也属本支。近代以来河北、山东农民闯关东的较多,故东北等地均有夏津栗氏后裔分布。据网上调查,全国各地多有夏津后裔,可以说夏津后裔遍中华。
2、荷泽栗水坑家族:山东荷泽是栗氏聚居最多的地区。据公元2000年重修的家谱载:《吾族人自晋南洪洞东迁(1388年)至定陶栗水坑,计年六百一十余载,三十余代繁衍,人丁兴旺。分迁各处者甚多……。吾氏族人遍布国土,人丁数额不可甚计……据在网上初步统计,本家族除分布在山东的曹县、鄄城、东明等周边县市外,还远迁陕西、河南(濮阳等县)湖北者甚多。》
(四)、迁河南的栗氏家族群
山西明初迁河南者以洪武年较多,永乐年次之。迁河南者集中在彰德府(今河南南阳)怀庆府(泌阳、济源等地)开封府(辖三十六县)三府,其中以归德府为最多。其它如河南府、汝宁府、南阳府也不少。现将几个大的族群介绍于下:
1、迁林州的栗儒家族群:据此家谱载:栗氏系明初由山西上党迁林州的临淇镇的。明代只建有谱碑,清乾隆年间12-13世时建有族谱。此支栗氏迁自今长治壶关县的石坡村。谱中载:从三世起就有外迁汲县,九世有迁往辉县,经六百余年的不断迁徙,现已分布在豫北以及全国各地。据与栗氏迁林州的其它姓氏的族谱记载:秦氏迁自壶关树掌之黄柏村,郝氏迁自壶关柏林村,常氏迁自壶关常家池村,由此说明:大槐树处迁民不少是由上党迁来各地的事实是可信的。
2、豫西德林兄弟五人栗氏家族群:据河南南阳府有关记载:《国榷》卷十三,永乐元年三月乙未条记《以泽潞民稠土狭分佃裕州》据此家族族谱记载:《我豫西宗支亲叔伯弟兄五人,系最后一次(永乐元年1403年)迁豫。始祖德林公(长门)去鲁山,志林公(二门)去汝州,祟林公(三门)去登封……据查我豫西宗支属山西潞州黎城籍。此外记载有:方城栗氏系德林公后裔。后有迁偃师城北关的。同族还有迁至冀、鲁、豫三省结合部(大名、魏县、濮阳、安阳等地)的。此家族人口众多分居全国各地。此家族在河南登封市大金店乡栗村、南天窑一带还有祖坟。据传说此家族尚有两兄弟不知在何处。有的说迁于鲁山以南的南阳和襄县两地。
河南是栗氏居住的最大省区,故家族很多。只因家族资料难觅,给续谱造成很大的困难。如豫东的睢县支,因明末遭水灾后族人外迁各地,有的分布民权县,有的在杞县、周口等地,整合家谱难度很大。又如西平县栗氏家族,据说是明洪武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西平吕店乡栗楼村的,现已分布在周边各地,族谱正在重修中。
2015-5-29
本文是根据有关宗亲提供的家族资料写的,初稿草成后经过栗广州、栗沁波、栗培平的补充修改。尽管如此仍会有不妥之处,务请各位宗亲指正。在此深表谢意!
,
《从栗氏族谱看其迁徙路线图》
―――栗锡龄 栗迎春
我于2013年曾写了《山西洪洞大槐树处栗氏移民祖籍考》及《栗氏根祖溯源及其分布》两篇短文,旨在介绍栗氏的来源等信息。近年来,通过网络又收集到各地栗氏家族的一些家谱资料。现以此为依据,做一些整理,以便为各地宗亲寻根问祖提供一些信息。
一、栗氏古代分布在哪里?
栗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早在东周列国时期就有燕国宰相及其儿子大将栗元等名人载入史册,当时这些名人大多出在齐、燕等国,说明古代栗氏主要分布在那里。
据山西临汾乡宁县《栗氏家族简史》载:〔早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栗氏家庭就生活在当时的燕国的河北省一带〈春秋左传〉云:“其臣栗芦为水龙氏,次太昊之官也”春秋燕国名将栗腹为栗陆氏之后……〕。又据河南商睢县栗氏族谱对他们家族的迁徙路线载:〔栗氏远祖原居冀西北之丘陵地区,因此地盛产板栗,随从“栗”为本族图腾,称为栗陆氏之国。禹治水,功成祭天盛典,栗陆氏之君参与机事〈见书经〉。到战国,有栗腹者为燕国将军〈战国策〉。汉时有当朝大中大夫栗某〈汉书〉几经战乱率众迁入晋。后辗转至元末,族人由晋洪洞入河南睢(sui)州〈归城〉〕。从上述资料可看出,栗氏是从汉朝开始几经战乱率众入晋的,那么栗氏最终落足在晋的哪里呢?
二、明代之前山西上党是栗氏的主要聚居地
上党为山西东南部之古称。现在的长治市(古称潞州)以及晋城市(古称泽州)上党东与河北接壤,南临中原河南,上党地高险峻,自古就是战略要地,这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上党记载最早的栗氏名人是屯留县籍:屯留县令栗法光,是北魏(公元385年-534年据今1500余年)人。这就是说北魏朝栗氏就在上党分布了。这与河南睢县族谱中记载的“汉时就率众从河北迁入晋”是吻合的。又据甘肃会宁县栗氏族谱载〔自此始也,览阅其家藏宝卷,始知:始祖系晋省长子人,讳恕,大明洪武朝七年〈1374年〉举孝廉,仕至吏部尚书,忠贞立朝,为国柱石,迨至十四世祖讳刚(恕子)永乐年间行盐张掖卜居会宁,为迁甘之祖也〕。从上述族谱可知:甘肃会宁栗氏始祖刚之祖籍是:山西长子县人,而刚是第十四世,如果我们以二十五年为一世推算,上溯十四世,那就从恕举孝廉的洪武七年(1374年)上溯三百年左右,就是北宋初年了。由此也可以再次说明,早在宋朝之前栗氏就在上党休养生息了。
据史料记载:我国宋代时栗氏人口还不足一万。明朝大约有二万六千人,主要分布在山西,占全国栗氏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故那时居住在上党的栗氏人口约为一万二千四百八十人。
我们从明代为官的栗氏名人来看:明代栗氏考取进士的共有六人。他们的原籍如下:
栗 铭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 长治人;
栗应麟 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 长子人;
栗永禄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 长治人;
栗魁周 嘉靖三十八年(1599年)进士 阳城县人;
栗 祁 嘉靖三十八年(1599年)进士 系山东夏津人(明朝由上党迁夏津,始祖栗友仁的第七代孙);
栗在庭 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 系甘肃会宁人(明初由山西长子县迁会宁,恕十代孙)。
从以上事实说明:明朝之前上党不但是栗氏的主要聚居地,而且是那里的名门旺族。
三、上党地区的栗氏移民,明初迁到哪里了?
元末明初我国北方战乱频发,加之元朝统治者的内讧,以及黄、淮洪水泛滥等灾害的影响,地处冀、豫、鲁、苏就成了重灾区。为此这里就成了明初大槐树处移民的主要接纳地。明初大槐树处有较大规模的移民共进行了18次,移民来自山西中南部的58个县,移民多达100万,每次移民的来源地及人数不尽相同,其中两次明确记载着向山东、河南、河北接壤处搬迁的移民是来自泽潞两州,《明太祖实录》卷193载“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山西泽潞两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河南南阳等地)真定(今河北正定)临清(鲁东)归德(今河南开封)太康(河南)等闲旷之地”。另一次是《明太祖实录》卷193载“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冀豫交界处)广平(邯郸)东昌(山东聊城)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的数字……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的移民中有迁往山东临清的。这次移民主要来自泽潞两州。”
从上述记载不难看出:栗氏作为泽、潞两州迁出的移民,明初迁出的移民大多分布在冀、鲁、豫这一三角地带。由于这一地带是历代灾害的多发地带,故先人们为了躲灾避祸,不断向周边及各地迁徙,就成了栗氏分布遍天下的主要原因了。
从全国的几个栗氏大家族群看其分布
栗氏从上党迁出的人口约为3000人,但六百多年来形成的大的家族群并不很多,现就网上常见的几个家族予以介绍,旨在作为引子,希望各地宗亲能将本家族的族谱(主要是文字部分)发在网上,以便给散居各地的宗亲,寻根问祖提供一些线索。现将几个大家族的简介如下。
(一)、分布在山西、河北的栗成甫、栗成万、栗成功家族群。
此家族三兄弟是明洪武5年(1372年)由洪洞大槐树处分迁山西北部及河北正定县的。据家谱记载:成甫迁山西盂县城武村,成万迁山西崞县(现原平市子干村)、成功迁河北栾城县(实际是河北正定韩家楼)另据家谱载:本家族在长治住一大支,迁河北易州一支(查无栗氏),山东胶州东昌府一大支(待查)。此家族人丁兴旺,分布极广,现已查明:
1、栗成甫支:主要分布在山西的盂县、五台县、繁峙县、浑源县以及河北省的平山县、阜平县以及山西各大城市。内蒙、东北等省市也有分布,人口约4000人现已传到24世。代表人物栗毓美、清道光年间河东河道总督。
2、栗成万支:主要分布在山西原平市子干村。从九世分成20支,至15到16世有的支族弟兄最多达81人,由于人口众多,就大量外迁谋生,现分布原平多个村镇,五台县、定襄县、忻府区、代县、繁峙、岢岚、五寨、宁武、大同、朔州以及内蒙的土默特左旗、右旗、武川、集宁、丰镇以及呼和浩特、包头等城市,人口已达6000人,已传26世。现已散居在全国各地。
3、栗成功支:分布在河北正定县韩家楼、曲阳桥等地人口约1600人,已传至28世。
(二)、分布在山西河北栗显、栗巨昇支系(栗沁波增补)
1、栗显支系:家谱记载栗显为现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郝村栗氏始祖,系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从山东大名府元城县小滩镇(今河北大名县金滩镇)迁来,至今645年,已传二十三、四世。现居郝村附近乡村2千余人,族人遍布省内外政商两界,在襄垣县各行各业均有族中精英,是当地栗氏一大望族。代表人物栗书文,1931年生,曾任山西省委办公厅主任、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党委书记。
2、栗巨昇支系:家谱记载栗巨昇为现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东、西故县两村栗氏始祖,系明朝洪熙年间年(1424)从山东大名府元城县小滩镇(今河北大名县金滩镇)贸易迁来,至今591年,已传二十二、三世,郝村始祖栗显为其宗叔,五世时排行兄弟多至43人,遂外迁开始,迁往本县各村和相邻的沁县上次里五甲、沁源徙正里四甲等地多分支,族人遍布省内外各界,西故县代表人物栗春有(1925-2005),曾任山西省政府副秘书长、山西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现居东、西故县乡村2千余人。其中迁往沁县一支在故县镇村、中里村、赵家沟村、马连道村等地有多处分支,后代颇有发展,当代本支族人在长治、阳泉、太原、晋城都有踪迹,代表人物马连道池上村的栗守仁、1930年生,曾任中共四川省林业局党委书记;故县镇村的栗兴仁、1964年生,现任山西煤焦集团总会计师。沁源县信义村和丁家湾村的栗氏与沁县故县镇村栗氏为同门之后,人口约50余人,属沁源最大的栗氏支系。
(三)、分布在山东的栗氏家族
山东栗氏多为明初由山西洪洞大槐树处迁去的移民。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南的黄泛区。据《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志》载:洪武年间,山西贫民迁到山东的东昌(聊城)临清等地,其贫民多来自山西的泽州潞州。如今流行于山东聊城、荷泽、定陶一带的一种梆子戏就叫“泽州调”,即山西晋城调。此外至今哪里的民风、风俗也仍保持有泽、潞地方的习惯。由此说明山东那里的移民多来自上党,山东栗氏移民较多,现介绍两个家族如下:
1、夏津栗氏家族:山东夏津栗氏家族的始迁祖讳友仁。最初家谱由其七世孙,明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栗祁撰写的。“始祖于洪武年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夏津。”本支人丁兴旺,人口众多。自四世开始就往处迁。现主要分布在德州、夏津、泰安、枣庄、济南、临清、守阳、临沂等地。此外河北东部的献县栗氏也属本支。近代以来河北、山东农民闯关东的较多,故东北等地均有夏津栗氏后裔分布。据网上调查,全国各地多有夏津后裔,可以说夏津后裔遍中华。
2、荷泽栗水坑家族:山东荷泽是栗氏聚居最多的地区。据公元2000年重修的家谱载:《吾族人自晋南洪洞东迁(1388年)至定陶栗水坑,计年六百一十余载,三十余代繁衍,人丁兴旺。分迁各处者甚多……。吾氏族人遍布国土,人丁数额不可甚计……据在网上初步统计,本家族除分布在山东的曹县、鄄城、东明等周边县市外,还远迁陕西、河南(濮阳等县)湖北者甚多。》
(四)、迁河南的栗氏家族群
山西明初迁河南者以洪武年较多,永乐年次之。迁河南者集中在彰德府(今河南南阳)怀庆府(泌阳、济源等地)开封府(辖三十六县)三府,其中以归德府为最多。其它如河南府、汝宁府、南阳府也不少。现将几个大的族群介绍于下:
1、迁林州的栗儒家族群:据此家谱载:栗氏系明初由山西上党迁林州的临淇镇的。明代只建有谱碑,清乾隆年间12-13世时建有族谱。此支栗氏迁自今长治壶关县的石坡村。谱中载:从三世起就有外迁汲县,九世有迁往辉县,经六百余年的不断迁徙,现已分布在豫北以及全国各地。据与栗氏迁林州的其它姓氏的族谱记载:秦氏迁自壶关树掌之黄柏村,郝氏迁自壶关柏林村,常氏迁自壶关常家池村,由此说明:大槐树处迁民不少是由上党迁来各地的事实是可信的。
2、豫西德林兄弟五人栗氏家族群:据河南南阳府有关记载:《国榷》卷十三,永乐元年三月乙未条记《以泽潞民稠土狭分佃裕州》据此家族族谱记载:《我豫西宗支亲叔伯弟兄五人,系最后一次(永乐元年1403年)迁豫。始祖德林公(长门)去鲁山,志林公(二门)去汝州,祟林公(三门)去登封……据查我豫西宗支属山西潞州黎城籍。此外记载有:方城栗氏系德林公后裔。后有迁偃师城北关的。同族还有迁至冀、鲁、豫三省结合部(大名、魏县、濮阳、安阳等地)的。此家族人口众多分居全国各地。此家族在河南登封市大金店乡栗村、南天窑一带还有祖坟。据传说此家族尚有两兄弟不知在何处。有的说迁于鲁山以南的南阳和襄县两地。
河南是栗氏居住的最大省区,故家族很多。只因家族资料难觅,给续谱造成很大的困难。如豫东的睢县支,因明末遭水灾后族人外迁各地,有的分布民权县,有的在杞县、周口等地,整合家谱难度很大。又如西平县栗氏家族,据说是明洪武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西平吕店乡栗楼村的,现已分布在周边各地,族谱正在重修中。
2015-5-29
本文是根据有关宗亲提供的家族资料写的,初稿草成后经过栗广州、栗沁波、栗培平的补充修改。尽管如此仍会有不妥之处,务请各位宗亲指正。在此深表谢意!
分享按钮>>【栗氏名人楷模】栗氏当代各界名人
>>【栗氏网新闻】站长栗博收集栗氏书刊、栗氏著作公布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