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杨氏网新闻】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践行者——追思杨益鸣宗亲

    中华倪杨氏网 2013年12月9日 杨利民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践行者

                          ——追思杨益鸣宗亲

                    一、最后一刻仍在传播优秀文化

  “战士死在战场上,讲师死在讲台上”这是何等绚丽、壮美的人生境界!


   2013年12月5日上午,诸暨倪杨氏七宗联谊会筹备委员会的主要参与者、佑启堂宗亲联谊会的常务副会长杨益鸣正在诸暨市关工委会议上发言,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倒在他一生挚爱的讲台上,享年75岁。他为诸暨关心下一代工作奉献出生命最后的一瞬,放射出人生耀眼的光华。


   杨益鸣退休前为致力于教育事业,工作兢兢业业;退休后虽然惜别教育岗位,但退而不休,热心公益事业、关心下一代工作,敬宗收族续谱修缮祖坟韶阳公墓等等,他都积极组织、指导,不仅素有人望而且工作认真、细致、踏实,为继续守望、践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四处奔走。为此,作出了许多贡献的杨益鸣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敬,男女老少都敬称杨益鸣“鸣老师”。


   得知“鸣老师”驾鹤仙去,我的心情就如同最近这重度雾霾笼罩下的阴沉沉的天气,沉重得难以言说。12月6日一早,我就将自己草拟的一幅挽联“一支粉笔春风化雨育成千桃李,两袖惠风高山仰止泽上万宗亲”,来不及细细修饰文句就上传倪杨网站,以表达自己的哀思。之后,好几位宗亲在我的QQ里留言,挽联表达出他们的情感。我想许多人都会有一样的感受,相信更多的人都在祈祷:“鸣老师”,一路走好!


   “鸣老师”注重奖掖后学、提携晚进。今年8月18日,“鸣老师”主持倪杨氏佑启堂宗亲联谊会,表彰奖励4位一本大学生。“鸣老师”在讲话中对今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的4名宗亲学子表示祝贺,并希望他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优秀成绩,珍惜幸福生活,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常怀感恩之心、报效祖国之心和不忘家乡的赤子之心,继续发扬不怕吃苦,奋勇争先的学习精神和拼搏精神,积极争做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早日成才,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报效社会、报效家乡,报效倪杨氏宗族。这充分体现一位仁厚长者对下一代拳拳关爱之心。

                           二、与“鸣老师”的三次见面


   2011年11月19日,我陪“米寿”的父亲与十几位宗亲赴绍兴越城区迎接倪杨千十三公(谊公)祖像,承蒙杨伟春宗亲精心、妥善安排,活动圆满。宗亲们聊天中,说起“鸣老师”,大家无不心怀敬意。正所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年怀之”。这是我第一次听见“鸣老师”,也促使我日后走近“鸣老师”,虽然交往不太多,但每次都有不同的教益。


   第一次是去年春上去倪杨祖庭徐坞杨村。一千多年前,徐坞杨村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文贞公、太常公、朝请公、千十三公、辛四公、曾五公这6位我的先祖。倪杨祖庭徐坞杨村,是我心中的圣地。


   这天,我到“鸣老师”家扣访,正在客厅伏案专心书写小楷的“鸣老师”抬头看见有客人来,忙放下一管羊毫。让座、泡茶、续水。借着午后的阳光,我细细品味、欣赏客厅墙上、案上“鸣老师”写的几幅“小楷”:端庄、大方、一丝不苟,字如其人。书法艺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能在倪杨祖庭徐坞杨村看见传承文化的长者,令人肃然起敬。论辈分,我长于“鸣老师”,论年纪,我是小辈。“鸣老师” 举手投足之间端正大气,有长者之风。攀谈中,我得知“鸣老师”的长子与我同在1978年考入大学,现在已经是知名学者。聊起长子,为人谦和的“鸣老师”脸上溢满幸福。我忽然想起“父母是子女的通行证,子女是父母的墓志铭”,无论从广义理解还是狭义理解,这句话都适用“鸣老师”。


   第二次是去年冬至,徐坞杨村后的韶阳公墓前。冒着凛冽的朔风,精神矍铄的“鸣老师”登上冬至祭祖大会主席台。他的发言富有感召力,由于带有浓浓的诸暨方言,我听得不很准确。大意是清楚的:一是向倪杨七宗族人公布修韶阳公墓的经费收支清单,二是希望族人缅怀祖德、勿忘列祖列宗。


   尊宗敬祖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懿德。爱国就自然应当从身边做起,真正的爱国者,哪一个不爱自己的故土、一个不爱自己的祖先?正是由于不忘祖德,倪杨素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一千年来,涌现出无数志士仁人,培养出十四位进士、十七位举人和一位武状元。


   第三次是今年3月31日在关湖杨家,诸暨第一本家族文史——《暨邑倪杨氏翼善堂文史》首发式。关湖杨家是我两百年前的祖居地,自文珂公、昂公、之源公、有恕公、茂公、伟公、乾明公、秀元公,迨至鼎四百六十四垂洲公迁居安山(新杨家)。


   那天,作为友宗代表的“鸣老师”比我来得还早,我到会场时,主办方正为捐献的两面铜锣如何落款踌躇。听完事情的原委,“鸣老师”拍板定夺,并用小楷认真书写落款。之后,“鸣老师”和我一同参观关湖杨家,他对关湖杨家的石额仿“清白遗风”和几幢明清古建筑赞叹不已。


   关湖杨家的“道地”上摆放了几十张椅子,有的族人没有座位就站在边上听。我在会上谈了建设城南倪杨氏文化的三个愿景。会后,“鸣老师”特地走过来握住我的手说:“我赞同你的三个愿景,特别是赞同你的文化立族的观点。”

                               三、如何告慰“鸣老师”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历来崇尚“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的标准。


   “鸣老师”主持续修了《暨阳佑启堂杨氏宗谱》,具体负责修缮了倪杨氏始祖韶阳公祖墓……“鸣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人生轨迹告诉、鼓舞了千百位宗亲支持和参与传承倪杨文化的事业,他的品德与贡献得到了倪杨七宗上万族人和社会各界的公认。


   原本,族人还期盼“鸣老师”能为传承、弘扬倪杨文化做更多的实事。很遗憾,天不假年,“鸣老师”在癸巳年的初冬安详地“走”了,“走”得坦坦荡荡、无怨无悔。


   中国的历史是亿万人书写的历史,倪杨的历史也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之一。收族是目前中国许多有识家族正在鼎力做的事。“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当然,收族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团结合族宗亲共同向前发展、携手奔向美好的明天。自古以来,一个家族能否真正赢得社会的尊重,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取决于该家族的文化软实力,取决于该家族有没有德高望重的人物,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知识者的共识。进一步深入挖掘倪杨氏文化,积淀更丰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内涵,这是敬祖亲宗的一个具体表现和告慰列祖列宗的良好方式。


   正是因为有“鸣老师”等前辈的带领,倪杨氏的一大批青年才俊茁壮成长,每年的清明祭祖等相关的具有文化含量的活动进行得有声有色,博得了包括《诸暨谱牒研究会》等各方的赞扬,在暨阳大地赢得不俗的文化业绩。


   今后,我们每一位健在者要继承“鸣老师”的遗志,化悲痛为动力,拓宽视野、广阔胸襟、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整合各方资源,不断向前精进,努力发掘、建立、完善倪杨氏文化,以传播、弘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这才是我们倪杨氏的前途所在,每一位健在者都能像“鸣老师”一样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忠厚做人、实在做事,更好地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我想,这是纪念“鸣老师”的最好方式。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2013年12月8日





分享按钮>>百川集团首届“亨圆杯”演讲比赛取得圆满成功
>>【赵氏家谱源流】姓氏文化研究系列之 济源东轵城赵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