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杨氏网新闻】心滋凤仪 泽被暨阳----深切缅怀倪杨挚友楼圣耕老先生

    中华倪杨氏网 2014年5月4日 杨利民


“唐多令·悼楼圣耕老先生”

涕泣有谁怜,回首几瞬间。意茫茫、泪洒哪边。一别霄壤无限远,君不见,奈何天。

暨阳思慈颜,凤仪慰赤子。孤雁影、渐没风前。音容宛在肠已断,化飞絮,落年年。



 

   左为91岁的杨仁球,右为89岁的楼圣耕。2014年4月20日摄于楼圣耕寓所二楼平台。


    4月30日晚上,楼圣耕老先生的小儿子打来电话:“爸爸生前很感谢66年前的老同学这次能相会。4月24日晚饭前,爸爸还在和楼铁龙商量凤仪楼楼氏家谱修订的事。晚上七时,爸爸吃晚饭时突发心脏病,送诸暨市中医院急救。经抢救,爸爸终于苏醒过来了,我问怎样?‘ 好的! ’爸爸说完还对我微笑。之后爸爸的心跳就慢慢弱下去、弱下去了......晚上9时50分,爸爸‘ 走’了,‘ 走’时很平静,面容很安详。”


   楼圣耕老先生的小儿子说:他父亲生前已有多年患有很严重的心脏病,十多次晕倒,有一次就摔倒在厨房间的地上,幸亏及时送医院,多次转危为安。


   楼圣耕老先生的小儿子还说,看了《66年后,两位同窗的深情握手》,很感动!知道了父亲的一些往事,为有这样多的好老师和好同学而高兴;祝父亲的老同学保重身体,并期待老同学的后人能常来常往。


   4月27日,楼圣耕老先生的族人楼铁龙给笔者留言:“圣耕老师24日晚9时50分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逝世。前几天他想念老同学,劲练书法他想给老同学送幅作品,24日下午终于完成了二幅作品,并装入信封,吃晚餐时我在场,也很正常,吃饭时突发心脏病昏厥,急送医院抢救。……”


   接此噩耗,笔者真不敢相信,楼圣耕老先生的音容笑貌宛在昨日,本想以后多多聆听教诲。悲痛之中,笔者当即撰写一副挽联:“心滋凤仪,泽被暨阳”以表后辈敬仰、追思之情。近年来,与楼圣耕老先生的书信往来之事一一浮现在眼前。


   “大陆高测”全称“杭州市私立大陆高级测量科职业学校”,1928年在杭州旧藩署(局部在现杭四中)成立浙江测量讲习所,1934年改名为杭州市私立大陆高级测量科职业学校,初由浙江省陆军测量局管辖,后归口浙江省陆地测量局。首任校长蔡秉长、名师裘冲曼等优秀师资均来自浙江省陆军测量局。


   受“大陆高测”为全国培养测绘人才的影响,1935年,浙江大学新办了测量系。  


   1937年11月,日寇迫近杭州。“大陆高测”从旧藩署迁往余杭、江山、遂昌等地坚持办学,弦歌不辍。该校自创建始,历任校长蔡秉长、马飞扬、丁琮、宋文、蒋一德、陈亚范、傅延昶等薪火相传,均务实从严,注重实践,践行“善成学生勤勉、耐劳、忠实、服务之精神,培养技术娴练之测量人才”。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后迁返杭州。1949年6月该校为杭州市军管会接管,一直到1950年3月该校与杭州高工、宁波高工合并成立浙江工业大学前身----浙江工业干部学校。

   “大陆高测”是浙江省知名度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测量类学校,也是全国屈指可数的优秀测量类学校。受一代硕德耆宿翁文灏、中国“测量之父”曹谟、兼任上海暨南大学地理系教授葛绥成、浙江大学教授张树森等中国顶尖测绘专家的点拨、熏陶。(翁文灏、蔡秉长、裘冲曼、葛绥成、张树森这些科技精英均收录于1996年2月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浙江省志丛书之一《浙江省测绘志》第692-693页)。该校办学22年共为祖国培养出1621位合格的测绘人才,其中60多位诸暨籍学子里有十多位凤仪楼的楼氏与暨阳倪杨氏。


   1927年,楼圣耕出生于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诸暨王家井镇凤仪楼村,这里哺育出清代《楼氏源流考略》、《楼娄同姓考略》、《娄敬、楼护考略》、《楼缓考略》等方志的作者楼卜瀍等无数楼氏名流。这里有“鱼梁书屋”私塾、楼氏义庄、拯婴局、辛峰塔,楼墨林、楼永叔孝子、朱氏烈女牌坊。全石仿木结构,亭阁式斗拱建筑,飞檐翅角,雕花四柱三门三重檐牌坊。牌坊顶端刻“圣旨”,南面刻“三坊齐表”。


   取名“圣耕”,意思是希望像古代圣人在书海里耕耘,这寄托了父辈的殷切期望。楼圣耕自幼耳濡目染,深受闻名遐迩的“鱼梁书屋”的熏陶。天赋加勤奋,他不负众望,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面广,练就了一手清秀俊逸的软笔书法。


   作为“大陆高测”1947届“清丈科”第七期学生的楼圣耕,他生前与倪杨宗亲有相当多的交往,新杨家村的“垂裕堂”祠堂、“书房楼顶”私塾,关湖杨家的“清白遗风”石刻门额、关湖闸,官员岭村倪杨氏的香火大间 ......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楼圣耕交游颇广,特别是与新杨家村、关湖杨家、官员岭村的倪杨氏交往更密切,那里有他的许多“竹马之交”、“患难之交”、“肺腑之交”。除了“大陆高测”1948年2月毕业的1947届的同届同学:王家井镇新杨家村的倪杨26世孙杨仁球(1947届“图根科”第六期学生)、官员岭村的倪杨27世孙杨子才(1947届“图根科”第六期学生)外,“大陆高测”的学长、关湖杨家的倪杨27世孙杨光彦(正科第五期,1941年7月毕业),学弟、关湖杨家的倪杨28世孙杨天剗(“图根科”第七期学生),浙江测量讲习所举办的浙江省测量人员养成所三角科毕业的杨仁德(新杨家村的倪杨26世孙,曾任“大陆高测”图根科主任)、浙江省测量人员养成所图根科毕业的杨友望(新杨家村的倪杨26世孙)、浙江省测量人员养成所清丈科毕业的杨仁本(新杨家村的倪杨26世孙,即抗日烈士杨顺本,入邑忠烈祠,浙江省主席黄绍竑亲自撰写挽联“碧血丹忱”)、江下村的一位倪杨氏等等。


   抗战期间,“大陆高测”由校长傅延昶(金华傅村人,曾任浙江省陆地测量事务处处长)带领下自杭州迁往后方,颠沛流离、艰苦备尝。老校长丁琮(丁琮字公琼,1899年2月17日出生于诸暨应店街镇大马坞村,1949年12月27日积劳病故于杭州,终年50岁。是公认的对“大陆高测”贡献最大的校长)时任江山县的县长,得知此情,多方奔走、斡旋。经老校长丁琮的妥善安排,学校迁往江山廿八都、小青湖,有时就借小青湖当地的叶家祠堂上课。1943年初夏,权作校舍的叶家祠堂被日军炸毁后,学校又迁往大山深处的遂昌城里借当地祠堂继续办学。艰苦的条件培养了“大陆高测”学子坚韧不拔的意志,因此,楼圣耕也与同学杨仁球、杨子才等倪杨氏结下了“患难之交”。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后,“大陆高测”迁回杭州,由于杭州旧藩署的老校舍已毁于日军魔爪,藉老校长丁琮的伯父丁群孚与杭州虎跑寺的名僧“弘一大师”李叔同交往颇深,校长傅延昶及师生们得以借居虎跑寺继续教学。新桂系三巨头之一、“小诸葛”白崇禧在浙江省主席黄绍竑的陪同下还亲临虎跑寺慰勉“大陆高测”师生们。


   1948年2月,“大陆高测”毕业后,楼圣耕一直在安徽从事水文工作,发表过《淮北平原农田水利工程》、《暴雨径流计算方法》、《表层土壤水消退规律》等多篇学术论文,大部分在生产上付诸使用,部分被合肥工业大学、武汉水电学院编入《农田水利学》教材。藉此,他成为中国水利学会会员。


   退休后,楼圣耕潜心于地方文史资料的收集、编撰,参加编写过《诸暨县志》,是诸暨市知名的文史工作者;1993年12月出版的《诸暨县志》第830页收录了老同学杨仁球大姐夫大姐周兆澍杨素雅夫妇民国十五年创办的诸暨第一家民营西医院《生生医院》。楼圣耕尤其是精心梳理凤仪楼的人文历史:整理了南宋著名理学家楼钥所修《楼氏家乘》,编写了《诸暨乡都录统邑乡杂字号都图合钞》等。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大陆高测”校友会成立,担任校友会理事的杨仁球积极协助会长舒盘铭(曾任“大陆高测”教务主任)寻访到楼圣耕等现居于全国各地的校友。会长舒盘铭从北京图书馆复印了大量楼氏谱牒文化资料,这为后来楼圣耕写作《凤仪楼杂录》起到很好的作用。2002年10月25万字《凤仪楼杂录》到《凤仪楼杂录(修订本)》再到2008年10月30余万字《凤仪楼杂录(增订本)》。《凤仪楼杂录》修订过程中,楼圣耕虚心采纳老同学杨仁球的多条合理化建议。光《凤仪楼杂录》这本书就修订了三次,足见楼圣耕文史工作作风的严谨、细致、踏实。《凤仪楼杂录(增订本)》先后被浙江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收藏。


   几百年来,凤仪楼的楼氏与暨阳倪杨氏都具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彼此通婚,有许多亲戚,双方共生、共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关湖杨家的倪杨27世孙杨光彦有四兄弟,老大杨光润(曾任诸暨警察局局长)、老二杨光藻、老三杨光祥、老四杨光彦。杨光彦的二哥杨光藻既是《凤仪楼杂录》里写到的地方名中医,也是楼圣耕的姑父。《凤仪楼杂录》不仅记录了王家井远近闻名的“杨永泰”米行(王家井商会会长杨均汉创办),还记录了高岭下村倪杨氏医术高明的外科医生杨六林经常步行至凤仪楼行医,待人和气、不计报酬,受到凤仪楼楼氏的夸奖。


   寒暑假,楼圣耕常常与倪杨氏好友往来于新杨家村、关湖杨家、官员岭村。凤仪楼村与新杨家村相距只有三四里路,翻过小胡家村的小山坡“对面山”,就能望见新杨家村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徽派四合院“杨永泰”,两村友人走动更便捷,彼此切磋、共同提高。近几年,楼圣耕的信中时常回忆杨仁球妻子胡秋瑗的知理善良、热情好客,杨仁球父亲杨均汉、母亲陈爱莲的慷慨仗义。尤其对老同学杨仁球多次婉谢入列《世界名人大辞典·中国卷》,表示由衷的敬意。


   关湖杨家的晚清太学生杨又堂,字芝山,人称“廿三和尚”,是民国期间关湖杨家族事的领头人,他对郡望、字第、姓氏文化、地名沿革颇有心得,对楼圣耕后来悉心研究地方文史具有不容忽视的引导力。


   2012年秋,笔者忝列《暨邑倪杨氏翼善堂文史》编委会副主任。为编写 《暨邑倪杨氏翼善堂文史》,笔者多次发函向楼圣耕老先生求教,他都细心解答。笔者提出的“文化立族”观点数次得到楼圣耕老先生的赞许。2013年3月31日,《暨邑倪杨氏翼善堂文史》在关湖杨家举行隆重首发仪式,笔者特地去看关湖杨家倪杨27世孙杨光彦四兄弟的旧居。旧居的横梁上还架着杨光彦用过的一根五六米长的红白相间的测杆。


   2013年10月2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校友欢聚浙江工业大学子良楼庆贺“大陆高测”建校85周年。楼圣耕老先生精心收藏了笔者在一家省级报纸上发表的《“大陆高测”20余位耄耋校友为百岁教师祝寿》及老校长丁琮次女丁和参加这次盛会与各校友的多幅留影。同年11月15日,应王家井镇教办的邀请,笔者为诸暨南部四镇教师作《酿造“同山烧”的启示》讲座,特地举凤仪楼村的“鱼梁书屋”为例,说明当地有良好的读书风尚。楼圣耕老先生得知后非常欣慰。


   受老同学楼圣耕潜心文史工作的鼓舞,杨仁球口述了《“鼎”字辈三兄弟由关湖迁居安山》、《安山祖屋》、《杨均汉与“杨永泰”》等文,后均编入《暨邑倪杨氏翼善堂文史》。得知2013年3月《暨邑倪杨氏翼善堂文史》编印成书 ,楼圣耕即复信祝贺,并对老同学杨仁球写的《浙江铁工厂》、《浙江干部学校》、《雨中大盘山测绘》等10首旧诗一一作了中肯的评点。


    2014年4月24日,浙江在线刊发笔者一千五百余字的小文《66年后,两位同窗的深情握手》。翌日,浙江教育频道、大诸暨资讯等多家网站全文转发。这既是充分肯定这份楼氏与倪杨氏弥足珍贵的同学之情,现在又可以当作生者对楼圣耕老先生深深的追思、缅怀。

                                              草于2014年5月1日夜




分享按钮>>【毛氏家谱源流】澧州毛氏丰城寻根记
>>【鲍氏名人楷模】鲍静芳终圆助学遗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