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氏家谱源流】司马姓郡望堂号

    中华司马氏网 2013年6月19日 万家姓


1.郡望: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偃师县:是司马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河南省偃师市历史文化悠久,为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朝古都。汉、魏时期,洛阳古城就位于今偃师市城西约十五公里处,与洛阳市、孟津县毗连,是我国保存较好的一座古城遗址,也是我国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周康王二十二年(壬午,公元前1059年),周公东营洛邑里,在涧河东岸修建了王城,在此修筑了成周城。汉魏洛阳故城即由成周城发展而来,春秋晚期,周敬王曾对成周城进行扩建;战国时,秦丞相吕不韦对此城进行了扩建。东汉建武元年(乙酉,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于偃师。其后三国魏、西晋、北魏均以此为都,共历时三百三十多年。因偃师主要是东汉、北魏两代都城,故称汉魏洛阳故城。偃师之地南临洛水、北靠邙山,风景优美。城内主要建筑有宫城、宫殿、衙署、花园等。偃师在历史上曾出土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物,如东汉熹平石经、影塑侍从头像、仿玻璃黑釉陶盏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温 县:是司马氏历史上的望族居地。温县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聚居区之一,县内存有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十多处。在夏王朝时期,该地即已称温国。商王朝时期,商祖乙曾在此建都。周王朝时期为畿内之地,大司寇苏忿生以温等十二邑为苏国,都于温城;春秋时晋国在此设县。战国至秦汉之际,温县已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了。唐朝以后,温县逐步衰落,渐为僻邑小县,但其地处中原腹地,且据黄河津渡,历代战乱皆遭劫难,人口迁徏频繁。温县古称“温”,缘于境内有两个温泉:一个在今孟州市西北的治墙村,夏凉冬温,流入于溴水;另一个在今温县城西南。据《温县志》记载:相传泉流常温,士忻以德,民利灌溉。现在此温泉已因黄河湮绝计数百年。汉朝时期正式置温县,“温”源于西周初期苏岔生的封国名。北齐天宝七年(丙子,公元556年)废温县。隋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复置温县。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温县李城县;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废李城县,恢复温县,此后一直未再更名。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3月建立温陟县,5月建立温孟县,8月废温陟、温孟两县,建立温县人民政府。1960年10月废温县并入沁阳;1961年8月复置温县。至2005年温县辖七个镇、三个乡。

2.堂号:

河内堂:以望立堂。

偃师堂:以望立堂。

温县堂:以望立堂。

太史堂:汉朝司马谈、司马迁父子都封太史公,司马迁继续其父司马谈写成《史记》。后有宋朝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司马氏因先祖有名史家,称“太史堂”。



分享按钮>>【司马氏家谱源流】司马迁的家谱
>>【司马氏家谱源流】司马姓姓氏渊源与迁徙分布