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杨“鼎”字辈三兄弟由关湖迁居安山
- 中华倪杨氏网 2011年9月22日 杨利民
恺三百十二公幼子 悌三百九十五讳秀元,字际春 ,太学生(有传),生于乾隆己巳三月初九日巳时,卒于嘉庆丁卯三月十四日午时。 配中央宣宣士彩公长女,生于乾隆戊辰九月廿四日酉时,卒于嘉庆戊辰八月十五日酉时 ,合葬三十五都傅字三百六十四号山拍一分三厘、土名天堂坟山中陇右手、坐子向午向兼壬丙三分丙子丙午分金。其四至:上至藏石、下至田墈、左至藏石、右至合水为界。生六子 ,鼎三百十八 、鼎三百五十、 鼎三百七十一 、鼎三百九十三、 鼎四百四十一 、鼎四百六十四。 四女,长适郭庄郭攸宁、 次适浮塘太学生赵文正、 三适廿四都何汉何佳趾、幼适东山邑庠生郭宇辉。
秀元公与他的父祖辈就一直生活在关湖闸头(即倪杨七宗群里的“关湖”)。有“小黄河”之称的浦阳江从古至今没有消停过,民谣中就有“沿江人家一夜穷”的描述。史料记载,150年间就发过57次大水,还不包括今年6月下旬的特大洪水。浦阳江支流洪浦江(那时叫“小江”)全长27.3公里,流域面积81.4平方公里。位于浦阳江支流洪浦江畔的关湖闸头地势较低,只有一条并不坚固的土堤(当地人叫“埂”)护卫着堤里面的千百户人家。倘若遇到连日的强降雨再加上钱塘江的大潮汛,洪浦江包括浦阳江的蓄水、泄洪设施哪里来得及?平时缓缓流淌的貌似温柔的洪浦江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到处肆虐,百亩良田顿成一片汪洋,洪水还严重威胁周围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关湖闸头的“定荡畈”这地名也就是寓意那里常遭洪涝之灾。所以,汛期来临,也就是关湖闸头倪杨族人忧心的日子,当江水汹涌、泛滥成灾时,关湖闸头的倪杨族人只能在“埂”上远远怅望着浸泡在滚滚洪水之中的家园……
田家少闲月,专心事农桑。经过几代人含辛茹苦的辛勤劳作,关湖闸头倪杨族人也积累了不少资产。《汉书•货殖列传》“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考虑到关湖闸头易涝且发展空间有限等因素,为了求得子孙可以有更好的安身立命、兴盛繁荣的新处所,清朝嘉庆年间的一个夜晚(具体年月日失考),“悌”字辈的秀元公带着鼎三百十八 、鼎三百五十、 鼎三百七十一 、鼎三百九十三、 鼎四百四十一 、鼎四百六十四这六个“鼎”字辈的儿子四处寻找,由于担心邻村的人知道此事抢得先机,因此不能用火把、灯笼照明,只能黑灯瞎火深一脚浅一脚地沿着田塍小路相扶前行。
经过不知多少个夜晚披星戴月的奔波、踏勘、权衡,当秀元公偕这六个“鼎”字辈的儿子来到距关湖闸头并不太远的现名为新杨家自然村(即倪杨七宗群里的“安山”)时,发现这里不仅地势高、土地肥沃而且视野开阔,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要大大强于关湖闸头。事不宜迟,回去大家一合计,第二天就分派任务、各自行动去买宅基地、买田。因为那时不买田是不能光买宅基地的,再说不买田子孙哪能生存?
有了田、有了宅基地,接下来的事就是秀元公决定哪三个“鼎”字辈的儿子留守关湖闸头,哪三个“鼎”字辈的儿子迁居安山?虽说故土难离,毕竟明摆着各方面安山都占有很大的优势,不想迁居安山怕也不是实话。据老辈人传说是焚香抽签的,“鼎”字辈的前三位:鼎三百十八 、鼎三百五十、 鼎三百七十一留守关湖闸头,“鼎”字辈的后三位:鼎三百九十三、 鼎四百四十一 、鼎四百六十四迁居安山。
《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我猜想焚香祈祷肯定会有的,至于抽签抽得如此巧就非常难说了,这多半是“鼎”字辈的前三位鼎三百十八 、鼎三百五十、 鼎三百七十一具有孝悌之义,作为兄长,关键时刻懂得谦让、关心手足、呵护三个弟弟,这就很好地传承了倪杨“兄友弟恭”式的优良传统,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两百年来,鼎三百九十三、 鼎四百四十一 、鼎四百六十四的子孙于此劳动、繁衍、生息,安居乐业,安山也就成了诸暨城南倪杨氏后裔的聚居地之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安山倪杨氏自然不忘敬重兄长、善事兄长,每逢关湖闸头有红白喜事安山倪杨氏必定赶到,彼此诚心、相互友爱,共叙手足之情;更不用说清明、冬至两祭,鼎三百十八 、鼎三百五十、 鼎三百七十一 、鼎三百九十三、 鼎四百四十一 、鼎四百六十四这六个“鼎”字辈的后裔一同前往天堂坟山祭扫秀元公的在天之灵……
分享按钮>>乐清侯宅古村落 出了一门五进士
>>何子渊故居:人文蔚起——光裕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