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光绪六年杨志祥独资修建诸暨会义桥

    中华倪杨氏网 2012年9月29日 杨利民


     会义桥,它经历过历代洪水的肆虐、兵燹之祸,目睹浦阳江上的沧桑巨变,它也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桥下清清的河水在静静地流淌,似乎在向过往的行人述说着这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慈善故事。

  “会义桥为南北向,桥北是桥下村,桥南是会义桥村。1941年11月,为了阻止日军南下,诸暨县政府不得不下令炸毁此桥。桥毁之后,两岸过往只能靠小船摆渡过浦阳江了。我曾经见过老会义桥两块半圆弧形的大石拱圈。”2012年9月14日,参加过1974年重建会义桥的古稀老人杨善苗对笔者说。1974年建成的会义桥为双曲拱,净跨40米,2孔全长107米,宽4.5米。

    黄白山渡,发源于浦江义乌,现在称为浦阳江。民谣中有“沿江人家一夜穷”的描述。史料记载,有“小黄河”之称的浦阳江150年间就发过57次大水。每次遇到山洪暴发,这里平缓的浦阳江水犹如一匹烈马,横冲直撞,肆虐着两岸的田野、村舍,阻断交通,直接影响着两岸百姓的生计甚至威胁着两岸百姓的生命。关湖闸头的“淀荡畈”这地名也就是寓意那里常遭洪涝之灾。

     从明隆庆三年、万历二十八年、清康熙九年、乾隆十五年、光绪六年至今,会义桥屡次兴建又多次被洪水冲垮。

    杨志祥,字汝霖,号吉庵,诸暨江东人。因其一生乐善好施,时人敬称吉庵公。光绪六年,杨志祥任捐修费二千余缗,又捐田二十余亩,修缮会义桥。

   “城里孙家,江东杨家”。江东倪杨氏家族是清、民国时期在诸暨本地较为有名的家族,人才辈出、文化繁盛,被当地人誉为望族。自清朝初年,君仁公开始定居江东,经过几代人含辛茹苦的辛勤劳作,江东倪杨族人也积累了不少资产。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勤劳致富后的江东倪杨氏凭借自身的政治影响力和经济条件,在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先后做了许多造福桑梓的善事。

    会义桥,在诸暨城南方向,是诸暨县城连接城南的要道。“诸暨湖田熟,天下一餐粥。”会义桥所在的王家井镇是诸暨重点产粮区之一。该镇淀荡畈村还是一个蚕桑基地。

    会义桥从明代隆庆年修建到清乾隆年间,经过多次的修缮,桥面已经初具规模。但到了道光年间,经历了一百多年,桥梁破坏严重,亟需重修,路人行走在桥上,战战兢兢。目睹此情此景,年过五旬的杨志祥于心不忍,于是毅然独资修缮,出资两千余缗,当月开工,第二个月就完工,考虑到修缮之后必须时常维护,于是他又拨出二十多亩的粮田交予当地乡绅管理,用田里收成所得用于桥梁的日常维护。

    会义桥修成后,杨志祥实现了他叔叔翕园公遗诗《春日山居》中描写的愿景:“开畦浮嫩绿,启户接飞青。独坐春风入,花飞到草亭。”

    同治年间,杨志祥参与修编水利专著《经野规略》。因此,杨志祥深谙水文、知晓如何治水、修桥,加上备有充足的桥梁日常维护费用,所以光绪六年修建的诸暨会义桥相当坚固,抵御了浦阳江的多次洪水,包括经受住了百年一遇的“壬戌水灾”这一严峻的考验。

    常怀慈善心,常行慈善事。传承家族慈善为本的优良传统。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杨志祥的儿子杨继方有效管理诸暨县宝丰仓、倡义乡绅捐款,并自任诸暨县育婴堂经理,以保证育婴堂经费的充足。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由于战事之需,拟在诸暨建军用机场。在前辈杨志祥等的感召下,杨大年公代表江东倪杨氏五房族人无偿地向国民政府捐出建设机场的百亩田地,有力地支援了抗战。199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会上,诸暨市政府有关人员在大会上称杨大年为“开明绅士”。

2012-09-29 诸暨慈善8版:善文化

 


分享按钮>>明代永宁干氏人才辈出,且多有建树
>>干氏迁徙足迹——江西余干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